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華 王秋華 蔣天裕 (解放軍總醫(yī)院南樓臨床部康復醫(yī)學科,北京 100853)
為了探討關節(jié)松動術聯(lián)合肌力訓練在老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KDA)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將收治的老年KDA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采用藥物及物理治療,而研究組患者則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和肌力訓練,并對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診斷與治療的老年KDA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齡61~83〔平均(71.18±10.01)〕歲;病程5個月 ~10年,平均病程(1.57±0.83)年;其中單膝關節(jié)發(fā)病50例,雙膝關節(jié)發(fā)病14例;入選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64例老年KDA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發(fā)病關節(jié)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s)
組別 n 年齡(歲) 病程(年) 男/女(n) 單側/雙側(n)研究組32 72.25±11.05 1.54±0.86 24/9 26/8對照組32 70.92±9.51 1.59±0.82 22/9 24/6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準字H19991134,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口服,每次75 mg,每日1次,連服20 d,同時進行物理因子治療(包括熱療超短波中頻電療等)。觀察組除以上治療外,再給予關節(jié)松動治療和肌力訓練。(1)關節(jié)松動術:患者取坐位、臥位,以Maitland手法為主,分別對股脛關節(jié)、髕股關節(jié)和近端脛腓關節(jié)行長軸牽引,其中對股脛關節(jié)進行長軸牽引、前后向滑動、后前向滑動、側方滑動、伸膝擺動、旋轉擺動。對髕股關節(jié)進行分離牽引和側方滑動〔1〕。對近端脛腓關節(jié)進行前后向滑動、后前方滑動等松動手法,每個松動動作持續(xù)約20 s,重復5~8次,選用Ⅰ~Ⅳ級手法〔2〕。(2)肌力訓練:患者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訓練,方法如下:①屈伸踝關節(jié):患肢自然伸直,足跖屈與背屈,牽拉小腿屈側肌肉;②膝伸展:沿床邊坐,雙膝自然下垂,患肢反復主動進行伸膝運動;③直腿抬高:仰臥位,收腹,股四頭肌用力,患肢伸直抬高到最大角度并維持20 s;④砂袋訓練:增強伸膝肌群肌力,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均可,雙下肢自然下垂于床下,增強屈膝肌群肌力時,砂袋放在小腿遠端后面,并主動伸直患肢。砂袋重量根據(jù)患者訓練時間長短及肌力大小。增強伸膝肌群肌力時,患者仰臥屈髖屈膝位或坐位,砂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伸直膝關節(jié)。以每次主動伸膝能完成10次動作的重量為佳〔3,4〕。⑤墻壁拉力器訓練:增強屈膝肌群肌力,患者面向墻壁拉力器而坐,患肢伸直,把拉力器一端系于患側踝部,主動屈曲膝關節(jié)。以上肌力訓練每個動作重復進行10~15次,1~3次/d,每個動作每次持續(xù)1~10 min。每個動作每周訓練3~5 次〔5〕。
1.3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價: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尺(VAS)進行疼痛評分,以100 mm線段為評分尺,受試者根據(jù)對疼痛的主觀感受,在評分尺上用一條垂直線劃出目前膝關節(jié)的疼痛程度〔6〕。(2)等速肌力測試:采用Biodex System 4型等速肌力測試訓練系統(tǒng)對膝關節(jié)伸肌和屈肌進行等速向心收縮測試。伸、屈肌向心收縮測試方案:伸60°/s×5;屈60°/s×5;伸180°/s×5;屈 180°/s×5〔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
2.1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的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t=6.25、4.04、3.68,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V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疼痛VAS評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2 5.81±1.52 4.23±1.421)2)對照組 32 5.78±1.65 4.58±1.391)
2.2 兩組臨床治療時間比較 研究組治療時間為(23.82±4.32)d,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時間〔(35.89±6.42)d〕(t=5.93,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膝的下肢肌力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下肢肌力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改善。另外,研究組治療后60°伸肌 PT、60°屈肌 PT、180°伸肌 PT 較對照組改善明顯(t=4.15、3.94、3.72,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膝下肢肌力比較(±s,N.m,n=32)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膝下肢肌力比較(±s,N.m,n=32)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0°伸肌 PT 63.21±24.53 75.86±22.141)2)60°屈肌 PT 31.47±14.87 40.18±13.291)2)180°伸肌 PT 44.25±18.64 52.14±15.461)2)180°屈肌 PT 26.24±14.76 34.21±18.751)對照組 60°伸肌 PT 62.98±23.53 69.85±21.861)60°屈肌 PT 31.26±14.24 37.95±12.451)180°伸肌 PT 44.35±17.96 48.93±14.751)180°屈肌 PT 26.42±14.53 31.23±18.221)
KOA是以關節(jié)骨及軟骨的變性和骨質增生改變?yōu)橹鞯募膊。亲畛R姷年P節(jié)炎類型,多發(fā)生于中年以后,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關節(jié)疼痛及功能障礙,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8,9〕。有癥狀的KOA在3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為6%,在6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為10% ~15%〔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下肢肌力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改善,研究組治療后60°伸肌PT、60°屈肌PT、180°伸肌PT較對照組改善明顯。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關節(jié)松動術聯(lián)合肌力訓練是老年KDA康復治療有效的方法。
1 孫 奎,鮑學梅,宋陽春,等.針刺配合手法調整膝關節(jié)肌力平衡治療膝骨生關節(jié)炎的臨床對照試驗〔J〕.中國骨傷,2010;23(12):895-8.
2 李曉瑛,郭燕梅,陳 蔚,等.綜合療法對老年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2):1158-61.
3 劉 寧,王 維,王中莉,等.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肌力訓練療效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5):3546-8.
4 陳 蕾.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術后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0;21(20):148-9.
5 孫 瑜.肌力訓練對膝關節(jié)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0;16(36):68.
6 馬榮連,徐小梅,胡樹罡,等.小針刀配合等速肌力訓練治療老年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結果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4):300-2.
7 袁淑娟,梁 英,薛燕萍,等.感覺運動訓練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4):290-3.
8 郭燕梅,萬 莉,陳 蔚,等.老年膝骨關節(jié)炎綜合療法的短期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2):1163-6.
9 陳 鋼,李文武,辜輝輝.康復訓練聯(lián)合髕骨松動術對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8):629-30.
10 曹龍軍,章禮勤,周 石,等.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股四頭肌動員能力和肌力儲備改變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