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古代歷史小說擁有大量讀者,作者本人或推薦小說的文人所作序跋構(gòu)成了接受的一種形式,小說的序跋、凡例等常談及創(chuàng)作原委和對真實——虛構(gòu)關(guān)系的理解,成為古代小說理論的重要文獻,可以說興起于明末清初的小說評點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小說精神風(fēng)貌、敘述手法的重要依據(jù)。評點是古代文學(xué)批評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批評形式有其獨特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批評文字與所評作品融為一體,故只有與作品連為一體的批評才稱之為評點,其形式包括序跋、讀法、眉批、旁批、夾批、總批和圈點?!雹僭u點也是富有民族意味的敘事接受形式,這種批評形式不僅提供了對小說藝術(shù)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手法的美學(xué)批評,更涉及到小說寫作的倫理目的、人物事件的倫理定位、歷史發(fā)展的倫理解釋等倫理維度。
為歷史小說的合理性辯護是敘事評點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幾乎每本歷史小說都會在序言中豎起羽翼信使、補正史之闕的旗號,表明意在于世道人心有益,發(fā)揮如正史般善善惡惡,使亂臣賊子懼的倫理教育功能。如吉衣主人《隋史遺文序》:“史以遺名者何?所以輔正史也……茍有正史而無逸史,則勛名事業(yè),彪炳天壤者,固屬不磨;而奇情俠氣,逸韻英風(fēng),史不勝書者,卒多湮沒無聞??v大忠義而與昭代忤者略已,掛一漏萬,罕睹其全?!雹跉v史小說可以拾起為正史不載的遺珠,令英雄人物的大忠大義垂于后世。
有的作者直接將小說比附為正史,如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讀法》開篇就說《列國志》與其他小說不同之處在全依正史而來:“別本都是假話,如《封神》、《水滸》、《西游》等書,全是劈空撰出,即如《三國志》,最為近實,亦復(fù)有許多做造在內(nèi)。《列國志》卻不然,有一件說一件,有一句說一句,連記實事也記不了,那里還有功夫去添造。故讀《列國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說一例看了?!雹蹖嶋H上全以正史作底本無疑會降低小說的原創(chuàng)性,這里卻反而成為小說作者自抬身價的砝碼。如把小說全作正史看,那看正史即可,何必要另作小說呢?蔡元放也有自己的解釋:“我今所評《列國志》,若說是正經(jīng)書,卻畢竟是小說樣子,子弟也喜去看,不至于捍格不入。但要說他是小說,他卻件件都從經(jīng)傳上來。子弟讀了,便如將一部《春秋》、《左傳》、《國語》、《國策》都讀熟了,豈非快事?!雹芤簿褪钦f他認為《列國志》在嚴肅枯燥的正史和趣味性極強的稗官小說間達到了平衡,具備寓教于樂的功能。而在實際操作中,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一書以其剪裁的得當(dāng),吸收正史的恰到好處成為列國系列的定本。余象斗的《題列國序》甚至將小說拔高到正史之上:“于是旁搜列國之事實,載閱諸家之筆記,條之以理,演之以文,編之以序,胤商室之式微,垍周朝之不臘,炯若日星,燦若指掌,譬之治絲者,理續(xù)而分,比類而理,毫無舛錯,是誠諸史之司南,吊古者之鵔鸃?!雹菟J為歷史小說與正史相比更加明晰可辨,是對錯綜復(fù)雜、大義不明的歷史現(xiàn)象的抽象化和條理化,所以更有益于世道人心,發(fā)揮倫理教育作用。
在一些作者看來,歷史小說還擁有正史不具備的優(yōu)點,即通俗性。通俗化的稗官小說能使愚夫愚婦讀懂原本不易懂的正史,這大大擴張了歷史敘事的接受人群,從而發(fā)揮更加廣泛的倫理影響。甄偉《西漢通俗演義序》解釋“通俗演義”:“俗不可通,則義不必演矣。義不必演,則此書亦不必作矣……言雖俗而不失其正,義雖淺而不乖于理;詔表詞賦,模仿漢作;詩文論斷,隨題取義。使劉項之強弱,楚漢之興亡,一展卷而悉在目中:此通俗演義所由作也。”⑥作者雖強調(diào)通俗的普及性,也不忘申明演義的目的:“始而愛樂以遣興,既而緣史以求義,終而博物以通志,則資讀適意,較之稗官小說,此書未必?zé)o小補也?!雹哂株惱^儒《唐書演義序》:“演義,以通俗為義也者”?!把萘x固喻俗書哉,義意遠矣!”⑧極言演義通俗之功。
可觀道人《新列國志敘》則盛贊歷史小說寓教于樂的功能,甚至將其與經(jīng)史相提并論:“往跡種種,開卷瞭然,披而覽之,能令村夫俗子與縉紳學(xué)問相參,若引為法誡,其利益亦與《六經(jīng)》諸史相埒,寧惟區(qū)區(qū)稗官野史資人口吻而已哉……茲編更有功于學(xué)者,浸假兩漢以下以次成編,與《三國志》匯成一家言,稱歷代之全書,為雅俗之巨覽,即與《二十一史》并列鄴架,亦復(fù)何媿?”⑨陳繼儒《敘列國傳》則將該書稱為“世宙間一大賬簿”,記錄正史未載或暗昧不明的人事,“亦足補經(jīng)史之所未賅……如是雖與經(jīng)史并傳可也。”⑩
歷史小說的評點中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將所評小說的倫理目的袒露無遺,如毛宗崗《讀三國志法》開篇即表明其正統(tǒng)觀念:“讀《三國志》者當(dāng)知有正統(tǒng)、閏運、僭國之別。正統(tǒng)者何也?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盵11]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指出該書功在使人明了“三國之盛衰治亂,人物之出處臧否”,并對主要人物作出倫理上的判定:“曹瞞雖有遠圖,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為身謀,雖得之,必失之,萬古奸賊,僅能逃其不殺而已,固不足論。孫權(quán)父子,虎視江東,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瞞可議。惟昭烈漢室之胄,結(jié)義桃園,三顧草廬,君臣契合,輔成大業(yè),亦理所當(dāng)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關(guān)張之義,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盵12]把一部《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的倫理面貌盡皆捏出,生怕讀者不能分辨。又如吳璿在《飛龍全傳序》中稱“稗官野史,亦可以寄郁結(jié)之思。所謂發(fā)憤之作,余亦竊取其義焉?!盵13]指明他困頓場屋,不得以而借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的機會一展平生抱負。吳研人更是在《痛史敘》中直言自己編寫歷史小說的目的:“吾于是發(fā)大誓愿,編纂歷史小說:使今日讀小說者,明日讀正史,如見故人;昨日讀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讀小說而如身臨其境。小說附正史以馳乎?正史藉小說為先導(dǎo)乎?請伺后人定論之,而作者固不敢以雕蟲小技,妄自菲薄也?!盵14]
歷史小說的評點者一般都具備很強的倫理責(zé)任感,他們用序(敘)、讀法等總評形式在文本開端處為歷史小說這一俗文類辯護,闡明歷史演義的倫理目的,奠定小說中人事的倫理基調(diào),從一開始就牢牢控制著讀者接受的倫理向度。
歷史并非是理性不斷完善的過程,時代的發(fā)展、經(jīng)濟技術(shù)的進步并不意味著人類倫理道德水平的提高,恰恰相反的是,歷史本身充滿著暴力與邪惡,古代歷史敘事以實錄原則呈現(xiàn)這些暴力、邪惡,意在使其成為后世的鏡鑒。但歷史小說對惡的呈現(xiàn)也招來了非議,有人認為以渲染惡來達到去惡的目的,不啻于火上澆油,只會使人更加沉溺其中難以自拔,所謂“勸百諷一”。王德威在《歷史與怪獸》一書中將這一點稱為古典歷史敘事的一個悖論:“旨在去惡卻呈現(xiàn)惡本身”[15]。實際上這一悖論早已為評點者提及,他們常在歷史小說的序言、讀法等評點形式中為歷史小說直書惡人惡行辯護,明確指出歷史小說寫惡是以去惡揚善為目的。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讀法》非常注意讀者對小說的接受:“《列國志》中有許多壞人,也有許多好人。但好人也有若干好法,壞人也有若干壞法。讀者需細加體察,逐個自分出他的等第來,方于學(xué)問之道有益,不可只以好壞二字,囫圇過了?!本褪钦f讀者需對小說中的善惡正邪有自己的判斷,不可人云亦云,不加反省。又指出書中善惡并舉的合理性:“夫圣人之書,善惡并存,但取善足以為勸,惡足以為戒而已。他本小說,于善惡之際,往往不甚分明;其下者,則更鋪張淫媟,夸美奸豪,此則金生所謂其人可誅、得書可燒、斷斷不可使子弟得讀者也。若《列國志》之善惡施報,皆一本于古經(jīng)書,真所謂善足以為勸,惡足以為戒者,又何嫌于驕奢淫逸喪心蔑理也哉!”[16]蔡元放認為歷史小說如果不同時呈現(xiàn)善惡,一味寫善,只會使善惡的區(qū)分模棱兩可,絕不可取,一味對惡行不加評判地渲染的作品更加不可讀?!稏|周列國志》則以《左傳》、《戰(zhàn)國策》等經(jīng)典為綱,呈現(xiàn)驕奢淫逸等暴行都有所依據(jù),做到了“不隱惡”。這樣,蔡元放為《東周列國志》中以惡去惡的合理性作出了有力的辯護。
《南史演義》寫南朝故事,所謂“六朝金粉”,其間人物多耽于聲色,風(fēng)流韻事頗多,針對有論者所謂“恐觀者色飛眉舞,引于聲色之途而不知返”的指責(zé),許寶善在《南史演義序》中答道:“夫有此國家,即有興替。而政令之是非,風(fēng)俗之淳薄,禮樂之舉廢,宮闈之淑慝,即于此寓焉。其興也,必有所以興;其亡也,必有所以亡。如是而得者,亦如是而失。影響相隨,若報復(fù)然。閱者即其事以究其故,由其故以求其心,則凡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胥于是乎在。寧可執(zhí)‘金粉’兩字概之耶?且圣人刪詩,不廢鄭衛(wèi),亦以示勸懲之意。是書之作,亦猶是而已矣。況荒淫侈靡之事,正史亦并載之,其能盡棄之否耶?”[17]他指出歷史小說與正史一樣,必須記錄下倫理道德敗壞的人事,做到是是非非,才能讓人自行領(lǐng)悟到興衰勝敗之理。
除了序跋、讀法,歷史小說還有一種較為特別的評點形式,即“凡例”?!胺怖币话憔o接在序言之后,交代小說寫作的緣起、旨趣,編排歷史事件、刻畫歷史人物的原則、方法等等。凡例作者一般即小說作者,可以視為“自評”?!端鍩燮G史》凡例首先強調(diào)的是該小說雖寫帝王荒淫之事,卻內(nèi)含諷喻:“著書立言,無論大小,必有關(guān)于人心世道者為貴。《艷史》雖窮極荒淫奢侈之事,而其中微言冷語,與夫詩詞之類,皆寓譏諷規(guī)諫之意,使讀者一覽知酒色所以喪身,土木所以亡國。則茲編之為殷鑒有裨于風(fēng)化者豈鮮哉!方之宣淫等書,不啻天壤?!盵18]更指出小說中用隱晦的譬喻來指代具體行為,是自有其深意:“如調(diào)戲宣華則用藤纏,賜同心則用連環(huán),剪彩則用剪春羅,會花陰則用交枝,自縊則用落花,唱歌則用行云,獻開河謀則用狐媚,盜小兒則用人參果,選殿腳女則用蛾眉,斬佞則用三尺,玩月則用蟾蜍,照艷則用疏影,引諫則用葵心,對鏡則用菱花,死節(jié)則用竹節(jié),宇文謀君則用荊棘,貴兒罵賊則用傲霜枝,弒煬帝則用冰裂。無一不各得其宜。雖云小史,取義實深。”[19]作者表明了該書沒有刻意渲染荒淫暴虐之行,更處處用雅言寫出情愛的意境,以助世道人心。所謂:“風(fēng)流小說,最忌淫褻等語以傷風(fēng)雅。然平鋪直敘,又失當(dāng)時親昵情景。茲編無一字淫哇,而意中妙境盡婉轉(zhuǎn)逗出。作者苦心,臨編自見?!盵20]所以該書不僅不是宣淫,恰是一篇止淫的勸諫文字。又如《北史演義》凡例:“齊之文宣淫暴極矣,又有武成之淫亂,周天元之淫虐繼之,卷中列載其事,以見兇亂如此,終歸亡滅,使人讀之凜然生畏”,“書中女子以節(jié)義著者……皆用特筆表出,以示勸勉之意?!盵21]《南史演義》凡例:“凡忠義之士,智勇之臣,功在社稷者,書中必追溯其先代,詳載其軼事,暗用作傳法也?!盵22]表明作者善善惡惡的敘事原則,敘惡人行徑旨在使人明了其敗亡的緣由,從而警醒,同時對忠孝節(jié)義之行加以表彰,樹立道德模范,用作傳的手法詳敘其一生行止。
總之歷史小說高舉史傳敘事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原則,用小說之筆集中展現(xiàn)惡人惡行,并以其最終的敗亡確證儒家倫理道德的合理性。但并非所有歷史小說都很好地平衡了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的關(guān)系,大量歷史人物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沒有活生生的人物,只剩下特定德目本身。有些評點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如《隋唐演義》七十二回評曰:“淫穢之事流毒宮闈,古今未嘗無之,但在武氏最彰明較著者也,然其最著處又經(jīng)后人十分描寫裝點曲盡,而惡惡之心始覺快然無憾,或者當(dāng)時未必盡然。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矣。’讀者又宜諒之矣?!盵23]評者在此提醒讀者小說中至惡之人也許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邪惡,多是后人善善惡惡之心作怪,為了起到警世勸誡的作用將其罪惡極端化了,以引起讀者的義憤。這是古代歷史小說人物倫理面貌上的修辭性表現(xiàn),讀者應(yīng)有所判斷。
對通俗小說的評點興起于明朝萬歷年間,李卓吾和余象斗開始從事小說評點活動。而最早受到評點家關(guān)注的就是歷史演義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萬卷樓刊本),緊接著出現(xiàn)了余象斗刊刻的《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其后《三國演義》的評本達到七種,鐘惺、李漁、毛氏父子等文士紛紛加入評點《三國》的行列,其他如《殘?zhí)莆宕萘x》、《新列國志》、《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等都有評本問世。為何小說評點最早的對象為歷史小說,可能與古人好古之風(fēng)有關(guān),前朝舊事、歷史風(fēng)流人物往往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古代歷史小說的評點也多以對歷史人事進行倫理評判為主。
如《列國志傳評林》余象斗在第一回“蘇妲己驛堂被魅,云中子進斬妖劍”節(jié)有眉批曰:“姜后俯首不觀淫樂者,難以言貞,后能以表諫紂王,忠貞之心凜凜然可表矣。紂不納諫,又能抗拒以數(shù)紂過,被紂振肢投于樓下,其身雖死,其正存焉,雖千百載觀至此者,莫不嗟嘆。商至于今,未有如姜后者也?!盵24]唯恐人不知姜氏之賢德,將其行為列出,細加分析,作出蓋棺論定式的倫理判斷?!度龂緜髟u林》的評點也多是對人物情節(jié)的直接評論,但沒有后來評本“擁劉反曹”的傾向性,對曹操的評價較為客觀,如評“曹操起兵殺董卓”一節(jié):“曹操往尋陳留,義結(jié)衛(wèi)弘,國助家資,矯詔招兵以誅卓賊,乃忠義之舉也?!盵25]評“關(guān)云長千里獨行”一節(jié):“既不追其去,又贈金袍,即此可見操有寬人大度之心,可作中原之主。”[26]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的評點較為平庸,也多是對人事的道德評價,而且往往較為迂腐,正如其在《讀法》中所說:“本書中批語議論,勸人著眼處,往往近迂,殊未必愜讀者心。自然,若肯信得一二分,于事未必?zé)o當(dāng),便可算我批書人于看書人有毫發(fā)之益。不止如村瞽說彈詞,僅可供一時之悅耳也”。[27]《三國演義》毛氏父子評本第二十九回回前評:“人謂管仲不如鮑叔,以鮑叔能薦賢,而管仲不能薦賢也。今周瑜薦魯肅,魯肅又薦諸葛瑾,張纮亦薦顧雍,其轉(zhuǎn)相汲引如此。彼管仲于臨終時,力短賓須無、寧越等諸人,而未嘗薦一賢士以自代。然則如瑜、如肅、如纮者,賢于管仲遠矣。”[28]在與古代人物的比較中見出周瑜、魯肅、張纮在舉薦人才方面無所保留。
評點不只簡單地對人物事件作倫理判斷,更以是否合于儒家倫理道德為興衰成敗的唯一解釋,正所謂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仁者無敵,有德者天自佑之;天下之亂也是統(tǒng)治者“自亂之”,即其自身倫理道德敗壞所致。《北史演義》第一卷卷末批:“自古興亡之機,決于敬肆兩端,而女禍為尤烈。蓋女一專寵,心神迷惑,邪言易入,政事易弛。外家必至依寵專權(quán),把朝局弄得七顛八倒,鮮有不敗亡者。自三代季氏及歷朝以來,往往如是?!盵29]《南史演義》第四卷末批:“寄奴與無忌,自牢之?dāng)『?,一旅寄人耳。乃能統(tǒng)合勇銳,卒成大事,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冈m具梟雄之性,然局量褊小,無有遠圖,何能受享天位,觀于登殿而土陷,可以知其故矣。乃東奔西竄,卒斬舟中,兇頑亦何益哉!觀裕降者勿殺,及禁止擾害民間數(shù)言,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開國之君,自超越尋常萬萬也?!盵30]
《殘?zhí)莆宕萘x》共六十回,在敘述五代歷史之前,用了三十四回的篇幅描寫黃巢起義、李克用保唐、田令孜弄權(quán)等唐末風(fēng)云際會的歷史場面,直至第三十五回才寫到朱溫逼昭宗禪位建立后梁。對于李唐王朝的衰落,作者先以“天數(shù)”釋之,第三回云:“世之盛衰,國之興廢,皆有定數(shù)。太平時節(jié),國有英雄扶社稷;離亂之時,天生奸佞亂乾坤?!币虼?,天生黃巢:“一小兒席地而坐,身穿黃衣,叫田氏為娘,化一道黃氣沖入田氏懷中,田氏歸即有孕,懷胎二十五月,一日誕下,形容怪異,身長二尺,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左臂生肉滕蛇一條,右臂生肉隋球一個,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盵31]父親將他丟至溝渠,又有土地神將之移到巢樹上鴉鵲窠中,七日不死。后于藏梅寺中又得仙女下凡送寶劍一口,言其將“殺人八百萬,血流三千里?!钡诘谒幕鼗啬ㄟ^卓吾子的點評,卻道出了天命背后的真正原因,評曰:“僖宗以貌取人,失之巢賊,致令殺人八百萬,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圇圇一個天下,分為五代,況起手開刀,天曹主殺法明,法明即多方求救,能幸免大數(shù)耶!”[32],實際上將五代的朝更夕替歸因于唐僖宗的無德失人,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呼喚復(fù)歸儒家君君臣臣的倫理理想。其余亦多為對人物的歷史功績和倫理道德的判定,如第八回末評:“李仆射起兵討賊,有殉國之志。其妻劉氏催兵救援,亦可謂女中丈夫”[33]。
對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作倫理化的解釋雖然具有合理性,但也不能絕對化。歷史的進程并不是善戰(zhàn)勝惡的簡單重復(fù),而是由軍事、政治、經(jīng)濟、民族等復(fù)雜因素共同決定的。不僅是評點者,小說作者甚至讀者都認同這種對歷史的倫理化解釋,這無疑不利于我們認識歷史,也有損古代歷史小說的藝術(shù)水準。
這樣看來,評點中的倫理批評往往都是有關(guān)儒家倫理道德的常識,無甚高論,評點者只不過明確點出,引人注目而已。但有些優(yōu)秀的評點家常常依個人性情,對老生常談式的倫理定位持懷疑態(tài)度,并對較為隱晦復(fù)雜的人物事件給出出人意表的分析,引人入勝。如《三國演義》毛氏父子評本,十一、十二回寫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堅辭不受,前兩次劉備的反應(yīng)分別為:“再三相讓,玄德哪里肯受?!薄疤罩t推讓再三,玄德只是不受?!敝钡降谌翁找浴翱蓱z漢家城池為重”相求,劉才應(yīng)允。而毛宗崗在前兩次劉拒絕后,均評道:“真耶?假耶?”[34]一反為劉漢張目的“大義”,點明了劉備深諳帝王之術(shù),實實在在是一代梟雄。
第八十回,曹丕弒漢帝,劉備部下皆勸劉備即立帝位,劉不允,孔明托病不出。后以群臣動之,漢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痹u曰:“不言己德不堪,但恐人心不服,比前又漸漸相近?!笨酌髟唬骸笆ト嗽疲骸徽?,則言不順’,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漢中王曰:“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評曰:“此句已是十分應(yīng)承?!盵35]此處的評點不僅是表明劉備的梟雄性格,甚至暗含諷刺,點出了劉備怕稱帝無名,遭人議論,內(nèi)心又頗為急切的矛盾心理。
又第十九回,敘曹操攻伐下邳,生擒呂布,與布屬下陳宮對話,諷其昔日不為己效力,致今日有此下場。曹操曰:“今日之事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評曰:“操如此問,宮必如此答。使操而有良心者,念其昔日活我之恩,則竟釋之;釋之而不降,則竟縱之;縱之而彼又來圖我,而又獲之,然后聽其自殺。此則仁人君子用心也,而操非其倫也?!盵36]這里用細致的分析發(fā)人所未見之事,深化了我們對曹操奸雄性格的理解。
工具化、機械化的德目往往會成為人性的枷鎖,毛氏父子于此深有感觸。萬卷樓刊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曹操的名句“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后加“論曰”:“后晉恒溫說兩句言語,教萬代人罵道:雖不去流芳百世,亦可以遺臭萬年。”[37]只是一味認定曹操的自私無德,無甚新意,而毛氏父子在第四回總評中論道:“讀書至此者,無不詬之詈之,爭欲殺之矣。不知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fù)能開此口乎?至于講道學(xué)諸公,且反其語曰:‘寧使人負我,休叫我負人?!遣徽f得好聽,然察其行事,卻是步步私學(xué)孟德二語者,則孟德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38]毛氏雖然積極維護擁劉反曹的正統(tǒng)思想,但卻痛恨假道學(xué)之虛假偽善,這里為曹操做的翻案文章實際上標榜的是心學(xué)所提倡的“真性情”,可見優(yōu)秀的評點家可以跳出儒家規(guī)范倫理的束縛,提出符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倫理觀。
完整的敘述活動是從敘事主體到敘事文本再到敘事接受的過程,敘述作為修辭行為能否達到交流、影響的目的,要看接受者的反應(yīng)如何。古代歷史小說評點體現(xiàn)了評點者的接受模式和聚焦重心,即通過序(敘)、讀法、凡例、回評等形式申明古代歷史小說在倫理上的合法性,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倫理判斷,進而為歷史更迭作出倫理上的解釋。這些評點對發(fā)揮古代歷史小說的倫理教育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政治倫理及家庭倫理的合理性和權(quán)威性在這些評點中得到鞏固,幾乎成為唯一正確的倫理價值形式,僅有一小部分評點能擺脫說教模式,給出生新的倫理判斷。現(xiàn)代讀者在閱讀古代歷史小說及其評點時應(yīng)具備批判性眼觀,不盲從古典敘事中“虛構(gòu)的權(quán)威”。
①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②袁于令《隋史遺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6]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22、423、223、207、207、138、248、141、342、109、423-424頁。
[13]吳璿《飛龍全傳》,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第1頁。
[14]吳沃堯、陸應(yīng)旸《痛史·樵史演義》,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15]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版,第103頁。
[17][22]杜綱《南史演義》,鳳凰出版社 2011年版,第 1、2頁。
[18][19][20]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岳麓書社 2004年版,第 1、2、1頁。
[21]杜綱《北史演義》,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23]褚人獲《隋唐演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923頁。
[24]余邵魚編,余象斗評《古本小說叢刊第6輯·列國志傳評林》,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41-43頁。
[25][26]羅貫中《古本小說叢刊第23輯·三國志傳評林》,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9、377頁。
[27]張菊齡編《明清章回小說研究資料》,中央民族學(xué)院科研處1980年版,第114頁。
[28][34][35][36][38]陳曦鐘等《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年版,第 357、125-127、978、234、40頁。
[29]杜綱《北史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頁。
[30]杜綱《古本小說叢刊第20輯·南史演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653頁。
[31][32][33]吳研人、羅貫中《狄公案·殘?zhí)莆宕萘x》,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99-200、202、209頁。
[37]羅貫中《古本小說集成第3輯·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