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電視公共頻道的發(fā)展已經十年有余,然而由于“公共”二字與西方公共電視“公共”二字的差異,由此發(fā)展出了中國特色的公共頻道。本文探討了我國電視公共頻道的背景及性質、由此形成的公共頻道的中國特色,然后提出公共頻道向公共電視轉型必要性和轉型策略。
【關鍵詞】公共電視 公共頻道 轉型
一、我國電視公共頻道的產生背景
1983年,廣播電視部提出的“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使我國廣播電視事業(yè)得到飛速發(fā)展,但也導致了各電視臺“散、濫、弱、小”的問題。廣電總局提出要治散治濫,市(地)縣(市)播出機構要轉變職能,保證轉播好中央和省級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保證使黨中央的聲音更加有效地傳進千家萬戶,公共頻道的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1996年,福建省廣播電影電視廳成立了電視節(jié)目交流中心,其職能是對縣級有線電視臺實行統(tǒng)一供片。但是管理者不久便發(fā)現(xiàn),統(tǒng)一供片的制度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因而,他們提出辦公共頻道的構想,認為這樣不僅使電視節(jié)目交流中心擺脫了困境,而且還響應了中央當時提出的治濫治散的要求,為管理縣級電視臺探索新思路。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審批同意后,由福建省廣播電影電視廳直接管理的電視公共頻道于1998年元旦正式開播。
從公共頻道產生的背景,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的公共頻道的“公共”的意思是公用,共有,即“省級或市級電視臺主辦,市縣級或縣級電視臺插播一定時段本地自辦節(jié)目,三級電視臺聯(lián)播共營的電視頻道?!雹僖虼耍覈墓差l道只是為了解決我國電視臺“散、濫、弱、小”問題,促進地、縣電視臺職能轉變而設立的政策性電視頻道。我國公共頻道與西方公共電視強調“公眾”,注重“公益表達”沒有相關性。
二、電視公共頻道的中國特色
1、頻道的職能
我們了解到公共頻道的建立其實是為了轉變市縣臺的播出職能,為其提供一個共用的通道,而這個職能轉變的目的是改變以往因種種原因市縣電視臺無法有效傳達黨的方針政策的狀況,保證黨中央的聲音更加有效地傳進千家萬戶,因此這其實規(guī)定了公共頻道作為政策性頻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傳播任務。
2、定位多樣化
目前,我國公共頻道已呈遍地開花之勢,然而各個公共頻道各自為政,定位多樣化。如北京電視臺公共頻道把其定位為旅游交通的專業(yè)頻道,廣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把其定位于生活服務專業(yè)頻道,湖南公共頻道把其定位為電視精品雜志型專業(yè)頻道,福建電視臺公共頻道把其定位為農村綜合頻道,安徽電視臺公共頻道把其定位為戲曲專業(yè)頻道。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目前大量的公共頻道,應該統(tǒng)一定位,要么辦成某種類型的專業(yè)頻道,要么辦成新聞、旅游、娛樂等欄目的綜合頻道。當問及觀眾什么是公共頻道時,他們無法給出簡要確定的描述。這說明“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來看,公共頻道的定位顯得比較浮泛,形象顯得比較模糊?!雹?/p>
3、內容同質化
筆者觀看了幾個公共頻道的電視節(jié)目,比如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全天的節(jié)目中新聞節(jié)目和影視劇是其主要構成,且新聞節(jié)目大約占據了節(jié)目量的三分之二;廣東電視臺公共頻道以新聞、影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為主,娛樂化傾向明顯;浙江電視臺公共頻道名為新農村,在以新聞影視劇為主的基礎上,加入了對農服務節(jié)目,等等。筆者發(fā)現(xiàn)公共頻道內容同質化嚴重,此處論及的“同質化”不只是公共頻道之間的內容同質化,而且公共頻道與現(xiàn)有的專業(yè)頻道和綜合頻道的內容同質化,幾乎都采用“新聞,娛樂綜藝,影視劇,專題節(jié)目”等套路。
4、盈利商業(yè)化
我國的電視臺采取企業(yè)化管理,“據統(tǒng)計,目前國內各電視臺95%左右的收入來自廣告”。③公共頻道作為我國電視臺的一個頻道,自然也不例外。郭鎮(zhèn)之指出:“商業(yè)電視是指經營方法,與所有權不一定掛鉤,它并不一定是私營電視;商營也不一定意味著不受政府控制。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電視臺正是接受政府控制的國營商業(yè)電視臺”,“如果不是從機構的名稱、而是從經營的實質上看問題,中國電視的商業(yè)化成就不僅大大超過歐洲國家,甚至可以傲視北美。如果僅從經濟來源上看,則中國的電視臺是完全的商業(yè)電視臺?!雹芩裕差l道的盈利模式實際上已經是商業(yè)電視頻道。但是,它由政府管理,屬于國有性質,因此又是國營電視。
5、管理復雜化
李良榮指出公共頻道存在管理主體的不確定性,管理目標的不確定性,管理客體的不確定性三個方面的問題⑤。公共頻道是作為省市縣三級共用的一個政策性頻道而創(chuàng)建的,但是由于我國廣電部門屬于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省市縣存在著行政級別的不同,這樣共同管理的主體就難以確定。其次,公共頻道作為政策性頻道,它要傳達黨的聲音,由于各級電視臺分別歸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管理,造成了管理目標的不確定性。最后,各級臺的人力資源也難以管理。而且我國目前的公共頻道或者由當?shù)貜V電局直接管理,或者劃歸當?shù)仉娨暸_,使其成為電視臺一個子頻道來管理。總之,管理呈現(xiàn)復雜化特點。
三、電視公共頻道的轉型之路
1、轉型的必要性
(1)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貧富分化不斷加大,社會矛盾因利益分配不均而日益突出。根據知識溝理論,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能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而且在信息數(shù)字化時代,“知識溝”或不斷擴大。此外隨著網絡的發(fā)展,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平等地表達多方觀點的公共論壇,而西方的公共電視“以為公眾服務為宗旨,不以盈利為目的,公共電視對公共問題給予充分報道,并且對同一公共議題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給予同等的展示機會,以使公眾能夠獲得有關公共問題的全面信息和反饋,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雹匏詾榱藰嫿ê椭C社會,為了促進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我們需要公共頻道轉型成為中國的公共電視。
(2)傳媒變革的需要。目前我國傳媒界存在普遍的泛娛樂化傾向,電視臺節(jié)目大同小異。作為國營的商業(yè)電視臺,盈利是首要目標,電視臺過分追求收視率,因此一味地迎合受眾,忽略了公眾真正的需求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而公共電視“獨立性強,與政府和商業(yè)都保持距離,既可以避免淪為政治的工具,又可以避免成為商業(yè)的附庸”,“節(jié)目多元化,公共電視一方面要反映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另一方面要兼顧多元文化和少數(shù)族群”,“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為社會各種聲音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渠道,特別是社會中處于弱勢的群體”。⑦我們可以多學習西歐公共電視的經營理念,以使我國廣電傳媒健康平衡地發(fā)展。
(3)公共頻道的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我們前面曾分析了我國公共頻道的“公共”并不強調對“公共利益”的表達,但是隨著近年來公共頻道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一些公共頻道在特定的“公共”性條件下,向“公共利益”靠近。湖北電視臺公共頻道升華“公共”屬性,形成以“政務”為特色的核心競爭力。福建電視臺把公共頻道定位為“農村綜合”頻道,重點開拓農村市場。河南電視臺提出了“公共頻道,關注公益事業(yè)”的口號。
2、轉型的策略
關于中國公共頻道向公共電視的轉型,臺灣學者馮建三等提出的三種模式較為符合中國實際,他按照適用范圍大小,對轉型后的公共電視分出三個層次,從下到上依次為“蝦米模式”,“小魚模式”,“大魚模式”。⑧
所謂“蝦米模式”是在節(jié)目層面上的轉型,指的是播出一些強調電視公共服務、公益性的節(jié)目。我國的傳媒本身就帶有為大眾服務的精神,現(xiàn)有的部分公共頻道的節(jié)目已經屬于公共服務類節(jié)目,但是還不夠,應該逐步地使所有的節(jié)目都注重“公共利益”,注重教育與文化傳播,這是轉型的第一步。
所謂“小魚模式”是在頻道層面上的轉型,指的是一個頻道作為公共服務頻道出現(xiàn)。我國“公共頻道”遍地開花,但是正如前面我們提到的,此“公共”只是“同形異質”,是背離公共精神的,因此從這個層面上改革是我國公共頻道面臨的重要任務。
所謂“大魚模式”是在制度層面的轉型,指的是西歐的公共電視,是“非政府,非商業(yè)”的,強調“公共利益”和“公眾”,與國營、私營性質的電視媒介相互區(qū)別、鼎足而立,是一種介于完全的商業(yè)化和完全政府控制之間的一種模式。我們離此種改革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結語
我國公共頻道作為三級共有的政策性頻道,因為與西方“公共電視”的提法接近,由此引發(fā)學界和業(yè)界的廣泛關注,雖然它的“公共”之意與西方公共電視之“公共”所強調的意義不同,并由此形成了其中國特色,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傳媒的變革,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我國公共頻道轉型為公共電視具有必要性。對此,學界提出了很多觀點,其中,筆者認為馮建三的漸進的轉型策略最適合中國公共頻道轉型。雖然中國公共頻道轉型之路不會一蹴而就,但是我們相信中國公共頻道一定能成功轉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電視。
參考文獻
①⑤李良榮、張健,《公共頻道呼喚電視媒介管理創(chuàng)新》[J].《電視研究》,2003(4):24
②陳信凌,劉西平,《探析國內電視公共頻道概念的模糊性》[J].《新聞大學》,2005(1):82
③④陳積銀、彭金山,《中國公共電視頻道的缺位與策略探析》[J].《視聽界》,2005(6):28
⑥⑦李湘,《江西公共頻道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⑧袁英,《中國公共頻道向公共電視轉型分析》[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2010級新聞專業(yè)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