【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公民社會的崛起,網絡輿論中也表現出了民粹主義傾向,集中表現為網絡民族民粹主義、以輿論監(jiān)督為代表的網絡政治民粹主義與娛樂主義結合形成的網絡文化民粹主義三種形態(tài)。民粹主義既有遏制權威和精英,關懷弱勢群體的積極功能;同時,民粹主義自身的非理性、狂熱性又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沖擊。
【關鍵詞】網絡輿論 民粹主義 民族主義
所謂民粹主義,即以人民崇拜為核心價值,反對和蔑視精英,把人民大眾的意志和需求當做真理,追求道德至上。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政治傾向,又是一種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思想情緒。網絡傳播具有平等性、集聚性、匿名性、草根性等特點,加之傳統(tǒng)民意表達渠道的不暢通和缺乏,使得互聯(lián)網成為孕育民粹主義的溫床。本文在廓清民粹主義概念的基礎上,分析探討網絡輿論中民粹主義傾向及其形成原因,并對其進行反思。
一、“民粹主義”概念
民粹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現代現象,它是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fā)展,國際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化而出現的,在世界各地先后都出現過民粹主義的運動或傾向。如19世紀末美俄的民粹主義傾向和運動,20世紀中葉阿根廷的庇隆主義,20世紀末西歐的新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出現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特征。
阿德列·塔奎夫認為,民粹主義意味著一種以人民意志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學者俞可平則從社會傾向、政治運動和政治策略三個層面上對其加以界定。然而,同任何重要的社會政治學范疇一樣,民粹主義的概念具有尷尬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在梳理和界定“民粹主義”過程中,還需要關注其行為主體,這一行為主體并非個體,而是群體。他們被貼上“人民”“大眾”“公眾”“群眾”“草根群體”等標簽。他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往往處于社會底層。
二、網絡輿論中民粹主義傾向的基本表現
1、與民族主義融合,形成網絡民族民粹主義
民族主義,簡言之,即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于至上至尊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有著復雜的關系,誠如阿德列·塔奎夫所指出的那樣,盡管民粹主義有很大的模糊性,但不毫含糊的是,所有形式的民粹主義都有一種民族關懷。
然而,與溫和、理性、開放、積極進取的良性民族主義不同,狂熱、狹隘的極端民族主義,失去了理性進取的方向,走向民粹化的極端。當下,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快捷性使得民眾參與社會變革和政治生活的方式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也正因如此,理性化的論辯往往輸于“烏合之眾”的憤怒情緒。無論源自經驗還是推理,這兩個方面都表明網絡成為民族民粹主義的支持者們進行溝通聯(lián)絡、討論時事、發(fā)起輿論、進行游說的主要場所,也是最有效的平臺。
如2008年“抵制家樂?!笔录蟹抢硇缘摹按?、砸、搶”行為,以及對呼吁理性抗議聲音的激烈討伐、批評甚至謾罵;2012年,“抵制日貨”游行事件中對售賣、使用日本商品業(yè)主、行人的非理性攻擊。這些行為除了傳遞憤怒之外,根本上無助于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化解輿論敵意。這并非一種愛國行為,而是以愛國為幌子宣泄焦慮、恐懼和憤怒的行為,是對他人言論、人身自由的壓制,是對允許多元化表達的、充滿寬容精神的公民社會的無情踐踏。還有什么比通過踐踏他人的自由去實現自己的所謂的“自由”更為專制和殘暴的方式呢?
另外,當下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社會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觸及的某些群體的利益以某種偽裝得以呈現。尋求變革現狀的企圖遭到遏制后轉而發(fā)展成為一種近乎暴力的行動。然而,這種行動遠非是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觀念的表達,反而恰恰是自由實現的重要阻礙。
2、以輿論監(jiān)督為代表的網絡政治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民主觀認為,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真正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即由全體人民直接參與政治過程,如果直接民主得不到實現,那么這種民主政治便是腐敗、無效、無用的。因而,有人將民粹主義的這種民主邏輯稱之為“民主的極端主義”。民粹主義這種極端的民主理想是無法實現的,反而可能在想要實現的過程中采取非民主甚至是反民主的方式。
如前所述,民粹主義話語里的“人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缺少精英階層獨享的話語權,默默無聞地生活,誠如王小波所言“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①而在虛擬的網絡社區(qū)和論壇上,“沉默的大多數”則不再沉默,開始說話,對現實中的不公、不平進行大聲疾呼。精英階層如政府官員、富豪、知識分子,常常成為圍攻的對象,淪為網絡世界中的“弱勢群體”。
網絡輿論在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使中國網民日益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支新生力量。網絡輿論的引導與監(jiān)督促進了公共利益的順暢表達和公共權力的合法運行,并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體現了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和道德的追求。
3、與娛樂主義結合,形成網絡文化民粹主義
文化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與后現代的娛樂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與前兩種表現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遠離政治,主要是一種文化思想,文藝傾向。
文化民粹主義的表征包括:第一,大眾狂歡;第二,同質化和平民化;第三,反精英、反權威、反經典。②網絡草根明星的串紅,像芙蓉姐姐、郭德剛、鳳姐、犀利哥等;惡搞文化的興盛,如《清明上河圖之城管來了》;山寨文化的崛起,如山寨春晚……都是文化民粹主義興盛的例證。
在如何看待草根文化的作用上,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法蘭克福學派就嚴厲地批判了大眾文化,認為它削弱了民眾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批判思維,降低了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把公民異化為“單向度的人”。而約翰·費斯克則認為大眾文化在宏觀層面雖然缺乏激進、直接的效力,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反動的,靜止的,共謀的或被收編的”③,它總是在對抗和逃避控制權力的過程中而存在。
三、民粹主義的成因分析
網絡輿論中出現的民粹主義傾向,并不是無源之水,有復雜的原因,包括歷史的、社會的、傳播技術演進等多方面。深入探究其成因是本文的著力點。
1、歷史淵源
民粹主義在中國有一定的歷史傳統(tǒng)。民粹主義“崇尚人民”的觀念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具有某種一致性,但是這種一致性不過是貌合神離,或者說民粹主義是“民本”思想發(fā)展的畸形化?!懊癖尽钡膶崿F效果是一個“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這一方面具有烏托邦的色彩,另一方面也不斷的推動著傳統(tǒng)中國逐漸走向民主化。
2、社會動力場
網絡的民粹主義傾向實質上對現實社會的折射和反映。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從社會技術形態(tài)上看,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從社會經濟形態(tài)看,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從社會政治形態(tài)上看,從集權政治向民主政治過渡;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看,從單一的思想文化體系向多元的思想文化體系過渡。④在轉型時期極容易滋生民粹主義傾向。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開始出現過度分化的現象,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過大,并呈繼續(xù)擴大的趨勢。占有大量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本的總體性資本精英集團與廣大弱勢群體的利益分化格局形成。誠如孫立平先生指出的那樣“目前我國利益主體的發(fā)育是相當不均衡的,強勢過強,弱勢過弱。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介入,市場中的博弈幾乎是一邊倒的?!雹輰O立平指出要警惕精英寡頭化,下層民粹化。
3、群體極化的推動
在網絡虛擬社區(qū)猶如集會廣場,各色各樣的人在這里匯聚,這種凝聚往往基于共同的興趣、傾向、價值觀和目標,這給群體極化提供了溫床。網絡輿論中的民粹主義傾向正是群體極化的表現。如在“抵制家樂?!笔录校W民在“愛國主義”的宏大旗幟下積聚起來,通過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的作用機制,形成一種“集體幻覺”,他們“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沉默的螺旋產生了。
4、其他原因
互聯(lián)網民粹主義傾向的產生原因相當復雜,本文只是就其主要方面做了分析,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篇幅所限,對其它原因只做提及,不做深入探討。這些原因包括由外部壓力導致的民族危機感;某些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對民粹主義的操縱;傳統(tǒng)媒體輿論引導的不足;政治制度,特別是民主制度的不健全等等。
四、如何看待網絡輿論中的民粹主義傾向
對待網絡輿論中的民粹主義傾向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其建設性,又要看到它帶來的危害。誠如俞可平所言:民粹主義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現象,它有左的一面,又有右的一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反動的一面;有先進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它有民主的內涵,但最終極可能走向專制獨裁;它有愛國的情調,但常常導致極端的民族主義;它反對精英政治,但結果經常是個人集權;它貌似激進,但實質上經常代表保守落后的勢力,因此,民粹主義對于現代化和社會進步來說,或許是福音,但也很可能是禍害?!?/p>
參考文獻
①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1-2
②高平,《文化民粹主義批判》[J].《探索與爭鳴》,2009(5): 69
③[英]約翰·菲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91-192
④劉學義:《話語權轉移——轉型時期媒體話語權實踐的社會路徑分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71-172
⑤孫立平,《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J].《經濟研究參考》,2005(6):8
(作者: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教)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