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哲民 胡艷東
河南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 1)高血壓科 2)ICU 三門峽 472000
臨床上常選用利多卡因來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顯示胺碘酮在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有效性及安全性都較高,且具有廣譜抗心律失常作用[1]。我們對我院ICU收治的顱腦損傷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颊唠S機選用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現(xiàn)將兩種藥物的療效對比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06—2013-06收住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門診及ICU診斷為顱腦損傷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除外有嚴重竇房結(jié)功能障礙、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排除由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失調(diào)和藥物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藥禁忌證的患者,共236例納入本次研究。男132例,女104例,年齡30~80歲。表現(xiàn)為單純出現(xiàn)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168例,短陣室性心動過速24例,出現(xiàn)心室撲動、心室顫動44例。
1.2 分組方法 236名患者隨機分為利多卡因組和胺碘酮組,利多卡因組男64例,女54例,平均年齡(51.9±11.3)歲;心律失常類型:室性早搏80例,短陣室速14例,室撲、室顫24例;胺碘酮組男68例,女50例;平均年齡(52.4±12.8)歲;心律失常類型:室性早搏88例,短陣室速10例,室撲、室顫20例。2組性別、年齡、心律失常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藥物用量及用法
1.3.1 利多卡因組:對于室撲、室顫,1~2次電除顫同時,立即給予利多卡因100mg靜推,若無效可于5~10min后重復追加利多卡因100mg靜推,室撲、室顫轉(zhuǎn)復后,可靜滴維持量,利多卡因20~50μg/(kg·min)維持。對于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立即給予利多卡因靜脈推注1~2mg/kg(一般50~100mg),必要時10~15min重復1次,至早搏消失、心律轉(zhuǎn)復或1h內(nèi)總量達4.5 mg/kg(或300mg),繼以20~50μg/(kg·min)維持,最大維持量4mg/min。
1.3.2 胺碘酮組:對于室撲、室顫,如1~2次電除顫無效時,立即給予胺碘酮5mg/kg(或300mg)靜推,以5%葡萄糖注射劑稀釋后快速推注,然后再次除顫,如仍無效可于10~15min后重復追加胺碘酮2.5mg/kg(或150mg)靜推,室撲、室顫轉(zhuǎn)復后,胺碘酮可靜滴維持量,用量為初始6h內(nèi)以1mg/min速度給藥,隨后18h以0.5mg/min速度給藥;對于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立即給予胺碘酮150mg靜推,用5%葡萄糖注射劑稀釋后,推注10min,首劑用藥10~15min后如仍不見轉(zhuǎn)復可再次給予胺碘酮150mg靜推,用法同前。轉(zhuǎn)復后可以上述靜脈維持劑量持續(xù)靜滴。
1.4 觀察指標 常規(guī)對每位患者行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神志情況并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記錄用藥前后及心律失常發(fā)生變化時的十二導聯(lián)心電圖,觀察時間不超過72h。評價2組心律失?;颊咧委熀笥行始安涣挤磻l(fā)生情況[1-2]。
1.5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減少≥90%,短陣室速消失,室撲、室顫轉(zhuǎn)復無復發(fā);有效:未達到顯效標準,但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減少≥50%,短陣室速或室撲、室顫24h內(nèi)未復發(fā);無效:重復用藥頻發(fā)、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無明顯減少,短陣室速或室撲、室顫24h內(nèi)反復發(fā)作[3-5]。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設計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總有效率比較 利多卡因組總有效率69.49%(82/118),胺碘酮組總有效率84.75%(100/118),2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利多卡因組2例出現(xiàn)精神癥狀,藥物減量后自行好轉(zhuǎn);2例出現(xiàn)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自行恢復竇性心律;6例出現(xiàn)血壓下降,分別藥物減量或應用升壓藥物后好轉(zhuǎn)。胺碘酮組2例出現(xiàn)竇性心動過緩,2例出現(xiàn)短暫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藥物減量后逐漸好轉(zhuǎn),4例發(fā)生靜脈炎,換用中心靜脈后好轉(zhuǎn)。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有效率比較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后三者又稱為惡性心律失常,被認為是心源性猝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而顱腦損傷患者即使沒有心血管的基礎疾病也好發(fā)各類心律失常,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見。因此,臨床醫(yī)生對此類患者須積極給予抗心律失常治療,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除電復律等治療方法外,臨床上常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藥物有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代表藥物利多卡因)、Ⅱ類抗心律失常藥物(β受體阻滯劑,代表藥物美托洛爾)、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代表藥物胺碘酮)等。
由于利多卡因在臨床抗心律失常治療中使用時間較長、經(jīng)驗較多,多年來,面對室性心律失常,臨床醫(yī)生往往首選利多卡因[6]。利多卡因為為酰胺類局麻藥物,50a前應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療,分類為IB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利多卡因選擇性作用于浦肯野氏纖維細胞,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其能降低自律性,通過抑制4相Na+內(nèi)流、促K+外流,致使室顫閾值升高,可用于防治心室顫動;也能相對延長ERP,通過促K+外流,抑制Na+內(nèi)流,縮短APD>ERP,起到消除折返激動的作用[7]。在治療劑量狀態(tài)下,利多卡因?qū)π募〖毎碾娀顒?、房室傳導和心肌的收縮無明顯影響;血藥濃度進一步升高,可引起心臟傳導減慢、房室傳導阻滯,抑制心臟收縮力和使心排血量下降。隨著對抗心律失常藥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了解不斷加深,發(fā)現(xiàn)利多卡因致心律失常發(fā)生率高于胺碘酮,甚至可誘發(fā)難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還有其他一些不良反應,如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頭昏、眩暈、惡心、感覺異常、言語不清等,有些患者還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
胺碘酮是以Ⅲ類藥物作用為主的心臟離子多通道阻滯劑,兼具Ⅰ、Ⅱ、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2-3],能同時阻滯鈉、鉀通道和L型鈣通道,還能非競爭性阻滯α、β受體。具體作用機制如下:通過阻滯相關離子通道,降低竇房結(jié)、浦肯野氏纖維的自律性;通過阻滯Na+、Ca2+通道,抑制竇房結(jié)、浦肯野氏纖維的傳導;由于能阻滯K+通道,長期使用可顯著延長ADP、ERP;還能非競爭性阻斷α、β受體,阻斷T3、T4與受體結(jié)合,擴冠脈,降低心肌耗氧及外周阻力。胺碘酮靜脈注射能快速起效(可在靜注5min后起效),對各類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盡管胺碘酮能延長QT/QTC間期,但尖端扭轉(zhuǎn)型室性心動過速不常見(發(fā)生率<1%)[7-8]。作為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隨著使用劑量的增加,不良反應也增多,包括肺纖維化(較罕見)、影響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低血壓、傳導阻滯、心動過緩等,靜脈注射有輕度負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靜脈注射可誘發(fā)靜脈炎,因此應選用大靜脈、稀釋后緩推。
[1]吳宇紅,郭念昆 .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經(jīng)骨科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致心血管意外的臨床觀察[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9):1 265-1 267.
[2]劉揚鑒 .胺碘酮治療預激綜合征并發(fā)快速性心房顫動45例療效觀察[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0,19(3):192-193.
[3]蘇丹霞,胡梅榮 .胺碘酮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2008,46(2):84-85.
[4]蔣文平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應用指南[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4,18:1-7.
[5]周琳,蔣彬,蔣文平,等 .胺碘酮對大鼠肥厚心肌細胞急性電生理作用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164-168.
[6]張闖,郭慧,唐發(fā)寬,等 .卡維地洛聯(lián)合坎地沙坦對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末端B型利鈉肽原濃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36):36-38.
[7]時向民,王玉堂,單兆亮,等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對左心室收縮功能的影響[J].心臟雜志,2012,22(1):136-137.
[8]時向民,王玉堂,單兆亮,等 .舒張期電位在左后分支室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中的作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22(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