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偉 許鴻鳴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開設是黨中央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體現(xiàn),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意義重大。“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整體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到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其中思政課實踐教學仍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這是擺在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面前的一只“攔路虎”。課題組在對貴州高校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共同探討。
毫無疑問,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具體而言,改革創(chuàng)新就是解放思想、破舊立新、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就思政課實踐教學現(xiàn)狀而言,仍然存在諸如難于組織、參與面小、形式單一、保障困難等問題,必須大力倡導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
(一)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是切實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但以往思政課最大的問題恰恰在于理論脫離實際,這種空洞、單調、枯燥的理論灌輸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結果造成了學生對思政課“不歡迎”,一直學不好,直接影響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效果。根據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知行統(tǒng)一規(guī)律:“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師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用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用理論去指導自己的實踐?!焙茱@然,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代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德育的行動性,強調德育的具體實踐和行動,強調參與社會實踐,原因即在于此。
(二)加強實踐教學是切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從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知是情、信、意的基礎,是行的先導;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劑,是行的推動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體現(xiàn),是行的杠桿;行則是知、情、信、意辯證運動的外在表現(xiàn)和一般結果,是進一步強化、鞏固知、情、信的基礎。任何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都包含這五個心理要素,是這些要素不斷均衡發(fā)展和相互適應以及知行轉化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的內在矛盾運動過程,缺少任何一個要素或各要素的發(fā)展不均衡、不協(xié)調,都難以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笨梢姡咝K颊n教學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才能真正有效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明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改之后,更為關鍵的是怎么改的問題。這也是一直以來廣大思政課教師感到困惑并積極探索的一個基本問題。應該說,廣大思政課教師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大家仍然感覺有許多困惑和無奈。因此,首先要明確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方向與原則。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四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2012年教育部再次公布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fā)了《高等學校思想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等。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強調“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要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tǒng)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強化實踐教學有關要求為重點,以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以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加大實踐育人經費投入為保障,積極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形成實踐育人合力,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努力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chuàng)新局面”。因此,方向和基本原則已明確,目前各高校應該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和要求認真落實。
(一)加強領導,更新觀念,統(tǒng)一思想。首先是各高校要重視,繼續(xù)深入貫徹中央16號文件精神,從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這一戰(zhàn)略高度看待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樹立只有加強實踐教學才能切實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理念,充分認識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把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加強研究和學習,以研究促改革。要想真正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和學習是必要前提。研究包括理論研究、教法研究、國際國內形勢研究、學生思想實際研究等,目的是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尋找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我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教學是對結合點的深化和拓展,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認識的關鍵,“結合點”就是學生的“認同點”。學習指的是各高校間就改革的相關問題加強相互交流和研討,這有利于提高大家的認識水平,但目前這種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不多。
(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教師是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施者,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明確后,改革的成效直接取決于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我們認為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對社會及學生思想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政課教師要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深入分析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雖然作為西部省份的貴州省屬于經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但在全省的教育發(fā)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發(fā)展方面還是成績顯著的。2012年貴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專門印發(f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高校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各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中也在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探索符合貴州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我們在借鑒和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注重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基地實踐與網絡實踐相結合的“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一)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課內實踐即在課堂理論學習中緊扣學習內容充分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看視頻、分析案例、談感受、討論問題等實踐環(huán)節(jié);課外實踐則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比較寬松、自由、自主地參加鞏固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有利于身心健康、個性健全、全面發(fā)展的集體或個人活動。只有做好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才能使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課內的教學內容在課外能進行強化、延伸,課外的實踐活動又能有助于課內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二)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主要指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及勤工助學、社團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校外實踐即鼓勵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這是學生體驗、運用都開展所學理論的一個大舞臺。但校外實踐的開展是必須具備相關條件的,尤其對于辦學條件比較艱苦的貴州高校而言,要經常性地組織每一個學生都參加校外實踐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我們的做法是立足于校內實踐,校外實踐主要通過“三下鄉(xiāng)”等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
(三)基地實踐與網絡實踐相結合。實踐基地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基地實踐具有一般社會實踐所不具有的穩(wěn)定性、典型性、互利合作等特點和優(yōu)勢,目前,隨著實踐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迅速建立一批穩(wěn)定或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應該列入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網絡實踐則是當前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全新的實踐教學方式,如網上觀看遵義會議會址、黎平會議會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完成相關實踐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這種方式符合時代的潮流和大學生的特點,深受大學生的歡迎。
總之,“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就是要堅持整合資源,調動校內外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方位支持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良好局面。
[1]萬斌,張應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李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若干問題解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3).
[3]張秀英.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具體做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7(6).
[4]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136.
本論文為2011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經費項目“貴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1ZC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