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夏 霞
(江蘇聯合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衛(wèi)生分院,江蘇 南京 210038)
生理學實驗是生理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實驗是生理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形式,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獨立地完成探索性或驗證性實驗操作,以便探究學習新知識或者驗證和鞏固習得的舊知識[1]。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生理實驗能力的主要途徑。然而長久以來,在高職衛(wèi)生教育中,生理實驗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根據學生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來評定,一份結論正確、書寫規(guī)范的實驗報告即可得到較高的評分。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常常是在教學過程之后進行的一種終結性的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的判斷,而對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如何,因在實驗報告中不能被如實體現而無法判斷。因此,這種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多元化評價是學生評價的發(fā)展趨勢,它強調采用多種途徑來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表現。表現性評價即是這類評價方式的典型代表之一。簡單來說,表現性評價就是根據學生實際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或工作的表現而做出評價,即是從學生實際的行為表現來評價。它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操作技能的訓練與測評。這些能力的測試主要通過實踐作業(yè)、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表演等加以實現[2]。目前,表現性評價正以其靈活的評定方式和有效的評定結果在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成為學生學業(yè)成就評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國,作為教育改革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性評價的應用研究也開始備受人們關注。
本研究在研讀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實施表現性評價進行初次嘗試,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必然存在諸多不足。筆者希望此次表現性評價的應用研究能夠為同行開展類似的研究提供參考,為生理學實驗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生理實驗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表現性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訂、表現性任務的設計和表現性評價的具體實施等環(huán)節(jié)。
表現性評價內容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而定,再結合表現性任務的要求和表現性評價的特點制訂出表現性評價標準。生理學實驗中表現性評價標準主要從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儀器使用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來制訂。
一般來說,實驗教學中的表現性任務主要有“口頭表述”、“基礎性實驗”和“基于真實性問題的綜合實驗”等形式?!翱陬^表述”即要求學生對某個生理實驗原理或某個現象進行口頭闡述或討論。“基礎性實驗”即讓學生在完成基本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驗證相關的生理學理論知識。“基于真實性問題的綜合實驗”是由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生理學知識完成一個綜合性的實驗任務。
教師先將表現性任務和表現性評價標準發(fā)放給學生并做出相應解釋,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組織學生開展表現性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及時給予解決和糾正,并及時做好記錄。任務結束后,先由學生按照表現性評價標準進行自評和小組內互評,再由教師根據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情況,參照實驗過程中觀察和記錄的情況做出綜合評價。評價活動結束后,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
選取我校2011級高職護理專業(yè)4班和5班作為究研究對象,對4班(實驗班)采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對5班(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在生理實驗教學中進行了表現性評價的應用研究。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兩個班學生均為女生,所需的前期基礎課程人體解剖學兩個班的測驗平均分基本相同。除生理實驗課采用的評價方式不同外,兩個班對于生理學理論課的學習時間、學習資料、教學方法、其他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管理措施均完全一致。
任務目的:通過實驗,分析反射弧的組成,并驗證反射弧的完整性與反射活動的關系。
任務背景:理論課上學生已經學習了反射弧的5個組成部分(見表1)。
表1 “反射弧的分析”表現性評價標準
在實驗班,實驗過程完全依照前述內容“2.3表現性評價的實施”中的步驟來進行。
在對照班,教師提前告知學生實驗內容,需要學生在實驗報告上完成的是表1中“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一欄中6項內容的結果記錄和分析。
為比較兩種評價方法產生的效果,教師對兩個班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部分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記錄并統(tǒng)計,見表2。
表2 實驗結果統(tǒng)計[n(%),人]
上述數據顯示,實驗班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參與實驗動手操作的人數”、“完整準確地記錄了6項結果”和“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解釋”的人數均遠遠高于對照班。
在對照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其提交的實驗報告中“實驗結果和分析”是否正確和完整來給予評定,而對于實驗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各項實驗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測查力度極其有限。而在實驗班,在實驗前給予學生的表現性評價標準中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三維學習目標與實驗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一對應起來,能夠有效測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等。且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主動依照表現性評價標準來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提高自己的實驗能力。
在對照班,學生已經知道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主要根據其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來給予評定,因此,學生更加重視的是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以及實驗報告的完整程度如何而非實驗過程,以至于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而直接抄襲其他人的實驗結果。而在實驗班,評價標準中要求體現出每位學生分工合作的內容,因此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度明顯高于對照班。此外,由于實驗班學生預先已知他們所應達到的學習目標以及評價他們的標準,故在實驗前,他們會主動查閱相關的資料來為實驗的順利完成做好準備。在實驗過程中,他們還會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使自己的表現與評價標準相符,從而發(fā)揮了學習的主動性。此外,表現性評價主張學生積極參與評定過程,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評價,再與教師的評價和同學的評價進行對比,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目標。此外,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也使學生更加有效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目的。
為了提高表現性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在實施評價活動時,最好選取實驗過程中最關鍵的或者最具代表性的環(huán)節(jié),并嚴格按照表現性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對于評價標準以外的內容,應盡可能弱化。若條件允許,建議由多名評價者共同參與評價活動。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應難度適中,讓學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子”。因此實驗中所設計的表現性評價任務既要運用學生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效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精神等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建議將學生的多次表現性評價結果疊加,以便能更加準確地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表現性評價雖有其很大的優(yōu)勢,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它們共存并進從而相得益彰。
[1]比爾·約翰遜.學生表現評定手冊:場地設計和前景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吳維寧.新課程學生學業(yè)評價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