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劍平
(安徽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2012年11 月7日,隨著奧巴馬在芝加哥發(fā)表勝選演說宣布連任第45任美國總統(tǒng),舉世矚目的2012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終于塵埃落定。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每次都會吸引全世界媒體的目光,這次也不例外。有關選舉的報道引發(fā)了民眾極大的關注與興趣,同時媒體的選舉報道本身也顯示出一些鮮明的特點。本研究擬采用框架分析理論,以國內主流媒體代表《人民日報》的美國大選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分析國內主流媒體在報道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采用了什么樣的報道框架,以及這些報道框架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引起了人們對美國大選問題什么樣的關注等問題。
框架理論最早來源于認知心理學,用以解答人們在建構社會現(xiàn)實中如何交往的問題。1974年,德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將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認為“框架”是人們用來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一種“圖示”。他指出:所有我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我們確定、理解、歸納事件和信息。戈夫曼強調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依據(jù);人們通過框架整理信息、了解社會,其形成與存在均無可避免。
20世紀80年代早期,框架理論被運用于媒介研究。研究者認為:對于大眾傳媒來說,框架是一種意義的建構活動,新聞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觀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傳播者在環(huán)境中選擇某些素材加以重組而建構社會真實的過程就是框架。正如李普曼所說的那樣,“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我們從新聞報道中接觸到的事實,正是經(jīng)過大眾傳媒“框架”式篩選與重構之后的新聞事實,媒介通過不同的框架選擇使媒介現(xiàn)實具有呈現(xiàn)多樣性的可能。
本文主題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方法。
1.事件樣本:選擇2012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為事件樣本。之所以選擇今年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是因為今年的大選日是11月6日,恰逢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京隆重召開,同樣選舉出中國新一屆最高領導人,可以說兩者都為舉世矚目的大事。那么國內的主流媒體在鋪天蓋地宣傳十八大的前夕,將會如何報道今年的美國大選,是具有研究意義的。
2.媒體選擇:《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承擔著每天向全國和世界傳播與介紹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的方針、政策及主張的重任,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梢哉f,《人民日報》作為國內主流媒體的代表再合適不過。
3.時間樣本:美國大選程序復雜耗時較長,6月份預選結束,11月6日為美國大選日,這里我們選擇今年以來《人民日報》所有關于美國大選的報道,即選擇1月1日—11月8日《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道為分析樣本。
本文根據(jù)兩家媒體關于美國大選的報道內容,構建了5個研究所需的主要變量類目,分別為:報道時間、報道主題、報道體裁、稿件來源、報道傾向性。
1.報道時間:指每篇關于美國大選新聞報道的時間??紤]到1~5月大選報道較少,故前5個月劃為一個類別,6~11月分別劃為一個類別,共7個類別。
2.報道主題:即新聞報道的焦點。通過對所有報道的通讀,我們將《人民日報》的美國大選報道劃分為6個類別,分別為大選進程、大選影響因素、參選雙方相互攻擊、選舉政見、大選的意義、涉華因素。
3.報道體裁:劃分為5個類別,消息、通訊、分析性新聞(包括新聞分析、新聞述評)、新聞評論、其他。
4.稿件來源:劃分為4個類別,本報駐外記者、新華社、國外媒體、其他。
5.報道傾向性:指新聞分析和評論的主觀色彩,也即新聞報道的取向,是媒體傾向性的一種鮮明體現(xiàn)。劃分為正面(支持、肯定)、負面(質疑、批評)、中間(兩者皆有或難以判斷)3個類別。
1.新聞體裁分析
今年以來,《人民日報》的美國大選報道共計18篇,其中分析類新聞11篇,是采用最多的新聞體裁。新聞評論是采用第二多的新聞體裁,有5篇,加上2篇消息??梢钥闯?,分析類新聞和新聞評論是美國大選報道中運營最多的新聞體裁。
2.報道主題與新聞報道量分析
根據(jù)前文劃分的6個主題類別,各主題的新聞報道情況為:以涉華因素為主題的報道有6篇,占總數(shù)的33.3%;涉及大選進程主題的新聞報道有5篇,占27.8%;涉及大選影響因素主題的報道有3篇,占16.7%;涉及大選意義主題的報道有2篇,占11.1%,此外,涉及參選雙方相互攻擊、選舉政見主題的新聞報道各有1篇。(如圖1)
經(jīng)分析,《人民日報》的美國大選報道中,涉及中國元素、大選進程和大選影響因素三個主題是報道的主要側重點。另外,美國大選引發(fā)的其他話題,如政治制度、中美關系等也是國內媒體的重要報道話題,而單純的選情報道只占報道總數(shù)很小一部分,對大選引發(fā)的話題的關注幾乎超過了對大選本身的關注。
圖1 報道主題的分布情況
3.新聞報道量與報道時間關聯(lián)分析
《人民日報》從1月到5月共有2篇美國大選報道,從6月到11月的篇數(shù)依次為4篇、0篇、3篇、1篇、7篇、1篇。從時間分布來看,10月份的報道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 6月份,而大選日的當月只有1篇,整個7月份則沒有一篇大選報道。(如表1)
表1 《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道篇數(shù)時間分布表
經(jīng)分析,6月和10月為兩個報道高峰期,其中6月為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預選結束時間,因而關于大選的報道數(shù)量偏多。而為何在11月初大選競爭白熱化的時間節(jié)點上相關報道只有一篇,這值得我們深思:11月初的《人民日報》正承載著對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宣傳任務,大篇幅各種宣傳報道主題與迎接十八大相關,而原本較受關注的美國大選在此時被鋪天蓋地的輿論宣傳所掩蓋。
4.報道傾向性分析
必須承認,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報道的傾向性總是客觀存在的,具體表現(xiàn)為報道或評述新聞事實時所表現(xiàn)出的特定的立場和思想傾向。經(jīng)統(tǒng)計,在美國大選18篇報道中,負面色彩和中性報道均為9篇,各占50%,沒有支持肯定的正面報道。
經(jīng)分析,報道的傾向性與報道主題存在著密切關系:涉及大選進程、影響因素等基本選情的主題,以中性報道為主,基本不參雜負面的報道傾向;而涉及到中國元素、大選制度及意義等主題,則有較多的負面分析評論。
5.涉華因素分析
美國大選篇報道中,有8篇報道涉及到中國,占45%。經(jīng)分析,這些“涉華因素”具體是指美國大選中的華裔選票、競選時的對華立場、中美關系以及中美貿易等主題。有相當篇數(shù)的報道與中國有關,這也是《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道的一個重要特點
6.稿件來源分析
美國大選新聞報道中,稿件來源于本報駐外記者的有14篇,其余4篇來自于評論員文章,而沒有來源于新華社與國外媒體的稿件(如表 2)??梢钥闯觯瑢τ诿绹筮x的新聞報道,均為本報獨立采制,而不依賴于他媒,顯示出《人民日報》在國際新聞報道上的獨立品格。
表2 《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道稿件來源統(tǒng)計表
通過對《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道的分析可以得出,國內主流媒體在美國大選新聞報道中,所構建的是一個體現(xiàn)黨性原則的,相對客觀的,有著中國視角的批評性框架,這個報道框架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在注重客觀報道的同時體現(xiàn)黨性原則
真實、客觀、公正地向公眾報道新聞,是新聞媒體的義務,也是我國新聞界長期以來秉承的準則。在美國大選報道的主題選擇上,《人民日報》的一系列報道比較全面的兼顧到大選進程、競選政見、大選影響因素、中美關系等各個方面,這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報道的體現(xiàn),即廣泛地選擇新聞主題、全面地報道新聞事實,不以偏概全,不斷章取義。此外在涉及到大選進程、影響因素等基本選情的報道主題時,能做到相對客觀公正,基本不參雜負面的報道傾向。
但無論是任何媒體、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更何況美國大選屬于國際新聞事件,國際新聞因其自身敏感性、復雜性,而不同于普通新聞事件。媒體在報道國際新聞時,首先就存在一個身份上的歸屬,這種歸屬性必然要求媒體站在本國利益和立場上報道新聞事實。正如阿特休爾所言,新聞工作者本身作為一種政治生物,其筆下的每字每句都與他們身處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相聯(lián)系?!度嗣袢請蟆纷鳛橹袊伯a(chǎn)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承擔著每天向全國和世界傳播與介紹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的方針、政策及主張的重任,在報道新聞事實時無時無刻不在恪守著黨性原則。在美國大選報道中,《人民日報》對美國的金元政治、霸權民主以及種族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而在十八大召開前夕,減少對美國大選的報道篇幅用以宣傳十八大,也體現(xiàn)了作為黨報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宣傳引導作用??梢哉f在客觀報道基本選情,尊重新聞規(guī)律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黨性原則,并使兩者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合二為一,既凸顯了媒體的專業(yè)追求,又彰顯了黨報的輿論導向功能。
2.在體現(xiàn)中國視角的同時注重適度批評
在美國大選的新聞報道中,“涉華因素”是國內主流媒體關注極高的新聞價值因素,競選人的對華政策、所打的“中國牌”、以及中美關系、中美貿易這些議題都引起了國內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其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大選本身。國際新聞的報道不再是“天高皇帝遠”,而是與國內議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深刻的體現(xiàn)著“中國視角”,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體現(xiàn):一是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剖析國際新聞事件對中國產(chǎn)生的影響,如在美國大選報道中深入分析競選人的對華政策對中美關系、中美貿易產(chǎn)生的新影響;二是在進行國際新聞事件報道時,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敏感性國際新聞事件,多采用本報駐外記者所采制的稿件,而盡量不用國外媒體的稿件。如本次《人民日報》的美國大選報道,稿件竟全部來自于本報記者,可以說是中國媒體獨立的發(fā)出“中國聲音”。
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yè)從不諱言新聞的傾向性、階級性和黨派性。作為中國主流媒體的代表,也作為黨報的代表,《人民日報》在報道美國大選時也體現(xiàn)了鮮明的立場,對美國的大選制度、金元政治、競選人之間相互攻擊,以及拿中國話題制造“噱頭”的現(xiàn)象進行了適度的批評。這種批評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方法:一是通過言論直接批評,即利用本報評論員發(fā)表社論和短評來進行批評。如8月1日的新聞評論《‘政治熱癱’何以成為美國熱詞》直接批評了美國的政治制度,10月24日的新聞評論《合作理應是中美關系發(fā)展的主流》,批評了美國總統(tǒng)競選爭相對華顯示強硬立場而喪失了理性與客觀的國際視野;二是通過編輯技巧暗示批評。如《美國大選成‘抹黑戰(zhàn)’》、《‘錢主’政治萬花筒》、《美國大選難掩決策不確定性》等報道均采用了具有傾向性的新聞標題,通過具有主觀色彩的標題遣詞才達到批評美國大選的目的;三是通過新聞報道中引用他人觀點來間接批評。如在10月6日《‘美國需要面對自己的生活’》報道中,引用BBC主持人羅賓的原話來間接批評美國大選雙方都拿“中國話題”制造噱頭。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與發(fā)展與其他社會子系統(tǒng)(諸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新聞報道總是以特定的方式進行,通過報道主題的選擇,以及記者的陳述用詞等,在讀者面前建構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框架,進而潛隱的影響著受眾的認知。當然,本文僅是對《人民日報》一家媒體進行分析研究,也僅僅選擇了2012年的報道文本,因而研究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1]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2]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jīng)典文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