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明,孫春霞,滕青芳
(蘭州交通大學(xué)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電壓型逆變器廣泛應(yīng)用于功率變換技術(shù)中,但傳統(tǒng)的電壓型逆變器同一個橋臂的上下功率開關(guān)不能同時開通,否則會造成短路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而損壞逆變器,因此需在上下橋臂的開關(guān)信號之間加入死區(qū)時間,但死區(qū)時間的加入又會帶來輸出波形的畸變。另一方面,逆變器輸出電壓低于直流輸入電壓,在輸入電壓較低或變化范圍較大的場合下,需要在前級加一級升壓變換器,導(dǎo)致系統(tǒng)整體結(jié)構(gòu)復(fù)雜、效率變低。
文獻[1]提出Z源逆變器可克服電壓源逆變器的上述不足,為功率逆變技術(shù)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單級式升降壓逆變器理論及實現(xiàn)方案。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
1)利用2個電容、2個電感組成 Z源,能夠?qū)崿F(xiàn)單級的升降壓;
2)無死區(qū)時間,從而消除傳統(tǒng)逆變器由于死區(qū)時間帶來的輸出噪聲;
3)位于一個橋臂上的上、下2個功率開關(guān)管可直通,利用直通狀態(tài)提高直流輸入電壓,并增強逆變器的抗干擾能力。
Z源逆變器的上述優(yōu)點使它在燃料電池發(fā)電、光伏發(fā)電和直趨式風(fēng)力發(fā)電等新能源場合具有潛在的應(yīng)用前景。
傳統(tǒng)Z源逆變器存在輸入電流不連續(xù)、電容電壓應(yīng)力大、啟動沖擊電流大等問題。近幾年國內(nèi)外許多學(xué)者都致力于Z源逆變器的研究,如:文獻[2-7]主要針對Z源逆變器的控制策略進行改進。文獻[8-12]主要針對Z源逆變器的電路拓?fù)浣Y(jié)構(gòu)進行改進。其中文獻[8]提出Quasi-Z源逆變器,不僅具有傳統(tǒng)Z源逆變器的優(yōu)點,而且克服了傳統(tǒng)Z源逆變器電容電壓過高,輸出電流不連續(xù)的缺點。
本文在文獻[8]提出的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涞幕A(chǔ)上,對其拓?fù)浣Y(jié)構(gòu)進行改進,利用傳統(tǒng)Quasi-Z源模塊的混聯(lián)及串聯(lián),提出兩種新的電路拓?fù)浣Y(jié)構(gòu),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具有相同的升壓倍數(shù),同時極大地減小了電容電壓,并有效降低了電路啟動時電感電流的峰值。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和仿真研究,驗證了兩種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浣Y(jié)構(gòu)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圖1為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浣Y(jié)構(gòu)。Quasi-Z源逆變器除了與傳統(tǒng)電壓型逆變器一樣存在8種開關(guān)矢量之外,還多了1種直通零矢量狀態(tài),因此其具有9種矢量:即6種有效矢量、2種傳統(tǒng)零矢量和1種直通零矢量。直通零矢量與傳統(tǒng)零矢量一樣,不會對輸出電壓產(chǎn)生影響。它是插入到傳統(tǒng)零矢量中,使得同一個橋臂的2個功率開關(guān)管導(dǎo)通而得到。Quasi-Z源逆變器就是通過這個特有的直通零矢量而得到了升壓能力。
圖1 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拓?fù)銯ig.1 Topology of traditional Quasi-Z source inverter
由文獻[8]可知,針對圖 1的傳統(tǒng) Quasi-Z源逆變器的電容電壓可表示為
逆變器直流端的峰值電壓為
其中:設(shè)T為一個開關(guān)周期,t0為直通時間,t1為非直通時間,t0與t1的關(guān)系為t0+t1=T,直通占空比d=;升壓因子B=≥1;由式(2)可知,Quasi-Z源逆變器輸出電壓峰值高于直流源電壓,表示逆變器實現(xiàn)了升壓功能。
逆變器輸出的相電壓峰值可表示為
式中:M為PWM逆變器的調(diào)制因子。
由式(3)可以看出,逆變器的輸出電壓是由d和M共同決定的,而且d和M之間存在約束關(guān)系:
由式(4)可以看出d不能無限制地增加,因為當(dāng)d增大時,M的調(diào)制范圍會隨之減小,而小的調(diào)制因子會對輸出電壓質(zhì)量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因此限制了Quasi-Z源逆變器的升壓能力。由式(2)可知當(dāng)d接近1/2時,逆變器直流端的峰值電壓會越來越大,同時由式(1)可知:UC1,UC2上的電壓也會越來越大,則對電容的耐壓有更高的要求,這樣就增加了電容的體積、降低了電路的可靠性、增加了電路的成本。
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湟妶D2,增加傳統(tǒng)Quasi-Z源模塊,使得電容電壓降低;同時為克服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輸入電流不連續(xù)的缺點,把電感放置在二極管與直流電源之間,保證了輸入電流連續(xù)。
圖2 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銯ig.2 Topology of improved Version 1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的升壓原理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相同,都是通過同一個橋臂的2個功率開關(guān)管同時導(dǎo)通而獲得升壓能力。
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有直通和非直通2種工作狀態(tài),分別如圖3a、圖3b所示。
為了方便分析,假設(shè)在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中:電容C1=C2=C3=C4=C5=C;電感L1=L2=L3=L4=L。當(dāng)處于直通狀態(tài)時可得如下方程:
當(dāng)處于非直通狀態(tài)時,可得如下方程:
逆變器直流端的峰值電壓為
逆變器輸出的相電壓峰值可表示為
可見,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的直流端峰值電壓及輸出相電壓峰值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相同。
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浣Y(jié)構(gòu)如圖4所示,利用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模塊進行串聯(lián),有效降低Quasi-Z源逆變器中電容的電壓,減小啟動時電感電流的峰值,同時縮短電路的響應(yīng)時間。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其升壓能力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也相同,同樣是通過同一個橋臂的2個功率開關(guān)管同時導(dǎo)通而獲得升壓能力。
圖4 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銯ig.4 Topology of improved version 2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也有2種工作狀態(tài),即直通狀態(tài)和非直通狀態(tài),如圖5a和圖5b所示。
圖5 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的2種工作狀態(tài)Fig.5 Work state of the improved version 2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為了方便分析,假設(shè)在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中:電容C1=C2=C3=C4=C5=C;電感L1=L2=L3=L4=L。由電路的對稱性可知:
則,當(dāng)處于直通狀態(tài)時可得如下方程:
當(dāng)處于非直通狀態(tài)時,可得如下方程:
逆變器直流端的峰值電壓為
逆變器輸出的相電壓峰值可表示為
可見,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的直流端峰值電壓及輸出相電壓峰值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相同。
對于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改進1型和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采用狀態(tài)平均法分析,結(jié)果如表1所示。
表1 電容電壓平均值Tab.1 Average voltages of capacitors
由表1結(jié)果可見,采用相同的占空比與控制策略的條件下,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在保持輸出相電壓相同的前提下,電容上承擔(dān)的電壓被有效的降低。改進1型Quasi-Z源逆變器的UC1,UC2均下降一半;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的UC1,UC2下降一半,同時改進2型的UC3約為改進1型UC3的一半。
Z源逆變器的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在傳統(tǒng)的逆變控制方法中加入直通時間。Z源逆變器的控制策略主要有簡單升壓控制、最大升壓比控制、基于空間矢量的控制、單周控制、滯環(huán)控制等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兩種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利用了傳統(tǒng)Quasi-Z源模塊的混聯(lián)及串聯(lián),在原電路中增加了一個傳統(tǒng)Quasi-Z源模塊,但其升壓原理與傳統(tǒng) Quasi-Z源逆變器相同。所以,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的控制策略完全可用于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本文采用簡單升壓控制[13],其擁有實現(xiàn)簡單、開關(guān)管電流應(yīng)力小等優(yōu)點,在Z源逆變器的控制中廣泛使用。圖6為簡單升壓控制原理圖。該控制方式是在傳統(tǒng)PWM控制基礎(chǔ)上,用正、負(fù)2個恒值電壓Up和Un跟三角載波比較,在載波信號大于Up或小于Un時,逆變器的三相橋臂同時導(dǎo)通。
圖6 簡單升壓控制法示意圖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ple boost control method
由圖6中的幾何關(guān)系可得直通占空比d為
式中:t0為直通時間;T為開關(guān)周期;Utri為三角載波幅值。
因為 Up≥ux(x=a,b,c),則直通占空比的最大值為 dmax=1-M,結(jié)合式(4)可得 Quasi-Z 源逆變器的最大輸出相電壓峰值與調(diào)制比的關(guān)系為
通過上式,可以看出當(dāng)M接近1/2時,逆變器輸出相電壓的峰值會快速提升,同時電容電壓也隨之快速增加,電路會處于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逆變器的成本大大增加。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在采用與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相同耐壓等級電容的情況下,調(diào)制因子M可取更大值,以獲得更大的輸出電壓。另一方面,調(diào)制因子M同時影響輸出電能質(zhì)量,低調(diào)制因子導(dǎo)致逆變器的基頻逆變能力差,還會引入很高的總諧波畸變,降低逆變器的交流輸出性能,可見,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在高電壓增益輸出電壓的情況下,電路的穩(wěn)定性、電能質(zhì)量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為了驗證所提出的改進型Quasi-Z源逆變器拓?fù)湎鄬τ趥鹘y(tǒng)Quasi-Z拓?fù)涞膬?yōu)越性,在理論分析的基礎(chǔ)上以相同的參數(shù)對這3種拓?fù)湓诤唵紊龎嚎刂葡逻M行了仿真研究,具體參數(shù)設(shè)置為:直流輸入電壓Ui=150 V;電感L1=L2=L3=L4=160μH;電容 C1=C2=C3=C4=1000μF;載波頻率 f=10 kHz;占空比 d=0.358 。
仿真結(jié)果如圖7~圖9所示。圖7為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圖8為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和圖9為改進2型Quasi-Z逆變器在輸入電壓為150 V時的波形對比圖。其中uab是線電壓,ia是流過負(fù)載的相電流。
通過圖7、圖8、圖93組圖的對比可得:
1)3種電路拓?fù)浣Y(jié)構(gòu)的輸出線電壓、相電流相同;
2)電路啟動時,流過電感L1電流的峰值: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接近200 A, 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小于150 A,改進2型Quasi-Z逆變器略大于100 A,說明改進型逆變器有效減小了電路啟動時,電感電流的峰值;
圖7 傳統(tǒng)Quasi-Z源逆變器波形Fig.7 Waveforms of the trational Quasi-Z source inverter
3)電路中處于相同位置的電容的電壓: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改進2型Quasi-Z逆變器與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相比,無論是啟動時的最大值,還是穩(wěn)態(tài)值均有大幅的減小;
4)與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電路響應(yīng)時間相比,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有所改善,改進2型Quasi-Z逆變器明顯減小。
圖9 改進2型Quasi-Z源逆變器波形Fig.9 Waveforms of the improved version 2 Quasi-Z source inverter
針對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的不足,提出了2種改進型Quasi-Z逆變器拓?fù)洹Ec傳統(tǒng)拓?fù)湎啾?,在升壓能力相同的情況下,改進型Quasi-Z逆變器能夠有效減小電路啟動時電容電壓峰值及穩(wěn)態(tài)電壓,有效抑制電路啟動時電感電流的峰值,同時縮短電路響應(yīng)時間。其中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克服了傳統(tǒng)Quasi-Z逆變器輸入電流不連續(xù)的缺點;改進2型Quasi-Z逆變器相對于改進1型Quasi-Z逆變器,電容電壓下降更加明顯。理論分析與仿真結(jié)果驗證了上述結(jié)論。
[1]Peng F Z.Z-source I nverter[J].IEEE Tra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2003, 39(2): 504-510.
[2]丁新平,錢照明,崔彬,等.基于模糊 PID的 Z源逆變器直流鏈升壓電路控制[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08,28(24):31-38.
[3]楊水濤,丁新平,張帆,等.Z-源逆變器在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中的應(yīng)用[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08,28(17):112-118.
[4]Loh P C,Vilathgamua D M,Gajanayake C J,et al.Transi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Pulse-width Modulated Z-source Inverter [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7, 22(2):498-507.
[5]陳宗祥,蔣贏,潘俊民,等.基于滑模控制的 Z源逆變器在單相光伏系統(tǒng)中的應(yīng)用[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08,28(21):33-39.
[6]張邵華,湯雨,謝少軍.改進 Z源逆變器的三次諧波注入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shù)學(xué)報,2009,24(10):114-119.
[7]張瑾,齊鉑金.Z源三電平中點鉗位逆變器中點電位平衡控制方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10,30(12):7-13.
[8]Anderson J,Peng F Z.Four Q uasi-Z-s ource I nverters [C]∥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 Conference.Greece:IEEE,2008:2743-2749.
[9]湯雨,謝少軍,張超華.改進型 Z源逆變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09,29(30):28-34.
[10]蔡春偉,曲延濱,盛況.增強型 Z 源逆變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報,2011,31(S1):259-266.
[11]侯世英,肖旭,張闖,等.改進型 Z 源逆變器[J].電力自動化設(shè)備,2011,31(8):24-31.
[12]劉孝輝,鄭建勇,尤鋆,等.開關(guān)電感型Quasi-Z源逆變器[J].電力自動化設(shè)備,2011,31(9):65-68.
[13]LOH P C,V ilathgamuwa D M,G ajanayake C J,etal.Transient M odeling and A nalysis of P ulse W idth M odulated Z-source I nverter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7,22(2):49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