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量 程書榜 李林林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研究顯示該病在40~50歲的發(fā)病率較高,在惡性腫瘤中該病可高達15%。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飲食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結腸癌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2]。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結腸癌,單純的開腹手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此種手術會導致多種不良反應,不利于術后恢復。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越來越多的用來輔助手術,且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3]。本研究對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結腸癌患者35例,此組病例行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28~72歲,平均(54.6±7.2)歲,所選病例術前經臨床檢查證實為惡性腫瘤;病灶位置:回盲部16例,升結腸10例,結腸肝曲9例;腫瘤的直徑4~9 cm,平均直徑(5.2±3.2)cm。選取同期接受開腹手術的結腸癌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26~70歲,平均(52.4±6.8)歲;病灶位置:回盲部18例,升結腸9例,結腸肝曲8例;腫瘤的直徑在5~10 cm,平均(5.3±3.4)cm。上述兩組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臟器官和內分泌疾病,對本次手術均可耐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對照組采取開腹手術,對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手術體會。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開腹手術,術前做好相關手術準備工作,給與手術患者硬膜外持續(xù)麻醉,然后于右下腹處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入腹后對患者的結腸癌變位置、大小進行探查,確定后將癌組織徹底切除,并對淋巴結進行清掃,切除后逐層縫合皮膚,放置引流管引流,并給予抗感染和營養(yǎng)等支持治療。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前準備完成后,取仰臥位,對患者行氣管內插管麻醉,本次手術采取四孔入腹,建立氣腹,壓力為12~15 mm Hg,應用腹腔鏡對結腸癌的腫瘤情況和四周淋巴組織浸潤情況進行探查,采取由內及外的解剖方式將腸系膜切開,從中分離出結腸血管及其周圍組織,使用血管夾將分離出的血管夾閉,然后切斷其根部,對周圍的淋巴組織進行徹底的清理;分離切斷結腸韌帶,結腸肝曲處腫瘤還需對幽門淋巴結進行清掃,腸管游離結束后,于患者的右上腹處做一切口,大小在5~7 cm,將游離出的腸管拉出,行體外切除和腸管吻合,并將腸系膜孔關閉,腸管重新納入腹腔,術后用藥物進行沖洗,逐層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后留置引流管,給與抗感染和營養(yǎng)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復發(fā)率、住院時間和術后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試驗采用數(shù)據(jù)軟件SPSS 1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療效指標比較 兩組均順利接受手術,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復發(fā)率和平均住院時間要明顯好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手術時間要長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療效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手術療效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手術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 平均住院時間(d)對照組(n=35) 100.5±27.5 300.5±63.5 4.9±2.4 5.9±2.4 17.8±2.6觀察組(n=35) 158.5±54.5 114.5±86.5 2.4±1.2 3.7±1.8 13.6±2.4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為31.43%,觀察組術后復發(fā)率為8.57%,對照組為34.29%,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在我國目前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4],有關該病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臨床研究認為結腸腺瘤、慢性炎癥性、息肉病、飲食習慣和遺傳等都是引發(fā)結腸癌的致病因素[5-6]。該病的發(fā)病早期無顯著性臨床表現(xiàn),直到中晚期才出現(xiàn)顯著癥狀,臨床調查顯示該病的死亡率僅次于肝癌和肺癌,嚴重威脅著我國患者的生命健康[7]。臨床上針對此類惡性腫瘤主要采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但由于人體的右半結腸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對手術的要求較高,手術治療時需要對患病位置進行大范圍清掃,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往往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并發(fā)癥,腹腔鏡自1987年于法國第1次應用于膽囊切除手術,其微創(chuàng)優(yōu)點使該技術逐漸應用到其他臨床手術的治療當中[8]。已有的臨床報道證實腹腔鏡輔助手術治療具有損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速度快、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9],對各類腫瘤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次研究主要對開腹手術和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探討,試驗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的35例患者除了手術時間明顯長于開腹手術外,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得到顯著的改善,上述試驗結果和報道中腹腔鏡優(yōu)點基本相符。基于有結腸組織結構的復雜性,對腹腔鏡手術操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腹腔鏡需要根據(jù)鏡檢的視野范圍進行操作,手術過程中需要仔細的進行,因此手術時間較長,其目的在于將浸潤的組織徹底清掃,以預防復發(fā)[10]。本次試驗對兩組手術的不良反應也進行了觀察,觀察組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手術優(yōu)勢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術后對患者的復發(fā)率進行了調查,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后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說明了此種手術比較徹底,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命,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對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對患者生命的延續(xù)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1]李華青,李健文,鄭民華,等. 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 35例臨床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13(1):15-17.
[2]葉亮,張舉強,曾郁.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34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3):506-507.
[3]Cadeddu J, Fernandez R, Desai M,et al. Novel magnetically guided intra-abdominal camera to facilitate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J]. Surg Endosc,2009,23(8):1894-1899.
[4]趙象文,羅愛國,湯治平. 腹腔鏡下內側入路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觀察[J]. 南昌大學學報,2010,50(5):76-77.
[5]陳霞,薛增金,潘華. 腹腔鏡輔助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46例配合體會[J]. 福建醫(yī)藥雜志,2009,31(1):155-156.
[6]Sung II Choi,Kil Yeon Lee,Sun Jin Park,et al. 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with D3 dissection for advanced colon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10,16(2):275-278.
[7]潘華峰,江志偉,趙坤,等. 經臍單子 L 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手術路徑的程序化[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17(5):349-352.
[8]杜峰,王栓鐸,李毅星.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切除術根治結腸癌療效比較[J].中外醫(yī)療,2011,(11):51-53.
[9]Leroy J, Cahill R A, Asakuma M,et al. Single-access laparoscopic sigmoidectomy as defini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rior diverticulitis in a human patient[J]. Arch Surg,2009,144(2): 173-179.
[10]于海濤,李國新,張策,等.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 21例臨床分析[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8(5):8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