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性采訪是一種敏感而鮮活的采訪方式。盡管在國內(nèi)外的新聞工作中得到廣泛運用,但是隱性采訪不能作為采訪的常規(guī)手段。與顯性采訪相比,隱性采訪有其獨特優(yōu)勢,同時也因其與生俱來的缺陷長期受到學界的質(zhì)疑。本文從新聞倫理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隱性采訪中存在的爭議及其使用原則。
【關鍵詞】隱性采訪 顯性采訪 新聞倫理
一、隱性采訪的定義和優(yōu)勢
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對隱性采訪的定義是“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等記錄方式,或者隱瞞記者的身份以體驗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開獵取已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而并未披露的新聞素材的采訪形式”。
可見,隱性采訪具有主動性、目的性、隱蔽性(身份隱蔽、采訪目的隱蔽、采訪手段隱蔽)等特征。
隱性采訪可以分為介入式采訪和非介入式采訪兩大類。介入式即記者假冒各種身份與事件的當事人交往以獲得新聞信息;非介入式采訪是指記者不顯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觀者的眼光觀察,沒有介入或干預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而獲得新聞信息。①
記者是事實的記錄者,要以中立的旁觀者的角色記錄。介入式隱性采訪有悖于新聞職業(yè)規(guī)范,因為記者已經(jīng)成為事件的參與者。無論其參與程度深淺,都會對事件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非介入式隱性采訪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使用,但是絕不能濫用。
與顯性采訪相比,隱性采訪有其獨特優(yōu)勢。這也是隱性采訪生命力旺盛的原因。首先,隱性采訪有助于提高采訪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其二,隱性采訪有利于輿論監(jiān)督,揭露違法犯罪行為。第三,隱性采訪可以為讀者或觀眾提供豐富的視覺大餐。
二、隱性采訪中的新聞倫理爭議
1、隱性采訪的本質(zhì)是一種欺騙行為,采訪者和被訪者自始至終都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其一,記者采用隱瞞身份和隱瞞目的、隱藏拍攝手法的方式。采訪者是有預謀的,被訪者處于不知情的情況。其二,為了得到事實真相,記者往往編造謊言,取得被訪者的信任。而被訪者情感被欺騙,信息被索取。其三,記者處于強勢地位,通過隱性采訪獲得的資料可能會嚴重威脅被訪者的個人利益。
2、隱性采訪往往具有危險性,記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護
隱性采訪中,記者報道的往往是批判性、揭露性的內(nèi)容,被訪者大多是違法犯罪分子或邪惡勢力,采訪任務艱巨而復雜。萬一身份暴露,記者可能會遭到辱罵、毆打,甚至受到生命威脅。隨身攜帶的錄音錄像設備也會被損壞。
2001年,《廣西日報》旗下某媒體的一名記者在對廣西南丹礦井特大透水事故進行采訪時,雖然事前經(jīng)過喬裝打扮,但還是被礦區(qū)的兩名打手發(fā)現(xiàn),并被逼上了幾百米高的懸崖,情況十分危急。幸而后來他巧妙脫險。
3、隱性采訪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地原生態(tài)展現(xiàn)真實的場景,另一方面它的真實性也因手段特殊備受質(zhì)疑
對于一些反面題材,記者往往無法通過公開采訪獲得真實信息或進行核實。采訪對象或者不配合采訪,或者提供虛假信息,敷衍了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記者不得不使用隱性采訪的手段,以最大限度的逼近事實真相,得到顯性采訪得不到的信息。這也是隱性采訪存在的根本意義,即能夠維護新聞的生命——真實。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用不正當手段達到的目的,不是正當?shù)哪康摹薄_@是絕對主義的觀點。以這種觀點出發(fā),無論如何都不能使用隱性采訪。它忽視了隱性采訪的積極意義,但是也從另一方面強調(diào)了記者獲取信息要盡量使用正當途徑,否則信息的正當性也會受到質(zhì)疑。新聞以真實客觀、公正公開立命,而隱性報道的隱蔽性與之相背離。試想,如果媒體本身獲取新聞的途徑都是不誠實的,又怎么能要求讀者相信報道的真實性?
因此,記者要盡量避免介入式的采訪,以保證信息的客觀真實;同時要多方了解,證實信息,不能只憑記者個人的所見所聞進行報道;最好采用隱性采訪和顯性采訪相結合的方式,提供各方公開闡述個人觀點的機會,以保證報道的全面和平衡。
三、隱性采訪的原則及其倫理思辨
隱性采訪有其積極作用,特別是在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時效果明顯。但是,隱性采訪永遠不能作為采訪的常態(tài)。使用隱性采訪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新聞媒體公信力將會下降,新聞環(huán)境也將會混亂不堪。
1、維護公共利益是選擇隱性采訪的首要標準
一般而言,新聞采訪最直接的目的是采集獲得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真相)并進行報道,它和人們的道德終極標準——增加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應該是一致的。②
隱性采訪的出發(fā)點應該是維護公共利益。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使用隱性采訪,是可以被公眾接受的。因為,一旦涉及公共利益,任何事件都將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個人權利和利益的實現(xiàn)和維護必須以不威脅公共利益為前提。但是,如果事件并無關公眾利益,純粹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或偷窺欲而使用隱性采訪,則是不提倡的。
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規(guī)定來明確“侵害”公共利益的程度。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記者對公共利益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部分媒體和記者為了個人利益而濫用隱性采訪。是否嚴重危害公共利益是選用隱性采訪的首要標準,而不加選擇、不分場合地使用這種特殊手段,則是媒體和記者失職、失德的表現(xiàn)。
中央電視臺《新聞調(diào)查》欄目的信條就有這樣的規(guī)定,“無論如何,秘密調(diào)查都是一種欺騙。新聞不是欺騙的通行證,我們不能以目的正當為由而不擇手段。秘密調(diào)查不能用做一種常規(guī)的做法,也不能僅是為了增添報道的戲劇性而采取的手段?!边@才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捍衛(wèi)公共利益的表現(xiàn)。
2、別無他法是使用隱性采訪的必要條件
媒體和記者應將隱性采訪作為最后選項,在其他任何方法都行不通的情況下再考慮是否使用這種手段。
隱性采訪受到諸多道德層面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隱性采訪的濫用。一些媒體為增加看點,提高收視率,將隱性采訪作為常態(tài)化工具;也有一些記者為了出名或者省時省力,不分情況、不加區(qū)分地使用隱性采訪。如果仔細分析,大多數(shù)暗訪的內(nèi)容都可以通過正常的采訪方式,特別是迂回的方式獲得,只是可能不夠精彩、刺激,而且需要記者花費功夫,遭遇曲折。③
《焦點訪談》就對隱性采訪的使用條件有以下規(guī)定,“多用明察暗訪,把明察與暗訪結合起來,以明察為主。對有些特殊現(xiàn)象,為了案例需要,為了取證需要,不得不采用隱性采訪的方式時,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可采用偷拍的方式?!?/p>
3、遵守法律是隱性采訪的底線
隱性采訪雖沒有新聞法來予以界定,但我國憲法的相關原則,民法通則的基本精神,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的明確規(guī)定,以及保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等法的相關規(guī)定,都為暗訪記者劃出了明確的法律禁區(qū)。④
隱性采訪的底線是不得違反我國的法律。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都不得泄露國家秘密、不得侵犯未成年人和婦女的權益、不得涉及受法律保護的商業(yè)秘密。
記者本著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對某種違法或非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不管本意如何,只要在采訪途中有違法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任何時候,記者都必須堅守法律這條底線,否則將會使自己和新聞活動置于危險的處境。
以2011年8月對盜墓團伙的隱性報道為例,記者假扮成文物販子,參與到一個盜墓團伙挖掘古墓的過程中。雖然事后記者將挖出來的文物“捐”給了國家,但是,記者的行為已經(jīng)違法,受到了法律的審判。
又如,依照我國《刑法》第347條規(guī)定,“販賣、運輸、制造鴉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shù)量大的,處15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chǎn)。”如果記者為了取得販毒集團的信任進入集團內(nèi)部而以身試法,無論其目的多么高尚,終究會因觸犯法律而受到制裁。應該指出的是,記者只是一種普通的職業(yè),不需要也不應該承擔警察的調(diào)查、破案工作。真實及時記錄事件的調(diào)查進程,才是記者的職責所在。
4、公正善意是職業(yè)道德的呼喚
記者要善待所有采訪對象。記者不是法官和警察,無權對他人進行審判。作為一個記錄者,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被訪者,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價值評價為轉移,也不要對被訪者妄下定論。要尊重被訪者的要求和權利,不能因為對方違法犯罪就侵害他的合法權利。要本著公平和平衡的原則,為事實涉及的各方提供應答的機會。即使是面對罪犯也要克制情緒,時刻以冷靜客觀的記錄者姿態(tài)真實呈現(xiàn)事件。
在隱性采訪報道中要時刻懷有人文關懷,謹記“減少傷害”原則。例如,在對犯罪未成年人進行采訪時,拍攝過程盡量使用背面、逆光或后期添加馬賽克。同時,要保證最后播出的節(jié)目不包含他們清晰可辨的正面形象。
隱性采訪往往涉及違法犯罪和不道德事件。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揭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隱性采訪的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曝光不法行為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監(jiān)督、推動社會和諧。因此在報道過程中,媒體要掌握好“度”,把握良好導向,防止出現(xiàn)人人自危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①③陳力丹,《介入式暗訪不能作為采訪的常規(guī)》[J].《今傳媒》,2006(12)
②④駱漢城等:《行走在火上——隱性采訪的法律思考》[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5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0級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