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華
早有耳聞云:“印度電影片時超長,而且歌舞極多?!笨戳恕度荡篝[寶萊塢》才親自感受到了這兩個名副其實的印度元素。本想把它當作一部喜劇片來看,但是影片強烈的主題氛圍,使世人不得不分析影片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
故事以兩個好朋友在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兄弟蘭徹的過程中展開的回憶:講述十年前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這是一所印度傳統(tǒng)的名校,這里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就只有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一樣,他用他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校長,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觀念。他不僅鼓動法涵與拉朱去勇敢追尋理想,還勸說校長的二女兒皮婭離開滿眼銅臭的未婚夫。蘭徹的獨立特行引起了模范學生“消音器”的不滿,他約定十年后再與蘭徹一決高下,看哪種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最后他用智慧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具有400項專利的天才科學家,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叭藥汀敝欣斐蔀榱斯こ處?,法涵也最終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家。故事終以大圓滿的結局結束。
“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運用”;
“你們都陷入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
現(xiàn)實生活中,不懂得如何消化對知識的理解,死記硬背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對于文科生來說,要求他們記憶的東西非常多,而如果不能轉化為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夠舉一反三,就不能得高分。而分數(shù)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同學們一味的追求著成績,而學習對于同學們而言只是成績單上排名的數(shù)字而已,而真正學習的意義與目的早已被拋在了腦后。在取得高分的時候同學們是否想過,確實對這些知識全部理解了嗎?即使現(xiàn)在要求人人平等,但是分數(shù)卻把他們分成了三六九等。“高分低能”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詞匯了。是的,同學們在埋頭苦讀的時候,確實忽略了自己的素質,能力和健康。記得一位老師這樣說學生“還考基本能力呢,我看你們是基本沒能力。”正如蘭徹所言“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受人生”。
“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yè)結婚,發(fā)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因為你是懦夫,害怕未來,看看這個,戒指比手指頭還多。為考試戴,為姐姐嫁妝戴,為工作戴……你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過好今天?又怎么能專注于學業(yè)?兩個怪兄弟,一個害怕,一個虛偽……”。
電影中,關于愛好興趣等關系的結果,蘭徹雖處處與眾不同,堅持著自己的行為方法,并且為“病毒”所討厭記恨,但投其所好,憑借他對工程學濃厚的興趣與務實的學習精神,最終成為為“消音器”所不敵的擁有400余項發(fā)明的出色科學家;法涵在朋友蘭徹、拉朱的支持下最終說服了固執(zhí)己見的父親,并且最終成為有名的攝影家,出版自己的攝影作品;拉朱在蘭徹、法涵的幫助之下解除了自己精神上的負擔,也成為了出色的工程師。
學習,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苦樂交織的。因為學習是一個個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需要克服困難,刻苦努力,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身的潛能,獲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快樂,而一直支持我們快樂學習的支柱就是興趣了。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中也就可以看出興趣在學習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了。所以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學習知識還是在從事行業(yè)的方面,如果不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雖然也會有所獲得,但難以達到卓越的境界,也不會取得最大的、真正意義上的喜悅與美好,興趣是第一道理。
什么是友情?友情即朋友,朋友就是彼此相交的人,彼此要好的人。但“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在交友方面,古人講究莫逆于心,遂相與交友。魯迅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達爾文同樣說“名聲、榮譽、快樂、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相比,他們都是塵土”。
朋友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賞,相互感知的過程。朋友的每一點可貴都會成為你向上的能量,成為你終身受益的動力和源泉。朋友之間的相處,即對于朋友的優(yōu)點,不能忌而不學;對于朋友的缺點,不能視而不見;對于朋友的忠告,不能聽而不聞。而一個人想要得到真摯的友誼,除了對朋友真誠相待外,還要能夠容忍對方的缺點,要注意自己莫辜負了朋友的知己之情。就如蘭徹對拉朱那樣,諒解朋友的一時怯懦,不惜制造惡劣的惡作劇提醒朋友犯的錯誤;就如拉朱和法涵對蘭徹一樣,真心地為重逢而喜悅,不惜迫降飛機趕回來見他;在面臨背叛的選擇時,以死捍衛(wèi)他們的友誼!
相信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會有那么幾個每天會一起等著上下學,一起吃中飯,一起翹課、玩耍的死黨。而這些所謂的死黨到現(xiàn)在又留下了幾個一直在你的身邊?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個人一定也都一定有自己未來的理想和目標,但在現(xiàn)在看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實現(xiàn)了自己一直追求的那些理想目標?《三傻》這部電影再一次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友情是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冒著上學被開除學籍的風險也要替你去偷考卷,在你失魂落魄內心一片渺茫的時候陪著你一起喝酒給你信心和信念,在你住院生病的時候比父母還要擔心你,想盡一切力所能及的辦法讓你盡早康復起來的那個人。這部戲中三傻在醫(yī)院的那段擁抱戲著實讓人為之動容了一把,這樣的兄弟情義在現(xiàn)今看來是多么的可貴。
傳統(tǒng)的教育制度應當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
記得影片里教授問蘭徹關于“機器”的概念,然而蘭徹卻只是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來回答他的問題,教授卻不以為然,非讓他回答課本上的概念。這無疑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學生迫于壓力,最終導致了上吊自殺的悲劇。這種封閉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分數(shù)。盡管沒有更好的評判標準,但是僅憑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未免有些不妥。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填鴨式教學強制性的灌輸知識已不再適應這個年代。蘭徹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但他并不是教同學們怎樣與老師反抗,而是教同學們要開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善于分析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老師在課堂上也應該讓同學們有自己的發(fā)揮,善于抓住每個學生的發(fā)光點,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長處、才性充分發(fā)揮,爭取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特長的新型人才。
影片的最后,“三傻”都取得了成功,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他們也不是簡單地追求金錢與榮譽,他們找到了成功的另一重要內涵——快樂。其實“三傻”猶如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什么,不斷引起我們的反思。
[1]蔡朝陽.用思想啟明教育之光[J].教師博覽,2011(6).
[2]陳鋒.勵志的疑似與命運的虛擬:《三傻大鬧寶萊塢》的主題變奏[J].四川戲劇,2011(5).
[3]楊洋.一切順利——評《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藝術價值[J].神州,2011(9).
[4]默默(選編).那些“傻瓜”教我們的事——電影Three Idiots賞析[J].英語沙龍:實戰(zhàn)版英漢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