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施鵬,王奕丹,閆青爽,韓清,吳璠,張玲*
(1.沈陽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醫(yī)學院奉天醫(yī)院婦科;3.沈陽醫(yī)院基礎醫(yī)院2011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4班;4.沈陽市文官屯95979部隊衛(wèi)生教研室)
自從Asahara等首次報道外周血存在內(nèi)皮祖細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且具有分化為成熟內(nèi)皮細胞的潛力以來,對EPCs促進血管再生的研究,尤其是組織缺血所致?lián)p傷后局部EPCs的增殖分化遷移更是倍受青睞[1]。然而EPCs在缺血局部的增殖分化遷移回歸巢數(shù)量從目前實驗研究結果看尚不理想,為此,本實驗旨在通過觀察由大鼠骨髓單個核細胞分離,體外誘導培養(yǎng)EPCs的生長過程,對其進行鑒定,建立一套重復性好、純度高的培養(yǎng)方法,從而為EPCs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1.1 材料 3~4周齡Wistar雄性大鼠,體重300~400 g,中國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纖維連接蛋白 (FN)(美國BD公司),優(yōu)級胎牛血清(FBS,杭州四季青公司),EGM培養(yǎng)基試劑盒(美國 Cloncties公司),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美國Peprotech公司),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美國 Peprotech公司),兔抗CD34單克隆抗體、兔抗CD133單克隆抗體 (北京博奧森公司),兔抗Ⅷ多克隆抗體 (武漢博士德公司),大鼠淋巴細胞分離液 (天津灝洋公司),SP試劑盒、兔抗山羊 IgG FITC(Santa Cruz)。
1.2 方法
1.2.1 EPCs的分離培養(yǎng) (1)骨髓細胞的獲?。侯i椎脫臼法處死大鼠,75%酒精浸泡消毒后無菌操作,取大鼠股骨、脛骨,將其移入培養(yǎng)液內(nèi),使其完全浸入防止凝固。用10 ml注射器抽吸培養(yǎng)液,從骨髓腔一端向另一端反復吹打,直至骨髓腔呈白色。(2)單個核細胞的分離:將細胞混懸液移入試管,1 000 r/min離心10 min。在另一試管中加入淋巴分離液 (密度1.083)5 ml。細胞混懸液分離后,棄上清,加入PBS 5 ml并充分吹打混勻。將該細胞混懸液用吸管在淋巴分離液上方2~3 cm處沿管壁緩緩加入盛有淋巴分離液的試管,使二者體積比為1∶1,2 000 r/min離心20 min。用吸管輕輕插到白膜層,沿管壁周緣輕輕吸取白膜。將白膜層吸入另一試管,加入PBS液5 ml,混勻后1 000 r/min離心10 min。(3)單個核細胞計數(shù):離心后棄上清,加入PBS液3 ml,混勻后吸出100 μl,加入 PBS液2 ml中 (1∶20稀釋),按公式:3 ml溶液所含細胞總量=鏡下4個中方格細胞總數(shù)÷4×20(稀釋倍數(shù)) ×3(液體總量) ×104,計算分離所得細胞總數(shù)。同時在試管內(nèi)追加 PBS液2 ml,1 000 r/min離心10 min。(4)EPCs接種培養(yǎng):離心后棄全部上清,分別加入1 ml常規(guī)EPCs培養(yǎng)液與特殊EPCs培養(yǎng)液 (含地塞米松和維生素C)中各自混勻,根據(jù)計數(shù)結果,吸相應數(shù)量的細胞混懸液到3 ml培養(yǎng)基中,使各自細胞濃度均達到4×106/ml,然后將細胞接種到24孔板上,每孔0.5 ml(1×106/cm2)。放入37℃、5%CO2、飽和濕度100%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半量換液,以后每3 d半量換液1次。(5)EPCs的消化及計數(shù):細胞生長第7天,取出培養(yǎng)板,先將培養(yǎng)液吸出,D-Hank's液洗2遍,加入0.25%胰酶、0.02%EDTA各0.5 ml,放培養(yǎng)箱3~5 min,并隨時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多數(shù)細胞突起回縮、變圓時,及時用等量含胎牛血清的培養(yǎng)液終止消化,移入試管,再用D-Hank's液輕輕吹打培養(yǎng)板上仍貼壁細胞2遍,將洗滌液一同加入試管,1 000 r/min離心10 min。棄上清,PBS洗2遍后,加入1 ml PBS液,顯微鏡下計數(shù)細胞數(shù)目,移植備用。另取部分細胞加入培養(yǎng)液爬片鑒定。(6)EPCs的爬片和鑒定:將細胞懸液接種到放有玻片 (預先鋪一層FN)的6孔板中爬片,在37℃、5%CO2、飽和濕度95%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各孔加入PBS洗2遍,取出玻片,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再用PBS洗2遍,干燥后,-20℃冰箱保存或直接免疫組化鑒定。
1.2.2 EPCs鑒定
1.2.2.1 細胞形態(tài)學鑒定及生長曲線測定 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誘導培養(yǎng)1、7、15 d的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將原代 EPCs制備細胞懸液,以5×103個/孔的密度接種于包被FN的96孔板中,每孔體積200 μl。從1~14 d,隔日隨機抽取4個培養(yǎng)孔,每孔加入MTT溶液 (5 g/L)20 μl,37℃繼續(xù)孵育4 h,終止培養(yǎng),吸出孔內(nèi)上清,每孔加入100 μl DMSO,振蕩10 min,使結晶能充分溶解。選擇490 nm波長比色,在酶聯(lián)免疫檢測儀上測定各孔OD值,以時間為橫軸,吸光值為縱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設不加細胞只加培養(yǎng)液的為空白對照孔。
1.2.2.2 免疫組化鑒定 將由FN包被培養(yǎng)4、7、9、14 d的細胞爬片,爬滿后PBS洗滌,10%中性甲醛固定,按SP試劑盒的說明操作,分別滴加CD34、CD133、vWF、ⅧF一抗,DAB染色,陽性細胞呈棕黃色。用PBS作陰性對照。
1.2.2.3 內(nèi)皮祖細胞吞噬功能的鑒定 取消化培養(yǎng)的細胞懸液離心 (4℃,300 r/min,6 min)后去上清,用加入5 ml培養(yǎng)液稀釋并計數(shù);在細胞懸液中加入12.5 pg(密度:2.5 pg/mL)的DilacLDL在37℃孵育1h,然后用2%多聚甲醛固定細胞10 min,PBS 洗后加入 50 μg(密度:10 μg/ml) 的FITC-UEA-l,37℃孵育1 h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Dil-acLDL 和 FITC-UEA-1,雙染色陽性細胞(黃色)被認為是正在分化的EPCs。
2.1 EPCs形態(tài)變化及生長狀況 培養(yǎng)4 d換液去除未貼壁細胞后,細胞形態(tài)多為短梭型或多角形;培養(yǎng)7 d,梭型細胞較前增多,形成細胞團,可見集落形成;10 d可見細胞形成索狀或網(wǎng)狀血管樣結構;14 d時,細胞呈鵝卵石樣外觀,見圖1。
2.2 免疫組化鑒定 按照上述方法對培養(yǎng)細胞進行免疫組化鑒定,結果顯示:CD133(+),CD34(+),ⅧF(++),vWF(+)。見圖2。
2.3 EPCs 攝 取 DiL-acLDL,結 合 FITC-Lectin-UEA-1的實驗 培養(yǎng)細胞胞漿攝取DiL-acLDL呈紅色,胞膜結合 FITC-Lectin-UEA-1呈綠色,正在分化的EPCs為黃色。見圖3。
圖3 培養(yǎng)細胞攝取DiL-acLDL呈紅色 (a),結合FITC-Lectin-UEA-1呈綠色 (b),正在分化的EPCs為黃色 (c)免疫熒光染色(×200)
2.4 大鼠骨髓來源EPCs原代培養(yǎng)生長曲線分析
大鼠骨髓單個核細胞接種后,前3 d細胞數(shù)量變化不大,生長較緩慢,為生長的潛伏期,5~8 d細胞生長增殖速度加快,并形成集落,為對數(shù)生長期,9 d后,細胞基本鋪滿培養(yǎng)板底部,進入生長平臺期。見圖4。
圖4 EPCs生長曲線
目前已知,血管再生主要由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與血管發(fā)生 (vasculogenesis)兩部分構成,血管新生是指從原有血管的成熟內(nèi)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以出芽或分裂的方式長出新的毛細血管的過程;血管發(fā)生則是指通過來自于循環(huán)中的骨髓起源EPCs,聚集到新生血管的部位并在原位分化為血管內(nèi)皮細胞,并形成血管的過程[2]。EPCs的增殖分化遷移的潛能及參與組織缺血或損傷后的歸巢、血管新生的作用使其在各種缺血性疾病、血管性損傷以及腫瘤的診治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進一步深入研究EPCs有可能為這些疾病治療開辟新的思路。
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EPCs尚無特異性的表面標志,但不同來源、不同發(fā)育階段的EPCs卻具有不全相同的表面標志。EPCs分化早期主要表達CD34和CD133。CD34是干細胞抗原,除表達于造血干細胞外,在成熟內(nèi)皮細胞也有低水平表達。它的功能可能是作為造血和內(nèi)皮前體細胞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CD34缺失會導致造血和血管形成缺陷;CD133主要表達于造血干細胞和一些前體細胞,其確切功能尚不清楚,CD133+細胞具有分化為包括內(nèi)皮細胞在內(nèi)的多種細胞的能力。隨著EPCs向成熟內(nèi)皮細胞分化,CD133快速丟失,所以CD133對于鑒定內(nèi)皮細胞和EPCs具有較高特異性[3]。
利用EPCs表面CD34、CD133標志對單個核細胞進行分選,在含有促進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可獲得純度較高的細胞。但由于缺乏特異的EPCs表面標志,對其判定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CD34+細胞并不是真正的EPCs,而只是可以調節(jié)血管形成。而且,體外實驗表明只有CD34+和CD34-細胞共同培養(yǎng)時,才能形成血管樣結構。CD34+和CD34-細胞共同移植于血管損傷動物體內(nèi),比任何一種細胞單獨移植都會產(chǎn)生更多的新血管。因此,CD34+可能并不是EPCs的一個關鍵表面標志。最近還有研究表明EPCs也可能存在于 CD34-和 CD133-單核細胞群[4],F(xiàn)riedrich 等從 CD34+/CD133+/VEGFR-2+前體細胞中分離出 EPCs,而 Kim等[6]從臍血 CD133+/CD14+細胞中分離出EPCs。鑒于此,本實驗采用貼壁培養(yǎng)法進行大鼠骨髓EPCs培養(yǎng)。
體外培養(yǎng)過程中,EPCs對周圍微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除了對細胞分離液密度有嚴格要求外,對單個核細胞懸浮液的離心速度也非常重要,離心速度過快易使細胞受損,碎片增多成活細胞減少,離心過慢則會使單個核細胞與其它細胞混雜,細胞純度降低。因此掌握適當?shù)碾x心速度也是EPCs培養(yǎng)的關鍵。另外VEGF作為定向分化依賴的特定細胞因子,通過其高親和力受體作用于內(nèi)皮系細胞,促進其分裂、增殖和遷移,在EPCs的培養(yǎng)中亦不可或缺。
在培養(yǎng)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單個核接種密度對細胞的生長很重要,當接種密度為1×106/cm2時細胞貼壁和分化較理想,這說明干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依賴于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定的接種密度允許細胞間充分的促進作用又不至于過分消耗養(yǎng)分或產(chǎn)生抑制。采取半量換液要比全部換液細胞生長好,這說明細胞可能分泌了一些未知的細胞因子促進了內(nèi)皮祖細胞的生長與分化。貼壁對于EPCs的培養(yǎng)也非常重要,盡管常用的促貼壁物質有FN、明膠和貼壁因子等,但由于FN的高糖可增強細胞間黏連、細胞與基質的黏連,還通過細胞信號轉導途徑調節(jié)細胞的形狀和細胞骨架的組織,促進細胞鋪展。因此我們選用PBS稀釋后的FN包被培養(yǎng)板,更有利于細胞的貼壁,有利于骨髓的單個核細胞向EPCs方向發(fā)展。
文獻中應用EPCs進行實驗的時間多為培養(yǎng)后7 d左右,鑒定也多于此時間段進行。EPCs的鑒定缺乏特異標準,應用流式細胞儀進行表型特征鑒定是常用方法之一。一般認為,EPCs表型特征包括:CD34+/CD133+/KDR+(VEGF-2)。但因三者皆為陽性的細胞數(shù)稀少,研究中多采用CD34+/CD133+、 CD34+/KDR+(VEGF-2) 或CD133+/KDR+(VEGF-2) 細胞作為 EPCs的標志。另一種常用的鑒定方法為攝取DiL-acLDL和結合 FITC-UEA-1實驗,免疫熒光檢測 DiL-acLDL和FITC-UEA-1雙陽性的細胞為正在分化的EPCs。本實驗中骨髓單個核細胞培養(yǎng)7 d后,應用DiL-acLDL和FITC-UEA-1免疫熒光染色后,雙陽性細胞>90%,10 d時,雙陽性細胞仍>80%,為正在分化的EPCs,說明本實驗所用方法可獲得較高純度的EPCs。無論是骨髓還是外周血EPCs含量都極少,在應用EPCs應用于疾病治療的前提條件是進行體外擴增。本實驗細胞培養(yǎng)至第7天時,EPCs的數(shù)量等級為106,可以達到實驗研究的需要。
目前,EPCs的分離培養(yǎng)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不同實驗室分離和培養(yǎng)的EPCs方法條件差異較大,所培養(yǎng)的細胞表型特征和分化潛能亦有差別。本實驗建立了一套較成熟的分離、培養(yǎng)以及鑒定大鼠骨髓來源的EPCs的方法,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實驗基礎和理論依據(jù)。
[1]Arasaha T,Masuda H,Takahashi T,et al.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for angiogenesis [J].Science,1997,275:964-967.
[2]趙旺,羅勇.血管內(nèi)皮祖細胞與腦缺血的相互關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9,6(5):272-276.
[3]王亮,焦俊峰,王曉楠,等.腦損傷大鼠內(nèi)皮祖細胞與早期血管新生的關系[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36(3):168-170.
[4]Matina K,Stavros D,Katherini P,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and progenitor cells:Evidence from acute and long-term exercise effects [J].World J Cardiol,2012,264(12):312 -326.
[5]Friedrich EB,Werner C,Walenta K,et al.Role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f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Basic Res Cardiol,2009,104(5):613-620.
[6]Kim S,Kim NH,Kim YK,et al.The number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s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non-dipper Hypertension[J].Korean Circ J,2012,42(5):329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