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霄瀚,劉 莉,隋艷波,鄒國良,金 娟
(1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哈爾濱 150040;2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代謝綜合征(MS)是一種由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共同介導,包括腹型肥胖、糖耐量異常、高血壓、脂代謝紊亂等癥狀的多種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在個體積聚的癥候群[1]。研究顯示,我國2008年60歲以上老年人MS 發(fā)病率高達25.03%[2],并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逐年升高。作為近年來醫(yī)學研究的熱點領域,MS 動物模型已取得長足進展,目前主要包括遺傳型、喂養(yǎng)型以及人工干預型三種[3]。其中喂養(yǎng)型MS 大鼠模型以其經(jīng)濟、可靠、來源廣泛、易于操作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研究MS的發(fā)病機制以及治療藥物的篩選和評價。2013年2~8月,本研究以高糖高脂高鹽飲食喂養(yǎng)SD 大鼠來制備MS 動物模型,并通過相關指標的統(tǒng)計學分析,確定成模標準,評價成模情況,為相關藥物療效評價打下基礎。
1.1 材料 7 周齡健康雄性SD 大鼠60 只(沈陽市雙義實驗動物研究所),體質(zhì)量(138±8)g。實驗室采取自然光照,溫度控制在21~26 ℃,濕度45%~55%。飼料配方:普通飼料(常規(guī)嚙齒類動物飼料,含玉米粉30%、麩子20%、豆餅20%、面粉20%、魚粉5%、骨粉3%、食鹽2%)及高糖高脂高鹽飼料(玉米粉15.9%、麩子10.6%、豆餅10.6%、面粉10.6%、魚粉2.7%、骨粉2.6%、食鹽5%、蔗糖15%、豬油15%、蛋黃10%、膽固醇2%)均購自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氨基甲酸乙酯(北京通縣育才精細化工廠);胰島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北京北方生物技術(shù)研究所);血脂試劑盒(日本第一化學生物制品有限公司);Free style 利舒坦血糖機配套血糖試紙(上海和亭商貿(mào)有限公司);7170 全自動生化測定儀(日本日立公司);BESN_SYS_4_UA 動物多通道無創(chuàng)血壓測定儀(南京德賽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Free style 利舒坦血糖機(通化東寶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分組及造模 大鼠正常食水,以普通飼料適應性喂養(yǎng)1 周后,隨機分為正常組10 只,實驗組50只。實驗組飼喂高糖高脂高鹽飼料,正常組飼喂普通飼料,造模周期為20 周。造模期間每隔4 周測量各組大鼠的尾動脈收縮壓(SBP)、空腹血糖(FPG)、體質(zhì)量,并于第20 周末測量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等指標,計算穩(wěn)態(tài)模型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評價各指標成模情況。具備肥胖成模標準基礎上符合TG水平升高,HDL-C 水平降低,高血壓以及HOMA-IR升高4 項標準中的任意2 項者判定為MS 大鼠模型復制成功。
1.2.2 檢測項目及方法 觀察各組大鼠的毛色、神態(tài)、精神狀態(tài)、排尿情況等,記錄大鼠死亡情況。腹圍為麻醉狀態(tài)下大鼠劍突與后肢正中線繞腹部一圈的長度。體質(zhì)量用電子天平稱取3 次,取平均值。體長在麻醉狀態(tài)下測量大鼠鼻到肛門的長度。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各組大鼠血清TC、TG、HDLC 和LDL-C 水平。應用大鼠血壓儀測定大鼠尾動脈SBP,每只大鼠測3 次,取平均值。在測量血壓的同時,監(jiān)測心率。用微量血糖儀及配套試紙測定各組大鼠FPG。放免法測定FINS。根據(jù)FPG 和FINS計算HOMA-IR:HOMA-IR=(FPG×FINS)/22.5。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實驗組大鼠死亡2 只,正常組大鼠死亡1 只,因FINS 增高剔除1 只,總存活率95%。造模前兩組大鼠活動、毛色、食欲、精神狀態(tài)及排便等情況均無明顯異常;與正常組相比,造模期間實驗組大鼠體毛光亮度減退,活動減少,飲水量和尿量均明顯增多,排泄物異味重,精神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靡。
2.2 MS 模型判定標準及成模率情況 見表1。實驗組大鼠肥胖、高TG 血癥、低HDL-C 血癥、高血壓和胰島素抵抗(IR)成模率分別為84%、45%、15%、66%、60%。最終篩選出37 只符合標準的MS 模型大鼠,總成模率74%。
表1 大鼠MS 模型判定標準及成模率情況
2.3 各組檢測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各組檢測指標比較(±s)
表2 各組檢測指標比較(±s)
注:與正常組相比,△P<0.05
建立與人類MS 相似的動物模型是研究其發(fā)病機制以及篩選和評價治療藥物的基礎,目前主要的三種造模方法各有利弊。國外應用較多的遺傳型模型[4]又包括自發(fā)性模型[5]及基因人工改造型[6,7],但因其來源少、價格高、遺傳性征欠穩(wěn)定等特點,國內(nèi)相關研究較少。單純以藥物或同時輔助特殊飲食來誘導MS的人工干預型模型雖然具有性狀統(tǒng)一、發(fā)病率高、造模時間短、發(fā)病時間齊整等優(yōu)點,但以鏈脲佐菌素為代表的干預手段所導致病變與人類MS 在發(fā)病機制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有待進一步完善。喂養(yǎng)型模型雖然需要長達4~6個月的造模周期,成本較高,但國內(nèi)外研究均證實其在發(fā)病機制及病理生理變化方面很好地再現(xiàn)了人類MS[8,9],是目前國內(nèi)應用最多的造模方法。
由于MS 具有多樣性的臨床表現(xiàn),同時尚未形成公認的診斷標準,如何判斷動物模型是否成功屬于實驗過程中的難點。圍繞IR 這一MS 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目前多數(shù)研究以胰島素耐量實驗、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和血糖鉗夾實驗等評價IR 是否形成的方法,結(jié)合大鼠血糖、血脂、血壓、肥胖相關指標等,來判斷動物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藥物干預是否具有療效。血糖鉗夾實驗,特別是正常血糖高胰島素鉗夾技術(shù)雖然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檢測IR的金指標[10~12],但因其操作復雜,難以應用于大規(guī)模的動物實驗;同時研究表明ISI,特別是HOMA-IR,與血糖鉗夾實驗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選取了體質(zhì)量、TG、HDL-C、SBP[13]以及HOMA-IR 作為判定標準以評價大鼠MS 模型成模率的情況。成模的MS大鼠在體質(zhì)量、腹圍、SBP、FPG、FINS、HOMA-IR、TG、TC 以及LDL-C 水平方面均明顯高于正常組,HDLC 水平低于正常組,具有典型的MS 病變特征,符合進一步研究的要求。但本模型成模率偏低,腹圍、TG、FPG 升高幅度較小,模型有待進一步完善。
[1]宋秀霞,紀立農(nóng).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關于代謝綜合征定義的全球共識[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5.
[2]金萌萌,潘長玉,田慧,等.老年人群代謝綜合征與十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關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2):118-122.
[3]郭江宏,管耘圓.代謝相關綜合征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6,23(1):39-41,50.
[4]Russell JC,Proctor SD.Small animal model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roles of metabolic syndrome,dyslipidemia,and atherosclerosis[J].Cardiovasc Pathol,2006,15(6):318-330.
[5]Qu X,Donnelly R.Is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related to changes in protein kinase C in skeletal muscle[J].Am J Hypertens,1997,10 (9 Pt 1):1053-1057.
[6]Kadowaki T.Insights in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from knockout mouse models[J].J Clin Invest,2000,106(4):459-465.
[7]Zisman A,Peroni OD,Abel ED,et al.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glucose transporter 4 selectively in muscle caus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J].Nat Med,2000,6(8):924-928.
[8]都健,趙玉巖,謝輝,等.喂養(yǎng)型胰島素抵抗動物模型的建立與評價[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3(5):343-347.
[9]夏燕萍,陳剛,愈茂華.高糖高脂飲食誘導建立SD 大鼠代謝綜合癥模型[J].中華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9,19(17):2607-2614.
[10]丁世英,申竹芳,陳躍騰,等.血糖鉗技術(shù)評價兩種胰島素抵抗動物模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5):286-289.
[11]陳蕾,賈偉平,項坤三.葡萄糖鉗夾技術(shù)在糖尿病研究中的應用[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3,19(1):74-76.
[12]Kraegen EW,James DE,Bennett SP,et al.In vivo insulin sensitivity in the rat determined by euglycemic clamp[J].Am J Physiol,1983,245(1):E1-E7.
[13]田亞強,白潔,邱娟,等.長期高脂飲食對SD 大鼠收縮壓的影響及機制[J].山東醫(yī)藥,2011,51(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