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至今,我們一直在呼吁語文課堂的改革。改革似乎成了每位教師的口頭禪。但仔細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真的改了嗎?那些在腦子里根深蒂固的觀念真的變了嗎?還是“換湯不換藥”呢?本文就一堂語文課上暴露出來的兩個小問題,展開討論我們當前的語文教改實況,提出相應(yīng)對策,從教學觀,學生觀和語文觀三個方面分析當前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關(guān)鍵詞]教學觀 學生觀 語文觀
2010年5月20日,我市為舉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討會,特請名校的兩位教師上了兩節(jié)閱讀教學課,邀請全市100多位語文教師參加聽課。聽完這兩節(jié)課,我有幾點想法,寫下來與大家探討。
這兩節(jié)課中有一節(jié)課,上的是說明文《松鼠》。上課流程大概如下:導(dǎo)入課文;分析松鼠特征及各部分所寫內(nèi)容;介紹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課堂小練筆(運用生動或平實的語言寫一只小動物)。其中有兩個情景引起了我的思考:
情景一:
(師)問題: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運用哪些說明方法?大家討論下。
(生)打比方
……
(生)舉例子
(師)舉例子可以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嗎?
(生)我覺得可以啊,怎么不可以?(聽課教師和學生均笑)
(師)坐下
……
情景二:
(師):《松鼠》這篇課文前面四節(jié)完整地說明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課文結(jié)尾一段是否顯得多余?可以刪去嗎?
引最后一段:“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個。它們的毛是灰褐色的,過了冬就換毛,新?lián)Q的毛比脫落的毛顏色深些。它們用爪子和牙齒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凈凈的,沒有什么壞氣味。松鼠也是一種有用的小動物。它們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畫筆,皮可以制成皮衣。”
(生一致答):不可以,因為這一節(jié)是全文的補充說明。
……
以上兩個情景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至今,我們一直在呼吁語文課堂的改革。改革似乎成了每位教師的口頭禪。但仔細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真的改了嗎?那些在腦子里根深蒂固的觀念真的變了嗎?還是“換湯不換藥”呢?學生在課堂上說出我們預(yù)期之外的答案,我們該怎么辦?是以沉默來否定?忽視?還是正確面對?對于一些我們認為標準的答案是否真的合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標準答案永遠標準嗎?我認為,這兩個小小的問題,反映出的卻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師素質(zhì),語文素質(zhì)問題,是一個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和語文觀的問題。
首先,這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教學觀。
傳統(tǒng)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zhí)行的過程。教師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雖然近幾年來,我們常講教學改革,呼吁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課堂形式上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分組討論,但本質(zhì)上并沒有改變教師是“課堂主體”的原則。教師是課堂的“總導(dǎo)演”,“劇本”就是教參,而學生不過是按照導(dǎo)演要求參演的“演員”,不是真正的“思想者”。不管演員做出什么動作說出什么話,或者有什么臨場即興演出,都得經(jīng)過“導(dǎo)演”的同意,都得符合“劇本”精神,否則,不予采納。如上面課堂上的那位教師,對于他提出的那些問題,他都已經(jīng)按照教參教程預(yù)設(shè)好了標準答案,學生不管得出什么結(jié)論,符合他的預(yù)設(shè)答案,就是準確;反之,則否定。這種教學形式只是傳統(tǒng)教學觀穿了一件“花哨的外衣”。
我們倡導(dǎo)的新教學觀,是民主的課程觀。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究走向教師開發(fā),由學科內(nèi)容走向?qū)W生經(jīng)驗。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體),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lǐng)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進而成為師生“自己的課程”。課堂上主張“生成性”。重創(chuàng)造,反預(yù)定;重差異,“反同一”。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看法,甚至有時要隨時就學生的看法、觀點與學生展開對話,或引導(dǎo)學生相互對話。
我們倡導(dǎo)的新教學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是師生雙邊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而且這個活動的過程不是完全按計劃進行的,而是會涌現(xiàn)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問題,教師要靈活地調(diào)控。積極引導(dǎo)教學活動不斷更新,不斷邁向更高的水平。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識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成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其次,這反映了一個教師的學生觀。
如上面的那位同學回答舉例子可以使說明文生動,這個答案顯然不在老師的標準答案之中,他的表現(xiàn)也在老師的預(yù)期之外(反問怎么不可以)。對于他的答案,老師不予理睬,對于他的“特別”表現(xiàn),我不知道課后這位老師是否會找他談話。這一次師生的對碰,告訴我們,新時代的學生有自主意識,有自己的思想,渴望成為課堂的“主體”,但我們有些老師顯然還沒有意識到,沒有準備好。
學生是個完整的人。學生并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體驗著全部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在課堂上和教師的地位應(yīng)該是平等的,都有發(fā)表自己觀點的自由。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服務(wù)。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千人一面”,好像一個模子出來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不能越俎代庖,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正因為個體的獨特,才可能出現(xiàn)“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么就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了。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yǎng)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yīng)該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再如上面那堂語文課上,教師提出“最后一節(jié)能夠刪去”,學生回答異口同聲,這是一個好答案嗎,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嗎?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聽見這種答案很高興,認為學生都掌握了標準答案,但認真反思,是什么抹殺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把他們的思維訓(xùn)練的千篇一律,這符合學生獨立人格的發(fā)展需求嗎?
再者,這反映了一個教師的語文觀。
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墩Z文新課程標準》關(guān)于“課程性質(zhì)”的定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焙沃^“工具性”“人文性”呢?巢宗祺解釋道:“‘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學的特點?!雹傥覀儜?yīng)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
第一,語文課強調(diào)融會貫通,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整合能力,不應(yīng)迷信權(quán)威迷信標準答案。
有人說,學會學習是21世紀人才應(yīng)具備的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yīng)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記得《學習的革命》一書里有這樣幾句話:“記住拼板玩具的訣竅:如果你能先看清楚整個圖案,拼板就變得容易多了”;“一個個科目被分開教學,教的通常只是一個個小的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所學內(nèi)容的概貌”。事實上,教師通常就是這樣按部就班地進行教的;學生也是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的。我們很少進行同類型課文的歸納整合,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就課講課。
就如上面的那位老師,認為說明文中舉例子并不能使文章生動,這個觀點正確嗎?在《松鼠》一課中,可能的確如此,但別的說明文呢?說明文中的例子一般作用是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只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就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shè)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說明。這種說明方法還有一個作用是使說明的對象具體形象,便于讀者理解。語言“生動”的一個方面就是指具體形象。既然舉例子可以使說明文更具體形象,那么,那位學生的回答是否毫無道理呢?再者,如果舉例子的過程中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描繪,算不算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因此,那位教師只按照教參的結(jié)論,認為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不包括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否定那位同學的回答,顯然是有失考慮的。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目前的觀念方法,從概貌開始,整體把握。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讓他們的閱讀帶上功利的色彩。不迷信標準答案,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權(quán)威,不迷信老師,提倡獨立思考,提倡“質(zhì)疑”,“創(chuàng)新”;提倡融會貫通,學會分析和整合。我們的語文教學,學生的語文學習,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主要任務(wù),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
第二,語文課應(yīng)強調(diào)對學生的“情感熏陶”。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課程理念中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還應(yīng)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經(jīng)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之沒有水。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②可見,一位沒有情感的老師不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多點激情,少點答案;多點鼓勵,少點否定。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功能。
上面那位教師提出《松鼠》一文的最后一段能否刪去的問題,全班同學基于老師前面課文分析的“啟發(fā)”,都回答了同樣的答案:不能!這是補充說明。這是個好答案嗎?真的不能刪去嗎?我認為,最后一句話完全可以刪去!“它們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畫筆,皮可以制成皮衣。”這句話和全文表達的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完全不合調(diào),既然松鼠是“漂亮,馴良,乖巧”“惹人喜愛”的小動物,我們?yōu)槭裁匆运鼈兊娜?,拔它們的毛,剝它們的皮呢?布封的原文中有這句話嗎?很多資料上表明,布封的《自然史》原文中并沒有這句話,這句話是誰加上去的,我不知道。布封在他的《自然史》中,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動物們畫像的。他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在他的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這樣一位有著“民主思想”的博物學家,怎么可能說出那么殘忍的話?這句話完全違背了他的寫作初衷!再者,就算當初布封這樣寫,我們現(xiàn)在也應(yīng)有新的看法?,F(xiàn)在我們提倡和諧社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都要和諧共存,難道我們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它們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畫筆,皮可以制成皮衣?!??
看看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松樹金龜子》一文的結(jié)尾:“金龜子科中有一些貪食樹根或農(nóng)作物根的品種,給農(nóng)業(yè)造成大害。而松樹金龜子的危害,照我看來,成不了災(zāi)。它的幼蟲有爛葉、朽木吃就足夠了。成蟲也只是啃啃松針,從不貪得無厭。如果我是松樹林主人的話,我對它造成的小損失不會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樹被吃掉些樹葉,損失點松針,算不得重大事件。別去打擾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點綴,是夏至那天鑲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飾?!眱烧咭槐容^,學生就會在情感的天平上作出選擇。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的情感體驗融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活知識,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語文學習。
課堂上的兩個小小問題,牽引出的卻是教學活動中一個又一個的新舊觀念的對碰。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學工作者,應(yīng)該認真領(lǐng)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轉(zhuǎn)變自己的陳腐觀念,并在課堂活動中積極貫徹實行之!
[參考文獻]
[1]《語文建設(shè)(Language Planning)》2002年7期
[2]《愛的教育》09版(意)亞米契斯 著,夏丐尊 譯
[3]《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4]《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慕菊.主編
[5]《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傅道春.主編
[6]《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張暉
[7]《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更新》,萬福、于建福主編,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
[8]《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東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