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輝
(臺灣中山大學(xué) 中文系,臺灣 高雄 80424)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大概很少有像曹植《洛神賦》一樣,其主旨會引起那么大爭議的作品。歷來對此賦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和寓意之討論,主要圍繞“感甄說”和“寄心文帝說”而展開?!案姓缯f”盛行于唐,李善《文選·洛神賦》的注中,表明《洛神賦》是為“感甄”而作。雖然李善《文選·洛神賦》的注只見于宋尤袤的刻本,乃有尤袤取《感甄記》的內(nèi)容加入注中的懷疑,但觀唐代詩人有不少以“感甄”為題材的詩作,可知“感甄說”實(shí)流行于唐代。宋代則興起“寄心文帝說”,至清代尤盛。持此說者認(rèn)為李善的注是后人加入,賦的主旨是曹植仿效屈原《離騷》,以洛神比文帝,抒忠君之心及不遇之嘆。
學(xué)界對此兩種說法,至今仍是爭論不休。對于李善注中“感甄”的成份是否后人加入,“寄心文帝說”的支持者都只是提出懷疑,未能提出更多的實(shí)證。退一步說,即使能證明李善注是后人加入的,也只表示此注的不可靠,并不能由此推論出“感甄”是或不是賦的主旨。他們的盲點(diǎn)是以為推翻注的可靠性,就能推翻“感甄說”。但是注只是對文本的解釋,否定注的可靠性不等于否定文本具有注中所述主旨的可能性。
本文嘗試拋開傳統(tǒng)關(guān)于李善注或曹植道德人格的爭議,回歸文本,先將以屈原《楚辭》為主所建立的洛神原型與賦中的洛神形象作比較,找出曹植對洛神原型的襲用和改造之處。此比較的用意在于:既然《洛神賦》的創(chuàng)作是有寄托寓意的,而賦中洛神形象又與原型有頗大的差異,則曹植對原型的取舍襲用和改造之處,必然透露出曹植的用意。然后再將之與“感甄說”和“寄心文帝說”作比對,分析賦中洛神的形象和情節(jié)與哪一說更為符合。
在《離騷》中,屈原在向重華陳詞后三次“求女”,洛神(宓妃)則是三次“求女”中的第一個對象:
吾令豐隆乘云兮,注:豐隆,雷師。求宓妃之所在。注:宓妃,神女也,以喻隱士。言我令雷師豐隆,乘云周行,求隱士清絜若宓妃者,欲與并心力也。解佩纕以結(jié)言兮,注:纕,佩帶也。吾令蹇修以為理。注:蹇修,伏羲氏之臣也。理,分理也。述禮意也。言己既見宓妃,則解我佩帶之玉結(jié)言語,使古賢蹇修而為媒理也。伏戲時淳樸,故使其臣也。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注:緯繣,乖戾也。遷,徙也。言蹇修既恃其佩帶通言,而讒人復(fù)相聚毀敗,令其意一合一離,遂以乖戾而見距絕。言所居深僻,難遷徙也。夕歸次于窮石兮,注:次,舍也。再宿為信,過信為次?!痘茨献印费匀跛鲇诟F石,入于流沙也。朝濯發(fā)乎洧盤。注:洧盤,水名?!队泶髠鳌吩?洧盤之水,出崦嵫山。言宓妃體好清絜,暮即歸舍窮石之室,朝沐洧盤之水,遁世隱居,而不肯仕也。保厥美以驕傲兮,注:倨簡曰驕,侮慢曰傲。日康娛以淫游。注:康,安也。言宓妃用志高遠(yuǎn),保守美德,驕傲侮慢,日自娛樂以游戲,無有事君之意也。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注:違,去也。改,更也。言宓妃雖信有美德,驕傲無禮,不可與共事君。雖來復(fù)棄去,而更求賢也。
對于“求女”之“女”,王逸認(rèn)為是喻賢臣、隱士,謂屈原欲尋志同道合者以共輔君主;朱熹則曰:“女,神女,蓋以比賢君也。于此又無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宮、求宓妃,見夫女,留二姚,皆求賢君之意也?!敝^“求女”乃求賢君。
《天問》對洛神的記載只有一條: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注:胡,何也。洛嬪,水神,謂宓妃宓音伏也。傳曰:河伯化為白龍,游于水旁,羿見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曰: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時化為白龍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dāng)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羿又夢與雒水神宓妃交接也。
于是,洛神和河伯及羿就牽上了關(guān)系。河伯乃河神,洛嬪是洛水之神,宓妃本是河伯之妻,羿射殺河伯后,強(qiáng)占之為妻。
后世對《離騷》和《天問》這兩段文字的注解紛紛總總,各有異說,但曹植的時代只能看到王逸的注,所以曹植對洛神的理解,亦當(dāng)以原文和王逸的注為主。此外,李善注《洛神賦》序“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引《漢書音義》如淳曰:“宓妃,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可見在曹植以前,已有此說法。
綜合上文對洛神的描述,可以從洛神原型的屬性、婚配、外貌、對“求女”的回應(yīng)態(tài)度、性行、神人“交接”的性質(zhì)等六方面分析其特征:
1.《漢書音義》謂宓妃乃“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天問》注亦云“洛嬪,水神”。《離騷》雖無表明她是水神,但謂“宓妃,神女”,然而她既“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fā)乎洧盤”。注云:“《淮南子》言弱水出于窮石,入于流沙也。洧盤,水名?!队泶髠鳌吩?洧盤之水,出崦嵫之山?!薄案F石”、“洧盤”皆與水有關(guān)。宓妃為水神,當(dāng)無可疑。
2.《天問》:“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可知宓妃本配河伯,羿殺河伯后,被強(qiáng)占為妻。
3.《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蓖跻蓦m以“美”為內(nèi)在美德,但解為外在美貌亦無不可。且司馬相如《上林賦》云:“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姣冶嫻都,靚莊刻飭,便嬛綽約,柔橈嬛嬛,嫵媚姌裊。”極言宓妃貌美,揚(yáng)雄《甘泉賦》云:“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宓妃。玉女無所眺其清盧兮,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卑凳舅昝汲霰?,且宓妃既為神女,羿又強(qiáng)占之為妻,則宓妃之美,殆無異議。
4.《離騷》述屈原以佩纕為禮、蹇修為媒以求宓妃,但她“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fā)乎洧盤”,“日康娛以淫游”;盡日遨游,對屈原的態(tài)度是“保厥美以驕傲兮”,“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王逸認(rèn)為她雖信有美德,用志高遠(yuǎn),無意于事君,但對屈原的所求冷寞回應(yīng),輕慢無禮。而揚(yáng)雄更要“鞭洛水之宓妃”,撻伐衪貌美而恣逸不貞。
5.雖然王逸和揚(yáng)雄對宓妃的理解各有偏重,但都認(rèn)為她放逸無禮。從宓妃對屈原的回應(yīng),可以反映她的性格是態(tài)度輕慢冷淡,自恃其美(美貌或美德),率性自恣而無心于行義達(dá)道。
6.《天問》注:“羿又夢與洛水神宓妃交接也?!贝司涞年P(guān)鍵有三:羿、夢和交接。有研究者指出宓妃的原型有性的含義,又以神與人的“圣婚”來解釋宓妃與羿交接行為,是因?yàn)樵凇笆セ椤蹦J街?,只有君王才有資格與神女交合。而羿篡夏,亦為帝王,自得與宓妃相配。交接,本有交合、接觸和交往的意思,就文意來看,理解為交合、接觸和交往皆可,但羿既與宓妃婚配,宓妃原型也有性的含義,此處當(dāng)理解為交合為宜。而羿與宓妃交合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們是在夢中交合的。這就替作為神的宓妃與人的互動關(guān)系,添上了一層如夢似幻,迷離彷佛的氛圍。
《洛神賦》對洛神的描寫更為豐富,不像王逸注直接指出她的背景和特征,而是透過文學(xué)手法,暗示或烘托其形象,且賦中最為突出的是其性格、舉止及面對曹植的退縮所作出的反應(yīng)等描寫。筆者對應(yīng)上文,亦在賦中整理出六點(diǎn),以作洛神原型和賦中洛神形象的分析比較。
1.《洛神賦》中借御者之口表示:“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辟x中又形容洛神“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指潛淵而為期”,“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雖潛處于太陰”。賦中洛神形象承襲洛神原型,為洛水之神,可以明矣。
2.賦中無明言洛神之婚配情況,只借其口慨嘆:“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dú)處。”曹植不明言其婚配情況,可能性有四:一是不知道洛神的原型是有婚配的;二是欲立其高潔的形象;三是認(rèn)為其夫之性行不足以匹配;四是其夫另有新歡,是以有夫等于無夫。
3.《洛神賦》有大量篇幅描寫洛神之容貌、形態(tài)、行為、服飾等,極言其美。形容其神態(tài):“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遠(yuǎn)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形容其體貌:“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xiàng),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yīng)圖。”形容其服飾:“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yuǎn)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钡鹊?,描寫繁多,未能盡錄。
4.洛神對曹植“解玉佩以要之”這追求舉動的回應(yīng)是:“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碑?dāng)曹植因猶豫而退縮時,“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dāng)”??梢娝龑Σ苤驳奈房s十分失望。
5.賦中洛神仍保留了洛神原型喜歡逸游的性格,曹植不但沒有絲毫譴責(zé),更形容她“羌習(xí)禮而明詩”。洛神對于愛情直接率真,對曹植的拒絕,仍一片癡心,甚至“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可見其癡情。
6.賦中形容洛神“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此處的“交接”,應(yīng)非王逸注中“交接”(交合),而是“交往”之意。此處如作“交合”解,則其公開言及“交合”之事,與前文謂洛神“羌習(xí)禮而明詩”矛盾。且謂“交合”之事有“大綱”,又在其他神祗前明言此事,亦不合情理。而他們的交往,必是從開始就注定有緣無份,沒有結(jié)果的,故云“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dāng)”。而曹植與洛神的相見,亦是在“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的如夢如幻的氛圍中開展的。
對照比較洛神原型和賦中洛神的形象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曹植對原型的襲用和改寫之處:
1.賦中洛神承襲了洛神為洛水之神的形象。
2.王逸注中強(qiáng)調(diào)宓妃本為河伯之妻,后被羿所占,然而賦中只云:“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dú)處?!甭迳裨图仁菑摹峨x騷》、《天問》而出,則曹植沒可能不知道宓妃有配偶一事,故曹植對這點(diǎn)避而不談,或如筆者所推測,一是欲立其高潔的形象,二是認(rèn)為其夫不堪匹配,三是其夫另有新歡。再者,洛神是“詠牽牛之獨(dú)處”而非“詠織女之獨(dú)處”,曹植是借洛神之口反寫自己亦無堪配之偶,表示洛神和自己,兩者雖各有配偶,但其配偶都不是自己所希冀的。
3.《離騷》、《甘泉賦》、《述行賦》等只側(cè)寫宓妃之美,《上林賦》雖正寫宓妃美貌,然而卻流于空泛和公式化,無血無肉;而《洛神賦》對洛神的形容則非常具體細(xì)致,對其五官、妝飾、體態(tài)、發(fā)型等都有生動的描寫,使洛神的形象如在目前。
4.《離騷》中屈原與宓妃很少互動,宓妃對屈原的所求,反應(yīng)冷淡堅(jiān)決,以所居深僻難遷為由而拒絕。賦中洛神對曹植的追求,卻是反應(yīng)大膽主動,不但舉瓊珶答和,更指潛淵以為期,欲邀曹植至其所居之處。然而,曹植面對洛神大膽主動的回應(yīng),卻遲疑退縮,因禮法之防而無進(jìn)一步的行動,洛神因而“聲哀厲而彌長”、“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dāng)”,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明知這人神之戀注定沒有結(jié)果,仍“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洛神從原型的傲慢冷淡,一轉(zhuǎn)而為賦中的大膽主動、多愁善感的態(tài)度,特別是與曹植的互動而表現(xiàn)的心理變化,非常生動傳神,有血有肉。其間情節(jié)之逼真動人和心理變化之微妙,不可能是仿效之前任何一篇的騷賦作品,而明顯是另有所本的。再者,洛神既“陳交接之大綱”、“怨盛年之莫當(dāng)”,此處“交接”已如前述,不可作“交合”看而只能作“交往”看;且既云“大綱”,當(dāng)不止此次“交往”,否則一次短短的相會,有何“大綱”可言?曹植于此蕩開一筆,表面上寫與洛神的一次交往見面,暗里卻是寫其現(xiàn)實(shí)中的一段交往的經(jīng)歷。
5.《離騷》云宓妃自恃其美(美貌或美德),而輕慢驕傲。賦中洛神亦是“華容婀娜”,美貌絕倫;“嗟佳人之信修兮”,德性美好,兼具美貌與美德,卻沒有原型的驕傲無禮,更重要的是,賦中具體指出其性行是“習(xí)禮而明詩”。從“無禮”到“習(xí)禮”而且“明詩”,這些元素的加入,亦當(dāng)是另有所本的。
6.洛神原型具有強(qiáng)烈的性的象征,能在夢中與人交合。但在《洛神賦》中,曹植將交合的意思轉(zhuǎn)換為交往,且指出洛神“習(xí)禮而明詩”,自己“申禮防以自恃”,淡化了原型的性的意味。他將交合轉(zhuǎn)換為交往,造成了兩個效果:一是因禮法的規(guī)范,深化了兩者相戀卻不能相守,“恨人神之道殊”的悲劇性;二是由強(qiáng)調(diào)肉體的“交合”關(guān)系,升華為強(qiáng)調(diào)精神層面的“交往”關(guān)系,突出了關(guān)系的純潔。
曹植除了對“交接”的意思作了轉(zhuǎn)換外,對“夢”這個交接的背景也作了改造?!堵迳褓x》所參考的另一個文學(xué)原型: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同樣以“夢”作為人神交接的背景。在《高唐賦》中,楚懷王夢見高唐神女并與之交合;《神女賦》中,宋玉(一說楚襄王)亦是在夢中與神女相會。宋玉對此主題的處理,比王逸的注豐富和具體得多,所以曹植在序中說:“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钡堵迳褓x》不同于原型和《高唐賦》、《神女賦》神人夢中交接的背景,因?yàn)楹笳呙鞔_描述“交接”是在夢中進(jìn)行的,夢和現(xiàn)實(shí)仍是截然可分,不相混同。而《洛神賦》中并無描述曹植是在夢中遇見洛神,只記述是在“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的情況下看到洛神出場。我們固然可以說洛神的出現(xiàn)是曹植在行程奔波疲累、倦極而睡的情況下所夢見的,但曹植既然不作這樣的敘述,則其用意明顯是將神人交接的背景,由“夢”換置在亦真亦假的夢幻氛圍下,打破“夢”與“真實(shí)”的界限。曹植的經(jīng)歷可以是夢,亦可以是真實(shí):是夢,所以更顯其不可得的無奈惆悵;是真實(shí),所以更顯其得不到的悔恨懺情。比較而言,宋玉的描寫,是“事如春夢了無痕”,更為虛無縹緲;曹植的描寫,更似因追悔一段經(jīng)歷而虛生的幻覺。
從上述的比較可見,曹植的確是對洛神的原型作了相當(dāng)大幅度的改動,除了詳細(xì)描述寫她的容貌服飾、行儀舉止外,更加入了她與曹植的互動細(xì)節(jié)及心理描寫,這些新元素和情節(jié)的加入,在在顯示賦中所寫是在現(xiàn)實(shí)里另有所本和另有寓意的。
歷來對于《洛神賦》的旨意,主要有“感甄說”和“寄心文帝說”兩種說法。上文既已用比較的方法揭示了曹植對原型的襲用和改造之處,并從中透露其用意,只須將之與“感甄說”所本的甄后和“寄心文帝說”所本的文帝作對比,看何者較為符合,則可以推斷出《洛神賦》的真正旨意。
尤袤本《文選·洛神賦》中李善引《記》,敘述曹植于洛水見甄后后,“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持“感甄說”者,認(rèn)為《洛神賦》本是曹植感甄之作,承認(rèn)曹、甄間的愛戀關(guān)系。不論《洛神賦》是在黃初三年還是黃初四年寫成,其寫作背景都是甄后已被文帝賜死,曹植經(jīng)歷灌均告發(fā),幾被誅殺,回歸屬國的途中在洛水旁感甄而作的,因而甄后是洛神的原型,賦中的情節(jié),亦是曹、甄的經(jīng)歷。雖然相關(guān)的史料處處透露出曹、甄關(guān)系的蛛絲馬跡,卻始終無明確見載于史冊,畢竟“感甄說”是帝室丑聞,被掩埋亦是在情理之中。故筆者只能藉曹植和甄后的文學(xué)作品及其他史料,勾勒甄后的形象及其與曹植的關(guān)系,以下依次比較賦中洛神與甄后的形象。
1.在曹丕和曹植的詩作中,甄后的形象總是與水有關(guān)。曹植、甄后互相唱和的《蒲生行·浮萍篇》、《塘上行》首句起興都與水有關(guān):“浮萍寄清水,隨風(fēng)東西流”、“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薄对娊?jīng)·陳風(fēng)·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蕑。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笨梢娖雅c荷、菡萏等水生植物都與愛情有關(guān)。
曹丕的《秋胡行》、曹植《芙蓉賦》及木齋考證為曹植所作的《涉江采芙蓉》等寫予甄后的詩賦,都充滿荷、芙蓉、菡萏等意象或以之形容甄后,而荷、芙蓉、菡萏等既生于水中,則甄后的形象當(dāng)與水有關(guān)。
另外,木齋在《論〈孔雀東南飛〉的作者和寫作背景》一文,指出《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原型正是甄后,認(rèn)為甄后最后是死于水中。而賦中洛神的形象不但與荷、芙蓉、菡萏等水生植物有密切關(guān)系,而且強(qiáng)調(diào)“指潛淵以為期”、“雖潛處于太陰”,“潛淵”和“太陰”固然指水,但水屬陰,且若甄后是死于水中,則水自然是甄后魂歸之處,曹植或是借洛神之口,道出甄后的死因,此亦與宓妃溺死洛水為神的形象相仿。
2.甄后先嫁袁熙為妻,后曹操破鄴,袁熙出逃,被公孫康所殺,曹丕入鄴后強(qiáng)占甄后為妻,因此甄后的婚姻經(jīng)歷是曾有兩任丈夫,前任丈夫被殺后,被后任丈夫強(qiáng)占為妻。這與《天問》所記述,宓妃的前夫河伯被羿所殺,復(fù)被羿強(qiáng)占為妻的處境,十分相似。曹丕剛開始時還算寵愛甄后,但因郭女王助其與曹植爭位成功,且女王本身亦有姿色,故曹丕后來移寵郭女王。《三國志·后妃傳》云:“(郭)后有智數(shù),時時有所獻(xiàn)納。文帝定為嗣,后有謀焉。太子即王位,后為夫人,及踐阼,為貴嬪?!笨芍茇Я碛行職g。曹丕雖然在政治上頗有作為,但其性格寡恩殘暴,虛偽荒淫,為與曹植爭位,不擇手段;曹操剛死,曹丕就將父親的宮女納為己有;又另有新歡,貪新厭舊;最后更賜死甄后,逼害兄弟。再加上曹植在文學(xué)上自視甚高,對政治亦極有抱負(fù),很可能因此而覺得曹丕之性行不足以匹配甄后。而曹植雖娶崔氏,但考其詩賦中,竟無一篇是寫給妻子的,可見他并不愛其發(fā)妻。他們的婚姻可能只是政治婚姻,在曹植心中,兩人不相匹配。
3.《魏略》云曹丕入鄴進(jìn)袁紹宅,見甄后“顏色非凡,稱嘆之”,《世說新語》形容“姿貌絕倫”。再看曹丕、曹植的詩賦對她的描寫,可知她美貌絕倫。
4.《洛神賦》中的洛神一改原型的冷寞被動為熱切主動,“指潛淵以為期”,固然可以理解為邀約曹植至其居處,亦可以理解為與曹植間的某種約定或信諾。至于這約定或信諾是甚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曹植對此感到猶豫而拒絕,則是明確的,“申禮防以自恃”,正說明這約定是當(dāng)時兩人的身份所不容、禮法所不許的。李商隱《代魏宮私贈》:“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后漳河隔夢思。知有宓妃無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時”,是代甄后宮女贈曹植?!按核汕锞湛赏瑫r”其實(shí)是問句,意謂曹、甄間的愛情是注定沒有結(jié)果的,而你曹植是否確定對甄后的愛情?李商隱的另一首詩《代元城吳令暗為答》:“背闕歸藩路欲分,水邊風(fēng)日半西曛。荊王枕上原無夢,莫枉陽臺一片云。”借曹植好友吳質(zhì)代為答復(fù)宮女。曹植面對這沒有結(jié)果的愛以及甄后可能提出的要求,動搖退縮了?!洞簩m私贈》題注曰:“黃初三年,已隔存沒,追代其意,何必同時,亦廣子夜鬼歌之流?!笨芍耸轮尘埃?dāng)時已有流傳?;蛑^李商隱可能是看到李善注才這樣寫,而李善的注未必可靠。但觀李善注對此細(xì)節(jié)未有提及,則李商隱的資料來源,可能另有根據(jù)。再者,曹植一再強(qiáng)調(diào)“禮”,如《感婚賦》云:“悲良媒之不顧,懼婚媾之不成?!薄俄举x》云:“迫禮防之我拘。”可知他雖深愛甄后,但到了重要的關(guān)頭,“禮”始終成為他的自我約束,令他有所顧慮。這使得他對甄后的約定或要求,退縮遲疑。
5.《三國志》、《魏略》多載甄后的嘉言懿行,謙虛和順,體貼溫婉,不與人爭。而且她博文知書,通音律詩藝,其謚號“文昭”,可知她喜愛文學(xué),以文學(xué)顯名。特別是她的詩藝,實(shí)不亞于當(dāng)時才俊,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對此稱譽(yù)有加:“《蒲生》實(shí)不如《塘上》……《塘上》之作,樸茂真至,可與《紈扇》《白頭》姨姒。甄既摧折,而芳譽(yù)不稱,良為雅嘆?!闭J(rèn)為甄后《塘上行》一詩優(yōu)于曹植《蒲生行·浮萍篇》之作??籍?dāng)世會詩且有作品留下的女子,僅甄后一人,故其才德兼?zhèn)洌姸Y兼習(xí),可以知矣。
6.第4點(diǎn)提到,曹植心中有“禮”的束縛,所以他雖然深愛甄后,但他們之間該不存在肉體關(guān)系,而是相憐相惜、互相傾慕的純潔愛情,否則他不會在被灌均告發(fā)后,于《黃初六年令》中申明:“身輕于鴻毛,而謗重于太山。”退一步說,縱使認(rèn)為這可能是曹植的公開辯護(hù),文飾己過,未必足信,但甄后的《塘上行》是私下寫給曹植的詩,如果兩人真有肉體關(guān)系,詩中沒需要隱瞞掩飾。而詩中不但沒提及他們兩人有肉體關(guān)系,更慨嘆眾人對曹植的指控是“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兩人間的關(guān)系無疑是清白無辜的。
除了上述的六點(diǎn)外,賦中的其他描述亦多與甄后的經(jīng)歷吻合,如“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dāng)”,吻合曹、甄間的叔嫂關(guān)系如人神間的愛戀一樣,注定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兩人相逢恨晚,盛年時都已各有婚嫁,更由于身份所限,不能自由相守?!暗苛紩澜^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正符合甄后已死,兩人永沒再會之期的情況?!半m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即曹植想象甄后死后,雖身處“太陰”,猶記掛自己,亦《塘上行》“念君去我時,獨(dú)愁??啾O胍娋伾?,感結(jié)傷心脾。念君??啾?,夜夜不能寐”之意。
中國文學(xué)自屈原開始形成以名花香草喻德行、賢人,以閑花臭草喻小人、讒臣,以求女喻寄心君王的文學(xué)傳統(tǒng)。清人多主張《洛神賦》中的人神相戀,是曹植被貶謫后,效法屈原,以寫與洛神相戀來表達(dá)寄心文帝。然而,洛神的形象是否符合曹丕?曹植求女的動機(jī)、過程,與“寄心文帝說”比對又是否合理?
前文分析了洛神之“美”,不管是原型還是賦中洛神,都具美貌和美德,特別是《洛神賦》中的描述,從容貌、服飾到動作,都具絕代之美?!峨x騷》“香草美人”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通常將這些美比喻為高貴、賢德的品性。但從《三國志》、《魏書》、《魏略》這些史籍和《世說新語》等記載可知,曹丕心胸狹窄,矯情虛偽,權(quán)謀荒淫,寡恩多疑,貪新厭舊。他為得太子位,“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父親剛死,即將父親宮女納為己用,以至卞太后罵曰:“狗鼠不食汝余”;即位后,即“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殘殺異己,逼害曹彰;甚至賜死甄后,多番欲殺曹植。曹丕的這些性行,根本與洛神的“美”不相符。況且曹植兄弟被逼害,朋友被誅殺,若非卞太后維護(hù),自己恐怕亦被曹丕置于死地,這種情況下還“愛君戀闕”,未免不合情理。
《洛神賦》中記述的求女過程是曹植首先提出追求,當(dāng)洛神熱烈回應(yīng),約見相會時,曹植卻以禮防自恃,遲疑不決。如果說曹植的寄托是愛君戀闕,或是追求美政,或是表明心跡以望君主任用,誠然是自相矛盾的。因?yàn)檫@些既然是曹植所追求的,而象征君王的洛神已有正面回應(yīng),則曹植為何突然猶疑退縮,放棄自己的理想,且以“禮防”這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理由作推搪的借口?從現(xiàn)實(shí)政治來看,曹植多次上書進(jìn)言,曹丕皆反應(yīng)冷淡,不予采用。因此,就算把求女的過程看作現(xiàn)實(shí)的反映,同樣是無法自圓其說的。
何焯、丁晏都認(rèn)為曹植作《洛神賦》是效法屈原之志,然而屈原、曹植的處境有頗大差別。屈原的處境是楚國外有強(qiáng)秦壓境,內(nèi)有小人當(dāng)?shù)溃约涸庾嬕姉壉涣鞣?,故在文中以遠(yuǎn)游求女比喻追求美政、希望楚國強(qiáng)大的理想。然而曹植所處的背景是魏已大致一統(tǒng)天下,雖有外族問題,足堪應(yīng)付,不像楚國危如累卵;內(nèi)政上曹丕頗有作為,雖有小人,亦不似楚國般政治黑暗腐敗,謂曹植因此而追求美政,說服力未免不足。曹、屈的相同處境是面對讒言誣陷,而曹植所遭之讒為何?自然是灌均的指控。關(guān)于灌均的指控,史書多有隱瞞,只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輕輕帶過,然而觀曹植所面對的兇險(xiǎn)和懲罰,實(shí)不可能是因?yàn)椤白砭沏B?,劫脅使者”。各種說法之中,只有“感甄說”最能合理解釋。所以,要說曹植求女是效屈原之志,須要面對曹植遭讒的問題,而在史書沒有明言卻有眾多疑點(diǎn)的情況下,“感甄說”是最合理的解釋。如果曹植是以《洛神賦》申明自己的清白,則木齋提出的《洛神賦》是曹植辯誣之作的說法,反而更有道理。
另外,潘德輿謂:“即《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jì)洛川’入手,以‘潛處于太陰,寄心于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闭J(rèn)為“寄心于君王”的“君王”指文帝。然而在《洛神賦》開首,曹植見洛神出現(xiàn),問御者有否看見時,御者答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可知“君王”是指曹植而言。事實(shí)上,當(dāng)時曹植已被封鄄城王,御者和洛神稱曹植為君王,合理不過,潘德輿之說,未足取信。
從上述的比較可知,“寄心文帝說”與《洛神賦》不符,賦中求女的情節(jié)、洛神的形像不但與愛君戀闕的說法、文帝的形象不吻合,甚至相悖。如果曹植作《洛神賦》的動機(jī)是寄心君王,為何在他對洛神形象改造的中,完全看不到文帝的影子,更看不到他象屈原對追求美政“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zhí)著決心,有的只是用“寄心文帝說”不能合理解釋的疑點(diǎn)和歧義。姑不論此賦與“感甄說”有沒有關(guān)系,即使單就“寄心文帝說”來解釋《洛神賦》,仍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感甄說”則與《洛神賦》基本相符,賦中洛神的容貌、屬性、性格、婚配情況、對“求女”的回應(yīng)態(tài)度、人神“交接”的性質(zhì),都與“感甄說”互相呼應(yīng)。這相符絕非巧合,因?yàn)橘x中洛神的形象和情節(jié),與原型差異頗大,如果曹植的動機(jī)是單純的賦洛神,他沒可能對原型如此大幅的改動;如果動機(jī)是“寄心君王”,他沒可能把原型往不符“寄心文帝”的方向改動。他把平面的洛神原型和簡單的求女情節(jié),改寫成賦中生動細(xì)致的形象、豐富的求女情節(jié),且加入了曲折的心理描寫、神情反應(yīng)、對話互動等元素,而改寫的結(jié)果又與甄后的形象和“感甄說”如此相似,由此可以合理推斷“感甄”是《洛神賦》的主要創(chuàng)作動機(jī),甄后即是洛神的藍(lán)本,人神相戀即是寫他和甄后的交往關(guān)系。
從本文分析洛神原型到賦中洛神形象的改寫中,可知曹植以洛神為原型,是因?yàn)槁迳裨团c甄后有若干相似背景、特征,所以擷取洛神原型的這些元素(當(dāng)中有參考《高唐》、《神女》二賦)進(jìn)行改寫。但是,畢竟曹植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不是寫洛神原型,而是借洛神的這些特征來寫甄后,因此在原型的這些特征上,以“感甄”為藍(lán)本作了大幅的改寫,并加入他和甄后的經(jīng)歷作底本,賦中的情節(jié)比原型豐富得多。
世傳《感甄記》中記述《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后來才被明帝改為《洛神賦》。雖然后世學(xué)者對《感甄記》的內(nèi)容真實(shí)性存疑,但對《洛神賦》原名《感甄賦》這點(diǎn)上,筆者認(rèn)為不無道理。因?yàn)闊o論是曹植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還是最終塑造出的藝術(shù)形象,都是圍繞“感甄”的。他通過對洛神原型到賦中洛神形象的改寫,實(shí)現(xiàn)了洛神形象的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就像把一件形象樸素的金屬塑像熔化后,重新鑄造雕刻,雖然金屬的特性還在,但鑄造出來的形象與原先的已不一樣?!堵迳褓x》雖以洛神為名,但到底是寫“感甄”之事,所以《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亦不無可能。
《洛神賦》的真正意旨,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則公案,自唐至清,主“感甄說”者有之,主“寄心文帝說”者有之,孰是孰非,爭論至今,懸而未決。這主要是因?yàn)槿狈ψ銐虻氖妨献糇C,故對《洛神賦》意旨的探析,只能靠周邊的證據(jù)或以主觀推測,其中特別執(zhí)著于李善注的真?zhèn)?。學(xué)者對李善注的爭論雖多,卻苦無實(shí)證,以致各執(zhí)一詞,自說自話。因此,筆者轉(zhuǎn)而著眼于《洛神賦》本文,從洛神的形象入手,先發(fā)明洛神的原型,通過多重比較,從容貌、屬性、性格、婚配情況、對“求女”的回應(yīng)態(tài)度、人神“交接”的性質(zhì)幾方面比對原型和賦中洛神的形象,揭示曹植對原型的襲用和改造之處,再將之與“感甄說”和“寄心文帝說”作比較,得出《洛神賦》之創(chuàng)作動機(jī)和洛神的形象符合“感甄說”而有悖于“寄心文帝說”的結(jié)論,從而推斷曹植對原型的襲用和改寫的目的,是以賦洛神為名,賦感甄為實(shí)的。
[1]吳冠文.論宓妃形象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演變——兼論由此反映的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的趨勢[J].復(fù)旦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報(bào)),2011(1).
[2](漢)王逸注.(宋)朱熹注.(日)岡松甕谷考.楚辭[M].臺北:慧豐學(xué)會,1978.
[3](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