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政務微博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一些官員和機構缺乏建設政務微博的內在動力,應拋棄被動的應對思維,認識到主動地塑造形象是新時代所需的執(zhí)政方式;微博運營商的營利性質有可能對政務微博提供公共服務造成不良影響,應設立保障性機制以維護公共利益;在關注政務微博的同時不可忽視政府網站的作用,應該在兩者之間建立關聯(lián),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
【關鍵詞】政務微博 政府網站 微博運營商
2011年被稱作我國政務微博的元年,政務微博無疑已經成為網絡熱點。有很多人對政務微博表示支持,認為它是民眾與政府溝通的良好渠道,不僅能夠讓民眾知曉信息,讓政府知曉民意,還能讓一些具體的事件得到妥善解決。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批評,說一些政務微博有如“僵尸”,注冊之后鮮有發(fā)言,即便有發(fā)言也主要是轉帖文件,讓人提不起興趣。有一些政務微博甚至出言不遜,讓網民憤慨。這些業(yè)務層面上的不足之處已經獲得了不少關注,因而無須贅述。本文就政務微博其他層面上的一些問題展開探討。
一、建設政務微博的動力問題
很多官員和政府機構開設政務微博是為了傾聽民意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人民服務是辦好政務微博的一個重要動力。但不可否認,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動力。
據(jù)人民大學的調查,2011年輿情壓力最大的10個地區(qū)是河南、浙江、廣東、河北、湖北、江蘇、云南、江西和北京。①根據(jù)中國最大的微博運營商新浪同年所做的統(tǒng)計,領導干部開設微博數(shù)量最多的10個省中有7個屬于人大所公布的輿情壓力最大的10個省。黨政機關開設的微博最多的10個省中,也有6個屬于上述的10個省。另外,公安和司法系統(tǒng)微博的數(shù)量遠遠高于其他黨政機關。②這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開設政務微博的一個動力是維穩(wěn)。
維穩(wěn)本身無可厚非,穩(wěn)定是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為了維穩(wěn)而開設政務微博畢竟是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是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秘書長祝華新所說的“對手思維”。③若以這種思維為指導,在輿情壓力不強、群體性事件不多的地區(qū),官員和政府當然就鮮有開設或者更新、改進政務微博的動力。
建設政務微博還有另一種動力或目的,那就是為自己或政府塑造形象、贏得支持。在新媒體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的情況下,政治家們也許應該有這樣一種認識:除了下達命令和指示,放低姿態(tài)與網民的互動、為了塑造形象而“表演”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執(zhí)政方式;將自己置于公眾的目光之中并非壞事,管理者的媒介素養(yǎng)就是一種政治素養(yǎng),使用媒介“營銷”的能力就是一種重要的執(zhí)政能力。若以這種思想為指導,政府機構和官員在建設政務微博時也許就能變被動為主動,會去向商業(yè)機構學習增強微博影響力的方法,開始注意發(fā)送時間、發(fā)文字信息時配圖片或卡通漫畫和使用網絡語言。換句話說,要辦好政務微博,轉換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是關鍵。
二、政務微博商業(yè)化的運行環(huán)境問題
雖然人民網、新華網等官方網絡媒體已經推出了微博服務,但是有影響力的政務微博大都在商業(yè)化的環(huán)境中運行,利用新浪、騰訊、搜狐等擁有廣大受眾群體的商業(yè)網站提供的微博平臺發(fā)布信息。對于網站而言,讓官員和政府機構開設微博有助于吸引受眾和獲取經濟利益;對于官員和政府機構而言,在網站開設政務微博能夠擴大影響力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實可謂雙贏。但是,在這些營利性的民營公司與政府機構之間、商業(yè)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或沖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0年,博客正當其道,很多官員也開通了博客。后來,網絡公司因博客盈利不足而推出了微博。在微博的發(fā)展初期,政府和官員并沒有開設政務微博的強烈意愿。新浪總編輯陳彤說:“我們迅速確定了政務微博作為主攻方向,公司組織了上百人的團隊,細分到省……就像賣保險一樣,推銷,讓他們來開?!雹苓@種賣保險式的推銷,無疑有助于讓新浪成為政務微博落戶首選。當然,其他的網絡公司不會坐視花落別家,騰訊也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己的政務微博,而且還推出了一個有別于政務微博的新應用——政務微信。商業(yè)網站為了盈利而不斷推陳出新的做法不禁讓人對政務微博的前途產生了疑問。一旦微博盈利狀況堪憂,或者網絡公司研發(fā)出了更好的產品,政務微博會不會被拋棄,與博客一樣變成昨日黃花?
另外,微博并不是所有用戶都有平等權利的“平臺”,運營商是微博的掌控者和規(guī)則制定者,他們不僅對傳播內容享有控制權,而且可以限制或增大用戶的影響力、傳播權。為了獲得利潤,新浪微博已經在出售影響力和傳播權,它仿效搜索引擎建立的競價排名系統(tǒng)以及強制推送廣告的服務,能讓付費商業(yè)用戶獲得比一般用戶更高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這種情況下,與商業(yè)用戶處于同一平臺的政務微博的影響力就可能降低。設想一下,如果去年北京大雨時以“大雨”等關鍵詞在微博上搜索,第一頁的結果全是雨傘廣告,政務微博發(fā)布的信息卻排在數(shù)頁之后,那么用戶何以知曉雨情?如果運營商向政務微博兜售傳播權,那么政府和官員個體是否應該埋單?如果埋單,又該使用什么資金?
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完全不能與私營商業(yè)機構合作,而是說應該謹慎對待。在中國的新聞傳播領域,政府與非公營、非官辦的民營商業(yè)媒體合作搭建傳播平臺也許還是一個沒有先例的新嘗試。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設立一些保障性的機制,以便在公共利益與商業(yè)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確保公共利益不受損、電子政務不受干擾。
三、政務微博與政府網站之間的關系問題
早在1999年,國家部委就開始了“政府上網工程”的建設。隨后,各級地方政府也開始建設網站。在近兩三年,政務微博成為了一個新熱點,很多政府和官員都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且,政務微博小到答疑解惑,大到挽救生命的各種事例在網絡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廣為傳播,于是,政務微博似乎有了一種全知全能的形象。就此,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微博的影響力確實很大,但是微博本身還是存在著局限性,目前只是一個交流的平臺,是一種輔助形式。政府部門在傳統(tǒng)的互聯(lián)網信息化建設中還沒有做好做強,將眼光完全轉向微博,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我們需要向發(fā)達國家學習,政府網站必須向著服務型電子政務前進,這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⑤
的確,國家已經為建設政府網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若把主要的注意力投向政務微博而忽視政府網站,顯然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正確把握政府網站與政務微博之間的關系,按照兩者不同的特性來分配任務。政府網站靜態(tài)特征比較明顯,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受的限制小、適合公布文件資料、發(fā)布篇幅比較長新聞報道和處理復雜的公務。微博則是動態(tài)的,具有較高的互動性和使用的便利性,適合發(fā)布有時效性的簡短的消息和與網民交流。根據(jù)剛剛發(fā)布的《中國政府網站發(fā)展數(shù)據(jù)報告》,政府網站粘性尚待提高,網友一般在政府網站的停留時間不到3分鐘。⑥誠然,在吸引用戶方面,微博可能更勝一籌。但是,政府網站上常見的網上辦事功能、文件資料庫功能,政務微博目前來說似乎還難以實現(xiàn)。在處理復雜的投訴和舉報方面,微博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
除了應該對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的責任進行劃分,還應在兩者之間建立起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政府門戶網站建立的時間比政務微博要長,在信息,人力方面積攢的資源可為政務微博所用,政務微博實時獲取的信息和受眾資源也能為政府網站所用。鑒于此,也許應該嘗試著用技術手段,讓政務微博與政府網站結合,形成一種嵌套機制,讓網站的瀏覽者能夠訪問微博,微博的瀏覽者能夠訪問網站。總而言之,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更加有利于推進“服務型電子政務”。
除了上述的三個問題,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管理中心2013年1月15日發(fā)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已有網民5.64億。這個數(shù)字著實不小,但同時也意味著半數(shù)以上的中國人未能“觸網”,更不可能成為政務微博的受眾。這些無法或不知如何上網的人往往是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如何讓他們也享受到政務微博所提供的那種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另外,政府網站的不斷完善和政務微博的不斷增多使政府無須經過新聞媒體即可直接發(fā)布信息和做宣傳,而且還能取得不俗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思考傳統(tǒng)新聞媒體,特別是專注于文字的紙質媒體與政府直接掌控的傳播渠道之間的關系,并確定這兩者各自的發(fā)展方向。
政務微博還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新的問題。在各種權力相互交織的互聯(lián)網政治中,如何“經營”好政務微博仍是一項有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242
②竇含章 等編,《政務微博實用指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2:32-36
③④張哲,《“奪回互聯(lián)網上的麥克風”——政務微博背后的政府邏輯》,《南方周末》,2012-12-7,http://www.infzm.
com/content/83649
⑤林駿,《從微博的崛起看政府網站的建設》,《信息化建設》,2011(8)
⑥孫超逸,《中國政府網站發(fā)展數(shù)據(jù)報告面世》,《北京日報》,2013-2-28,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
0228/c40606-20626136.html
(作者: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系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