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需要我們做多種嘗試,在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積累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并使之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表達能力,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一些常見的表現(xiàn)方法。其中發(fā)掘傳統(tǒng)古詩文中烘云托月、運用通感、情景結合、托物言志、含蓄隠秀、平中見奇、自出心裁等等的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方法,無疑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關鍵詞】學習 古詩文 表現(xiàn)方法 妙筆生花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要讓學生自主的寫出文從字順,具有真情實感和一定創(chuàng)意的文章,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等之外,筆者認為,指導學生從古詩文中學習一些表現(xiàn)方法,對于促進學生的寫作是大有裨益的,正如詩圣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傳統(tǒng)古詩文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營養(yǎng),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塊塊非常肥沃的土地。
1.讓真情流淌出動人的旋律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釵頭鳳》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生活也很不幸。這首詞是陸游為懷念被迫離異的前妻唐婉而寫的。"錯,錯,錯"以慘痛的事實對封建禮教進行了血淚控訴,"莫、莫、莫"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絕望之情。我在教學此詞時,先介紹了陸游和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故事,在讓學生疏通大意,并熟讀成誦之后,重點引導學生探討此詞感染人的原因就在于全篇情真意切,將作者的滔滔激情傾訴得淋漓盡致,哀怨愁苦,催人淚下。從而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作文,只有打開感情的閘門,讓感動了自己的真情如河流般洶涌澎湃的流淌出來,才能感動別人。之后,再讓學生以"×××,我想對你說……"為題,抒發(fā)一下自己的真情,并以同班同學投票的多少來測量其打動人的效果如何。說實話,當一個學生毫不諱言的說出了他是被現(xiàn)在的父母收養(yǎng)的,他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并熱淚盈眶時,我的心被攪得翻江倒海起伏不平,學生們在震驚之余,一個個也是揉紅了雙眼。
2.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意在于自出心裁
作文,若要脫穎而出,就要構思獨特、新穎。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唐代以征夫思婦,閨婦思夫為主題的詩,不少是通過夢的角度來寫的。而這首詩構思上卻另翻新意。既不說夢中之境,也不說夢醒之情,而是通過一個少婦在入夢前的一段細致安排,寫出她要在夢中一見征人的渴望,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深刻而感人的意境。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只有自出心裁,與眾不同,才能夠給人傳遞一種新鮮迷人的氣息。
3.美需要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樂府民歌《陌上?!肥且皇滓悦鑼懪拥拿利悺C智而傳誦千古的詩篇。探尋其中的奧秘,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寫作的對象美,而且這種美是理想化了的,不僅羅敷的外貌美令人一見傾心,如癡如醉,忘乎所以,而且羅敷的心靈美更是符合國人的口味,她機智的拒絕了使君簡直是大快人心。,《木蘭詩》中家喻戶曉的傳奇式巾幗英雄花木蘭形象則是通過出色的敘述,按時間順序依次從代父出征、征途思親、十年征戰(zhàn)、獲勝辭賞、歸家團聚五方面緊湊井然,逐層展開的。前者抓住羅敷的純美機智,后者抓住木蘭的金戈鐵馬,各有千秋,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人物的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4.美也需要朦朧的想象空間
為了突出羅敷的美,《陌上?!愤\用了側(cè)面描寫的藝術手法,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tài),從虛處落筆,通過夸張描寫美的效果,讓讀者去感覺美,進入為羅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這就將羅敷無與倫比、不可描摹的完美烘托而出,節(jié)省了筆墨的同時又勾起了讀者無限的聯(lián)想。林嗣環(huán)的《口技》三次寫到聽眾的反應,先寫聽眾全神貫注聽得入神的樣子,又寫聽眾隨著口技人的表演,由興奮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檩p松狀態(tài),最后寫聽眾忘記了是在看表演,而以為身在"火場",于是驚慌失措的樣子,從而烘托出口技藝人表演的生動逼真,技藝高超,魅力無窮。我們民族是一個講究含蓄的民族。這一民族特征決定了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十分講究含蓄美。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言有盡而意無窮";"句中無其辭,句外有其意"等等,都是講究藝術宜含蓄的。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又名《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與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二者一問一答,珠聯(lián)璧合,傳為佳話,其原因就在于朱問張答都是借女人說事,而并非一覽無余,一眼見底,含蓄隠秀的同時又使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富有含蓄的力量。指導學生作文中故意留出空白,無疑也就給人營造了一種朦朧的想象空間。
5.言志說理感悟人生百味
于謙《石灰吟》以燒制石灰的過程為喻,表示自己要歷經(jīng)千錘百煉,做一個不同流俗的清白純真之人,表現(xiàn)了高尚的志趣和情操。鄭燮的《竹石》通過描繪竹子扎根于青山巖石的牢固、執(zhí)著、堅勁,突出其不怕磨擊,任憑風吹雨打的性格,同時寄寓了作者堅忍不拔,敢于向惡勢力抗爭的操守。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用達觀豁達的態(tài)度來應對世變,勸誡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憂傷。詩句充滿了對人生的樂觀感悟和哲思睿理。后人則賦予其以新意: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做人需要三思而后行動,作文同樣需要三思而后行文,啟發(fā)學生思索人生并從人生中獲得一星半點的感悟,并用這種感悟去感悟他人向上向善向美,豈不快哉?
6.情景交融使人賞心悅目
大家耳熟能詳?shù)拇拮o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詩之所以令人回味無窮,關鍵就在于詩人在春光爛漫中,在盛開的桃花中,無論是回憶過去,還是感慨現(xiàn)在,都加入了詩人主觀的情感因素,也就是對偶然遇到的面若桃花的充滿魅力的女孩那種戀戀不舍,念念不忘的濃濃情愫。學生寫景,往往刻板呆滯,枯燥無味,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沒有水乳交融的加進自己的所思所感。為此,我們指導學生寫景時,不妨從學生熟悉并心有所系的景物著手:我熟悉的景物是什么?它打動過我嗎?它當時是怎樣打動我的?它為什么會打動我?被打動了的我激起了什么樣的情愫……,引導學生叩擊自己的心扉,多撫摸一下跳動的一顆心兒,他們筆下的景物自然也會跟著活躍起來的。
7.用通感巧把抽象具體化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這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 無言獨上西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等等都是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讓人可觸可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描寫琴聲的變化,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傳達聽琴者的感受,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表現(xiàn)出音樂的高潮,多么精彩的把轉(zhuǎn)瞬即逝的聽覺上的音樂,轉(zhuǎn)化為視覺與觸覺的描繪了。寫作時要把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可觸可摸般具體,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像通感這樣的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
總之,一盤好的菜肴,能讓食者吃得津津有味的,肯定離不開廚師高超的烹調(diào)技術,同理,文章這一精神食糧,要讓讀者喜歡它,顯然也是需要運用好一定的表現(xiàn)方法的。因此,我們要使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我們教師在日常的古詩文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學習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方法,并嘗試運用自己的寫作中,逐漸邁入妙筆生花的曼妙境界。
參考文獻
[1] 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下)教師用書[M] .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