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蓮,姜 玨,周 琦,雷小瑩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科,陜西 西安 710004)
目前,纖維胃鏡檢查是診斷老年胃及十二指腸疾病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但纖維胃鏡檢查有創(chuàng),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大,老年人?;级喾N慢性病,身體虛弱,進行纖維胃鏡檢查有一定困難,難以普遍應用于疾病篩查。胃腸顯影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簡便、無創(chuàng)顯影新技術。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門診體檢中有上腹不適等主訴而疑有胃病的老年人行胃腸顯影檢查,部分與同期胃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對照,探討口服顯影劑在老年胃及十二指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358例中男233例,女125例,年齡62~88歲,平均年齡71歲,均有不同程度上腹不適、食欲不振等,部分老年人出現消瘦、輕度貧血等癥狀。其中212例予胃鏡檢查,部分獲取病理標本,行手術治療23例。
1.2 檢查方法 顯影劑為速溶胃腸超聲助顯劑(東亞制藥有限公司)由薏苡仁、山藥、陳皮、藕粉等經特殊加工制作而成,為食品型造影劑,安全、無副作用,沖泡后散發(fā)清香氣味,其聲阻抗率及聲衰減系數與腹部臟器肝相似。取此顯影劑25 g置于已消毒的杯子中,先用溫開水約100 ml將顯影劑調成糊狀,再加開水300~400 m l稀釋調勻,待冷卻至適宜溫度后(19℃左右),囑受檢者一次飲服。檢查儀器采用GE Logiq-7型彩色超聲診斷儀,凸陣式腹部探頭,探頭頻率范圍3.5~5.0 MHz。所有受檢者檢查前均禁食、禁水超過8 h??诜革@影劑400~500 ml后,依次取平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等體位,選擇常用觀察胃部病變的標準超聲切面食管下段及賁門部切面、胃底部切面、胃體部切面、胃角橫切面、胃竇部切面、胃冠狀斜切面對賁門、胃底、胃體、胃大小彎、胃角、胃竇、幽門、十二指腸球部等進行超聲檢查。注意胃壁層次結構、胃黏膜連續(xù)性,發(fā)現潰瘍灶仔細觀察形態(tài)大小、部位、深度,胃癌患者的腔內外表現,胃毗鄰臟器及淋巴結情況,并做好記錄,存儲于電腦工作站中。
本組212例經胃鏡及病理證實。超聲顯影檢查與胃鏡及病理診斷結果對照見表1。胃癌胃腸顯影表現為:胃壁層次破壞、紊亂,黏膜下層中斷,胃壁異常增厚、隆起,形成腫塊及潰瘍,周圍黏膜表面高低不平,蠕動僵硬,胃腔狹窄(圖1)。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顯影表現為:局部胃壁或十二指腸球壁水腫,低回聲增厚,黏膜表面出現深淺不一的凹陷病變,凹陷表面附著強回聲光斑,該光斑不隨造影劑移動,周圍增厚胃腸壁層次較清晰。急性胃炎胃腸顯影表現為:胃壁水腫增厚,回聲明顯減低,厚度大于8 mm,但增厚胃壁層次清晰,黏膜皺襞明顯粗大,胃蠕動減弱;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顯影表現為:胃壁薄,皺襞小,蠕動弱,張力低。胃息肉胃腸顯影表現為:自黏膜層向胃腔內突起的局限性小腫物、細蒂,可呈圓球形、乳頭狀,境界清楚,回聲均質,周圍胃壁層次清晰完整。
表1 超聲顯影與胃鏡及病理診斷結果對照 (n)
圖1 胃癌聲像圖(M:腫塊,SP:脾)
胃鏡檢查可以直觀地觀察胃、十二指腸黏膜及其病變程度,是確診胃腸疾病的“金標準”。但胃鏡檢查是侵入性檢查方法,檢查時操作不當可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胃鏡檢查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1],其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年人是特殊群體,全身各器官生理功能降低,常合并或有潛在心、肺、腦血管等疾患,在胃鏡檢查中易突發(fā)心血管意外。老人對胃鏡檢查有一定的恐懼心理,造成胃鏡不適宜胃腸疾病的篩查。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安全,且近年來應用的食品型顯影劑口感良好,無副作用,老年人易于接受。采用經口服有回聲型顯影劑充盈胃腔后在聲像圖上顯示胃腔內產生一種均勻分布的較強回聲界面,類似于實質性組織的回聲,消除胃內氣體及殘留物的干擾、清晰地顯示胃壁的層次結構、有利于觀察胃壁有無病變、病變的范圍、浸潤深度及周圍轉移情況。胃腸顯影因此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臨床應用[2~5],但其在老年人胃腸疾病篩查診斷方面研究報道較少。
本組1例早期胃癌胃腸顯影誤診為慢性胃炎,因僅表現為胃壁局部輕度增厚。對于早期局限于黏膜的胃癌,胃腸顯影難以將其與良性病灶鑒別,早期胃癌的篩查診斷、主要依賴于內鏡檢查及組織學活檢。但是顯影能發(fā)現胃癌的侵犯程度,本組中3例顯影提示癌組織侵犯漿膜層,伴周圍淋巴結轉移,經手術證實。超聲進行腫瘤分期,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1例胃潰瘍胃腸顯影誤診為胃癌,因病灶范圍大,胃壁明顯增厚,潰瘍灶穿透深層組織致胃壁層次不清,且因長期遷延不愈的潰瘍底部常伴有大量纖維瘢痕組織致胃壁蠕動減弱或僵硬[6,7]。漏診1例胃小彎垂直部潰瘍,與胃顯影探測受限及操作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及臨床經驗有關。3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腸顯影誤診為無異常,因潰瘍病灶小且較淺表,直徑在2~4 mm,深度在2 mm以內,顯影劑所形成的聲像圖特征不典型而未發(fā)現。對于臨床癥狀較典型,顯影無異常者,仍需結合胃鏡檢查為佳。胃腸顯影對于炎癥性改變的顯示不及胃鏡敏感,尤其是對于不伴有周邊黏膜增厚的微小病灶不易檢出,但對于黏膜腫脹增厚的炎性病變胃腸顯影檢出率相對較高,發(fā)現幽門區(qū)明顯顯影劑返流現象時,對于診斷膽汁反流性慢性胃炎亦有一定幫助[8]。
綜上,胃腸顯影檢查為臨床提供了一種簡便的篩查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新方法,是胃鏡檢查有效的補充。在老年人群,特別是在有上腹不適原因不明的老年人中,及時行胃腸顯影檢查,這對于老年人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有重要意義。
[1]盧世元.丙泊酚復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無痛胃鏡檢查術1000例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2,9(6):175-176.
[2]張榮剛,李佳平,朱婷,等.胃腸超聲造影檢查的臨床應用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1,17(8):1229-1232.
[3]郭心璋,張武.口服胃腸超聲造影的臨床應用[J/CD].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7(3):334-365.
[4]顧新剛,吳旸,夏寅娟,等.胃窗超聲造影對胃病灶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19):3568-3570.
[5]陸文明.臨床胃腸疾病超聲診斷學[M].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26-27.
[6]趙亮,劉軍,沈磊,等.328例殘胃臨床、內鏡及病理分析[J].中國內鏡,2003,9(7):58-59.
[7]陳曉寧.消化性潰瘍的病理表現和診斷[J].胃腸病學,2004,9(1):34-35.
[8]李治安,李建國,劉吉斌,等.臨床超聲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234-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