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合肥 230036; 北京師范大學(xué),北京 100875)
在菲利普·羅斯追捧的作家當(dāng)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位就是亨利·詹姆斯。據(jù)羅斯的好友西奧多·掃羅塔羅夫(Theodore Solotaroff)在《菲利普·羅斯:個人的評價》一文里的介紹,他是在1957年秋季的一天,在芝加哥大學(xué)的亨利·詹姆斯課上認識羅斯的。他們深受以黎歐奈爾·特里林(Lionel Trilling)為代表的上一代猶太學(xué)者的影響,希望通過詹姆斯式的精英文化和國際主義擺脫猶太隔都的狹隘,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斗评铡ち_斯談話錄》的編者喬治·瑟爾斯 (George J.Searles)在此書之首的引言中開篇就指出,“一位社會細節(jié)的敏銳觀察者,一位人類動機的深刻探究者,以及一位散文文體大家,他(羅斯)一直被譽為是亨利·詹姆斯的文學(xué)傳人?!?/p>
菲利普·拉夫(Philip Rahv)在《白臉與紅膚》一文中將美國作家分為高雅的白臉作家和充滿活力的紅膚作家兩大類,并且指出,“如今,紅膚們正主宰著文壇,當(dāng)今美國文壇上智性的匱乏史上罕見。……我們時代的流行政治信條帶來的是與日俱增的對思想的習(xí)慣性敵意,我們放棄了標(biāo)準(zhǔn),以迎合半文盲的聽眾?!崩蜻@篇文章的意圖是想找回美國文學(xué)傳統(tǒng)中的“白臉”,以解決當(dāng)前的危機,而他也并不是要徹底摒棄當(dāng)前的“紅膚”作家。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出希望:“唯一相關(guān)的問題應(yīng)該是歷史是否會將它曾經(jīng)撕開的恢復(fù)完整?!绷_斯有意識地朝著拉夫的目標(biāo)努力,他在訪談中稱自己為“紅臉”(redface)。
兩類作家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對歷史與傳統(tǒng)的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上。貝弗利·哈維蘭(Beverly Haviland)指出,“在美國社會,這種爭論前提總是陷入兩個極端之間,一方是反動的立場,認為傳統(tǒng)必須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另一方是革命的態(tài)度,認為過去必須完全拋棄,以迎接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惫S蘭接著指出詹姆斯一直被認為是懷舊的、保守的立場的代表。本文認為羅斯的作品秉承了詹姆斯對歷史的守成主義立場,同時羅斯又以馬克·吐溫式的輕松態(tài)度改寫嚴(yán)肅的歷史,解除歷史對當(dāng)下的絕對影響,賦予現(xiàn)在和未來以多種可能性。
羅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放手》充滿著對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的指涉。小說主人公蓋博一開始就宣稱,“我與情感世界的聯(lián)系不是那個世界本身而是亨利·詹姆斯”。在這部小說中,羅斯繼承了以詹姆斯為代表的“白臉”作家的文化守成主義。
兩部作品都表現(xiàn)了個人與傳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皞鹘y(tǒng),是人們在過去創(chuàng)造、踐行或信仰的某種事物……家庭便是享受天倫之地,而子女作為生命的延續(xù),使我們獲得對自我的完整認識,這就是傳統(tǒng)的力量?!眰鹘y(tǒng)就是當(dāng)下與過去的延續(xù)性,就是青年一代對于父輩的繼承?!兑晃慌康漠嬒瘛分械呐魅斯了_貝拉是一個反抗家庭傳統(tǒng)追求個人自由的典型。小說開始時,“她(伊薩貝拉)渴望拋開過去,并且正如她對自己說的,她要重新開始”。伊薩貝拉拒絕了英國貴族沃波頓和美國青年古德伍德的求婚,因為她不愿意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為了平靜安逸的生活或者為了一時的激情而結(jié)婚。結(jié)果伊薩貝拉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執(zhí)意與似乎完全擺脫傳統(tǒng)束縛的奧斯蒙德結(jié)婚。這場婚姻不但沒有給她帶來她所追求的自由,相反卻把她完全納入了傳統(tǒng)的軌道,使她幾乎喪失了自我,此時的她竟然成了自己一直想要逃脫的那種人。
伊薩貝拉的經(jīng)歷說明了傳統(tǒng)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任何來自外部的對于傳統(tǒng)的反抗,其實都被傳統(tǒng)牢牢地納入其軌道之中,只有進入傳統(tǒng)之中,在其內(nèi)部爭取自由,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我。正因如此,當(dāng)沃波頓和古德伍德得知她婚姻不幸再次向她求婚時,她選擇回到她丈夫奧斯蒙德身邊。這樣的結(jié)局并不是說明她已經(jīng)放棄了自我,被動地進入傳統(tǒng)為她設(shè)定的角色,而是試圖改造她丈夫,為繼女潘西爭取更多的自由空間,在傳統(tǒng)的角色中實現(xiàn)自我。
《放手》中的青年保羅和莉比踐行了小說開始時蓋博對伊薩貝拉的評價——“將錯誤堅持到底”。猶太青年保羅和來自基督教家庭的莉比的婚事遭到了雙方家庭的反對,乃至雙方家庭都和他們斷絕關(guān)系。從一開始,保羅的叔叔阿舍就勸告保羅要放下(let go),阿舍的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顯然是與詹姆斯的嚴(yán)肅態(tài)度相對的馬克·吐溫的輕松態(tài)度。保羅在短暫逃離不幸的家庭后,來到阿舍家中,躺在沙發(fā)上自我反思,開始質(zhì)疑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他的困倦狀態(tài)中,他能夠解剖自己,就像剝解一個物體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直到最原初的本質(zhì)顯現(xiàn)。剝開,剝開,直到深藏于內(nèi)在的部分被揭示出來。那是什么呢?他的保守性。他是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剝了整整一日一夜,卻兩手空空”。發(fā)現(xiàn)離開了家庭傳統(tǒng)的個人是空洞的,保羅最終還是趕回家參加了父親的葬禮。在他和阿舍一起去參加他父親葬禮的路上,他奇怪地發(fā)現(xiàn)阿舍因為路邊乞丐稱他 “猶太佬”而怒不可遏,“他經(jīng)常責(zé)罵別人身上的缺點在他本人身上同樣存在”??梢姡⑸岵]有超越傳統(tǒng),他骨子里依然是傳統(tǒng)的,他一直被傳統(tǒng)控制而不自知。
回到家庭懷抱的保羅發(fā)現(xiàn)“只有歷史和自然的事實才有意義。其他的都是虛構(gòu)。”當(dāng)他母親走過來擁抱親吻他時,他看清了他的人生——“刀下的以掃,揮刀的亞伯拉罕”。他發(fā)現(xiàn)“他以為的秩序其實是混亂,正義只是虛妄。亞伯拉罕和以掃是同一的”。亞伯拉罕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不惜犧牲自己的獨子,同樣保羅的父親為了堅守猶太人的身份不惜將保羅趕出家門。和伊薩貝拉一樣,保羅在反抗父輩傳統(tǒng)時步入了錯誤的婚姻,在堅守婚姻中捍衛(wèi)了猶太人忠誠于婚姻的傳統(tǒng),在反抗中回歸了父輩的傳統(tǒng),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亞伯拉罕和以掃是同一的”,他最后與伊薩貝拉一樣,在父輩的傳統(tǒng)中實現(xiàn)自我,這種對于父輩傳統(tǒng)的堅守表現(xiàn)了羅斯的文化守成主義立場。
《鬼作家》是第一部以作者的第二自我朱克曼為主人公的小說,講述了二十年前朱克曼將第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給父親閱讀所引發(fā)的沖突。因此,這部小說又隱射了羅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放手》。和《放手》相比,《鬼作家》不僅表現(xiàn)了父子沖突,而且還探討了沖突背后的歷史原因。
朱克曼的父親讀了《高等教育》手稿后,深感不安,覺得這部作品包含太多的對猶太人的負面描寫,迎合了反猶主義者對猶太人的丑化,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是否充分了解在這個世界上大家對猶太民族多么缺乏同情。我也不是指納粹統(tǒng)治下的德國。我是指一般的美國人。好先生,好太太,你和我都認為不壞的人?!彼拿烤湓挾荚陔[射二戰(zhàn)中的猶太大屠殺,父輩由于親歷大屠殺,無法走出歷史的陰影,將其視為禁忌,總是小心翼翼,盡量不愿提起,而美國猶太青年對這段歷史沒有直接的體驗,又由于父輩的避諱,青年一代對于這段歷史知之甚少,導(dǎo)致兩代人對歷史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而無法相互理解。
這部作品與詹姆斯的《螺絲在擰緊》在主題和手法上都極為相似?!堵萁z在擰緊》講述一個年輕女士來到一個古老的莊園為兩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的經(jīng)歷,由于她對莊園的歷史一無所知,她無法理解當(dāng)前的一切。他開始看見前任女教師和一個男人的鬼魂,據(jù)女管家格魯斯夫人說那位男士是以前住在莊園里的一個仆人彼特·昆特,不過他們都在一年前死了。格魯斯夫人對他們的講述非常模糊,只說“昆特過于放蕩不羈”之類的評價,并沒有具體講述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為了理解當(dāng)下,女教師幾乎沉浸在過去。人的生理生命受時間限制是極其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力可以跨越時間的限制,是無限的?!肮砘甏沓剿劳龅纳难永m(xù),但是也代表了分離和失去,過去會夢魘般地纏繞著主人公并帶來死亡的體驗?!墒钦材匪顾信d趣的并不是生命與死亡,或者在場與缺席兩極之間的不同,而是它們是如何交叉,如何重疊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限的中間地帶。”詹姆斯并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展現(xiàn)過去與現(xiàn)在是如何交織于人的心理并構(gòu)成人們對現(xiàn)實的體驗的。
《鬼作家》中朱克曼和父親無法相互理解的真正原因是朱克曼對二戰(zhàn)大屠殺歷史的無知,所以瓦普特法官建議他去觀看《安妮日記》的演出。晚上他在洛諾夫的書房偷聽到洛諾夫和艾米之間的談話后便展開了他自己的歷史想象。在他的想象中,艾米就是《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她從集中營中死里逃生,來到美國。她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想過上平凡女孩的生活。最后,朱克曼和安妮相愛并結(jié)婚,朱克曼自豪地向父親和社區(qū)的人宣告他就是安妮的丈夫,從此不再有人敢說他的作品有反猶傾向了。
朱克曼展開這樣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不僅可以與現(xiàn)實競爭,而且可以讓猶太讀者接受,因為較之《高等教育》,這里的想象不僅是對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而且是進入猶太種族歷史的想象。這樣的歷史想象可以破除過去對現(xiàn)在的控制,走出過去的陰影,進入當(dāng)下的生活。這部作品以馬克·吐溫式的輕松幽默消解大屠殺歷史記憶的嚴(yán)肅性,讓讀者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歷史。只有對大屠殺歷史進行改寫和調(diào)侃,猶太人才能冷靜客觀地正視這段歷史,最終從歷史的陰影中走出來。
大屠殺的創(chuàng)傷使得對這段歷史的表述成為一種沒有個人聲音的宏大敘事,《安妮日記》本是安妮充滿童稚的個人表述,但是在美國猶太人的解讀中,這部作品也被納入到關(guān)于大屠殺的宏大敘事之中,羅斯對于《安妮日記》的改寫雖然違背了歷史事實,但是卻更符合歷史真實。即使在閣樓里偷生,安妮也不放棄追求正常人的愛情和生活情趣,如果她活著來到美國,她也會追求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會像美國猶太人那樣讓宏大敘事淹沒了自己的聲音。由此可見,羅斯改寫歷史的目的是要繼承歷史的精神,并且用這種精神來指導(dǎo)當(dāng)前的生活。
發(fā)表于2007年的《鬼退場》是《鬼作家》的續(xù)篇,也是羅斯最后一部以朱克曼為主人公的小說?!豆碜骷摇分械臄⑹稣咧炜寺且粋€已經(jīng)成名的中年作家,他在回顧自己二十年前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時的往事,小說以朱克曼見證了洛諾夫的妻子和艾米先后離開洛諾夫這一幕結(jié)束,而《鬼退場》以朱克曼在五十年后重逢艾米開始,因此《鬼退場》中的故事時間與《鬼作家》中的故事時間相隔了五十年。《鬼退場》的敘述人朱克曼與他身處的紐約市又有了十一年的時間落差,十一年前,由于不斷收到恐嚇信,稱他為“猶太雜種”,他被迫離開紐約來到當(dāng)年洛諾夫隱居的博客舍,埋頭寫作,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十一年后再次來到紐約做手術(shù),朱克曼與他所接觸的青年杰米、比利和克理曼在時間上相差了十一年,而一直生活在過去陰影下的艾米與當(dāng)下則相差了五十年,因此,朱克曼成了溝通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意識中心。
五十年前,在朱克曼寫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時,美國猶太人有著過于強烈的心理防線,還無法接受與異族通婚,《放手》中的保羅和莉比的婚姻就遭到雙方家庭的堅決反對。而五十年后,比利和杰米的婚姻雖然開始時遭到家庭的反對,但是很快父母就妥協(xié)了。杰米的家庭屬于典型的美國主流的白人新教徒,“她父親是休斯敦的石油大亨,家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殖民地時代”。比利對艾米的愛情幾乎達到了崇拜的地步,他來到艾米在休斯敦的老家時,追尋艾米在那里成長的足跡,以及他們的家庭在美國的歷程,就像在追尋自己的過去。猶太青年比利已經(jīng)擁有兩種并行的歷史記憶,既有美國從殖民地時期開始的民族記憶,又有從曾祖父開始的四代人在美國扎根的艱難歷程的種族記憶。比利寫作的題材就是他的家族歷史,他告訴朱克曼,“我是在家族開的行李店中長大的。祖父給我講述過成千上萬個故事,每次和他見面,我都記錄下整整一筆記本的故事。這些故事足夠為我一輩子的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正是因為這種多元的歷史記憶,本質(zhì)主義的族裔身份被打破了,身份的含混帶來了選擇的自由。在2004年的大選中,比利和父親又有了分歧,他父親投票支持布什,他的解釋是,“我是為了以色列而支持他的”。而比利和杰米都不愿意為了堅守宗教信仰而卷入戰(zhàn)爭,因為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歷史本身的雜糅性,不存在單一的歷史源頭。他們的選擇表明美國以及以色列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沖突在未來可望得到解決。
當(dāng)然,《鬼退場》中的未來也并不完全如此樂觀,朱克曼十一年后回到紐約感到震驚的有兩件事。首先就是手機的普及,幾乎所有的人都一直對著手機說話,他想,“如果一個人一半醒著的時間都在對著手機講話,我不明白他還怎么能夠繼續(xù)人的生活。不能,這些小設(shè)備并不能提高普通民眾的反思能力”。手機使得人們可以跨越空間進行交流,但是卻使人們失去了反思的時間,共時性的喧囂取代了歷時性的審視。另一件讓朱克曼震驚的事就是幾乎各個年齡段的女人穿的衣服都越來越暴露了。坐在他面前的杰米對于朱克曼具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力,朱克曼將他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寫成劇本,主要是他和杰米之間充滿性暗示的對話,而七十一歲高齡的朱克曼正在接受前列腺手術(shù),使得這樣的對話顯得荒唐可笑。男人和女人都忘記了年齡,追逐著似乎永遠常駐的青春,人們的時間意識正在逐漸淡化,生活正在失去歷史感。再次來到紐約的朱克曼并不擔(dān)心反猶主義的迫害和恐怖主義的襲擊,他真正擔(dān)心的是各種便利的設(shè)備和享樂主義的誘惑讓他失去了時間的維度和歷史意識。
未來社會的最大威脅是歷史意識的淡化,只要人們牢記歷史的經(jīng)驗,就可以從容面對各種危機。布什的再次當(dāng)選讓杰米悲痛欲絕,朱克曼想以美國的歷史來安慰她。他認為雖然布什再次當(dāng)選很糟糕,但是比起偷襲珍珠港,比起肯尼迪被刺,比起馬丁·路德·金被暗殺,這就不算那么糟糕了。比這更可怕的危機美國人都戰(zhàn)勝了,美國年輕人一定會度過當(dāng)前的危機。未來美國青年的歷史意識不再是詹姆斯式的有機歷史意識,而是多元的歷史意識,多元的歷史意識帶來雜糅的身份,種族和宗教之間的界限不再明確,沖突可以化解。然而,在沒有沖突的多元社會里,由于沒有外來的壓力,人們很可能會忘卻歷史,變得脆弱而膚淺。
羅斯這三部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指涉了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可以說亨利·詹姆斯就是羅斯文學(xué)上的父親,羅斯必須經(jīng)歷“影響的焦慮”,在“弒父”后方能成就自己的藝術(shù)。羅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放手》就體現(xiàn)了這種焦慮,保羅一直反抗父親,直到父親死亡(“弒父”)后才回歸父輩的傳統(tǒng),小說的標(biāo)題“放手”表明羅斯一直想要擺脫詹姆斯的影響,而他的反抗最終使他回歸了詹姆斯的傳統(tǒng),羅斯作品中的美國猶太青年在反抗中繼承父輩的傳統(tǒng)正是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義立場。然而,羅斯的文化守成主義并不是對詹姆斯的照搬,而是在吸收后賦予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義以新的形態(tài)。
亨利·詹姆斯是在與拉夫所謂的“紅膚”作家的爭鳴中成就了自己的有機藝術(shù)觀,他首先反對的是自然主義藝術(shù)觀。自然主義認為人只是被動地受制于內(nèi)外兩股力量,沒有自己的尊嚴(yán)可言,而詹姆斯在創(chuàng)作中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終身捍衛(wèi)人的尊嚴(yán),他在《小說的藝術(shù)》一文中指出,“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的確能夠與生活競爭”。他在作品里創(chuàng)造的心理真實并不是對外部現(xiàn)實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融匯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具有歷史感的內(nèi)心真實。十九世紀(jì)末的唯美主義也有藝術(shù)與生活競爭的主張,但是唯美主義認為藝術(shù)與道德無關(guān),而詹姆斯的有機藝術(shù)觀則強調(diào)美與善的統(tǒng)一。
詹姆斯避免了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的簡單化,可是自己又陷入了與現(xiàn)實世界失去溝通的困境?!豆碜骷摇分兄炜寺叭グ葜]的洛諾夫就是一位詹姆斯式的老作家,他貼在墻上的座右銘就是詹姆斯《中年》中的一句名言,“我們在黑暗中工作——我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有什么就給什么。我們的懷疑是我們的激情,我們的激情是我們的任務(wù)。 其余就是藝術(shù)的瘋狂。 ”。 朱克曼離開自己的父親,視他為精神上的父親。在《鬼退場》中,朱克曼認為洛諾夫與艾米在一起的最后五年本應(yīng)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頂峰,他完全可以寫一部小說讓他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但是那五年他卻沒有創(chuàng)作任何作品,后來艾米告訴朱克曼那五年里洛諾夫一直飽受著良心的折磨。洛諾夫?qū)τ谟袡C藝術(shù)的追求使他不能投入到現(xiàn)實生活,也埋沒了他的藝術(shù)才華。朱克曼揚棄了洛諾夫有機藝術(shù)觀的沉重包袱,可以盡情享受現(xiàn)代文明,而他在反復(fù)思考之后還是決定離開紐約市,回到洛諾夫當(dāng)年隱居的博客舍。
羅斯以“紅膚”作家的不敬改寫大屠殺的歷史,解構(gòu)詹姆斯的有機藝術(shù)觀,打破現(xiàn)代美國猶太人對于過去的單一化解讀,以不同視角理解歷史,恢復(fù)歷史的多面性,從而賦予當(dāng)下生活以多元性。與《螺絲在擰緊》相比,《鬼作家》明顯擺脫了過去的糾纏,走進當(dāng)下的生活。羅斯走出了詹姆斯的困境,從歷史中走出來,進入充滿多種可能性的當(dāng)下生活,可是他自己又陷入了多元主義的悖論之中,多元主義的包容性會帶來歷史意識的淡泊,而歷史意識的缺失會使多元主義失去精神內(nèi)核,外部社會的多元主義和個體內(nèi)心的歷史意識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張力。在《鬼退場》的結(jié)尾,朱克曼離開充滿誘惑的紐約市回到博客舍極具象征意義,暗示羅斯還是回到了詹姆斯的困境,當(dāng)外部現(xiàn)實會削平個體內(nèi)心的歷史深度時,羅斯會作出與詹姆斯同樣的選擇。
注釋:
(1)這一批前一代猶太學(xué)者被稱為“紐約知識分子”,他們是于20世紀(jì)中葉聚集于紐約市的作家和文學(xué)批評家,主要成員包括,Hannah Arendt,Philip Rahv,William Phillips,Paul Goodman,Saul Bellow,Lionel Trilling,Irving Howe,Leon Edel等, 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亨利·詹姆斯專家。參見Schaub,Thomas Hill.American Fiction in the Cold War.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1991,3—90.
(2)Philip Rahv是《黨派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是紐約知識分子的早期中堅人物之一,最早致力于復(fù)興亨利·詹姆斯。
(3)這里采用韓敏中對英文“conservative”一詞的翻譯,她在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一書的中譯本序言里論及阿諾德的保守主義,認為 “他有‘保守’的一面,但他所堅持的理想具有文化守成的積極意義。還可以想一想,我們總是如此黑白分明地定義和區(qū)分‘保守’與‘進步’,乃至‘保守’總是帶有貶義,成為抱殘守缺、進步的絆腳石的同義詞,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或許就是我們一向較多地引進、吸收了啟蒙運動以來具有革命性能量的思想和著作,而對阿諾德這樣的思想家卻知之甚少”。阿諾德的保守主義主張改革,但是認為改革不能脫離過去。亨利·詹姆斯就吸收了阿諾德文化守成主義思想。參見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韓敏中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3頁和第16頁。
(4)目前已有兩部專著就詹姆斯對羅斯影響展開論證,它們分別是羅絲·鮑斯諾克(Ross Posnock)的《菲利普·羅斯的粗魯?shù)恼胬怼怀墒斓乃囆g(shù)》和大衛(wèi)·顧布拉(David Gooblar)的《菲利普·羅斯的主要階段》。兩部專著的觀點可謂針鋒相對,鮑斯諾克認為羅斯的創(chuàng)作是對亨利·詹姆斯和馬克·吐溫兩種反叛傳統(tǒng)姿態(tài)的融合,而顧布拉認為羅斯的創(chuàng)作是在亨利·詹姆斯和馬克·吐溫兩者之間的擺動。參見 Posnock,Ross.Philip Roth’s Rude Truth—The Art of Immaturi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和 Gooblar,David.The Major Phases of Philip Roth[M].New York:Continuum,2011.
[1]Solotaroff,Theodore.“Philip Roth:A Personal View”,in Philip Roth [C].Harold Bloom,ed.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35.
[2]Searles.George J.ed.Conversations with Philip Roth [C].Jackson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2:ix.
[3]Rahv,Philip. “Paleface and Redskin” [J].The Kenyon Review,Vol.1,No.3 (Summer,1939).
[4]Roth,Philip.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 [C].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2001,C1961:72.
[5]Haviland,Beverly.Henry James’s Last Romance: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the American Scen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viii.
[6]Roth,Philip.Letting Go[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7,C1961.
[7]劉爽.死亡之河的生命倒影——解讀菲利普·羅斯的《凡人》[J].中國海洋大學(xué)學(xué)報,2012,(1):122.
[8]James,Henry.The Portrait of a Lady [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5:39.
[9]Roth,Philip.The Ghost Writer[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s,1979.
[10]James,Henry.“The Turn of the Screw”[C].in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Ninth Edition),Volume II.George Perkins and Barbara Perkins,eds.Boston:McGraw-Hill College,1999:497.
[11]Buelens,Gert,and Aijmer,Celia. “The Sense of the Past:History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C].in Palgrave Advances in Henry James Studies,Peter Rawlings,e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202.
[12]Roth,Philip.Exit Ghost [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2008,C2007.
[13]James,Henry. “The Art of Fiction”[C].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2.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 and Company,Inc.,197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