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黃春平
(作者分別為廣西電視臺、廣西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
南寧市的“埌東”、“埌西”究竟該怎么讀?我們很多播音員、主持人都讀作“l(fā)àng 東”、“l(fā)àng 西”。的確,查閱字典、詞典,“埌”只有“l(fā)àng”的讀音。如2012年6月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775頁,“埌”字只是簡單地注了一個“l(fā)àng”的讀音,釋義見757頁【壙埌】。翻到該詞典第757頁“壙埌”的釋義,也只有簡單的解釋:“形容原野空曠遼闊,一望無際?!钡覀儼l(fā)現(xiàn),很多南寧市市民,尤其是土生土長的老南寧,都將“埌東”、“埌西”讀成“l(fā)ǎng東”、“ lǎng西”,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世世代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讀錯了嗎?筆者試圖結(jié)合有關(guān)專家的研究成果對此做一個解讀。
談到“埌”字,不得不從南湖說起。不少人認(rèn)為,南湖是南寧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古跡,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唐代以前,這里并沒有湖,僅有一邕溪水(即茅橋溪)流經(jīng)此地注入邕江(也有人認(rèn)為,南湖原本就是一條干涸了的古河道)。每逢邕江水漲,洪水往往從邕溪倒灌,淹漫州城,民不勝其苦?;蛘?,每遇暴雨,洪水排山倒海般涌來,邕溪排泄不及,洪水便泛濫兩岸,淹沒農(nóng)田作物,老百姓受害不淺。唐景云年間(公元710—711年),邕州司馬呂仁,征集民工,筑壩修堤,蓄水成湖,以減輕洪水給州城帶來的災(zāi)害。這便有了今天南湖的雛形。
南湖雖然是南寧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古跡,但在古時候它并非名勝,現(xiàn)在想找到一首清代甚或之前描寫它的詩詞都十分困難。這除了南湖一直是個荒蕪之地的緣故外,恐怕還與它在歷史上沒有具體的名字有關(guān)。歷史上,人們一直把南湖稱為“埌”,舊時南湖邊上的一個村子就被叫做“埌邊村”。據(jù)1937年編纂的《邕寧縣志·地理志》明確記載:“埌邊村(東)18甲,190戶;埌邊村(西)16甲,106戶?!敝敝?965年“四清”運動時,埌邊村才分為“埌東”、“埌西”兩個村。至于南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由“埌”改稱為“南湖”的?這就連許多“埌邊村人”也說不清楚。人們只大體知道,現(xiàn)在南湖公園的前身為南湖苗圃和南湖魚場。20世紀(jì)60年代中期,南湖苗圃與南湖魚場合并為“南湖風(fēng)景區(qū)”,爾后于70年代初定名為“南湖公園”,并沿用至今。①
那么,為什么南湖會被稱為“埌”呢?根據(jù)著名歷史學(xué)家、“壯學(xué)研究先驅(qū)”徐松石先生考證,“埌”字源于壯語langx,意思是“低洼積水的大塘或小湖”。最早居住在這里的壯族先民就是這樣稱呼這片水域的。到了宋代,中央政府派駐戍邊的軍民②即講平話的漢人的祖先來到這個地方,他們按照當(dāng)?shù)赝林用竦淖x音,也將這里稱為“l(fā)ang(陽上,次濁)”。近一二百年來,不少廣東人為了經(jīng)商沿西江而上,也來到了南寧定居,他們將這個地方的讀音按自己的音類處理成了“l(fā)ong(陽上,次濁)”。
歷史上,壯族長期生活在漢字文化圈中,因為壯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壯語地名也是用漢字來記錄的,記錄的方式就是以漢字作為記音符號來給壯語標(biāo)音。但是漢字具有超方言性,有時候并不能準(zhǔn)確地反映當(dāng)?shù)氐牡孛x音。如“埌”,本地的壯語、平話、白話都是讀陽上,次濁,按對應(yīng)規(guī)律折合為普通話應(yīng)該讀上聲的“l(fā)ǎng”。南寧人說普通話的時候就是按對應(yīng)規(guī)律讀作lǎng的。其實,我們把視線放遠(yuǎn)一點,這個意思的地名用字,常在兩廣出現(xiàn),廣東通常寫作“塱”,在廣西多寫作“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政廳編著的《廣西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全書》(1998年,第8頁)就寫的是“埌”。廣西除了南寧的“埌東、埌西”之外,藤縣有“埌南”,北流有“西埌”?!皦i、埌”等字就是壯語langx的記音漢字。
普通話是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jìn)入廣西的,歷史很短。當(dāng)不明就里的人看到當(dāng)?shù)氐臐h字去翻閱字典時,字典里標(biāo)注的普通話字音往往無法跟當(dāng)?shù)氐耐烈魧?yīng)。中國總體上是北方文化為正統(tǒng)、主流,字典里收的字很多都是北方地區(qū)里用的,音也是北方地區(qū)的讀音,廣西很多土俗地名的字音無法在字典里得到反映。如我們提到的字典里的“埌”字,源于《廣韻·宕韻》中“埌,冢也”;《釋名》“冢,腫也,象山頂之高腫起”。也就是墳?zāi)沟囊馑肌8蠈幍膱皷|、埌西的“埌”不僅音類不合,意思更不合。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按人名、地名“名從主人”的原則,“埌東”、“埌西”的“埌”字讀“l(fā)ǎng”才是準(zhǔn)確的。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字典、詞典中已經(jīng)有了“埌”字的讀音,按照字典的規(guī)定讀就是了,何必還沒事找事、多此一舉?筆者認(rèn)為,地名中的讀音,往往承載著該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等諸多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工作人員,播音員、主持人對于字的讀音,是具有示范作用的。作為本地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對待這些地名時更不應(yīng)簡單地照本宣科、搞“本本主義”,人為地割裂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
注釋
①《南寧地名中的“埌”字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72893/
②傳說是1053年北宋將領(lǐng)狄青征討廣南西路“蠻首”儂智高時所率領(lǐng)的軍隊帶入的。據(jù)史籍記載,儂智高平定以后,這支軍隊的一部分就留駐當(dāng)?shù)兀辉俦睔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