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民的數(shù)量成倍的增加。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網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網絡暴力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解決好網絡暴力問題,既關系到網絡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也關系社會穩(wěn)定。陳凱歌為觀眾奉上了一部現(xiàn)實題材電影《搜索》,講述被查出癌癥晚期的都市白領葉藍秋,因情緒低落在公車上沒有為一位老人讓座,徹底改寫了牽連其中的數(shù)人命運,這場“蝴蝶風暴”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網絡暴力的再思考。
【關鍵詞】網絡暴力 《搜索》
一、網絡暴力初探
1、網絡暴力的概念
何為網絡暴力?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這個定義似乎太過簡單。筆者認為,關于網絡暴力的含義需要結合現(xiàn)象進行分析。2007年7月17日一篇《我所見過最沒人性的事情!后媽毒打6歲繼女,治療現(xiàn)場千人哭成一片?。。 返奈恼卤毁N到網上。圖文并茂地描述了后媽如何殘酷虐待繼女的行為,讓人看過之后無不感到切齒痛恨。當這些帖子被一些知名網站轉發(fā)后,立即在全國網民中掀起滔天大浪。種種最惡毒詛咒話語鋪天蓋地而來。然而沒過多久,事情卻起了令人意外的變化。據(jù)新華社南昌8月1日電訊報道:隨著當?shù)卣?、公安部門深入調查公開的結果,以及上海瑞金醫(yī)療專家公布的會診結果,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媽毒打繼女致其“狂吐鮮血”為謊言。至此,“最毒后媽”事件以一個讓網民始料未及的結局謝幕。
諸如此類的網絡暴力事件非常之多。2006年2月28日,網民“碎玻璃渣子”在網上公布一組虐貓的圖片,圖片迅速引起網友憤怒,隨后踩貓女子照片被網友用各種方式、手段自發(fā)調查出虐貓地點和身份。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暴力的幾個要素:1、網絡暴力的發(fā)生主體是群體或者組織,不能確定行為主體。2、網絡暴力具有很強的侵犯性。3、網絡暴力后果的實在性和難控性。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劉輝、陳紅蓮對網絡暴力的定義:“網絡暴力是指某些網友對某些事件發(fā)表的網絡言論已經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由此完成了虛擬空間中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更嚴重的是,當事人甚至受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罰。這些處罰也并不是公開的程序,而只是網絡輿論的過分壓力”①,概括得較為全面。
2、《搜索》中網絡暴力的分析
《搜索》是陳凱歌導演的又一力作,講述的是名叫葉藍秋(高圓圓飾)的美麗女子,在做體檢的時候發(fā)現(xiàn)患有淋巴癌晚期之后心情低落,沮喪,在去上班的公交車上,精神恍惚的葉藍秋沒有給一位老人讓座,被一名叫楊佳琪(王珞丹飾)的記者拿手機拍到,交給了陳若兮(姚晨飾)。陳若兮把這個作為新聞熱點大肆的在媒體及網絡上炒作,故事名為“墨鏡姐不讓座”。與此同時,葉藍秋生不如死,問公司老板沈流舒(王學圻飾)借了100萬元,而隱瞞了自己已經患有絕癥的真相。看著痛苦不堪的葉藍秋,老板對她進行安慰的時候,沈流舒的老婆莫小渝(陳紅飾)闖了進來,造成了認為葉藍秋為小三的誤會。楊佳琪于心不忍,錄制視頻葉藍秋向媒體道歉,被若兮駁回,與楊佳琪同行的若兮男友楊守誠(趙又廷飾)被葉藍秋雇傭,相伴一周,在這一周遭遇紛紛揚揚的網絡暴力后,葉藍秋跳樓自殺。葉藍秋無疑是個好女孩,她只是在絕望的時候做了件隨心所欲的事。一次不讓座事件演變?yōu)槿巳馑阉鞯讲荒苷5纳?,即便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都難以承受,何況是一個絕癥病人。
片中的這起網絡暴力事件,運用了視頻、軟文、圖片、水軍、新聞推送、病毒、微博等一系列的網絡推廣手段來對墨鏡姐不讓座的事件進行惡意攻擊。更多的人們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對當事人葉藍秋進行指責、攻擊,甚至謾罵。當不讓座視頻出來之后,陳若兮并未考慮到當事者的實際情況,就片面的以道德的制高點,去炒作該新聞,同時利用兩個道德先鋒的針鋒相對將事件的沖突性推向高潮,同時當葉藍秋道歉視頻出來的時候,她認為民憤已被挑起(事實上是她主導的),暫時壓不過去,于是繼續(xù)以負面新聞進行炒作,還拉出了葉藍秋的班主任,作為反面教材進行批判,同時寫出描繪“小三”的新聞、沈流舒公司道德問題新聞,更將民憤推向了高潮。
二、網絡暴力出現(xiàn)的原因
1、從傳播者看網絡暴力
為什么網絡暴力屢屢發(fā)生,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網絡的匿名性。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shù)”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在人格上可分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接受社會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本我總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是人的最真實的人格,是被社會道德規(guī)范壓制下隱蔽的層面。但是在網絡空間中,網民可以通過匿名行為將自己的本我展現(xiàn)出來。當個體進入網絡世界之后,一種融入群體而產生的安全感,使得他們傾向于放縱自己的行為,網絡匿名的特點恰恰契合了這種大眾心理,甚至比現(xiàn)實生活有過之而不及。②其二網絡暴力事件,帶有群體娛樂特征。參與者帶著“看客”的心態(tài),從窺探別人隱私中取樂。拿“銅須門”事件來說,事件的發(fā)起者最后宣稱一切皆出于杜撰,讓事件以“娛樂化”收尾。然而,對當事人的傷害卻已經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
2、從傳播工具看網絡暴力
網絡傳播空間由于沒有地域的限制,這個平臺相當?shù)淖杂珊烷_放,受眾能輕松地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能看到來自不同地方和區(qū)域的消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微言輕”的說法已經不存在了,一則留言,一個消息甚至就可以掀起狂風巨浪。網絡傳播的特點注定了它與報紙媒體不同,它的意見能夠很快得到反饋,所以每個參與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而信源本身的多樣性和廣泛性不僅讓訊息變得各具特色,五彩斑斕。同時,訊息傳播者本身帶有主觀性也是難以避免的。于是對訊息的解讀更是五花八門,很可能會以訛傳訛,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網絡暴力造成的不良影響
1、網絡暴力對當事人的影響
在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到最直接影響的非當事人莫屬,尤其是當事人的隱私權受到侵害。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暴力事件中當事人不管是有錯的,還是無辜的,網民們都會用放大鏡來看待他們,將有關當事人本人身份的信息公布于眾。利用找到的這些信息,網民們就開始他們無休止的討伐和譴責,就連當事人的家人也會受到牽連。在“死亡博客案件”中,31歲的北京白領姜巖石從24層樓的家中縱身跳下,用自己的生命聲討她的丈夫和“第三者”,自殺前姜巖在網絡上寫下自己的“死亡博客”,記錄了生命倒計時前兩個月的心路歷程,并在自殺那天開放了博客空間。2008年1月9日,天涯論壇一位網友在瀏覽到姜巖的博客后,在天涯八卦義憤發(fā)帖,標題為《看到一個MM自殺前的博客因為小三她從24樓跳下去了好慘》,帖子全文轉載了姜巖自殺前的博文。網友在謾罵譴責之后,動用了人肉搜索,主人公王菲,因為其妻的“死亡日記”被網民圍追堵截,網絡上的攻擊演變?yōu)樾袆由系墓?。他和“第三者”都丟了工作不說,父母還受到威脅,家門口被人寫上挽聯(lián)等等。
其次,在網絡暴力事件中,當事人的聲譽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幾乎在所有的網絡暴力事件中,網名們都是依據(jù)自己的判斷或者網上的大多數(shù)信息來對當事人進行網絡審判,給當事人扣一頂“帽子”,并加以討伐和譴責。這樣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名譽損失。在電影《搜索》中,葉藍秋無疑是個好女孩。她只是在絕望的時候沒有在公車上起身讓座,并說了句氣話,就這樣的為社會所不容乃至中學班主任都要面對鏡頭承認她是學校的恥辱。她承受著社會對她的譴責,如過街老鼠般連人多的地方都不能去。她看著小小的電腦里滿滿的信息,網站被黑掉、照片被丑化、“小三去死”的字樣赫然在目,將她的名字和小三劃上等號。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她這樣一個女子能想象的或所能控制的。
2、網絡暴力對社會的影響
網絡暴力已經成為互聯(lián)網上的毒瘤,阻礙了互聯(lián)網健康發(fā)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是一種障礙。事件雖發(fā)生在網上,事件中的人受到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而在彌漫網絡暴力情緒的網絡中,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施暴者或者受害者——網民深陷網絡暴力享受道德攻擊的娛樂快感之中,有一天回過頭自己卻也可能被網絡暴力所傷。網絡暴力也會影響到我國國際形象,如“銅須門”事件,《紐約時報》就以國際新聞頭條的方式進行播報。用這件事情來質疑中國網民的行為是一種對個人權利的嚴重侵犯。
網絡暴力也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網絡暴力與青少年的犯罪之間有無聯(lián)系,社會各界尚沒有統(tǒng)一認識。但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認為,網絡暴力是誘發(fā)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據(jù)行為科學的理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其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因此被網絡暴力淹沒的人或多或少地滋生暴力意識和暴力傾向。這一點在青少年身上表現(xiàn)會更加突出,因為青少年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殊階段,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新信息很好奇和渴求,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信息。而他們是非觀點模糊、自控力弱等特點,使他們容易受到傳媒暴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在不知不覺中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參考文獻
①③劉輝、陳紅蓮,《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7):14-16、23-25
②陳秀麗,《網絡暴力現(xiàn)象內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2007(5):11-13
④劉峰,《論消除網絡暴力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J].《信息網絡安全》,2010(10):5-7
(作者: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2級新聞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