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貞
(婁底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婁底 417000)
社會學習資源建設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性系統(tǒng)工程,對于保障“人有所學”、“學有所教”、“教有所本”具有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終身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終身學習課程獲得政府的承認和認證,現(xiàn)今各個國家對終身學習的課程設置非常重視。綜觀我國終身學習體系中法律教育課程資源的設置,大都在普法知識的階段,很多終身教育學習網站中,我們看到的課程超市或者課件庫里主要是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和法制教育的欄目。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還不適應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我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大但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勞動大軍,需要大量有效和較高質量的培訓和繼續(xù)教育,這是我國教育和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在其中,法律優(yōu)質課件的開發(fā),符合社會職業(yè)化與多元化的目標,是建設終身教育體系艱巨的任務。
我國法學教育從結構體系來看,是由普通高等法學教育、成人法學教育、法律職業(yè)教育組成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我國法學課程設置主要以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為主,實踐性、技術性課程少,不能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國外的一些法學教育目標多定位為法律從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既是精英型教育,又是應用型教育。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我國法學教育的主要方向應該以培養(yǎng)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為主,課程設置上需要增加實用性課程,新興、交叉學科的課程,合理減少必修課比重,應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加強實踐性課程建設。針對法學課程設置的情況,在終身學習課程平臺中,法律教育還必須打破教育層次壁壘,各學歷層次課程相互銜接,供學習者自主選擇,實現(xiàn)不同學習層次間有機銜接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潛在的學習。搭建法學課程平臺,必須符合選擇學習法律專業(yè)學習者提供課程選取的需要,同時為想要提高法律知識素養(yǎng)者和技能提高者提供課程服務,這需要通過對原有專門法律教育的繼承與改革,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取向,合理配置法律教育的資源。
依據中國社科院對社會群體的劃分,以對終身教育的認識與需求為角度,對國家和社會管理人員、辦事人員、專技人員、農業(yè)勞動者、經理、個體私營者等群體對終身教育的認知、參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其中,對法律的需求做了重點研究。結果是:第一,對“法律的認知與學習目的”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64.36%被調查對象參加法律教育是為了提高法律知識水平,19.84%是為了解決工作與生活法律問題,5.5%因興趣學習。第二,通過“您對法律學習課程的需求”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學的知識用得上”的占49.44%,具體需求中,選擇“民事法律知識”和“刑事、經濟案例”這兩項的比較多,分別占21.51%和23.99%。國家和社會管理人員、辦事人員和經理選的比例最高的是“最新國家法律政策”;農業(yè)勞動者、個體私營和其他選的最多的是“民事法律知識”;專技人員選擇“最新國家法律政策”的比例最高。第三,在對“如果參加法律教育,您選擇的學習方式”的選擇中,愿意“在線學習”占64%以上。而且在其中希望通過“在線法律咨詢”等方式的占有35.51%,其中農業(yè)勞動者、個體私營者占89.25%。
該調查研究表明,法律知識正在普及的過程中,法律課程需求正在向多元化與職業(yè)化邁進,科學合理設置法律學習資源迫在眉睫。
終身學習的學習狀態(tài)有三種:正規(guī)學習、非正規(guī)學習、非正式學習。非正規(guī)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在工作與生活中容易被人忽視,但是卻是人們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徑。社會學習資源建設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制定《社會學習資源建設規(guī)劃綱要》勢在必行。當然,在社會學習資源建設過程中,各地區(qū)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在建設法律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從地理位置、經濟情況、人口素質、職業(yè)需求等來分析,以學習資源的有效運用為導向,來制訂合適的資源體系。
不同群體的法律學習者在原有教育背景、知識結構、工作經歷、專業(yè)水平、業(yè)務能力、學習時間上有差異,導致需求不同。因此,應該按照不同群體的需求分類設置,給予課程實施中更大的靈活性與彈性,讓不同群體“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才能保障正規(guī)、非正規(guī)與非正式學習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者學習的有效性。
重視精品課程的設置。注重法的前瞻性,與時俱進,及時刷新解讀新的法律法規(guī)。注重法學會、律師協(xié)會等行業(yè)協(xié)會在課程資源中的重要作用。行業(yè)協(xié)會可以充分調動和優(yōu)化配置法律優(yōu)質資源,也可發(fā)揮科研優(yōu)勢,完善專業(yè)資源,指導法學職業(yè)培訓與學習資源。
在終身學習環(huán)境中,法律知識設計需要分層次盡可能地覆蓋各個領域,這對設計者提出了挑戰(zhàn),如何有序地組織學習,如何使知識具有吸引力,如何便于學習者學習等等都需要考慮。終身學習內容的選擇除了通識學習資源以外,要充分體現(xiàn)地域性、行業(yè)性,滿足各個區(qū)域各個行業(yè)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對法律課程更是如此。終身學習理念下,學習課程是以社會人為主體而設置的,所以,應該是有別于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對于法律教育,應該依照不同群體的社會人(國家和社會管理者、企業(yè)管理人員、專技人員、農業(yè)勞動者等)進行分類設置,使各取所需,突出應用性,同時為學習者依據社會需要和自身基礎、興趣等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提供空間。第一,國家和社會管理者、辦事人員,主要設置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刑法、行政法等課程。第二,專技人員,主要設置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第三,經理、個體私營者,主要設置經濟法、案例實踐與咨詢。第四,農業(yè)勞動者,主要設置民法、刑法等學法用法知識,案例學習與咨詢。
在不同社會群體對的法律需求的調查中,愿意采取在線學習與咨詢學習者占多數,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中,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法律學習資源的設置形式也偏重于非正式學習資源的要求,對于學習資源的基礎架構、支持服務、輔助工具都應符合社會人的實效性、應用性需求。具體來講,設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文本。對于偏重法律基本概念分析和法律法規(guī)解讀的學習內容,可選擇設計成文本形式進行呈現(xiàn)。學習者可以在需要時查看一段文本內容。比如學習者因為學習或者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需要了解婚姻法中關于財產關系的內容,即可通過查詢法律條文解讀的文本來獲知。
2.微課件。對于一些事實性的法律學習內容,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相結合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使其在非正規(guī)與非正式學習的狀態(tài)下能夠投入學習。比如:對搶劫事件做的法律解讀;結合案例進行的拾得遺失物的分析;對國際爭議做的國際法專題研究,這些都適合通過做微課件來進行,用15-20分鐘把法律問題講透徹,也容易使學習者在短時間掌握學習內容。
3.IP課件、VCD光盤。相對來說,系統(tǒng)地講述某一課程的話,長度和容量大,適合做成IP課件、VCD光盤,便于系統(tǒng)學習,也考慮了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需求。
4.在線法律咨詢,交互活動設計。學習中,雖然學習者自發(fā)地、主動地,根據個人興趣來獲取學習資源,但是對實例從學習內容中很難找到具體的、針對性的解答,所以交互非常重要。平臺上設計法律咨詢欄目,通過交互活動,能很好解決這些問題。整合本地法學師資力量,有經驗的法官、律師或者法律從業(yè)人員可參與到其中,在平臺上溝通,進行法律咨詢,解決實際問題。
[1]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總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子課題報告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郭青春,胡澤民.打破教育層次壁壘搭建服務終身學習課程平臺[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0,(1).
[4]楊麗娜.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中非正式學習在線學習資源設計[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