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劼
(引言)《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的傳奇經歷,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風云變幻的歷史滄桑。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憑借此書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1965年,墨西哥城。38歲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端坐在打字機前,敲下了《百年孤獨》書稿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后,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蒂亞上校將會憶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边@個講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興衰的故事,已在他胸中醞釀了17年,瓜熟蒂落,他認為現(xiàn)在是時候把它寫出來了。
多年以后,馬爾克斯回憶說,當時敲下這個后來被翻譯成無數種語言版本的名句時,他根本不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是從哪里冒出來的,更不知道這句話將把他帶往何方。他只知道自此開始,他每天連續(xù)不停寫了18個月,直至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他并沒有想到,這部小說會在17年后給他帶來“諾貝爾文學獎”,也并未清楚地意識到,他正在參與制造拉美“文學爆炸”。
當時的馬爾克斯已經出了4本書,但在拉美文壇還不大為人所知。他從大學時代起就開始干記者,跑新聞,寫報道,游歷歐美,60年代初攜家人定居墨西哥城。
對于拉美文人來說,20世紀60年代實在是一個激情四溢的年代。古巴革命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吸引了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解放神學蓬勃興起,力圖在美洲大陸復興基督教原初的戰(zhàn)斗精神和公義理想;拉美新電影運動進入黃金時期,其中不乏一批文壇健將的貢獻,比如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以及馬爾克斯。
這兩位后來叱咤世界文壇的大師在墨西哥城相識,成為好友。當時的馬爾克斯還是個窮文人,慷慨的公子哥富恩特斯邀他一起創(chuàng)作電影劇本,帶他游歷各大博物館,品嘗墨國美食。在老舊又先鋒的墨西哥城,馬爾克斯一方面感受美洲先民文明的無窮魅力,一方面也對現(xiàn)實作著卡夫卡式的體驗——當時的墨西哥政府要求外國移民每隔6個月就更換一次居留證,而且非要在墨西哥駐外領事館辦理,這就意味著馬爾克斯必須每年出境折騰2次……
智利作家何塞·多諾索(1924~1996年)曾寫書回憶說,締造拉美文學爆炸的那幫小伙子,在那個年代都還不是專職作家,還是一群清貧的文學青年,他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怎樣從本職工作中“偷”出時間來寫作。拋下一切專心寫作的欲望在馬爾克斯的心中愈發(fā)強烈。有一天,坐在富恩特斯家門前的草坪上,他對好朋友說:“老富恩,我們該怎么辦?拯救墨西哥電影業(yè)還是寫我們的小說?”
老馬毅然決然地辭去了電影編劇的工作,從朋友手中借了點錢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然后讓妻子買回一大堆食物塞滿冰箱,給房間門上了鎖,開始獨孤一劍地創(chuàng)作《百年孤獨》。
后來馬爾克斯在寫給富恩特斯的信中談到那段創(chuàng)作歲月:“我從沒有在如此孤獨的境地里工作過,我唯一的參照物,也許只有拉伯雷……有時候,我會驚愕于整整500頁什么都沒說,有時候,我希望在我的余生中一直寫下去,寫100卷,我的人生全在這里頭了……”
書沒寫完,錢用完了。馬爾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不得不翻出祖?zhèn)鞯闹閷?。經過鑒定,專家搖搖頭說:“夫人,這不過是一堆玻璃而已。”梅塞德斯只能向房東求情,向他保證在6個月內一定把欠繳的房租一并補齊……房東給出的最后期限是1966年9月7日。
1966年8月初,馬爾克斯夫婦帶著《百年孤獨》的最終稿來到郵局。為了省錢,稿紙正反打印,一共590張,準備寄往阿根廷南美出版社。郵包過秤后,馬爾克斯夫婦被告知,郵費是82比索,而他們總共只帶了53比索。他們只好把郵包拆開,把書稿分成兩半,先寄一半,另一半日后再說。事后他們才想起,寄出的是書稿的下半部……但出版社很快就通知馬爾克斯說,非常期待看到書稿的上半部,先將稿費呈上以便您將它寄出?!栋倌旯陋殹方涍^如此一番折騰才得以面世,并成為長久不衰的世界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