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娟
(江陵縣馬家寨中學 語文組,湖北 荊州 434000)
自蔣敦鑫1987年提出“語文教學低效勞動”以來,關(guān)于語文教育低效的表現(xiàn)及原因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息過。蔣敦鑫認為,在眾多學科教師中,語文教師是最辛苦的,“無效、低效的勞動消耗著語文教師的時間、精力和智慧,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語文教育低效表現(xiàn)在教師備課、上課、作文、作文批改、復習、考試等整個教學過程中。[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溫小軍認為,綜合考察各種因素,與其他學科相比,“立足學生的整個學習和生存環(huán)境,語文課并不是通常被人所理解的所謂高耗”,但低效仍然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低效是難免的,“人們也只能從主觀上將其減到最低或合理的限度”。[2]肖建云認為,“百年語文低效”的原因在于“白話凌駕文言,能力僭越知識,考試不顧教學,引進擠占傳統(tǒng)”[3]。本文擬在此基礎(chǔ)上,就語文教育低效原因及高效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語文教學目標的迷失。大體而言,有關(guān)語文教學目標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知識論、能力論和考試論。知識論者認為,語文教育的目標在于掌握語言文學知識,知識豐富了,語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能力論者主張,語文教育的目標在于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字詞句段篇等方面的語文能力,其中表達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荚囌撜咧鲝?,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考試(主要是高考)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考試成績好就是語文學得好。這些觀點不無偏頗,知識論使得語文教育重知識,輕能力,導致學生高分低能;能力論使得語文教育重能力,輕知識,導致學生知識儲備不足;考試論更是使語文教育陷入了應試的泥潭。
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雜亂??讘c東認為,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如果說它還有前進中的不足的話,就是改得有點亂,有時候教學目的不容易體現(xiàn)出來”[4](P179)。教學內(nèi)容是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的,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決定什么樣的教學內(nèi)容。在目前考試論占上風的時代,考什么學什么,不考的不學,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的不二法寶。由于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加上教材內(nèi)容雜亂,使得教師和學生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了很多應付考試的知識,但語文能力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
語文教學方法的陳舊。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作者生平—背景介紹—生字生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教學方法也主要是以講授法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突出了老師講解的條理性,便于教師課堂教學,但忽視了文學作品的整體性,把原本生氣盎然的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使原本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喪失了語文課堂應有的吸引力。
語文教學主體的被動。由于被動應付考試,教師與學生都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語文學習成了被迫學習,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必然降低。
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孔企平認為,有效教學的目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特別是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二是改善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三是能有效地發(fā)展教師教學效能,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5]所以,我們認為,語文教育目標應定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思維為重點,以識、詩、思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追求。所謂識,指知識、學識,包括語言文學、社會歷史、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所謂詩,指詩意、詩心、詩境,即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背誦等形成的詩性修養(yǎng);所謂思,指思維方式,即通過體察、感悟文學作品的運思方式所形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識是外殼,是表皮;詩是血肉,是主體;思是內(nèi)核,是筋骨。識、詩、思相互聯(lián)系,相互交融,三位一體。
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精選。有了識、詩、思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教材編寫、教學內(nèi)容安排上,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求,精選內(nèi)容。在古與今的取舍上,應以古為主,因為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濃縮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諸子百家、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群星閃爍,光耀千古,是中華民族最值得繼承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最有價值的語文遺產(chǎn)。在體裁的選擇上,應以詩賦為主,少安排散文和小說,因為我們民族是一個富于詩性的民族,詩歌是我國文學的最寶貴遺產(chǎn),因而語文應重點強化古代詩文典籍的教學??梢钥紤]用兩種方式編寫教材:一是根據(jù)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順序,將詩文經(jīng)典,按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材,篇目不要多,要精;二是編一套背誦教材,主要是把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如《三字經(jīng)》、《論語》、《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一直到現(xiàn)代詩等,從小學到中學由易到難安排進去。
語文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應突出識、詩、思的特點。一是突出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學識特點,大幅度增加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史知識以及相關(guān)的社會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知識視野。二是構(gòu)建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富有詩意的課堂要營造詩意的氛圍。教師可以運用富有詩意的教學語言,營造詩意;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富有詩意的畫面,營造詩意;還可以帶領(lǐng)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使其感受詩意。富有詩意的課堂應該是富于情感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真情投入,對學生,要富于關(guān)愛之情,課文朗讀,課文講解,要有激情,深入挖掘課文的詩意、詩情,用情吸引人,用情感染人,用真情熏陶人,達到語文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的。三是語文課堂應注重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特別是通過對詩意的感悟,引起學生對人生、自然、社會的思考。在具體方法上,語文課堂尤其要強調(diào)朗讀、感受、體驗、背誦、實踐幾個環(huán)節(jié),尤其要重視背誦,這是從我國傳統(tǒng)私塾教育得到的啟示。從古代的文人先哲,到現(xiàn)代學貫中西的大師,無不從背誦古代典籍中吸取營養(yǎng),獲取智慧,因此,背誦仍然是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語文教學主體的重塑。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成為語文高效課堂的積極建構(gòu)者。語文教師應改變一切為了考試的教學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把識、詩、思作為標準,重塑語文教師形象。新型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語文知識、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學生應改變一切為了考試的學習方式,重塑積極學習主體,在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教學,善于融入詩意課堂環(huán)境氛圍,體察詩境,感受詩意,領(lǐng)會詩情,感悟哲思,課后積極反思,善于自學,善于總結(jié)與提高。只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效率才會真正提高。
[1] 蔣敦鑫.語文教學中的低效勞動及其成因[J].上饒師專學報(社科版),1987(1).
[2] 溫小軍.對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三個追問[J].中國教育學刊,2009(8).
[3] 肖建云.百年語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1).
[4] 孔慶東.四十不壞[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5] 孔企平.“有效教學”的幾個理論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