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偉
(江西農業(yè)大學政治學院,江西南昌 330045)
(一)時效取得的內涵
時效取得制度源于羅馬法的《十二銅表法》。該法為了彌補羅馬法中財產轉讓形式過于煩瑣所造成的缺陷,創(chuàng)設了該制度,其第6表第3條規(guī)定:“凡要式轉移物沒按規(guī)定方式轉讓的,受讓人繼續(xù)占有不動產2年,動產1年而取得所有權?!比毡緦W者山本敬之認為作為權利人的事實狀態(tài)持續(xù)一定期間后承認權的取得叫時效取得。[1](P.108)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物權的內容和重心都在發(fā)生變化,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作為物權取得方式之一的時效取得也在不斷完善。時效取得,是指有人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公開、和平、持續(xù)地占有他人財產經過法定期間,即取得占有財產所有權的一種時效制度。時效取得的完成,必須要求占有人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公開、和平、持續(xù)地對他人財產進行占有;同時,占有必須持續(xù)至法定期限屆滿。時效取得完成的結果,則歸結為占有人取得占有財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
(二)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1.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
(1)自主占有。所謂自主占有,是指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占有標的物,此為時效取得的核心要件。[2](P.32)
(2)和平占有。所謂和平占有,即占有人非以暴力或脅迫方式取得或維持占有。
(3)公然占有。所謂公然占有,是指不帶隱私瑕疵的占有,即將對標的物的占有事實向社會公開,不加隱瞞。[3](P.45)
(4)占有必須持續(xù)達到法定期間。所謂持續(xù)占有,指非所有人占有某項財產連續(xù)不間斷的占有,如果是時斷時續(xù),或者在占有過程中原所有人提出過請求,或者占有人作出承認以及出現(xiàn)其他法律事實,則不是持續(xù)占有?;跁r效取得制度的基本精神在于保護永續(xù)的法律事實,因此,無權占有即使具備自主、和平、公然三個條件,如果未經過法律法規(guī)的期間,仍然不受時效取得制度的保護,因而也就不能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4](P.126)
2.時效取得屆滿的法律后果
(1)占有人取得所有權。法律規(guī)定的時效屆滿,即發(fā)生占有人取得所有權的法律后果。對于動產,占有人即取得其所占有動產的所有權;對于不動產,在不動產實行強制登記的國家,占有人僅取得請求登記為所有權人的權利,而不是當然地取得所有權,也就是說,只有在辦妥登記手續(xù),取得產權證后,方能成為真正的不動產所有人。
(2)占有人取得自始占有的孳息。當占有人因時效期限屆滿而取得所有權時,其被視為自開始占有之日起即是所有權人。因此,占有人取得占有期間的占有物的收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占有人對不動產所設定的一切權利均為有效,獲得占有期間的孳息。
(三)時效取得制度與相近制度的關系
1.訴訟時效與時效取得的關系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請求權即發(fā)生消滅請求權后果的法律事實。我國現(xiàn)行《民法通則》第7章只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沒有規(guī)定時效取得。事實上,時效取得和訴訟時效作為時效制度的兩大組成部分,其共同點是:同屬時效,均以一定的事實狀態(tài)存在為前提,均以一定期間的經過為要件,也均以發(fā)生權利的變更為法律效果。此外,兩種時效的功能,也常被合并而概括為穩(wěn)定法律秩序、作為證據(jù)之代用、促使權利人行使權利等等。但是,二者從兩個不同的方面發(fā)揮著穩(wěn)定社會經濟生活的作用,在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點:
第一,構成要件不同。時效取得是以非所有人以所有之意思,公開、和平地占有他人財產持續(xù)達到法定期間為條件;訴訟時效是以權利人對自己的權利不行使持續(xù)達法定期間為條件。
第二,適用對象不同。時效取得主要適用于財產所有權;而訴訟時效主要適用于請求權。
第三,法律效果不同。時效取得導致非所有人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與權利人喪失該物的所有權,無論是非所有人取得的權利,還是權利人喪失的權利均為實體權利;而訴訟時效導致權利人喪失請求權,義務人不能因此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權,只能取得抗辯權。
如果沒有時效取得,僅有訴訟時效,當訴訟時效完成后,權利人消滅了請求權,而實際占有人卻不能取得所有權,無法解決請求權消滅后的財產歸屬問題,出現(xiàn)權利與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從而使法律對經濟關系的調整留下空白。雖然時效取得和訴訟時效之間確實存在如何協(xié)調的問題,但是存在的矛盾和沖突是可以用立法技術來予以調和及消除的,相反,一項制度的缺位所帶來的法律空白和體系不完整是無法消除的。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種訴訟時效和時效取得并存的完整的時效制度。
2.善意取得與時效取得的關系
通說認為,善意取得和時效取得一樣都具有維護交易安全和促進物盡其用的功能,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在物權法中沒有必要再規(guī)定動產的時效取得制度。[5]筆者認為,盡管善意取得制度和時效取得制度在維護交易安全方面有功能上的交叉甚至重合,但不能取而代之,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制度構造及適用條件各異,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功能仍有差別。善意取得制度更側重于交易安全之維護,在促進物盡其用方面僅是間接發(fā)揮作用;而時效取得制度在促進物的有效利用方面功能明顯,但在維護交易安全方面卻是間接發(fā)揮作用。
第二,保護的對象不同。時效取得是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某種財產權利之意思,持續(xù)行使該權利達法定期間,從而取得該權利的法律制度;而善意取得是指無處分權的動產占有人讓與該動產所有權時,如果受讓人受讓該動產時主觀上出于善意,則仍然可以取得該動產所有權的制度。也就是說,前者維護的是客觀上存在的一種時間持續(xù)的狀態(tài),而后者強調的是一種主觀狀態(tài)的善意。
第三,適用范圍與要件不同。善意取得適用于交易領域,并以有償為必要,如買賣、互易等,在無償轉讓的場合,如贈與等情形,因該制度之適用事關原權利人之所有權,不宜僅因受贈人之善意而損及原權利人之權利,故無善意取得適用的余地;而時效取得之適用并不限于交易領域,在交易領域,為彌補轉讓人的處分資格及行為能力瑕疵,事實狀態(tài)持續(xù)達法定期間,固有時效取得之適用,其他基于事實行為占有他人動產持續(xù)達法定期間者,亦可適用該制度。換句話說,善意取得涉及所有人、占有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三方,而時效取得則可能只涉及所有人、占有人兩方關系,無需與無權處分相關。另外,雖然德國、瑞士民法典規(guī)定動產時效取得以占有人主觀上善意為必要,但是大多數(shù)國家不以善意為動產時效取得的必備要件;而善意取得的適用必須以受讓人主觀上的善意為必要。因此,在動產領域,盡管完善的善意取得制度使得動產的時效取得適用范圍有所縮小,但卻無法完全取而代之。
3.不動產登記與時效取得的關系
有學者認為,隨著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普及,未登記的不動產物權將日益減少直至絕跡,不動產物權的時效取得也就失去了最后一片綠洲而逐漸消亡。筆者認為,不動產登記與時效取得還是存在差別的。
首先,在我國,尚未建立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的登記制度,而且現(xiàn)有的登記制度也只是作為行政管理部門對不動產或者土地物權變動進行管理和監(jiān)督的一種手段。[6](P.470)大量的不動產游離于不健全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外,對這些不動產而言,時效取得制度在定紛止爭、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方面尚有較大的作用空間。
其次,在不動產登記的效力問題上,有登記要件主義和登記對抗主義的區(qū)分。有學者認為,在采取登記要件主義的國家,未經登記不發(fā)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效力,完善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使得時效取得的適用變得多余。[7]事實上,在采取登記要件主義的國家,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公信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筆者認為,為消除事實上的物權與法律上的物權長期相分離的狀態(tài),促進物盡其用,維護長久以來形成的事實狀態(tài),在例外的情形應允許時效取得制度的介入,破除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
最后,在維護交易的安全方面,時效取得制度不能完全為不動產登記制度所取代。通說認為,在采取登記要件主義的國家,通過賦予不動產登記以公信力,足以保護善意信賴該登記并與之進行交易的第三人的利益,足以維護不動產領域的交易安全。但是,通過公信力維護交易安全,必須建立在合同關系合法有效的基礎之上。如果作為登記前提條件的法律行為本身無效或被撤銷,而受讓人又占有使用該不動產持續(xù)較長時間并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事實狀態(tài),于此情形,公信力制度是無能為力的,唯有依靠時效取得制度加以解決問題。
(一)可以維護既存的社會秩序,解決糾紛
在羅馬法中,時效取得制度的功能是在于“通過這個自動機械,權利的缺陷就不斷得到矯正,而暫時脫離的所有權,又可以在可能極短的阻礙之后重新的結合起來”。[8](P.122)時效取得制度這一傳統(tǒng)功能也被現(xiàn)代民法所采納,它的設定使長期占有該財產的非財產權人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也就是說,原權利人喪失了該實體權利,而實際占有人取得了該實體權利,從而確定了財產歸屬,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這雖然對原權利人不公平,使其遭受利益損失,但是時效取得的完成并非秘密進行,權利人有充分的時間要求返還。權利人自愿放棄對財產的占有只能說明其對自己的財產漠不關心。因此,法律犧牲“權利上的睡眠者”的個人利益,換來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避免了當事人為了爭奪財產而發(fā)生各種矛盾。
(二)可以保障交易秩序,維護交易安全
隨著商品交換關系在時空上的延伸和頻率的提高,經常會發(fā)生某項財產的權利人長期對該財產失去占有和支配,而實際占有和支配該項財產的人在法律上并不享有對該項財產的所有權,實際占有人往往基于事實上的占有和支配對該財產做出某種處置,不僅發(fā)生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與事實關系不相一致的情況,還會形成一系列新的事實關系。如果法律不管占有人以何種方式、經多長時間占有財產,只要是占有人不享有所有權,統(tǒng)統(tǒng)不予保護,推翻既成的事實,恢復原狀,這樣勢必對交易秩序和安全造成嚴重破壞,有礙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時效取得制度可以在所有權的事實狀態(tài)與法律狀態(tài)不一致并符合法定要件的情況下,采取承認事實狀態(tài)法律效力的態(tài)度,來結束這種事實關系與法律關系的沖突,從而起到保障交易秩序、維護交易安全的作用。
(三)可以促進物盡其用和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
現(xiàn)代社會自然資源日益緊缺,民事立法的目的既要保護權利人的權利又要提高物的利用效率,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民法的一些制度如時效取得制度更加傾向于后者,時效本身就體現(xiàn)了“法律保護勤勉者,不保護懶惰者”的原則。財產的權利人雖享有權利,但長期“睡眠于權利之上”,使物的價值沒有充分發(fā)揮,而物的實際占有人因法律限制無法對物實現(xiàn)充分利用,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浪費,與促進物的利用原則相違背。時效取得通過保護占有人,將其轉化為真正的權利人,可以充分利用占有物,這正是社會實際需要對時效取得的要求。無論是訴訟時效還是時效取得都具有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提高物的使用效率的功能。
(四)可以維護司法尊嚴,提高民事審判效率
所有權歸屬不明容易引發(fā)糾紛和訴訟,如果未設立時效取得制度,一方面根據(jù)法定的原則,司法機關很難依據(jù)現(xiàn)有的訴訟時效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和不動產登記制度對所有權的歸屬做出明確的裁判;另一方面,當事人因訴訟未達到預期目的,還會對法律和司法機關產生失望心理,甚至懷疑法律的威信。如果設定了,法院不僅可以依此規(guī)定在法律實務工作中彌補其他制度在所有權歸屬方面的空白,還可消除當事人對法律的不信任。
此外,某項財產因為占有的時間過長,一旦發(fā)生糾紛,將會對權利的真實性造成取證方面的困難,即使能夠取證,也存在偽造證據(jù)的可能性,依據(jù)這些證據(jù)難以判斷當事人所有權或占有權的真實性。如果法律設定了該制度,只要確定占有人符合時效取得規(guī)定的條件,法院就可以據(jù)此直接確定權利的歸屬,不需要再就權利的歸屬問題進行調查取證。這有利于證據(jù)的收集與判斷,及時解決糾紛,提高民事審判效率。
(一)立法體例
1.國外的立法體例
很多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日本等都有關于時效取得的規(guī)定。各國規(guī)定中的多數(shù)內容差異并不大,主要的差異存在于立法體例上,有統(tǒng)一主義和分別主義之分。所謂統(tǒng)一主義,是指在民法中建立統(tǒng)一的時效制度,將訴訟時效和時效取得一并規(guī)定的立法體例,以法國、奧地利等國家為代表。所謂分別主義,乃是在民法中分別規(guī)定時效取得和訴訟時效兩種制度,將時效取得規(guī)定于物權法中,而將訴訟時效規(guī)定于總則之中的立法體例,以德國、瑞士等國家為代表。
(1)統(tǒng)一主義的立法體例。《法國民法典》對時效取得和訴訟時效統(tǒng)一進行了規(guī)定。《法國民法典》在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中專設“時效”一章作為第20章,共9個條文,對時效取得和訴訟時效不加區(qū)分,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定?!斗▏穹ǖ洹返?219條規(guī)定:“時效,謂依法律特定的條件,經過一定的期間,而取得財產所有權或免除義務的方法?!睍r效制度有統(tǒng)一的功能和目的,其效力均為發(fā)生權利得失,將兩種時效制度規(guī)定于總則編是可取的,且可以抽象出兩種的共同規(guī)定,避免立法的重復或準用的爭議。在法國民法中,時效取得分為普通時效和短期時效。普通時效期間為30年,短期時效期間10年到20年,10年和20年短期時效要求占有人為善意?!斗▏穹ǖ洹返?262條規(guī)定:“一切關于物權和債權的請求權,經過30年而消滅,主張時效者無須提出權利證書,并不得對其援惡意的抗辯?!笨梢姡诜▏穹ǖ渖?,普通時效是經30年而完成的。
(2)分別主義的立法體例?!兜聡穹ǖ洹氛J為時效取得的效力為獲得實體權利,而訴訟時效僅為請求權消滅或抗辯權發(fā)生,故兩者為不同的制度,于是將時效取得置于物權編中,而將訴訟時效列入總則編中?!兜聡穹ǖ洹穼r效安排了不同的章節(jié),在第一編總則設第5章訴訟時效,共計33個條文,視其為債務人拒絕給付的抗辯權之發(fā)生原因;而在第三編物權的第3章里規(guī)定了時效取得。德國的時效取得分為動產時效取得、不動產登記時效取得兩大類,并進行分別立法?!兜聡穹ǖ洹逢P于不動產時效取得,設有第900條和第927條兩個條文,而就動產時效取得安排了9個條文。顯然,《德國民法典》的時效取得立法體例采納分別主義體例。時效取得縱然適用范圍廣泛,但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請求權,隨著財產權類型的日異增多,適用范圍也會不斷擴大,其不但可適用于所有權及所有權以外的物權,也可適用于若干無形財產權。[9]
2.我國應該采取的立法體例
對于時效取得的立法應采取何種體例,我國學者也有不同的觀點。我國兩部物權法專家建議稿與民法典草案都對時效取得加以規(guī)定,但采取不同的立法體例。民法典草案參照日本民法典的規(guī)定,把時效取得放在總則編里邊,與訴訟時效合并在一起,規(guī)定為時效;而兩部物權法專家建議稿,參照德國民法典,把時效取得放在物權編中。顯然,前者采取統(tǒng)一主義原則;后者采取分別主義原則。筆者認為,采用分別主義的立法體例較為可取,原因在于:
第一,總則編規(guī)定的應是貫穿全法,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精神或制度。訴訟時效是請求權消滅的原因,其適用范圍貫穿全法,因此理應規(guī)定在總則部分。而時效取得是物權取得的方法,主要適用于物權法,相對于民事權利整體而言,不具有完整普遍的意義,不屬于權利變動的一般性規(guī)則,應放入物權編。
第二,統(tǒng)一主義的立法不符合各國或地區(qū)的立法趨勢。在古羅馬法上,訴訟時效與時效取得就是分別立法,原因在于時效取得的產生早于訴訟時效。到中世紀,注釋法學派與教會法認為兩者有著共同的法律本質,于是將二者合并為一個統(tǒng)一的時效制度。目前采用統(tǒng)一立法例的主要有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少數(shù)幾個國家。到18世紀,以薩維尼為代表的許多德國學者認為,時效取得與訴訟時效是不同的法律制度,何況訴訟時效并未消滅公法上訴權,只消滅私法上的請求權。近代大陸法系國家大都采此主張,如德國、意大利、葡萄牙、俄羅斯等,因而也就成為一種立法趨勢。
(二)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
在前面已經講過,通觀各主要國家民法典的有關規(guī)定,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1.占有須為和平、公然的占有;2.占有之始須為善意;3.占有標的物須為他人所有之物;4.須持續(xù)經過法定期間。只有在符合上述構成要件的前提下,才能構成時效取得,占有人據(jù)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原存于標的物上的一切與之相抵觸排斥的權利皆由此消滅。
在此主要論述第二個要件,即善意是否為時效取得的必要構成要件。羅馬法上的善意,是指占有人在實現(xiàn)占有時抱著正直人的態(tài)度,因為時效取得的前提一般是一種錯誤,人們認為是從所有主或者其代表或者至少不是以違背所有者意志的方式從持有物品的人手中接受該物品?,F(xiàn)代意義上的善意有兩種解釋:其一為對事實的不知;其二為不知且無過失。對善意,各國一般以推定解決,無須當事人舉證;而無過失,是指雖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仍不知無權利,對此一般采當事人自己舉證。判定占有人是否善意及有無過失一般為占有開始之時。對于占有是否必須為善意,大陸法系主要存在兩種立法體例,其一為善意肯定主義,德國、瑞士、法國均采此例;其二為善意否定主義,日本、我國臺灣、意大利均持這種觀點。
在我國,學者中亦有支持和反對兩種觀點。持支持觀點的一方認為,時效取得必須出于善意,否則,讓惡意占有者取得時效利益,有背于民法的誠信原則,不利于維護社會正義;持反對觀點的一方認為,從時效取得制度的宗旨及司法實務層面而言,善意不宜為時效取得之必要構成要件。
對此問題,筆者也是持善意肯定主義原則的態(tài)度,即時效取得之占有須起始出于善意,惡意占有不應成立時效取得。因為惡意占有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是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講誠實、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規(guī)避法律。如占有人在占有之始為惡意,顯然是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當然不能成立時效取得。但是如果惡意占有他人之物,已過訴訟時效,原所有權人喪失了勝訴權,不能追索其物,而惡意占有人又不能基于時效取得所有權,造成物的無主狀態(tài),這種情況如何處理?筆者認為訴訟時效所消滅的是當事人的勝訴權,而實體權利并未消滅,若當事人自動履行,法律不應禁止。若惡意占有人不自動履行,可以按照現(xiàn)行法處理無主物的態(tài)度,將占有物收歸國有,而不應讓惡意占有人享受到時效利益,以實現(xiàn)法律懲惡揚善之目的。
(三)時效取得的適用范圍
1.動產所有權的時效取得
動產是指性質上不須破壞、變更而能夠移動其位置的財產。[10](P.240)動產所有權的時效取得是指占有人以所有權人的意思,和平、公然和持續(xù)占有他人動產達一定時期而取得該動產所有權的制度。對于動產,只要符合時效取得的構成要件,占有人即可依時效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但是某些動產雖能移動,但因價值較高,故在交易習慣上對其轉讓較為慎重,轉移所有權時必須進行過戶登記,這些動產主要包括汽車、船舶、航空器等。對于這些價值巨大的動產來說,規(guī)定和一般動產相同的時效期間,顯然不利于保護原所有人的權益。故筆者認為對于這些動產的時效取得不應籠統(tǒng)規(guī)定適用一般條件,而應與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這些動產所有權轉讓的特殊規(guī)定相適應,在期間上要長于普通動產的時效期間,以保護原權利人的合法利益。這是因為在我國現(xiàn)階段,就公民的財產而言,如果某個公民擁有汽車、船舶或航空器等財產,則這些財產幾乎是其大部分家當,若在較短的期間內變成了別人的財產,這將會使原擁有該動產的公民傾家蕩產,這在心理上難以接受,有違法律的公平正義,也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2.不動產所有權的時效取得
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其位置,或非經破壞、變更則不能移動其位置的物。[10](P.233)對于不動產的時效取得,主要是土地和土地之上建筑物的時效取得。
(1)土地所有權的時效取得。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土地實行國有和集體所有,私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權,因而土地所有權依時效取得的情況極少,但對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所有權糾紛還是很有意義的。例如,如果兩個集體因界限不明,對某塊土地所有權有爭議,這時就可以利用時效取得制度來確定土地所有權。對此我國法律也作出過規(guī)定,如1995年頒布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guī)定》第21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連續(xù)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二十年的,應視為現(xiàn)使用者所有?!碑斎贿@僅限于集體組織之間的土地所有權爭議,私人不發(fā)生土地因時效而取得的問題。
(2)建筑物所有權的時效取得。對于建筑物的所有權,時效取得有其適用的余地。按照是否在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建筑物可分為已登記的建筑物和未登記的建筑物。因其登記與否,在適用時效取得上有顯著的區(qū)別。①未登記建筑物所有權的時效取得。它是指占有人以自主占有的意思,占有他人未經登記的建筑物達一定期間,有權請求登記為該建筑物的所有權人。在時效完成后,建筑物占有人并不當然取得未登記建筑物的所有權,而是有權請求登記為所有人,自登記之日起取得所有權。這是物權變動公示公信原則的必然要求。根據(jù)該原則,對不能辦理登記的違法建筑,就不能適用時效取得而取得所有權。②已登記建筑物所有權的時效取得。對此問題是有爭議的,對于建筑物所有權時效取得之適用是否以未登記為要件,存在兩種立法體例。其一為肯定主義,德國、瑞士、奧地利、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典中,不動產所有權依時效取得僅限于他人未登記的不動產。其二為否定主義,以日本民法典為典型,[11]意大利民法典和澳門民法典則在不以未登記為要件的同時,按一定的標準區(qū)分不同的占有期間。我國物權法草案的兩個專家建議稿都采用肯定主義,將不動產所有權的時效取得局限于未登記的不動產,筆者對此問題也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3.用益物權的時效取得
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占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權。[10]近現(xiàn)代民法關于用益物權制度,是一種以利用為本位的法律制度,其重要使命在于促成社會財富的充分利用。在我國,用益物權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宅基地使用權。這些用益物權的構成要件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并不相同,時效取得能否適用用益物權的各種型態(tài),需要逐一分析。
(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時效取得。針對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領域內,時效取得制度具有廣闊適用的空間。一方面,農村土地撂荒嚴重。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許多農民主要是年輕人,離土進城務工經商,而且多年不歸,從而導致大量耕地棄荒、撂荒,土地利用率低下。但也不乏一些撂荒土地又被一些無地少地農戶重新耕作使用,并在若干年后已形成事實使用狀態(tài),土地還成為其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惟有使怠于行使權利的農地使用權人喪失其久不行使的權利,通過公權力對土地權利之歸屬重新作出強制性的物權配置,賦予土地利用人以農地使用權,始得符合物權之社會化趨勢,從而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xié)調發(fā)展。[12]以時效取得制度來重新確定土地的使用權主體,正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另一方面,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人地矛盾異常突出,與此同時未開發(fā)宜耕土地大量存在?;纳?、荒坡、荒地、荒溝,“四荒”土地具有遠大的開發(fā)和利用前景,時效取得制度無疑為農民開發(fā)利用荒地提供了有效的激勵機制。
(2)宅基地使用權的時效取得。從自然屬性看,建筑物必須以土地為依托,離開土地,建筑物將不可能獨立存在。固然,在土地與建筑物同屬一主體時,建筑物所有權自然可依托于土地所有權之上,但事實上建筑物與土地往往分屬不同主體,尤其在我國,土地依法屬于國家或集體所有,于此情形,建筑物就必須借助于一種權利作為介體與他人土地相聯(lián)系。[13]這種介體就是宅基地使用權。建筑物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兩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房屋所有權人喪失宅基地使用權,那么房屋所有權也就徒有其名。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律,房屋所有權主體與宅基地使用權主體必須一致,并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出房地一同轉讓的原則,即房產與地產在交易中必須共同作為交易標的,而不宜分別對待。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權須依托于宅基地使用權之上,倘若承認房屋所有權之時效取得,而又否認宅基地使用權的時效取得,顯然有悖于法律邏輯。由此,宅基地使用權應納入時效取得客體范疇,惟有如此,才能維護物權法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的嚴密性。[12]
(3)地役權為財產權,故原則上可依時效而取得。但地役權類型繁雜,并非各種地役權均可適用時效取得。日本民法典第283條規(guī)定:“地役權,以繼續(xù)且表見者為限,因時效而取得?!敝挥欣^續(xù)且表見的地役權才可適用。因為權利的繼續(xù)行使是時效取得的一般要件,對于表見而非繼續(xù)的地役權,如未筑道路的通行地役權,只是偶爾使用他人土地,他人或因為友情或因沒有損害發(fā)生而容忍,若允許因時效而取得該種地役權,與時效制度的本旨相違背。對于繼續(xù)而非表見的地役權,供役地所有人不能自外部認識,沒有中斷時效的機會,若適用時效取得,則有失公平。[14](P.434)
綜上所述,時效取得制度是我國物權法立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效取得制度可以安定社會秩序,穩(wěn)定業(yè)已形成的社會關系,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避免當事人舉證和法院查證的困難。為了使這些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我們可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有益的、成功的經驗,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順應世界潮流、內容完備科學的時效取得制度。
[1]山本敬之,解亙譯.民法講義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劉保玉.物權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楊立新.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甘功立,白彥,丁亮華.取得時效制度的適用性研究[J].現(xiàn)代法學,2002,(4).
[6]孫憲忠.中國物權法關于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基本考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柳經緯.關于時效制度的若干理論問題[J].比較法研究,2004,(5).
[8]梅因.古代法[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溫世揚,廖煥國.取得時效立法研究[J].法學研究,2002,(2).
[10]魏振瀛.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渠濤.日本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喻文莉.取得時效客體研究[J].法律科學,2003,(2).
[13]劉武元.違法建筑在私法上的定位[J].現(xiàn)代法學,2001,(4).
[14]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