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云 馬克堅 陸宇惠 王振宇 宋京風
(1.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2.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呈貢 650504)
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紅根南星(Arisaema calcareum H.Li)為云南省東南部地區(qū)特有植物,其干燥根莖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常用草藥。藥材因根莖鮮時剖開呈淡紅色而得名“紅根”,別名有長蟲包谷、小獨角蓮、見血飛、山半夏、山磨芋、野磨芋等。
紅根最早記載于1970年出版的《文山中草藥》,其功效為消腫、止痛。長期以來,文山地區(qū)的苗族醫(yī)生及老百姓普遍用于治療腮腺炎、乳腺炎、疔瘡、癰疽、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等。用法為鮮品適量,搗爛外敷;干品研粉水調或酒調;或鮮品、干品泡酒擦抹患處。既往記載本品味辛,性寒,有劇毒,嚴禁內服和搽有破損的創(chuàng)面。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
紅根相關研究報導有生藥鑒定、藥材的質量標準研究以及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1,2,3]。由于民間習慣用紅根酒泡外用,我們也用紅根的醇提取物外治皮膚瘙癢,為進一步明確其安全性,我們對紅根的醇提取物進行了小鼠經口急性毒性實驗研究,現報導如下。
1.1 試藥和對照品:紅根65%乙醇提取物(原生藥2.5g/mL),批號:120916,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院制劑室提供。提取方法:紅根粗粉1000g,用65%乙醇浸泡24h(正交試驗得到),室溫滲濾提取,收集滲濾液1000mL,濃縮至原生藥2.5g/mL,于冰箱4℃放置備用。氯化鈉注射液(2.25g/250mL),批號:1112231,昆明南疆制藥有限公司。
1.2 實驗動物:SPF級ICR小鼠,來源于昆明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學部,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滇)2011-0004。
1.2 實驗環(huán)境:昆明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屏障系統(tǒng)。
2.1 動物分組:選擇合格ICR小鼠40只用于試驗。動物稱重后按性別及體重分段,用隨機抓鬮法分為二組,即純凈水對照組和給藥組,每組20,雌、雄各10只。
2.2 劑量設計依據:參照《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4]、及預試驗單次按40mL/kg.bw給予紅根醇提取物未見毒性反應,本試驗采用小鼠最大給藥量法進行經口急性毒性試驗。
2.3 給藥方法及觀察時間:給藥前6~8h撤食,空腹小鼠24h內按最大給藥容量40mL/kg.bw給予2次紅根醇提取物,對照組給于同等容量的0.9%氯化鈉注射液,2次給藥間隔4~6h,給藥總容量為80mL/kg.bw,按2.5g/mL生藥量計算,其給藥劑量為200g/kg.bw生藥量。給藥后連續(xù)觀察14d。
2.4 觀察指標
2.4.1 中毒癥狀: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神經肌肉系統(tǒng):體位異常、叫聲異常、不安、呆滯、痙攣、抽搐麻痹、運動失調、對外反應過敏或遲鈍;植物神經系統(tǒng):曈孔擴大或縮小、流涎或流淚;呼吸系統(tǒng):鼻孔流液、鼻翼煽動、呼吸深緩、呼吸過速、蜂腰;泌尿生殖系統(tǒng):會陰部污穢、有分泌物、陰道或乳房腫脹;皮膚和毛:皮膚充血、紫紺、被毛蓬松、污穢;眼:眼球突出、結膜充血、角膜混濁;消化系統(tǒng):腹瀉、厭食。
2.4.2 體重:于給藥第、3、7、10、14d 各稱量 次體重,記錄體重變化情況。
2.4.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1.5軟件對動物體重進行成組t檢驗,試驗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統(tǒng)計分析。
動物給藥后連續(xù)飼養(yǎng)觀察14d,兩組動物一般狀況良好,動物未出現中毒反應和死亡。觀察期結束,解剖動物主要臟器、器官未見明顯異常改變。
兩組動物體重均有增長,試驗前后配對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成組t檢驗,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見表。
表1 紅根提取物小鼠經口急性毒性試驗體重變化(x±s,n=20)
紅根醇提取物小鼠經口急性毒性試驗,給藥后連續(xù)觀察14d,動物體重增長,未發(fā)現明顯毒性反應,試驗動物全部存活。紅根醇提取物經口給藥量已高達到80m l/kg.bw,相當于原生藥200g/kg.bw。
[1]何廣新,胡旭佳,王永發(fā).紅根的生藥鑒定[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7,18(1):36 -37.
[2]王永發(fā),茶旭,胡祥富,等.苗族藥紅根藥材的質量標準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1998,19(1):31 -32.
[3]曹璽,楊波,郭世民.苗族藥紅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3(5):54 -55.
[4]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試驗技術指導原則課題研究組編寫.中藥、天然藥物急性毒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編號:[Z]GPT2 -1.2004.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