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芝 李運澤 韋天靈 梁昌宇
(廣西柳州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柳州市 545006)
膠囊內鏡的臨床應用,已經成為檢查小腸疾病的重要手段;膠囊內鏡電池的工作時間為6~8 h,假如膠囊內鏡在胃內停留時間過久,勢必會影響到小腸的檢查。因膠囊內鏡的工作時間有限,如果膠囊內鏡在患者胃內停留時間過長,會影響膠囊向前運行的速度,導致膠囊到達回盲瓣前,電池早已消耗完畢,因而不能完成全小腸檢查。有研究顯示,小腸檢查的平均完成率約為83.5%[1,2]。為避免這類膠囊內鏡檢查的失敗,我院對膠囊內鏡在胃內停留時間超過60 min的患者,在無痛胃鏡輔助下用圈套器將膠囊內鏡推送至十二指腸降部,取得較好的檢查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小腸完整檢查的成功率?,F(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進行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齡17~78歲,平均年齡(46.61±14.91)歲。按患者就診的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研究組29例。對照組男 19例,女 19例,平均年齡為(47.11±15.59)歲,不明原因的腹痛28例、腹瀉 6例、消化道出血4例;研究組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齡(45.97±14.22)歲,不明原因的腹痛 23例、腹瀉3例、消化道出血3例;兩組性別比、年齡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設備 膠囊內鏡:為重慶金山科技集團公司生產的OMOM膠囊內鏡,由OMOM智能膠囊、圖像記錄儀套件和OMOM影像工作站三部分組成。智能膠囊為一次性使用,外形尺寸為 11.0 mm ×26.0 mm,重約5.0 g。膠囊借助胃腸道的自然蠕動通過消化道,最后排出體外。膠囊觀察視角為140度,攝像2幀/s,圖像放大8倍;電池可工作6~8 h。胃鏡:OLYMPUS XQ260。圈套器:OLYMPUSSD.9U.1。
1.3 檢查方法 研究組:29例患者吞服膠囊后每20 min實時監(jiān)測膠囊在體內的運行位置,超過60 min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仍在胃內,尚未進入十二指腸,予靜脈麻醉下行胃鏡下用圈套器將膠囊內鏡推送入十二指腸降部(檢查前已向家屬及患者交待該情況下將為其施行內鏡下幫助膠囊進入小腸的意義,征得患者及家屬理解,并同意接受該方法);對照組:38例患者吞服膠囊后回病房,檢查8~10 h之后,指示燈完全停止,此時拆卸膠囊內鏡檢查設備,檢查結束。
1.4 判斷標準 胃內停留時間指膠囊內鏡進入胃內至通過幽門的時間,小腸運行時間則為第一幅十二指腸圖像至膠囊內鏡到達回盲瓣或結腸的時間。完成全小腸檢查指內鏡在電池工作時間內抵達回盲部完成全小腸檢查,未完成全小腸檢查指在內鏡內部電池耗竭之前膠囊內鏡尚未抵達回盲部。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檢查結果 研究組29例患者在吞服膠囊內鏡后,實時監(jiān)測時發(fā)現(xiàn)超過60 min膠囊內鏡仍停留于胃內,遂采用胃鏡輔助下用圈套器將膠囊內鏡送入十二指腸降部,患者均無出血、穿孔及腹痛等并發(fā)癥和不適,僅在幽門及十二指腸球部的黏膜局部有少許的機械損傷,所有患者在4 d內排出膠囊,29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了膠囊內鏡對全小腸的檢查。對照組中30例患者完成全小腸檢查,1例患者膠囊滯留于食道內,2例患者膠囊滯留胃內,5例患者膠囊在電池耗盡前未通過回盲瓣。
2.2 小腸完整檢查情況 研究組小腸完整檢查成功率100%,對照組小腸完整檢查成功率78.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75,P <0.05)。見表1。
表1 小腸完整檢查成功率的對比
2.3 膠囊在胃腸內的時間 研究組膠囊在胃內停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膠囊在小腸運行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膠囊在胃和小腸的停留時間對比 (min±s)
表2 膠囊在胃和小腸的停留時間對比 (min±s)
組別 n 胃內停留時間 小腸運行時間研究組29 60.14 ±11.69 253.86 ±87.68對照組 38 79.47 ±31.17 300.97 ±108.11 P值0.001 0.072
膠囊內鏡是診斷小腸疾病安全有效的重要檢查方法。膠囊內鏡能觀察到整個小腸、部分胃和結腸有無病變,整個檢查過程患者無痛苦,可以自由活動,操作簡便,醫(yī)師無需實時跟蹤。但是由于膠囊內鏡的工作原理,不能人為操控,有部分患者不能夠完成全段小腸的檢查,如消化道腫塊、狹窄、憩室、粘連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膠囊滯留[3]。在某些胃動力或解剖異常的患者中可能出現(xiàn)膠囊內鏡長時間停留在胃內[4]。一項研究提示[5],膠囊內鏡進入十二指腸障礙的發(fā)生率為2.34%。
對沒有完成小腸檢查的患者,極有可能在檢查過程中遺漏病變,從而降低了該技術的診斷價值。目前國內外有關胃鏡輔助下實施膠囊內鏡檢查的報道,其采用的具體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報道在靜脈麻醉下,于體外用網籃抓住膠囊,隨胃鏡進入胃內,直接將膠囊送入十二指腸降段[6];以及通過胃鏡外套管送膠囊內鏡入胃腔[7];或通過吞服膠囊后對膠囊內鏡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停留時間長者,采用網籃或圈套器套住膠囊,用內鏡將膠囊推送入小腸[8,9]。
為了能使OMOM膠囊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全小腸的檢查,所以在吞服膠囊之后要充分利用實時監(jiān)控的功能,把患者留在檢查現(xiàn)場,一起觀看圖像,待膠囊通過幽門口進入小腸,患者方可回家。通過對吞服膠囊后患者進行實時監(jiān)控,我們通過圖像發(fā)現(xiàn),大部分膠囊60 min之內都能通過幽門口進入小腸,小部分膠囊進入胃腔后就一直停留在胃底,無法到達胃竇。發(fā)現(xiàn)膠囊仍在胃內滯留者,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在胃鏡下以圈套器套住膠囊將之推送入十二指腸降部,再開始小腸的攝片檢查工作。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這種方法,膠囊100%進入小腸,可完整地進行對小腸的檢查,與未進行實時監(jiān)控及人為干涉的對照組(78.9%)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高了小腸完整檢查的成功率。
國內有研究[10,11]采取膠囊內鏡檢查前或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胃內滯留后口服促動力藥物進行干預措施,結果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在小腸內轉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小腸動力加快,膠囊運行加快,在小腸停留時間過短,不利于圖像的觀察分析。本研究中研究組胃內停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而小腸轉運時間對比無顯著性差異,提示采用胃鏡推送膠囊內鏡的方法,小腸動力不受影響,膠囊內鏡運行正常,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沒有影響。
普通胃鏡下操作時患者的反應大,不能發(fā)揮膠囊內鏡無創(chuàng)、無痛苦的優(yōu)點,患者不易接受;而采用靜脈麻醉下通過無痛胃鏡用圈套器推送膠囊內鏡操作,即能達到目的,也未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我們建議在膠囊內鏡的檢查過程中,通過實時監(jiān)控的功能,對超過60 min膠囊內鏡仍停留在胃內的患者,采取無痛胃鏡下用圈套器輔助將膠囊內鏡推送入小腸的方法,干預膠囊內鏡在胃腸道的運行進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膠囊內鏡小腸檢完整檢查的成功率。
[1] Liao Z,Gao R,Xu C,et al.Indications and detection,completion,and retention rates of small-bowel capsule endoscopy:a systematic review[J].Gastrointest Endosc,2010,71(2):280-286.
[2]H¨o¨og CM,Bark LA,Arkani J,et al.Capsule retentions and incomplete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s:an analysis of 2 300 examinations[J].Gastroenterol Res Pract,2012,2012(3):518-718.
[3] Li F,Gurudu SR,Petris G,et al.Retention of the capsule endoscope: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1000 capsule endoscopy procedures[J].Gastrointest Endosc,2008,68(1):174-180.
[4] Almeida N,F(xiàn)igueiredo P,Lopes S,et al.Capsule endoscopy assisted by traditional upper endoscopy[J].Rev Esp Enferm Dig,2008,100(12):758 -763.
[5] Rondonotti E,Herrerias JM,Pennazio M,et al.Complications,limitations,and failures of capsule endoscopy:a review of 733 cases[J].Gastrointest Endosc,2005,62(5):712-716.
[6] 史 蕓,鐘慧閩.經胃鏡置入膠囊內鏡檢查膠囊滯留胃內 3天 1例報告[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8(10):1299.
[7] 戈之錚,陳海英,高云杰,等.借助胃鏡完成小兒膠囊內鏡檢查[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4):271 -272.
[8] 駱 泉,王曉麗,樓玉英,等.經胃鏡輔助推送膠囊內鏡臨床價值探討[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1,23(11):1280 -1281.
[9] 康 艷,陳 星,趙丹瑜,等.胃鏡下經幽門將膠囊內鏡送入小腸的應用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10):706-707.
[10]許微微,范一宏,姜 寧,等.兩種不同干預方法對膠囊內鏡在小腸內運轉時間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6):776 -777.
[11]盧筱洪,丁一娟,羅和生.術前口服伊托必利在膠囊內鏡檢查中的作用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2,29(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