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忠
(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872)
所有權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是民法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在于,所有權不僅僅是民法的核心制度,而且是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核心制度??梢哉f,所有的實體法律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所有權制度的影響,或者說,受到立法者所采取的所有權法律思想的決定或影響。而且,國家的整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甚至都受到法律上所有權制度的影響或者決定。
既然所有權是一個基礎性的法律制度,那么立法者在建構所有權法律制度時就應該相當小心謹慎??偟恼f來,這項制度不但要符合推進社會進步的政治理想,而且應該符合法律科學的基本原理。這里所言法律科學的基本原理,當然是指民法的基本法理,因為所有權的定義是按照民法的技術規(guī)則來確定的。民法的基本理論已歷經數(shù)千年,其科學性已經比較穩(wěn)定,其對于社會實踐的良好規(guī)范作用大體上也沒有什么爭議。
應當依據(jù)民法科學建立我國的所有權制度。不論是民法還是民法之外的其他法律都應該給予民法基本原理最起碼的尊重。然而,從社會實際情形看,我國的所有權立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理想、科學。我國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權制度長期以來過分講政治,而不太重視法律技術方面的科學性要求。無論是私有財產所有權還是公共財產所有權,都存在著嚴重的規(guī)范合理性問題。這應當成為我們討論我國所有權問題的起點。
在討論所有權問題時,必須提醒大家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所有權制度背后的法律思想。一般人所看到的法律體系都是法律的概念或制度的體系,其實法律最基本的體系是法律思想的體系,因為制度大多是從歷史中演化過來的。那么,什么樣的法律思想推動所有權的演化呢?所有權的發(fā)展演化表現(xiàn)出來哪些特征呢?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歷史分析才能看得清楚。
經過對所有權發(fā)展演化史的簡單考察,我發(fā)現(xiàn),所有權制度背后法律思想的歷史演化過程被我國許多法律教學和研究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不論是各種教科書還是各種政治宣教材料,在涉及古今中外的所有權制度的時候,很多人大多持有這樣一種論調:我國的所有權問題,不論是所有權理論還是所有權制度,與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立法都不太一樣;我們現(xiàn)行的制度設計得非常好,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制度無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種論調已經陳陳相因很長一段時期了。客觀地講,它既割斷了歷史,又割斷了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學聯(lián)系。我認為,此種看法是否合理只有通過歷史分析才能解釋清楚。本文擬為此做些努力,希望今后有更多學者參與到此項研究上來。
所有權的科學定義來源于民法的法律關系學說。依據(jù)法律關系學說,所有權法律關系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特定”:主體特定、客體特定、權利特定。法學上所謂的主體即權利擁有人,比如張三或李四;客體指具體的物,而非抽象的物。權利是法律上特別支配的力。談到所有權時,我們應使用這“三個特定”予以判斷。比如我們說某人(主體)對電腦(客體)擁有所有權。在這個所有權法律關系中,某人是特定的,電腦是特定的,所有權也是特定的。
法律科學上的法律關系學說,是對現(xiàn)實生活實際規(guī)則的歸納和總結。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遇到具體的人對具體的物的權利這樣的法律問題。通過法律關系的學說和規(guī)則,我們可以建立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質占有和利用的法律秩序。
我們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了所有權在建立社會最基本的物質占有和利用秩序中的基礎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學派代表作之一的《商君書》中曾有一段關于所有權的經典描述,即“定分止爭”的理論。秦孝公變法時,詢問商鞅:如何治理國家?商鞅答曰:“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貪盜不取?!睘槭裁瓷缴系耐米颖辉S多人追趕,而籠子里的兔子卻無人搶奪,其原因就是定分止爭的道理。此處的“分”,就是指所有權。所有權已定,則其他人就不能來搶奪,社會秩序由此建立起來。如果所有權未定,則大家都可以憑借其膂力來獲取某物。如此之下,社會秩序就會混亂不堪。商鞅其實借助所有權的道理,闡明了治理天下的道理。這個歷史事件說明,我們中國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所有權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的基本價值或者功能。這個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所有權是法律社會里的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基礎,所有權的確定并不僅僅意味著財產歸屬的確定,而且意味著社會治理秩序的基本穩(wěn)定。這個道理近年來被經濟學家們重新解釋之后,成為風靡全球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①關于科斯定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那么,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yōu)。,即明確產權是通過市場交易實現(xiàn)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們通常稱為“產權明晰”)。當然,不可否認,科斯定理還有其他的價值。
人類社會的法律制度是歷史發(fā)展演化而來的,所有權也是一樣。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人們在很多時候面臨著大致相同的社會生活,而各種社會生活皆離不開對于物品的支配和利用。那么,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的所有權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支持所有權法律制度發(fā)生變化的法律思想是什么的?
我們分析所有權的歷史時,首先提到的是所有權的蒙昧時期。蒙昧時期是歷史學家對人類社會歷史初級階段的概括。很多人不太熟悉蒙昧時期這個概念,因為我國的歷史教科書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其實,歷史學家大多數(shù)不采取我國歷史教科書那樣的歷史劃分方法。歷史學家大多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主要是物質文明的發(fā)展,因為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決定了其他文明的發(fā)展。根據(jù)物質文明的特點人類社會被劃分為:蒙昧時期、文明時期、近代時期、現(xiàn)代時期,現(xiàn)在還有人提到所謂后現(xiàn)代時期。我國大多數(shù)人熟悉的歷史分類方法是階級斗爭的分類方法。但是,這種分析方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下文會提到這一點。
在以國家和系統(tǒng)化的法律制度為標志的文明時期產生之前,人類社會處于蒙昧時期。蒙昧時期大體上相當于中國人所講的原始社會。在看到“所有權的蒙昧時期”這個標題時,有些人可能會問,原始時期有所有權嗎?人們一般認為,在原始社會只有占有、沒有所有權。即使有所有權,那也是共有所有權。有些人常這樣描述原始社會的所有權狀況:一群人在部落酋長的組織、帶領下去打獵,捕獲獵物之后,將它們帶回平分。這顯然是典型的共同共有情形。不過,在此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狩獵是不是原始社會始終如一的生活狀況呢?狩獵時代之后的畜牧時代、農耕時代的所有權是不是還是平均分配財物的情況呢?由我自己的調研情況看,歷史不是這樣的,過去大學教科書對于這個歷史時期所有權的分析,并不符合歷史真實情形。
2008年,我在寧夏調研、參觀賀蘭山巖畫時看到這樣一幅畫。畫的核心是一只手,周圍是一只只動物,動物長得很肥壯。這幅巖畫是在堅硬的花崗巖上制成的,距今6000 至10000年間。那時候還沒有鐵器,畫是用石頭刻到巖石上的。這樣做非常辛苦。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做這樣的事情顯然不是出于藝術欣賞的目的,而是想通過這樣的刻畫符號來宣告一些東西。
據(jù)保護區(qū)工作人員的介紹,在這幅畫中,手象征對物品的控制,控制的對象就是周圍的牲畜及放牧牲畜的牧場。這幅畫的整體意思是:有一個人向其他人宣告,這些牧場及肥壯的牲畜是我的。而且,這個控制是通過艱苦的巖畫創(chuàng)作工作來告訴大家,不能隨意侵害我的牲畜和牧場。保護區(qū)工作人員的這種解讀,在我看來,它充分表達了所有權意思,而且表達的是典型的私有所有權意思。這幅畫說明,在畜牧時代,中國賀蘭山地區(qū)一帶的人已經充分認識到,必須通過一個嚴肅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私有所有權了。
在蘇聯(lián)的法學教條中,原始社會是沒有所有權的,至少是沒有私有所有權。但是,賀蘭山上的這幅畫說明,蘇聯(lián)法學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在6000 至10000年以前,中國還沒有國家和法律,但在賀蘭山上,私有所有權已經產生了。實際上,從歷史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確定,賀蘭山上這幅畫揭示的法律思想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原始社會大家一起去打獵的時期在歷史學上被稱為狩獵時期。在狩獵時期,人們所捕殺的動物,如果吃不完,如果還是幼畜,人們就不把他們殺死,而是將它們豢養(yǎng)起來,人們甚至發(fā)明了有意識培養(yǎng)牲畜的經濟活動。由于牲畜培養(yǎng)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類逐漸進入到畜牧時代。中國人進入畜牧時代的時間應該是很早的,世界上普遍承認,驢子這種非常特殊的牲畜是中國人培養(yǎng)出來的。這種能吃苦的力畜的出現(xiàn),說明中國老祖宗很早就有領先世界的智慧和經驗。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進入到畜牧時代后,有了家養(yǎng)動物,有了規(guī)模性的畜牧,這就有了養(yǎng)殖動物和牧場的所有權了。而且,這些所有權肯定是私有所有權。僅僅從這一點看,我們就知道,蘇聯(lián)法學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理解所有權制度產生的觀點,是非常不可靠的。
2000年,我去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時,也獲得很多啟示。學習過歷史者,大概都知道河姆渡遺址。它的存在歷史比賀蘭山巖畫還要長些,或者,至少與賀蘭山巖畫的歷史大體相當。
河姆渡遺址揭示的歷史事實是,中國古人在沒有進入國家時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水稻種植。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這是農耕文明的起源。水稻種植對土地自然條件的要求很高。稻田必須非常平整,而且土壤必須是特殊的泥漿化土地,這樣才能滿足插秧和保水的需要。因此,必須經過很多年的養(yǎng)護和培植才能形成稻田。稻田的存在意味著,一些人長期穩(wěn)固地支配著土地。這樣的土地應該具有私有的性質,這樣才能夠滿足長期穩(wěn)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需要。因此,從水稻的種植史來看,中國土地私有所有權產生的歷史也是很早的。
對蒙昧時期的所有權進行簡要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中國歷史來看,所有權產生的歷史很早,而且這里所說的所有權是指私有所有權。人類歷史上為什么有所有權?道理很簡單,人與人在一起生活,離不開對物的支配;所有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所有權。從中國人類早期生活的史料看,人類社會很早就有了私有所有權。蘇聯(lián)法學認為,所有權這種法權現(xiàn)象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我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不可能時時刻刻搞斗爭甚至是階級斗爭,否則人類無法生存和發(fā)展。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到了國家時代才有所有權,因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社會必須解決物質支配的正當性問題。以此而言,所有權的產生肯定是相當早的。
所謂文明時期,是指有了系統(tǒng)的官吏制度和法律體系的時期。中國之所以被稱作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因為中國在歷史上最早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和法律制度。這個“文明”是相對于部落社會而言的:部落的規(guī)模比較小,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掠奪土地、殺死俘虜,時有發(fā)生。國家最初實際上是很多部落的結合,它的建立保護了自己屬下的部落。因此,國家之中就必須有超越部落的國家統(tǒng)治秩序,如此之下,系統(tǒng)社會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就產生了。但是,這樣的文明是伴隨著奴隸制的產生而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在我們今天看來實在是太不文明了。因為它把人當作牲口,奴隸在自然形態(tài)上當然是人,可是在法律上是客體,而不是主體。主體是平民、奴隸主這樣的人。奴隸在法律上不但沒有權利反而是他人權利支配的對象。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yōu)榱私衣杜`制的罪惡而制作的出賣女奴的油畫,揭示了奴隸制時代的人的生活狀況。
在歷史學家看來,以階級斗爭為標準對人類社會所作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區(qū)別,實際上并沒有史學價值,因為奴隸制大體上是在人文主義革命之后才在世界上慢慢消亡的,奴隸制和封建制長期共存并沒有發(fā)生歷史替代。不僅僅在歐洲、非洲,而且在亞洲,奴隸體制一直保留到近現(xiàn)代。我們看《紅樓夢》就知道,清朝就有奴隸體制。曹雪芹家本來是皇帝家的奴隸,但曹家自己也有很多奴隸,有自己的家奴。奴隸在中國一直保存到清末。
奴隸制社會與封建社會有著共同的社會特征,即自由民之間的等級身份制。這個最為本質的歷史現(xiàn)象,恰恰被階級斗爭的歷史觀所忽略了。
在奴隸制社會與封建社會下,奴隸之外的自然人在法律上被稱為自由民。自由民之間也存在著合法、公開的等級身份差異。自由民只是區(qū)別于奴隸的說法,自由民中的下層人,事實上境遇也非常糟糕,他們與奴隸的區(qū)別主要是不可以被人買賣。
歷史學上所稱的等級身份制大致是指:每一個人依據(jù)其出身,自生來就具有固定的社會等級。這些等級首先要區(qū)分為平民還是貴族,然后在貴族中間還要區(qū)分其級別是大貴族還是小貴族。最關鍵的是,這些都是因為出身和血緣確定的。而且,根據(jù)出身和血緣,人與人之間表現(xiàn)出一種領主和附從的關系。領主決定附從,附從又決定自己的附從,這樣就形成了依據(jù)等級身份而建立的尊卑制度。等級尊卑之間,權利義務完全不平等,領主可以決定附從的一切,包括他們的財產、性的自由,甚至是生命。上面的領主可以絕對地支配下面的附從,不僅僅決定其財產權利,而且可以決定其生與死。這就是等級身份制最基本的情形。
有些人可能會說,當上了貴族,就不會聽命于人了吧?其實即使是貴族,也要服從等級身份規(guī)則,小貴族必須絕對服從大貴族。這樣的情形,我們可以以日本德川家康的遭遇為例①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zhàn)國時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是第一個統(tǒng)一日本的將軍,建立了德川幕府。但是此前,德川家族也是一個小領主。因為實力弱小,德川家康投靠了日本關西一帶實力最大的貴族織田信長②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躍于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zhàn)國大名。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zhàn)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后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他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三英杰之一(另外兩人是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曾被日本民眾評選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歷史人物”。。這個時候等級身份制就顯示出來了。織田信長要求德川家康殺自己的兒子,還要交出自己的妻子。德川家康作為織田信長的附從,雖然是諸侯、是一國之君,但是他也不得不殺了自己的最心愛的兒子,交出了結發(fā)妻子。這個事件說明了等級身份制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等級關系的森嚴與殘酷。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等級身份制條件下的所有權,并不僅僅只是對于物質財產的所有權,而且它還可以及于人身。在這個時期里,所有權的絕對支配的特點,甚至可以體現(xiàn)在等級下層人的人身至上,而財產權是依附于等級身份差別的。領主對于附從的一切,包括他們的財產、生命健康以及性的自由,都享有支配的權利。這就是等級身份制所有權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等級身份制雖然不屬于歐洲和日本式的領主與附從的關系,而是表現(xiàn)出對皇帝的臣民關系,這種等級身份差別事實上也是森嚴的。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統(tǒng)治者就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統(tǒng)觀念,大家都對皇帝絕對附從;但皇帝之外的人之間也存在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在現(xiàn)代人拍的電視劇中,紀曉嵐可以隨便與和珅開玩笑,甚至可以隨便與皇帝開玩笑,這在歷史上是絕對不可能的。
等級身份制這個“文明時期”的特征,反映在當時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上,形成了土地的“雙重所有權”、“多重所有權”現(xiàn)象。歷史上的歐洲,土地所有權的基本特點是多重主體,不同層級的人在法律上都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是從國君往下一級一級地分封下來的,因此上至國君,下至大領主、小領主、附從,幾個層級的人對土地都享有所有權,但實際上他們都沒有完全徹底的所有權。這種情況下的土地,被稱為“采邑”。采邑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權,呈現(xiàn)出多重主體的現(xiàn)象,其原因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基礎,對土地的權利不過是其表征,對土地的權利依附于人的身份。我國法學界過去將這種土地所有權翻譯成“雙重所有權”,這是簡要的說法,大體上也可以說得過去。實際上可能是多重所有權。在多重所有權的情形下,好像每一個階層的人對土地都有支配的權利,大家都可以占有、使用并從土地上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等級高下和命令附從的關系。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等級身份制是非常黑暗的,因為社會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從一生下來就無法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或命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身份,而且常常是一生都不能改變。人與人之間這種公開的、赤裸裸的身份差異,是法律承認的,是合法的。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統(tǒng)治社會的人,貴族當然在法律上有絕對人格,而被統(tǒng)治者也就是社會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在法律上始終沒有完善的人格,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不但不能平等地生存和發(fā)展自己,而且他們的一切,包括生命、財產、性的自由等,甚至都要由上層身份的人來決定。這樣,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因為出身而不得不接受被奴役的處境。
等級身份制造成的人格不平等結果,違背社會公正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蒙昧時期。因為蒙昧時期雖然不存在以國家形態(tài)為前提的法制,但習慣法還是承認自然人的平等人格。然而,在等級身份制情形下,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都失去了法律上的完全人格。只有極少數(shù)人,也就是統(tǒng)治者階層,才享有完全的法律人格。因為人格等級不同,尊貴的人可以把卑賤的人不當作人看。對于卑賤的人來說,根本談不上什么法律上的權利。最違背公平正義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尊卑是世襲的,是人生中不可改變的事。在封建等級身份制下,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是皇帝、國君,貴族子弟即使一天兵沒有當過也可以當國家的大將、元帥。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終身勞碌卻無法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身份不僅決定了財產,還可以決定人的一切。這種情況我們甚至還可以從那些至今還殘留著等級身份制遺跡的國家看到??傊?,可以說,等級身份制是一種最殘忍的、最不講人性的制度。
在歐洲,人們都把等級身份制社會稱為黑暗時期。但是在我國,很多年輕人卻無法從正面獲得這一段歷史知識。這一點讓人頗感遺憾。
罪惡的等級身份制后來當然被歷史淘汰了,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近現(xiàn)代時期。等級身份制是如何被歷史淘汰的?不可以忽略這一段歷史發(fā)展進程,因為這一段歷史不僅與近現(xiàn)代所有權制度形成的法思想、法技術密切相關,而且與近現(xiàn)代社會整體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密切相關。忽略了這一段歷史,其結果不僅僅是欠缺人類社會史最為重要的一些知識的問題,而且更為遺憾的是,是不能更好地理解造就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一些最為關鍵的因素。
迫使等級身份制離開人類社會的一系列重大歷史活動發(fā)生在近代的歐洲。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在歷史上被稱為“鑄造近現(xiàn)代社會的三次大革命”。由于這三次大革命,人類進入了近代時期、現(xiàn)代時期,也使得歐洲長期成為近現(xiàn)代社會以來的世界文明中心。這三次大革命就是人文主義革命、工業(yè)革命和啟蒙運動。這三次大革命改造社會的功績巨大,造就了近現(xiàn)代以來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法律制度的文明是其功績之一,它從人類社會的底層廢除了奴隸制、等級身份制,建立了人與人之間法律平等的社會,或者說,把公開的、赤裸裸的、合法的不平等社會改造成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的社會。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人文主義革命。人文主義革命是從文藝復興開始起源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來自于意大利語rinascere,意思是再生、復興。文藝復興由佛羅倫薩擴展到整個意大利。文藝復興并不局限于模仿古典文化,古典文化只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要的啟發(fā)源泉。文藝復興表現(xiàn)在建筑、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所有的藝術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名為人文主義。西方在中世紀時把上帝和彼世作為思想的中心,文藝復興則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現(xiàn)實世界上[1]。
文藝復興運動后來又怎么演化成為人文主義革命了呢?因為東羅馬帝國滅亡時,統(tǒng)治歐洲的主要是天主教神權。天主教的基本教義是創(chuàng)世學說和原罪學說。按照這些學說,人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人被創(chuàng)造出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帝既然創(chuàng)造了你,就給你安排了一切,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是黑人還是白人,是貧窮還是富裕,這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你就只能接受。按照這種學說,人事實上都是法律上的客體,而不是可以積極追求自己權利的主體。這是康斯坦丁大帝接受天主教的最基本考慮。天主教的創(chuàng)世學說對統(tǒng)治者是非常有利的。
天主教神學在取消民眾的權利意識方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原罪學說,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靈與肉相脫離的學說。大家都知道,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驅逐出了伊甸園。不但他們自己需要贖罪,而且他們生的子女也要永遠贖罪。原罪學說的要點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罪,要贖罪就要杜絕誘惑,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要控制自己對別人的誘惑。尤其是女人要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什么是原罪?從歷史學或者法學思想史上來看,亞當和夏娃眼睛明亮以后首先意識到的是什么呢?他們首先意識到了羞恥。從圣經上看,夏娃知道自己的羞體之后,首先是找到一塊獸皮來遮擋。這個動作和這一塊獸皮的含義,頗有討論的價值,因為,它揭示的是,人類最初被天主教神學當作罪惡的源泉,其實是夏娃要取得的所有權,而不是簡單的性欲。要取得自己的私有所有權,要給自己一個遮身蔽體的地方。所有權的取得就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第一項原罪。
在天主教神學理論中,人的生命、健康、財產、性欲都是原罪。人要贖罪,就必須放棄對這些自然權利的追求。但是,文藝復興運動和后來的人文主義運動把這些宗教學說全部推翻了。
人文主義革命并不是疾風暴雨式的革命,而是思想的潛移默化和哲學思想的逐漸演進。在文藝復興過程中,人們研究到了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大家知道,維納斯的雕像就是這時被發(fā)現(xiàn)的。人們發(fā)現(xiàn)古雅典、羅馬時代的文藝作品(那時候還沒有信天主教),人都是赤身裸體的。比如希臘人開奧運會,選一些精壯的男子漢,不但要求他們一絲不掛,而且還要求他們身上涂滿橄欖油,讓他們的肌肉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大家在一起奔跑、摔跤、跳躍,通過這些形式來展現(xiàn)自己生命的活力。這種從古希臘到羅馬時代的人的自然欲望的表達、要展現(xiàn)自己生命活力的種種活動,促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重新思考人的自然屬性的各種價值,也就是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財產、性這些東西,到底是有罪還是無罪,人到底是應該展現(xiàn)自己的這種生命活力還是應該壓抑這些生命活力。
在人文主義革命中,有一個非常偉大的人——弗朗西斯克·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①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年),意大利學者,詩人,早期的人文主義者,被認為是人文主義之父。他以其14 行詩著稱于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為“詩圣”。他與但丁(1265—1321年)、薄伽丘(1313—1375年)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yōu)椤叭w巨星”。,就提出了humanness 概念。這樣“人文主義”這個偉大的名詞就出現(xiàn)了。人們用這個詞來揭示自然人擁有的各種基于自然的權利。因此,產生了自然權利、人道主義、天賦人權等等和神權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這些思想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它們把人的基本權利從宗教罪惡中解放出來了。剛好此時維納斯的雕像也出土了。人們從裸體的維納斯身上看到了自然人生命的美、力量和價值,也看到了自然人的權利。因此,人們驚呼維納斯推翻了神權原罪的觀念。
人文主義革命的最大作用就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把人的基本權利除罪化。這樣,人們,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機會的時候,不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社會上層的人們,因為創(chuàng)世學說自然享有特權,人文主義革命的受益者不是他們。過去蘇聯(lián)歷史學、法學,把人文主義革命批判為資產階級的虛偽革命,這種批判不但不著邊際,而且歪曲了歷史。
人文主義革命最偉大的功績,是將民法上的各種權利除罪化,包括將財產所有權,尤其是個人的財產所有權除罪化。人們認為,文藝復興運動是近現(xiàn)代社會第一次發(fā)人深省、推翻封建社會力度最大的革命。人文主義革命產生了自然權利的學說,它為民事權利建立了基本的倫理基礎。權利不是神授的,也不是君主代表國家賦予的,而是自然賦予的。這樣,人們追求包括所有權在內的權利時,在道德上不存在缺陷。這一點支持了后來的工業(yè)革命乃至世界性的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活動,造就了世界性物質文明的大發(fā)展。
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第二次大革命,是工業(yè)革命。它和人文主義革命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工業(yè)革命首先由英國發(fā)生。當時的英國相比中國是個彈丸小國,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從9 世紀或10 世紀開始的,當時只有600 多萬人口,20 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中國卻有兩三億的人口,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英國在這一時期卻數(shù)次打敗中國,割取中國的土地,并羞辱了中國人。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那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實力確實不如英國。英國當時已經發(fā)展成為“日不落帝國”。他們有堅船利炮,我們只有大刀長矛。堅船利炮需要強大的工業(yè)實力來支撐,這個工業(yè)基礎就是英國的工業(yè)革命造成的。英國人在這個時期進行了很多改變世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造成了物質財富的極大發(fā)展。
英國人為什么能有這么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就是所有權的功勞!英國18 世紀著名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通在《英國法注釋》一書中寫道:沒有任何東西像財產所有權那樣如此普遍地喚發(fā)起人類的想象力,并煽動起人類的激情[2]。英國人為什么那么積極地創(chuàng)造財富?因為他們能夠獲得所有權。個人獲得所有權后,不但自己的生活被大大改善了,而且整個國家也富裕強大了。
我們小時候學過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故事。《公司的力量》這本書里講,瓦特一輩子有3000 多項發(fā)明專利,打了5000 多次官司。發(fā)生這樣的事情,說明英國的法律對他的所有權有保障。這個所有權當然是私有的所有權。所以說私有權煥發(fā)起了人們創(chuàng)造的激情。英國后來逐漸強大起來,直到變成世界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從那個時候起就逐漸過上了體面的生活,英國直到今天仍為世界強國之一。工業(yè)革命的成功其實源于一個基本道理,這就是我國古人孟子說過的“有恒產者有恒心”。
在工業(yè)革命及隨后的科學技術革命之后,世界進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以發(fā)達的城市工商業(yè)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時代。商品和市場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主導元素,物質文明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凡是采取工業(yè)革命策略的國家,大多成為世界強國。在工業(yè)革命中,私有所有權一直是各種政治以及法律活動的核心力量。
在此之后產生的“鑄造近現(xiàn)代社會”的第三次大革命,是啟蒙運動(特別指18 世紀下半葉)。工業(yè)革命在英國取得了成功,英國已經是強國,而歐洲大陸還是很落后、很黑暗。這時,法國出現(xiàn)了一位很偉大的思想家伏爾泰①伏爾泰(Voltaire,原名Fran?ois-Marie Arouet,1694—1778年),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他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wèi)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盡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他到英國考察工業(yè)革命,發(fā)現(xiàn)英國通過工業(yè)革命不僅改造了國家,而且通過憲章運動還建立了新的政治體制。這些對他啟發(fā)很大,他認為自己找到了改造和強大自己國家的道路。回到歐洲大陸后,伏爾泰發(fā)表了一個演說,其中談到,要揭開蒙蔽在我們頭上和眼睛上的東西。這就開始了啟蒙運動。伏爾泰被后世尊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
從后來的社會發(fā)展來看,啟蒙運動的對象就是愚昧。啟蒙運動建立了四個字的綱領:“科學”、“理性”??茖W運動的對象,主要是神學愚昧,它反對把什么現(xiàn)象都解釋為神的意志;認為刮風下雨都祈求神靈,就是愚昧。啟蒙運動引進了以牛頓力學為主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理論,后來在歐洲興起了科學技術革命。電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是蒸汽機的時代,法國科技使我們進入了電的時代,我們至今還享受著這一文明的成果。
啟蒙運動的另一個要求是理性,它的對象就是政治愚昧。針對政治愚昧的革命要求就產生了人民主權、社會契約和三權分立的學說。這些具有革命因素的理論,其邏輯思路基本上是這樣的:按照人文主義的思想,人民應該享有權利,這些權利是生來就具有的,財產所有權是其中之一。按照社會契約理論,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存在社會契約,統(tǒng)治者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職責,被統(tǒng)治者就有權認為契約已經被廢除,他們不必再繼續(xù)忠誠和服從于統(tǒng)治者。而根據(jù)三權分立學說,政府雖然是人民建立的,可是它最容易侵害人民的權利,為此,必須對政府實行分權和制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政府廉潔高效地為人民的利益而運作。啟蒙運動的直接成果是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
啟蒙運動與所有權具有緊密關系。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為保障民權就必須限制公權。而這個要保護的民權,核心就是財產所有權。對此,我們可以從“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中清楚地看出來。如“人權宣言”明確指出,人在權利上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并且永遠是自由平等的;一切政治組織的目的都在于保障自然的不可侵犯的人權。通過限制公權來保護私權這個法律思想意義重大,因為它找到了保障民權的最重要方法:把公權(public power)限制住才能保護好私權(private right)。這是啟蒙運動留給我們的最重要遺產之一。為什么中國現(xiàn)在出現(xiàn)這么多問題,其實都是不尊重這段歷史的結果。
鑄造近現(xiàn)代社會的三次大革命,使人類社會發(fā)生根本轉變。它們都為現(xiàn)代化的所有權法思想做出了貢獻。人文主義革命的貢獻是從道德上使私有所有權除罪化;這種除罪化的結果促成了工業(yè)革命的成功,并為歐洲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工業(yè)革命對于所有權法思想的貢獻,是提供了人文主義革命理念下所有權思想的實驗場,它證明了所有權有效性理論的價值。啟蒙運動是從政治權力結構的角度,找到了保護民事權利、保障所有權的根本方法。這些革命運動,徹底鏟除了奴隸制和封建制,鏟除了等級身份制,鏟除了愚弄人民的法權觀念,也鏟除了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制度藩籬。對于這些偉大的歷史功績,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應該否認它。
在上述三次大革命之后,所有權制度很快就遇到了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工人階級的保護。啟蒙運動之后,所有權制度上因為等級身份制以及封建統(tǒng)治造成的不公正可以說基本上都解決了,但是,生產資料的占有所產生的對于工人階級的不公正,卻馬上表現(xiàn)出來。工人雖然普遍獲得了法律上平等的人格,但事實上的不平等卻無法在法律上得以解決。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的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工業(yè)革命后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該問題,后來產生了社會主義運動。
社會主義運動是有進步意義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要保護弱勢群體、保護工人階級。
19 世紀60年代,美國發(fā)生了一個事件,它對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該事件的大致情況是:一個工人在工廠工作時,被機器砸斷了胳膊,成了殘疾人。該工人要求工廠老板支付醫(yī)療費,但老板不僅不支付,甚至解雇了該工人。該工人就去法院訴訟。工廠老板辯稱,其與工人簽訂的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其招收的是熟練工,不是學徒,并且工資也支付得比較高。該工人作為熟練工應當知道機器該怎么操作。工人受傷這件事說明,工人不符合熟練工的要求,受傷是工人自己疏忽大意的結果,其應按照合同自負后果。法院判決工人敗訴。顯然,這對工人非常不公平。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美國之前,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解決社會保障問題了,因為歐洲很早就出現(xiàn)了社會主義運動,普魯東等很多社會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思想,已經在社會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9 世紀60年代,德意志境內的最大邦國——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已經在德國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其做法是,必須給工人強制性地建立三種保險:醫(yī)療保險、就業(yè)或者失業(yè)保險、養(yǎng)老保險。政府出一部分錢,工廠老板出一部分錢,工人自己出一部分錢,由此建立強制保險制度。如此之下,工人一旦跟企業(yè)訂立了合同,就有了強制性保險的保障。如果發(fā)生了意外事故,保險就能發(fā)揮作用。前面所言美國的人身損害案子,如果發(fā)生在德國,工人至少有錢看病,失業(yè)工人或者殘疾工人也能得到保障。這就是社會主義最初的做法。
后來,英國、法國都建立了這樣的制度。他們采取的基本措施是,限制資本家完全的意思自治,限制資本家的個人所有權的任意性,通過國家的強制來實現(xiàn)社會公正。這是西方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所有權理念的重大變化。其最大特點是,改造私有所有權,但不廢止這種權利,更不損害所有權制度的有效性。
然而,東方的社會主義對私有所有權的態(tài)度不是采取改造的方法而是采取極端限制甚至消滅的方法。東方的社會主義國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廢除或者消滅私有所有權。蘇聯(lián)在1937年就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和土地的全部公有。后來在原東歐國家也都實現(xiàn)了公有制。但蘇聯(lián)和原東歐國家實行的公有制比中國和北朝鮮要理智得多,沒有那么極端。因為蘇聯(lián)民眾可以擁有私人住房甚至是別墅,法人也有私有所有權。在原東歐國家,私人是可以普遍擁有土地所有權的。
我在德國留學時到東德地區(qū)訪問,了解到東德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私有土地達到25%,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甚至達到40%。然而,在中國等一些國家,土地一律歸公,不管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只要一入公都算是進步的。中國把私有財產全部罪惡化,可是蘇聯(lián)和原東歐國家并不這樣做。
1975年,張春橋發(fā)表了《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的文章,主張把資本主義尾巴全部割掉。農村村民只能擁有鐮刀和鋤頭這樣的生產資料[3]。當時遼寧省革委會主任毛遠新宣告,在遼寧省,農民養(yǎng)母雞不能超過兩只。母雞會下蛋,是生產資料,不能保留資本主義的母雞。如此之下,老百姓的私有財產所有權被壓制到了極致。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的全部老百姓都會陷入赤貧狀態(tài);溫飽問題,也就是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為何在中國存在了那么長時間。在有些史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人一度還發(fā)生過餓死很多人的事件。
1961年,在上海青浦區(qū)小蒸公社作調查研究時,陳云在農村干部座談會上動情地說:“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飯吃,有衣穿?,F(xiàn)在老百姓的肚子還吃不飽,生活還那么困難,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好,還存在不少問題?!保?]回顧這些歷史,讓人覺得很難過。
在民眾的私有所有權被壓抑到極端的時候,中國的公共財產所有權卻被高度政治化、神秘化了。公共財產所有權事實上不遵從民法規(guī)則。我在《中國物權法總論》一書中寫道,所有權的基本規(guī)則是:特定主體,特定物,特定權利,這是包括所有權在內的物權的基本特點[5]。然而,對于我們國家的公共財產來說,主體中特定的人是誰呢?特定的物是什么呢?特別支配關系體現(xiàn)在哪里?都不明確??陀^地講,我國立法者并沒有按照民法的基本規(guī)則來建立公共財產的支配秩序。從表面上看,公共財產所有權是至高無上的,但是法律上的支配關系卻極其模糊。這是導致公共財產大量流失的制度性原因。
《物權法》第55條規(guī)定,國家出資的企業(yè),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這種代表的過程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政府沒有經過人民同意的法律程序,隨意地處置公共財產的情況,至今仍然不斷發(fā)生,公共財產大量流失的結果讓人觸目驚心。
私有財產被罪惡化,公共財產被神秘化、政治化,造成這樣一個結果:公共財產與私有財產一旦發(fā)生沖突,民眾的私有財產權要絕對服從“公共利益”的需要,絕對滿足權力機關的要求。現(xiàn)實生活中不勝枚舉的拆遷案例,充分反映了這種狀況。
當然,我國的法律也隨著經濟社會體制的快速轉型不斷進化。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2007年施行的《物權法》、2011年施行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不僅承認了私有財產的正當性,而且給私有所有權提供了盡可能的保護。
私有所有權除罪化是中國意識形態(tài)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所有權的歷史分析不難看出,私有財產所有權承載著重要的人文思想價值。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必須以私有財產所有權為出發(fā)點、為根基。我國最高立法機關雖然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成,但是我們在私有所有權的思想觀念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我們還需要在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招商銀行發(fā)布的《2011 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個人境外資產增加迅速,2008年至20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100%。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向境外投資移民人數(shù)出現(xiàn)快速增長。以美國為例,中國累積投資移民的人數(shù)最近5年的復合增長率為73%。投資移民迅速增加這一趨勢在調研中亦得到了印證。接受調研的高凈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經完成投資移民或有相關考慮。這一行為在可投資資產規(guī)模在1 億人民幣以上的企業(yè)主中表現(xiàn)尤其明顯,約27%的受訪者已經完成投資移民,而正在考慮的受訪者占比也高達47%[6]。這種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1][法]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J.阿爾德伯特等.歐洲史[M].蔡鴻濱,桂裕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01 -303.
[2]威廉·布萊克斯通.英國法注釋(第2 卷) [M].2.[德]羅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漢斯·G.萊塞.德國民商法導論[M].楚建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89.
[3]張春橋.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J].紅旗,1975,(4) .
[4]陳云.陳云1961年檢討:老百姓肚子吃不飽 責任在中央[EB/OL].載人民網.http://www.022net.com/2011/10 -6/49727316313371 -3.html,2012 -12 -17.
[5]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0 -33.
[6]2011 中國私人財富報告[EB/OL].招商銀行一網通.http://www.cmbchina.com/privatebank/Private-BankInfo.aspx? guid=71402db1 -1ce9 -463e-a570 -2a8f310bb85d,2012 -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