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紅樓夢》中的妙玉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她與大觀園非親非故且出場不多,然而曹雪芹卻把她排列在了金陵十二釵中的第六位。由此可見她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珍愛生命、雖入空門但對塵世生活卻有著強烈的留念與追求的叛逆者而言,太多的無奈讓她在潔與不潔中游蕩,在空與不空中掙扎。有人說她是大觀園中的一朵孤立寒塘的白蓮,也有人說她是心系紅塵的幽尼,還有人說她是自戀者、精神分裂者,是禁欲后又深陷泥潭的犧牲品。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客觀評價妙玉這個人物呢,又如何去進(jìn)一步解讀妙玉的不同情感與復(fù)雜形象呢?文章將從不同角度做進(jìn)一步的剖析。
妙玉的父親曾十分顯貴,因只有妙玉這一獨女,所以對妙玉極為疼愛??墒遣恍业氖?,妙玉自幼多病,常有瀕臨夭折之境的憂慮。為了保住愛女性命,無奈之中,家人只好忍痛隨了當(dāng)時迷信習(xí)俗,讓她暫入空門,帶發(fā)修行,以企求佛祖的保佑??梢?,這原只是一個救急之法,并非出自妙玉本意。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父母相繼去世,近親不再,生活的靠山煙消云散之后,一個暫離世俗的弱女子不得不進(jìn)入冷寂的廟堂,在一種令人絕望的悲劇性背景之下,弄假成真地決定了妙玉為尼的身份。然而,生活的磨難并沒有到頭,不久,妙玉最后僅存的一點依靠——老尼姑也得病死了。于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四處無援,形影相吊,真可謂苦海無邊,回頭無路??!在這樣的狀況下,妙玉只好接受賈府之聘,充當(dāng)大觀園中小廟的主持人,以企圖在絕境中獲得一丁點干凈的存身之地。由此可見,妙玉的出家不是出于看破紅塵,也不是出于對宗教的信仰、她滯留佛門不是要擺脫人世間的苦惱,求得“一念不生,萬緣俱寂”,更不是寶玉的“參禪”、惜春的“慕佛”,而是出于一種被形勢所迫、被環(huán)境所逼、一種無路可走的選擇。
妙玉是一個介于幽尼和閨女之間的尷尬人物,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對封建宗教虛偽本質(zhì)的批判和揭露。同時我們也體味到了妙玉介于“檻內(nèi)”和“檻外”尷尬之人的痛苦與無奈。眾所周知,出家為尼,本應(yīng)到一個清凈幽雅之處,遠(yuǎn)離塵世的喧囂,潛心修佛才是,而妙玉卻陰差陽錯地來到了賈府這富貴風(fēng)流之地,與紅男綠女相伴。再加之妙玉出家本不出于自愿,所以雖然她過著晨鐘暮鼓、木魚經(jīng)卷的生活,卻始終對塵世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與追求。她渴望正常人的生活而非苦行僧的生活,雖然她孤傲、矯情,但作為妙玉本身來說她也渴望朋友,渴望愛情的。這位“氣質(zhì)美若蘭,才華馥若仙”的女子,是不會甘心如此好的容顏在青燈古殿中老去的,她也希望別人欣賞她、愛慕她,而寶玉正是讓其情竇初開的男子。于是,她把自己的一縷情絲,束縛于若明若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似夢似幻之中。在第五十回中,寶玉等人一起做詩,寶玉輸了,李紈提議罰她去櫳翠庵向妙玉討一枝梅花。寶玉獨自一人去了,而且很快就取了回來。在這一段里,作者雖然隱去了寶玉和妙玉的具體的接觸而只是寫了行為結(jié)果,但這種破天荒行為,已足以表明寶玉在妙玉心中的地位。這次贈紅梅是妙玉“潛意識”中對寶玉情感的又一次顯現(xiàn),她贈紅梅時之所以要各送林、薛二人一枝,這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情感,安撫超自我,修改原我,是自我調(diào)整原我與超我之間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既想向?qū)氂裾宫F(xiàn)自己的情感,使原我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又將自己的“潛意識”隱藏起來,從這讓人隱隱感覺到她內(nèi)心潛藏和壓抑著的那股熾熱的情感和對未來生活的強烈期盼。她雖然過著晨鐘暮鼓、木魚經(jīng)卷的生活,但她卻不甘心如此好的容顏在青燈古殿中老去的。
妙玉在我看來應(yīng)該說是人間的仙子,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上。正因為她出身仕宦之家以及接受過佛家的熏陶,使得她秉承了一種潔雅之氣。而這種潔雅之氣又和名士風(fēng)度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種名士風(fēng)度不是通過正面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玉、梅、茶的寓意以及和寶玉、黛玉的交往而側(cè)面展開的。這里以茶的意向為例。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具有淵遠(yuǎn)茶文化的國家,士大夫階層講求茶道,“飲茶”成為風(fēng)雅之士聚集的原動力,藉茶吟詠,評茶論器,逐漸成為風(fēng)氣。在《紅樓夢》中品茶櫳翠庵一節(jié),曹雪芹以三個古玩奇珍以顯妙玉脫俗的文化品位、藝術(shù)修養(yǎng)及生活情趣。從文中可以看出,妙玉認(rèn)為茶是要“品”的,不是喝的,即便泡茶的水都要用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而且妙玉喝茶也很講求氣氛、環(huán)境和人。在妙玉看來,賈母、劉姥姥是不懂得品茶之人。品茶的關(guān)鍵在于“品”字上。品茶香,品茶道,品人品。曹雪芹把這么重要的茶事放在妙玉身上,是有一定深意的,因為自古以來,“禪茶一味”,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二者水乳交融。妙玉認(rèn)為,古人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边@也許是妙玉在品茶中所參到的吧。從妙玉對這兩句話的贊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一種曠達(dá)不羈的味道。也可以看出妙玉追求的人格平等與獨立,追求精神境界的絕對自由。
關(guān)于妙玉的結(jié)局,今程高本第一百一十二回“活冤孽妙姑遭大劫”,被強人擄去,慘遭奸污,不從而殺。而靖藏本在“櫳翠品茶”中不收劉姥姥用過的成窯杯處則有如下批語: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紅顏固不能屈從枯骨,豈不哀哉!(靖本有些批語,錯亂得簡直讓人無法卒讀。周汝昌先生校讀為: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勸懲,戲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①無論遭強人所污,還是紅顏屈從枯骨,妙玉的遭遇都讓人心痛。盡管她一心要保持自己的操行和高潔,可社會現(xiàn)實并不允許她“潔”,“到頭來,依舊是風(fēng)塵骯臟違心愿”,讓人不禁感嘆這為世難容的苦命人。
總的來說,在眾多評價當(dāng)中,人們把妙玉經(jīng)??闯梢粋€心高氣傲、孤僻成性、不合時宜之人。我認(rèn)為這樣的評價未免過于偏頗。從妙玉的一生來看,這個人更多的是一個可憐人,一個渴望得到世間溫暖的人。她怪嗎?不怪,確切地說,她只是在走一條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罷了。人們對她有太多的誤解,甚至錯把作者飽含悲憫之情的“云空未必空”一語當(dāng)成了對妙玉的“譏諷”之詞。這顯然是不客觀的。我們應(yīng)該看到,妙玉身處這樣一個腐朽、混濁的社會,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麻木、沉淪與逃避,而是深刻地認(rèn)識和堅決地反抗,勇敢地面對這種無望的抗?fàn)幩⒍ǖ谋瘎〗Y(jié)局。別人皆圓她獨缺,別人皆滿她獨虧,別人皆醉她獨醒,別人皆喜她獨悲。在她生活的環(huán)境里,她是一個不屈的人,一個一直在與命運抗?fàn)幍娜?。而這,或許就是《紅樓夢》中曹雪芹先生把她列于金陵十二釵中第六位的真正原因吧。
注釋
①據(jù)毛國瑤所錄,錯亂殊甚.今據(jù)朱一玄先生《紅樓夢脂評校錄》而參校,齊魯書社,1986:459.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