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梅,王佐佑,穆振斌,張 勇,孫秋明,劉國瑞,金 玉
解放軍313醫(yī)院內(nèi)二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1
良性食管潰瘍發(fā)生率低,其病因多樣,內(nèi)鏡下表現(xiàn)各異,不同病因引起者在年齡分布及鏡下表現(xiàn)上有其一定特點?,F(xiàn)就我院診斷明確的27例良性食管潰瘍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共完成胃鏡檢查3400例,檢出良性食管潰瘍27例,檢出率0.79%。男21 例,女6 例,男女比例3.5∶1;年齡22~77歲,中位年齡53歲。
1.2 方法 使用PENTAX EG-2940及Olympus Q180內(nèi)鏡,常規(guī)胃鏡準備及操作,根據(jù)鏡下表現(xiàn)作出內(nèi)鏡診斷,記錄潰瘍的部位、形態(tài)及大小,于潰瘍邊緣活檢4~6塊,經(jīng)10%甲醛固定后常規(guī)病理切片檢查明確診斷。采用回顧患者門診及住院病歷資料的方法,對食管潰瘍的病因及伴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良性食管潰瘍與病因的關(guān)系 27例良性食管潰瘍中,與胃食管反流相關(guān)的13例,占48.14%,男11例,女2例;白塞氏病累及食管1例;系統(tǒng)性硬化癥1例;食管癌術(shù)后放療損傷1例;藥物損傷1例;不明原因引起者10例,占37.04%,其中男8例,女2例。
2.2 不同原因良性食管潰瘍年齡分布特點 從發(fā)病年齡看,胃食管反流引起者以50歲以上多見,共11例,占84.62%,40 歲以下 2 例,占 15.38%;不明原因引起者以50歲以下的青壯年多見,40歲以下4例,40~50歲 5例,共 9例,占 90%,50歲以上 1例,占10%。二者在年齡分布上有顯著差異(χ2=12.54,P<0.005)。
2.3 不同原因良性食管潰瘍的內(nèi)鏡下表現(xiàn) 從內(nèi)鏡特點看,與胃食管反流有關(guān)的13例潰瘍?nèi)课挥谙滦囟?,斑片狀或條狀,潰瘍周邊平坦,背景黏膜充血。10例病因不明的潰瘍中6例位于中胸段,2例位于中下胸段,2例位于下胸段,類圓形或橢圓形,淺凹,基底不平,周邊黏膜略隆起,背景黏膜無明顯異常。其中3例進行了復查,2例1周后復查見潰瘍面明顯擴大,1例3個月后復查見食管不同部位新發(fā)多枚潰瘍(見圖1~4)。
圖1 活檢前;圖2 活檢后1周;圖3 治療前;圖4 治療1個月后Fig1 Before biopsy;Fig2 A week after biopsy;Fig3 Before treatment;Fig4 A month after treatment
在本組資料中,良性食管潰瘍檢出率0.79%,較報道0.29% ~0.68%[1-2]略高,在臨床工作中也觀察到良性食管潰瘍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而且由于病因復雜,給臨床治療帶來不少困難,特別是對于原因不明的食管潰瘍,更少臨床經(jīng)驗可供借鑒,為此,對良性食管潰瘍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研究意義重大。
良性食管潰瘍的病因復雜,常見病因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藥物性損傷、Barrett食管、感染性食管炎,以及物理、化學損傷等。目前認為慢性胃食管反流是發(fā)生良性食管潰瘍的主要機制,本組資料為48.14%,與有關(guān)文獻報道的40% ~84.62%相符[1-3]。其年齡組成以50歲以上居多,占84.62%,原因考慮隨著年齡的增長,膈肌裂孔及周圍韌帶松弛、肥胖,以及藥物使用幾率增加引起的副反應等,導致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障礙,酸性消化液反流到食管,加之食管酸廓清功能下降,從而侵蝕鱗狀上皮引起炎癥和潰瘍;另外,在本組資料中檢出不明原因潰瘍10例,占37.04%,較以往報道(10.37% ~15.38%)明顯增高,這是否提示非特異性食管潰瘍和(或)一些風濕免疫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統(tǒng)的發(fā)病率升高,還尚待大樣本觀察。
本組資料顯示,不明原因食管潰瘍多見于50歲以下青壯年男性(占90%),臨床病程短,主要表現(xiàn)吞咽時胸痛,無燒心、反酸、噯氣等其他癥狀。潰瘍多位于食管中段,單發(fā)或多發(fā),類圓形或橢圓形,淺凹,周圍黏膜略隆起,基底欠平坦,病理均提示炎性潰瘍,常規(guī)抑酸治療無效。這類食管潰瘍與胃食管反流導致的潰瘍比較,內(nèi)鏡特征有明顯不同。10例患者中6例有反復口腔潰瘍病史,但無其他白塞病的臨床診斷證據(jù)。有1例男性患者反復使用抑酸劑、黏膜保護劑治療半年后潰瘍非但沒愈合而且明顯增大,期間多次病理均提示炎性潰瘍,后擬診白塞氏病,給以沙利度胺口服1個月后,復查胃鏡見潰瘍面消失,瘢痕及假息肉形成。這種現(xiàn)象提示臨床醫(yī)生,對具有上述特點的食管潰瘍,如伴有反復口腔潰瘍病史,尤其是活檢后潰瘍明顯擴大(炎癥反應重)者,應警惕白塞氏病的可能,及時給予有效治療。
[1]Zhu YD,He YR.The etiological analysis of 35 cases among the aged with benign esophageal ulcer[J].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5,25(6):443-444.朱一丹,何一然.老年人食管良性潰瘍35例病因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25(6):443-444.
[2]Zhu LY,Han RG,Gao YJ.The etiological analysis of 135 cases with benign esophageal ulcer[J].Shandong Medical Journal,2001,41(10):51-52.朱黎英,韓汝貴,高艷菊.135例良性食管潰瘍原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1,41(10):51-52.
[3]Wang QF,Gao FY,Meng QP.The analysis of 52 cases with benign esophageal ulcer[J].Shanxi Clinical Medicine,2001,11(4):307.王巧鳳,高福音,孟慶萍.良性食管潰瘍52例分析[J].山西臨床醫(yī)藥雜志,2001,1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