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煥炳
新豐街因新豐鎮(zhèn)而得名。
新豐鎮(zhèn)位于中山門(和政門)外,老常州喜歡稱小北門。
清末,武進城區(qū)按城廂設立16區(qū),新豐鎮(zhèn)尚未形成。民國十八年(1929),武進實行新的組織法,全縣設10區(qū)、363鄉(xiāng)、83鎮(zhèn)。其中,武進的城區(qū)部分為第一區(qū),也稱延陵區(qū),駐雙桂坊,轄19個鎮(zhèn),新豐鎮(zhèn)隸屬延陵區(qū)。鄉(xiāng)鎮(zhèn)實行的是公所制,新豐鎮(zhèn)公所設在椿庭橋堍。同時存在的還有龍城、青山、名山、廣化、臥龍等鎮(zhèn)。
1948年11月,新豐鎮(zhèn)與丁塘、橫塘、北塘等鄉(xiāng)組建豐西鄉(xiāng),新豐鎮(zhèn)撤消,新公所位于椿庭橋堍的救火會,直至解放。
民國初期,處于小北門外的新豐鎮(zhèn),周邊還是一片農田。光緒三十三年(1907),滬寧鐵路于當年4月1日全線通車,常州成為滬寧之間的一個中心站區(qū),從此,古邑從運河時代逐步進入鐵路時代,也為新豐街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鐵路是從1903年開始籌劃的。1876年,鐵路傳入我國,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大臣的盛宣懷開始與英商談判,1903年7月9日,雙方正式簽定《滬寧鐵路借款合同》。
自此,滬寧鐵路建設分蘇州至常州、常州至鎮(zhèn)江等四段進行,后稍有調整,但進展未變。1905年4月25日,盛宣懷在上海舉行了開工儀式,隨后各段同時施工。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常州至上海路段全部修筑完畢,1907年5月15日在常州火車站舉行了通車典禮,并開始試運行。次年3月,常州至南京路段也相繼建成,這樣,長達311.12公里的滬寧鐵路全線貫通。
滬寧鐵路的開通,促進了常州的經濟發(fā)展,也便利了城鄉(xiāng)百姓。但由于火車站處于小北門 (和政門)外,車站與城市的聯(lián)系非常不便。此時的車站與小北門之間還是一片農田,沒有道路可走。老百姓為了圖個方便,硬是在火車站與和政門(后改中山門)之間的農田里,直線踩出了一條泥路。晴天還好,一遇雨雪,泥濘的道上留下百姓的怨聲。這條泥濘小道成為新豐街最早的雛形。
火車站面臨關河,進入中山門必須跨過此河。滬寧鐵路通車后,沒有相應的建設配套,當局只是搭建了一座臨時便橋,勉強讓行人行走。直到1912年7月,才在便橋的基礎上用洋松木改建成木橋,俗稱洋橋。
1908年,站前的便橋建成后,剛剛成立的武進商會決定買下小北門(和政門)外的這片土地,修筑一條區(qū)間道路,以方便市民。
道路從1911年開始修建,路面寬達6米。這條在老百姓腳下踩出的泥濘小路,經過重新修建,終于筑成了車輛可行的馬路,始稱“新筑路”。1927年后,又將道路拓寬為14米。要知道,當時,常州城內最繁華的南大街也只有3米多。1929年,武進鄉(xiāng)鎮(zhèn)調整,這一路段劃歸新成立的新豐鎮(zhèn),以鎮(zhèn)名街,故名“新豐街”。那座“洋橋”改稱了“新豐橋”。
新豐街建成后,對邑人觸動很大,地方鄉(xiāng)紳紛紛發(fā)起善舉,支持公益事業(yè)。如顧椿庭先生于1933年將中山門(小北門)前已經腐朽的吊橋拆除,個人出資在城壕上新建了一座寬達8.6米的曲拱型鋼筋混凝土橋,大大方便了百姓。橋以椿庭命名,時任縣長蔡培還為之樹立紀念碑,褒獎此舉。路通橋建,在方便百姓的同時,也有益于事業(yè)的發(fā)展。先生利用這一時機,同時在椿庭橋南堍建造了一座層高三層的轉角大樓,開設商場與旅館,后人稱其為椿庭大樓,這恐怕是人們對善舉者最好的紀念。
椿庭橋的建成對新豐橋的改建起到了促進作用。于是,1936年7月,上海鐵路局與武進縣商定,各半出資改造新豐橋。這樣,單跨11.5米、寬10米的鋼筋混凝土梁式橋也終于建成。
新豐街的形成、兩座近代橋梁的建成,標志火車站地區(qū)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南北交通的溝通促進了經濟繁榮,這里迅速發(fā)展成為一個商圈。民國時期與解放初期,許多商號、店鋪,賓館、客棧次第落戶,如迎賓飯店、新豐茶館、同和浴室、武進一招、新民醫(yī)院、第四百貨商店紛紛開業(yè);同新布廠、阜康布廠等相繼在新豐街兩側落戶,到上世紀明五六十年代,新豐街已是城北地區(qū)繁華之地。
由于老家在火車站北的緣故,在我的記憶里,附近老人對火車站前的“洋橋頭”情有獨鐘。這其中的原因是:過了“洋橋”就是新豐街,站北地區(qū)的鄉(xiāng)人經濟往來主要在這里,如自家種的蔬菜進城賣要過“洋橋”,買些油鹽醬醋回家要過“洋橋”,早晨喝茶、晚上聽書的茶館要到“洋橋頭”,生活幾乎離不開“洋橋頭”這個地方。
上世紀50年代,我父親在上海鐵路上工作,還未上學的我就經常跟著伯父走上十里八里,到橋頭的新豐茶館聽“大書”、看“灘簧”。除了電影,這恐怕是最想去的地方。在“洋橋頭”的茶館里,我聽過全本的常州大書《金臺傳》,看過地道的本土“灘簧” 《褚鳳娣》。
如果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豐街充滿著生機,那么,“文革”時期的新豐街,卻一時成為常州的熱點。
街的北段有“常州旅館服務站”,紅衛(wèi)兵串聯(lián)、旅客往來都要在這里登記,不足千米的新豐街顯得十分繁忙。新豐街西側有個十八司的地方,一個名謂“七零八六”的群眾組織許多成員住在這里。由于經常有人挑起事端,也就吸引著市民的眼球。最難忘的是1967年在火車站附近發(fā)生的“9.11”事件:有一派群眾組織的成員從鎮(zhèn)江殺回常州,另一派組織的成員拼命圍堵,兩派武斗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火車站、新豐街地區(qū)一時槍聲大作,激烈的程度難以形容。
我們這幫子十五六歲停課在家的少年,開始好奇還前去觀看,直到子彈在耳邊呼呼擦過,這才感到危險的存在。
這場武斗足足打了一個星期,死傷193人,其中,被打死78人。
1968年1月6日,又有群眾組織與駐扎在火車站的解放軍發(fā)生沖突,一位浙江衢州當兵的親戚就駐扎在車站。那天,一顆子彈從他的面額上擦過,還算大幸,只是擦傷了臉上的皮肉,沒傷及性命。4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年輕戰(zhàn)士已是花甲,在常州留下的那道傷疤記下了這段難忘的歷史。
如今,滬寧鐵路已進入高鐵時代,站前的新豐大街,成為常州重要門戶。從1911年的新筑路算起,至今已有100年歷史,這條百年老路見證了百年龍城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