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時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高等教育哲學特有的反思、批判、追問、創(chuàng)造的思維方式與前瞻引領性功能是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武器。高等教育哲學的任務就是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的終極追問。布魯貝克于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學》(“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就是追問這些高等教育終極問題的經典之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增多,這本書在1986年就被介紹到了中國。此后,這本書逐漸風靡我國高等教育學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討論,也幾乎成為所有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必讀書目。我國學術界對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就是始于對這本經典著作的解讀。從1999年開始,關于此書的文章以述評或讀書報告的形式出現在國內各大高等教育類期刊上。2004年以后,以張楚廷教授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學》以及周光迅教授推出的《哲學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為標志,開始了國人建構高等教育哲學本土理論的時代。可見,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經歷了從解讀經典到建構本土理論的發(fā)展過程。通過回顧這一發(fā)展過程中的成就與缺失,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未來高等教育哲學的理論建構指明發(fā)展方向。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中,一共論述了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八個核心問題。但是,國內研究者在解讀布氏哲學的過程中,卻都將重點集中在第一個核心問題——“兩點論”的討論?!皟牲c論”是布魯貝克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對高等教育存在合法性的基礎的劃分。布魯貝克開篇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國內研究者通常認為“兩點論”是布氏理論的邏輯起點,并在探討“兩點論”是否完備的問題上,形成了接受與批判兩類觀點。
很多學者從總體上接受了布魯貝克對高等教育哲學“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學基礎的劃分方法,并且大部分都是忠于原著的讀書報告式的討論。當然,也有學者試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兩點論”進行再闡釋。張慧潔將20世紀高等教育哲學“認識論與政治論”的對立追溯到了19世紀30年代大學哲學的以紐曼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以斯賓塞為代表的“工具主義”的交鋒,并主張應該將這兩種價值觀協調統一起來。楊鄧紅認為“兩點論”反映了布魯貝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陳飛虎則認為“兩點論”是一種“適時的中庸”,兩種哲學觀念的提出是一種基于現實問題解決的社會價值取向,是一種適應時勢發(fā)展的中庸之道。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學者對“兩點論”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提出了質疑,存在著三種批判的觀點。第一種批判的觀點認為“兩點論”并不能涵蓋高等教育存在的全部合法性基礎,至少還應該包含“人本論”哲學基礎。例如,郭芳芳就認為這兩種哲學都是基于科技理性之上的,它們已經把高等教育引向了歧途,忽視了高等教育應該以人為本的職責所在。宋彩萍等人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兩點論”并不完備,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本源性基礎是“人的高層次發(fā)展的需要”。還有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布魯貝克雖然提出“兩點論”,但實質上卻是倒向了在實踐中占上風的“政治論”哲學。布魯貝克認為德國洪堡大學代表了一種“認識論”傳統,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有學者質疑了這一觀點,認為洪堡大學的改革思想著眼點是國家和政府的長遠利益,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一種認識論的哲學思想,布魯貝克所說的“認識論”其實是一種基于長遠利益的“政治論”。劉志文則認為布魯貝克雖然提出了“兩點論”,但由于忽視了知識自身價值和功能因素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從而最終倒向了“政治論”。最后,還存在著一種極端的反對意見,認為布魯貝克試圖劃分與協調“兩點論”的努力沒有必要,因為隨著現代大學職能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化,高等教育完全沒必要把高等教育哲學強行地進行某種協調,高等教育走向何種方向應該依靠時代條件和現實條件自然而然地協調。
通過對“兩點論”的批判,國內學者發(fā)現“兩點論”作為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是不完備的,這就需要尋找更加合理的邏輯起點,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的本土理論。賀武華總結了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中的五個理論學派,分別是:政治論與認識論;生命論;智慧論;資本論;道德論。在這五種理論之中,張楚廷教授的“生命論”哲學以及周光迅教授的“智慧論”哲學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哲學本土理論的典型代表。除了這兩種理論之外,作為國內研究者普遍持有的理論立場,“人本論”也應在本土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就從“人本論”開始,分述各家本土高等教育哲學理論。
1.人本論。很多學者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布魯貝克“認識論與政治論”兩種哲學基礎都缺乏對人的關注。“人本論”哲學觀堅持在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注重人的發(fā)展,但是對應該注重人何種向度上的發(fā)展,不同學者卻各有側重。有學者注重人的最低限的生存需要,認為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根本性依據是人的生存,高等教育應該立足于人之生存,才能實現其價值的本源性回歸。也有學者注重人的高層次發(fā)展的需要,認為高等教育是指向人的高層次發(fā)展的教育,人的充分、全面的高層次發(fā)展是高等教育的終極意義和價值追求。應該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從而指導高等教育實踐。郭芳芳則從人的生命特性之中尋找高等教育的立足點,認為高等教育只有立足于人生命的視角,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教育,人的生命特性和教育的關系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礎?!叭吮菊摗北旧聿皇浅墒斓睦碚摚菂s反映出國內學者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缺乏對人的關注的普遍焦慮。
2.生命論。張楚廷在2004年出版了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學》。在書中他指出,高等教育哲學不能僅僅歸結“政治論和認識論”兩種哲學,進而提出了“生命論”的觀點。張楚廷認為人的生命特性體現在人的精神性,雖然“人們無法否認一定物質條件的作用,但是更無法僅僅用物質條件來說明人類如此輝煌成果的出現,精神生活更好地代表了人這一獨特的生命體,而人的生命特征說明了這些,也說明了大學的出現”的意義和價值。張楚廷認為教育起源于人特殊的生命活力,高等教育就是這種生命活力的進一步提升。張楚廷極力批判高等教育盲目適應社會的做法,指出高等教育具有超越性。他認為人有超越本性,而高等教育就秉承了人類的這一本性,高等教育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超越意識與能力來體現自己的超越性,超越的大學才能提供真正的高等教育。實際上,張楚廷的“生命論”高等教育哲學是一種張揚個性解放、精神活力的特殊“人本論”,正如他自己所說:“大學為超越而生,為解放而生,為精神生命的活力永在而生,為人而生?!?/p>
3.智慧論。在張楚廷提出了“生命論”的兩年之后,周光迅提出了“智慧論”高等教育哲學。周光迅試圖從哲學與教育的關系入手,尋找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認為將哲學與教育聯系起來的正是“大智慧”。他的觀點是,哲學是“愛智”之學,最終是教人追求“大智慧”;教育是使人“開智”的活動,真正的教育也是教人去追求“大智慧”。哲學與教育是一致的:哲學是讓人樹立起“愛智”理念,教育是使人“開智”的途徑。在“智慧論”高等教育哲學看來,無論是認識論、政治論還是生命論,都要以使人擁有“大智慧”為前提。這種引導人類文明健康發(fā)展的“大智慧”,才是高等教育哲學存在和發(fā)展的最高使命。
如上所述,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經歷了從“解讀經典”到“本土理論”兩個發(fā)展時期:在“解讀經典”時期,“兩點論”是國內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對其合理性進行了大量的闡釋與批判;在“本土理論”建構時期,國內研究者實現了對“兩點論”的否定與超越,并在新的邏輯起點上建構了中國本土理論??梢?,“兩點論”在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發(fā)展與建立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梢哉f,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國內研究者對布魯貝克“兩點論”的接受、批判與超越的過程。
雖然對“兩點論”的討論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但其本身在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中的地位是否那么重要是值得質疑的?!皟牲c論”常常被解讀成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斑壿嬈瘘c”是國內學者慣用的一個概念,在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語境中,邏輯起點通常指的是高等教育所應秉承的終極理念。然而“兩點論”是布氏哲學的邏輯起點這一認識,明顯是一種誤解。有學者就認為“兩點論”并不能視作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不過是布魯貝克對美國高等教育哲學流派內部矛盾和沖突的一種歸納,只有這樣才能將各種相互沖突的觀點和理論流派放在一起討論。以上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但還不夠徹底。將“兩點論”視為敘述高等教育哲學各家流派觀點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抬高了其在布氏理論中的地位??梢哉f,“兩點論”只是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第一章論述高等教育地位的合法基礎時粗略劃分的兩類觀點,并沒有試圖涵蓋高等教育哲學所有理論流派的觀點。實際上,布魯貝克極力避免以某種終極理念作為邏輯出發(fā)點的論證方式。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我不相信會有一種可以通過共同捍衛(wèi)其純潔性而永世可靠的、單一的、不變的、理想的大學教育‘觀念’?!P鍵的哲學問題并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辈际纤f的“答案的共同基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邏輯起點,而“問題的共同基點”之所以與邏輯起點不同,在于它并不為高等教育中的矛盾沖突提供終極的價值判斷標準,只是作為各種問題討論中的關鍵要素。
“兩點論”之所以會被誤讀成布氏理論的邏輯起點,與國內學者建構理論時運用演繹邏輯的思維習慣有很大關聯。演繹邏輯根植于人類追求確定性的普遍愿望,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一個終極可靠的理念來對事物進行解釋說明。這種愿望反映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從柏拉圖以來,學者們就試圖構建一個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是演繹邏輯的經典形式,如下例可以說明演繹邏輯的論證方法:所有人都會死(大前提);亞里士多德是人(小前提);所以亞里士多德會死(結論)。演繹邏輯的最大特點是必須尋找一個可靠的“大前提”,在此基礎之上論證才能夠展開。深受演繹邏輯影響的國內研究者在解讀布氏哲學理論時傾向于尋找其論述的大前提,“兩點論”也就因此被當成布氏理論的邏輯起點而被誤讀。
演繹邏輯的思維習慣也影響到后來本土理論的建構?!叭吮菊摗薄爸腔壅摗薄吧摗倍荚噲D找到一個比“兩點論”更具本源性的邏輯起點,并以此出發(fā)為所有高等教育活動中的矛盾沖突提供終極解答。運用演繹邏輯建構理論固然有層次清晰、體系完整的優(yōu)越性,但是演繹邏輯卻存在著幾種明顯的缺陷。首先,我們無法確定演繹邏輯所必須依據的大前提的正確性。如果某種理論的大前提被證明是錯誤的,基于這種前提的整個理論的合理性就會被全部的否定。舉例來說,無論是將發(fā)展人的生命活力作為高等教育哲學的大前提,還是將發(fā)展人的智慧作為高等教育哲學的大前提,在自身的論證體系內都是絕對正確的,但無法橫向地比較。這就會導致一個非黑即白的后果:各種理論是相互排斥的,我們必須全部接受一種理論,而全部否定其他理論。如果我們無法確信一種理論的話,就只好保持一種懷疑主義的態(tài)度,而這對于理論的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其次,通過演繹邏輯很難產生思想豐富的理論。哲學家羅素認為,產生新知識的方法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歸納法不像演繹法那樣確切可信,它卻只提供了或然性而沒有確切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卻給了演繹法所不能給予我們的新知識。除了邏輯與純數學外,一切重要的推論全都是歸納而非演繹的”??梢?,演繹邏輯過度注重推理的嚴謹性和知識的絕對性,導致運用此法建構理論的學者更傾向于形而上學的嚴密體系,而很難產生豐富的思想。最后,通過演繹邏輯建構的理論對現實問題缺乏解釋力。即便我們愿意接受演繹邏輯所依據的“大前提”,也不能保證它就能解決現實中的矛盾。舉例來說,即使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質是發(fā)展人的生命活力這一前提,我們也無法確定高等教育是應該走向注重素質提升的博雅教育、注重技能培養(yǎng)的職業(yè)教育,還是注重對高深學問追尋的學術教育。因為任何一種教育都可能激發(fā)人的生命活力或者相反:當我們追求技能的培養(yǎng)時,可能就會放棄高等教育提供的那種“閑逸之趣”,但是擁有一種實在的技能會使得學生有一種對未來的真實的安全感。而且,我們無法說“閑逸之趣”就提高了人的生命活力,“真實技能”就降低了人的生命活力??梢?,為了找到一個可靠的基點,演繹邏輯思維往往采用了逃避現實的策略:通過找到一個絕對“正確”的價值觀或理念,而回避了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矛盾沖突。
中國高等教育哲學未來要想得到發(fā)展,就必須擺脫演繹邏輯思維的桎梏,走向一條新的道路。這條道路包含兩方面內容:基于經驗事實的理論分析;基于歸納邏輯的理論構建方式。這兩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的,要想通過歸納邏輯建構理論就必須有大量的基于經驗事實的理論分析做基礎?;诮涷炇聦嵉睦碚摲治隹梢允敲枋鲂缘模部梢允墙忉屝缘?,但一定要有非常具體的、涉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通過這種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高等教育內部的多樣的價值取向:在高等教育某些部分是注重學術的,在另一些部分則注重社會的期望,不存在某種理念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這些討論中,當然也會運用到演繹的邏輯,也會對某種高等教育實踐所秉承的理念進行推演,但具體情境中的理念并不具有本源性,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基本的信念和經驗習慣的混合體。由于演繹根植于具體的情境中,避免了理念的空洞與抽象,并能夠發(fā)現各種理念在具體時空中的交互作用。在積累了大量的基于經驗的理論分析的材料之后,就具備了建構理論的基礎。歸納邏輯的理論構建方式可以克服之前論述的演繹邏輯的種種缺陷。在演繹邏輯盛行的時代,“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zhàn)場,一個各種關于絕對的思想的相互廝殺的戰(zhàn)場”。歸納邏輯放棄了對絕對確定性的過分追求,可以幫助哲學理論走向豐富性。哲學理論可以是開放的,它本身僅僅是跟在問題之后不斷的追問。因此,基于歸納邏輯的理論構建方式勢必可以促使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獲得更豐富的理論成果。
[1]賀武華.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自醒[J].江蘇高教,2008(1).
[2]劉亞敏,侯懷銀.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在我國的引進及其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3]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張慧潔.一部高等教育價值觀的力作——學習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6).
[5]楊鄧紅.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6]陳飛虎.適時的中庸: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2).
[7]郭芳芳.高等教育哲學應走向人——對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觀的質疑[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8]宋彩萍,王麗平.質疑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基礎觀[J].復旦教育論壇,2008(5).
[9]李志峰.西方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反思與批判——兼評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觀[J].現代教育科學,2006(9).
[10]劉志文.知識的價值與高等教育哲學——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讀書報告[J].現代大學教育,2004(4).
[11]宋小平.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思想反思[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2]彭元.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確證——一種基于生存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13]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4]周光迅.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15]周光迅等.哲學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16]賀武華,方展畫.高等教育哲學的“智慧論”探索——讀周光迅等著《哲學視野下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17]趙軍.《高等教育哲學》:詮釋與再詮釋[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18]張東海.《高等教育哲學》是本什么書?[J].高教探索,2008(2).
[19][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0][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