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芬,宋少紅,田 靜,馮澤華,張舒婷,楊林懷(.承德醫(yī)學院心理學系,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醫(y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008級;.承德實驗中學)
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挫折或壓力時為減輕負面影響做出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1]。目前,大多數研究從心理控制源、主觀幸福感、個性心理特征等角度去分析應對方式的形成,很少從家庭因素進行探討。家庭因素,特別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子女的認知發(fā)展、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2-3]。本研究旨在探討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以期為醫(yī)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并為學校和家庭實施干預提供參考資料。
1.1 對象 運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某醫(yī)學院大一到大四學生進行調查,發(fā)放問卷330份,回收有效問卷29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39%。其中大一學生78人,大二學生60人,大三學生72人,大四學生85人;男生85人,女生210人。
1.2 調查工具
1.2.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4]:本量表為瑞典心理學家Perris等于1980年編制,我國岳冬梅等于1993年修訂。修訂后的量表具有66個項目,包括父親教養(yǎng)方式6個因子:情感溫暖與理解、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與否認、過度保護,母親教養(yǎng)方式5個因子: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干涉與過保護、拒絕與否認、懲罰與嚴厲、偏愛被試。各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46-0.88,重測信度為0.58-0.82。
1.2.2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4]:采用解亞寧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分量表)組成,包括20個條目。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相關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2.1 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分干涉和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正相關(P<0.01);父親懲罰與嚴厲、拒絕與否認,母親過干涉與過保護、拒絕與否認和嚴厲與懲罰與消極應對呈顯著正相關(P<0.01,P<0.05),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消極應對呈顯著負相關(P<0.01)。見表1。
表1 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r)
2.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以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為預測變量,以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其中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和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拒絕與否認5個因子進入了回歸方程。結果表明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父親過分干涉對積極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即父親對醫(yī)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有更多的干涉,其子女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可能性就會較大。父親的懲罰與嚴厲和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拒絕與否認對消極應對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具體表現為父親有更多的嚴厲與懲罰、母親有更多的拒絕和否認,其子女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的可能性越大,而母親表現出更多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其子女采取消極應對的可能性越小。見表2。
表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標準回歸系數Beta)
從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看,醫(yī)學生的應對方式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醫(yī)學生的積極應對方式與父母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顯著正相關,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6-8];而消極應對方式與父母的消極教養(yǎng)方式顯著正相關??梢姼改附甜B(yǎng)方式對子女的應對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
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表明,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對積極應對方式有預測作用,表明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有助于子女在面對壓力或挫折情境時采取更多的積極應對方式;父親的過分干涉對積極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與韓娟[8]的研究結果相似,原因可能是父親的控制約束導致了子女的逆反心理,他們從父親的干涉中擺脫出來,體驗到了獨立的感覺,因此產生了正向情緒。但現實中父親的干涉也易引起子女的消極應對,這方面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父親嚴厲與懲罰對消極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表明父親的嚴厲與懲罰可導致子女在面臨困難時更多的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因子對消極應對方式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表明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可減少子女的消極應對方式;母親的拒絕與否認對消極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表明母親采取拒絕與否認的教養(yǎng)方式其子女會更多的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總之,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因此提倡父母采取積極的、健康的、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多一些情感溫暖與理解、少一些嚴厲懲罰和拒絕否認,有助于子女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避免消極的應對方式,進而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1]Folkman S,Lazarus RS.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J].J Per Soc Psychol,1988,54(3): 466-475.
[2]李祚山,唐加祥.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2(2):167-171.
[3]張改葉,閆春平.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應對方式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 15(5):413-414.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2-124,161-167.
[5]談文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自信水平、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4):83-86.
[6]孫瀟镥.大學生挫折應對與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J].北方文學,2011,(2):173-175.
[7]李士保,席波付,茂筍,等.城鄉(xiāng)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5):398-399.
[8]韓娟,吳漢榮,余毅震,等.醫(yī)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尊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6):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