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竹
古往今來,對山水自然的描繪,一直是中國文人寓物寄情、抒發(fā)個人理想抱負的典型方式。從春秋時期古琴《高山流水》,到魏晉時期形成的山水畫,再到唐代王維的山水詩,以及后代諸多名士大家的類似作品,可以說,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山水自然為題材,確實產(chǎn)生過大量優(yōu)秀經(jīng)典的詩歌、音樂和繪畫作品。
《空山鳥語》則是音樂領域中類似題材的一首佳作,它是劉天華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標題音樂。天華先生家學淵源,自幼植根傳統(tǒng)文化,后融匯西學,博采眾家之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胡琴等傳統(tǒng)民族器樂現(xiàn)代化的大力推動者。在其僅僅37年的短暫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作品,包括10大二胡獨奏曲、3首琵琶作品和2首民族器樂合奏曲。
《空山鳥語》是其中頗顯獨特的一首作品,寫于1918年,歷經(jīng)十年才最后定稿出版,可見先生對此曲的雕琢揣摩之深,可算十大二胡獨奏曲中的精品。本曲取意王維《鹿柴》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后著名文學家劉半農(nóng)先生改為“但聞鳥語聲”,以合曲意,顯得趣味盎然。
本曲為多段體結構:五段,前有引子,后有尾聲。結構雖然簡單,但演奏技法頗為講究,現(xiàn)試著逐一分析,由于此曲較為短小,且某些樂段在邏輯劃分上有重疊之處,所以酌情作合并分析:
引子:
引子部分為全曲預設了場景:空谷幽幽、回音繚繞。獨奏二胡從一個帶二度下行裝飾音的空弦長音開始,接著在高八度的同音上呼應,這一音型隨后在徵音上再次重復。
帶有高低應答意味的音型不斷重復,且音程多為四度、五度、八度,顯空谷回音之意。此段演奏力求弓法平穩(wěn)、音色空靈,對右手運弓的控制能力要求較高。
二樂段:
作曲家描繪了空谷中群鳥由散到聚、漸漸匯集成群、歡鬧爭鳴的場面,雖然手法生動,但仍屬寫意般的輕描淡寫,沒有過多地作“擬聲”處理,這樣為后續(xù)樂段的發(fā)展預留了空間。所以我們演奏時,在對氣氛的渲染上也應適當節(jié)制,不要過度鋪張,點到為止即可。
段落開始,類似二度、三度裝飾音的連續(xù)16分音符,從慢漸快,顯示鳥群由疏而密、逐漸成群的圖景。演奏上,相鄰的連音之間應力求斷開,忌拖泥帶水,以表現(xiàn)歡快利落之感。隨著樂句不斷深入發(fā)展,氣氛漸漸熱烈,模擬鳥叫的音型開始出現(xiàn)。
相互呼應的音型描繪了鳥鳴此起彼伏的場景。
并最終達到階段高潮,伴隨一連串下滑的顫音出現(xiàn),樂段結束。讓人聯(lián)想到群鳥爭鬧、一哄而散的圖畫。
此段演奏的要點在于:輕松利落,隨著樂句的展開,力度漸次加強。當然,相同音型呼應之間的力度對比,也須注意。
第三、四、五樂段:
如果說第一、二樂段對“鳥語”的描繪比較抽象、屬于寫意的話,那么第三、四、五樂段則完全側(cè)重于寫實了。作曲家運用了各種創(chuàng)新的指法模擬鳥叫,一副百鳥爭鳴的圖景躍然而現(xiàn)。
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中,有關“擬聲”的佳作有不少,如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等等,但作為主要弓弦樂器的二胡,卻鮮有此類佳作?!犊丈进B語》則對此作了諸多有益嘗試。
曲中模擬鳥鳴的奏法有如下幾種:
1.同音異指的輪指奏法:
借鑒了琵琶演奏中的技法。演奏的要點在于:左手的虎口放松,不要夾太緊,以利于上下滑動自如。演奏時,依次用3、2、1指滑奏同一音高,音與音之間力求斷開,清晰有力,形成群鳥輪唱的效果,十分有趣。
2.大幅度的下滑音與上滑音對置奏法:
3.帶裝飾音的同音反復奏法:
第2、第3奏法要注意輕快有力、干凈利落,以達到清脆犀利的鳥鳴效果。
尾聲:
再現(xiàn)第一樂段,并作縮減處理。力度減弱,似鳥群遠去,山谷回歸寂靜……
(全曲結束)
《空山鳥語》是劉天華先生二胡創(chuàng)作中的難得的炫技性作品。在對近現(xiàn)代二胡演奏技法的創(chuàng)新挖掘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后來者對此樂器的發(fā)展改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可能性。因此,《空山鳥語》在現(xiàn)代民族器樂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