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中國計量學院外語學院,杭州 310018)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網(wǎng)絡技術日益發(fā)達,信息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傳媒也開始走向全球化”(楊暄2004)。對外宣傳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過程中極其重要?!爸挥屑訌妼ν庑麄?,才能讓世界了解自己,將自己融入、參與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否則其他文化通過傳播途徑就會強勢輸入其文化與價值觀念;其次,只有加強對外宣傳,才能在與世界的廣泛交流中,不斷借鑒其他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從而促進自身文化的進步發(fā)展;其三,只有加強對外宣傳,有效地輸出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才能增進相互了解、減少誤解,進而避免不必要的沖突,為自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國際環(huán)境”(嚴苡丹2011)。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外宣翻譯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之間,如果有往來,有交流的需要,就會需要翻譯。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就難以前進”(季羨林1998)。在讓世界了解我們的過程中,我們的外宣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日益突出。在東南亞及一些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漢語,孔子學院也相繼在各地開設,一股“漢語熱”悄然興起,這與中國在本地區(qū)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是分不開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門對外交流的門戶網(wǎng)站也紛紛開通英文版,創(chuàng)設對外交流和招商引資的窗口。杭州英文門戶網(wǎng)站“HI CENTER”由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聯(lián)合上海日報(Shanghai Daily)制作推出,2010年4月作為杭州首個全英文城市對外宣傳門戶網(wǎng)站正式上線,作為杭州國際訪問交流中心的配套網(wǎng)站。如此重要的一個窗口事實上效果卻并不讓人滿意,存在著不少問題。從這些問題上,我們能管窺目前城市外宣材料英譯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外宣材料作為一種特殊的應用文本,具有特殊的信息功能。與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傳播領域的技術、規(guī)模、信息覆蓋面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對外宣傳的力度不夠,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嚴苡丹 2011)。除了“硬件”方面的不足,“軟件”上我們也還有許多急需改進的地方。隨著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融合,廣大譯者的社會文化意識漸漸加強,翻譯研究的歷史也就從最初的語文學階段逐漸過渡到了文化學階段。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逐漸介入了翻譯領域。以色列特拉維夫翻譯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埃文·左哈(Itamar 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統(tǒng)理論,把翻譯研究放在由諸如語言、文學、經(jīng)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一系列社會符號現(xiàn)象組成的綜合體中,強調這個綜合體中的各個子體系都是相互交叉,彼此依存,形成了一個層次復雜的“大多元系統(tǒng)”(mega-或macro-polysystem)。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綜合考慮這個大多元系統(tǒng)中的各個因素,對比目標語言中的大多元系統(tǒng),最大化地實現(xiàn)語言信息的轉換。對外宣傳翻譯更應該面向目標文化讀者?!皩ν庑麄髯g文的成功與否往往可以直接通過受眾的認可度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目標受眾對被宣傳對象的理解深化程度來衡量”(王正琪2006)。
每個民族都有特定的一些文化因素是他民族不具備的,這些就是一個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宣傳這些特定的信息因素時,譯者要特別注意信息轉換及解釋問題。黃友義先生曾經(jīng)引用英國朋友格林的一句話說:“每一個從事對外宣傳的作者、翻譯、編輯,都應在他們的寫字臺上放一個標識牌,上面寫著:外國人不是中國人”(黃友義2004)。對于那些中國特有的東西,要特別注意譯后受者感受。
例①:Hefang Street(Hefang Jie河坊街)is a marketplace where traditional Chinese products such as silk,tea,Chinese medicine,paintings,earthenware teapots called zisha,fans and so on,are sold.(摘自門戶網(wǎng)站W(wǎng)est Lake-History)
這段介紹杭州河坊街上特色商品的段落,為我們介紹了一條各種獨具地方特色、商品琳瑯滿目的熱鬧仿古街,也是許多外國友人非常好奇和感興趣的地方,每年會有很多人去那里尋找中國元素。提起河坊街,很多人不約而同都會想到老字號,在這條短短的小街上,胡慶余堂、葉種德堂、方回春堂等百年老藥店給杭州人留下了一段段繁華的記憶。Chinese medicine自然是中草藥,但在這個翻譯中缺失了我們的傳統(tǒng),英文中沒有Chinese medicine、British medicine實質上這么大的區(qū)別,信息的缺失讓他文化中的讀者很難理解本民族文化中的特定元素,Chinese herbal medicine雖然不能完全體現(xiàn)我們中草藥的博大精深,但至少能給他文化中的讀者有個感受:是中國傳統(tǒng)的、特有的,有別于西藥的。Zisha也是個大問題,這個詞匯還沒有被英文詞典收錄,不像tofu那樣普及,咋一眼看去也是個“黑匣子”詞匯,必要的闡譯還是需要的。
“漢、英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因而他們的審美觀、語言邏輯觀也不盡相同”(袁曉寧 2007)。每一種語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如果只是掌握了語言結構,而忽視跨文化差異,就很可能在交流中產(chǎn)生誤解。比如很經(jīng)典的例子,“龍”在漢語里有很崇高的地位,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龍被認為是皇權、神力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文明中,“龍”被認為是邪惡的代表。中西方對龍的意識想象也完全不同,中國傳說中的龍有不同的形態(tài),最常被刻畫的就是身體修長,長著四爪,頭上有龍角,能騰云駕霧的神獸。西方魔幻故事里的龍一般都是長著翅膀,長尾巴,能吐火焰的大怪獸。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差異還是非常大的。
例②-1:Set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79AD),there was once a young boy named Xu Xian who saved a white snake who was actually a spirit named Bai Suzhen.Years later,the boy became a scholar and met a beautiful lady at the“Broken Bridge”by the West Lake with an umbrella.(摘自門戶網(wǎng)站W(wǎng)est Lake-Legends)
例② -2:However,their union was against heavenly laws as mortal and demons belonged to different realms,so when they were discovered by a monk,F(xiàn)a Hai who had magical powers,he forced Bai to reveal her true form in the hope that Xu would leave her.(摘自門戶網(wǎng)站W(wǎng)est Lake-Legends)
在中國傳統(tǒng)的鬼怪小說里都有對妖魔鬼怪精的描述,在《西游記》里我們就不乏看到這些虛構出來的形象,白娘子按照地方傳說應該是白蛇修煉千年后幻化為人形的一種生物形態(tài),她心地善良,為報恩情來凡間與許仙一起懸壺濟世。②-1中spirit可以理解為精靈或妖精,按中國的神話傳說,更加偏向于是“妖精”這個說法,而且在我們的文化作品中,比如《西游記》、《聊齋》里都有對妖的敘述,還不乏有善良的妖。像孫悟空,由于是猴子修道,在學會72變掌握一定的法力后,得不到天庭的承認,只好淪為妖。后來上天供職,太白金星在通報的時候仍然稱為“妖仙孫悟空覲見”。仙是尊稱,妖才是他的名字。②-2中說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違背了天界的原則,“人妖殊途”,英文里用了demons?!癲emon”這一詞很多人都知道,《圣經(jīng)》中將其解釋成為魔鬼,撒旦的代名詞。詞典中demon被解釋成為“惡魔,惡棍;邪惡的影響”,那么許仙結識的既然是惡魔,當然分開是對許仙有利的,為什么還要歌頌許仙和白蛇之間的戀情呢?法海做了一件大好事,讓人聯(lián)想到了專門殺吸血鬼的英雄范海星。這樣的翻譯給受眾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失去了這個故事的本意。
對于信息網(wǎng)站來說,信息原創(chuàng)性也是網(wǎng)站獨立采編能力的重要指標,HI CENTER網(wǎng)站NEWS欄2011年8月1日到9日,總共有新聞信息22條,其中21條來自《杭州日報》,1篇來自于《上海日報》,信息源比較單一。這些新聞都是杭州的本地新聞,涉及國際交流信息的比例非常低。對于交流來說,能從讀者認為臨近的信息入手,可以拉近讀者與所閱讀內容的距離,讓讀者有更真切的感受,也更容易讓讀者接受所閱讀的內容。
與其他網(wǎng)站一樣,HI CENTER也設置了聯(lián)系方式,簡要介紹了HI CENTER機構設置及功能、具體地址及接待來訪的時間和注意事項。Instructions For Visitors一欄有10條來訪說明,讓人聯(lián)想到機場安檢處的說明,使人很有距離感。在許多網(wǎng)站上都會有對公的聯(lián)系郵箱,以便咨詢聯(lián)系,但是HI CENTER上除了電話之外,沒有留下網(wǎng)絡郵箱地址。
網(wǎng)站上各個板塊制作精美,介紹也很詳實,但是有些信息有些過時,比如西湖歷史一塊,對楊公堤的介紹有點過時,沒有介紹目前楊公堤的情況。
例③:Su Dongpo蘇東坡 (1037-1101 AD),or also known as Su Shi,was a renowned statesman,artist and literary figur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摘自門戶網(wǎng)站W(wǎng)est Lake-History)
蘇軾生于1037年1月,卒于1101年8月,北宋文學家,對于我們來說這些信息是語文課堂里學過的,都不是問題,但對于老外來說,上面引文里的信息就讓人不能理解了。這樣明顯的信息錯誤實在是不應該出現(xiàn)的。
1.新事物層出不窮。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文報紙上出現(xiàn)的各種新詞鋪天蓋地涌向了讀者,信息時代的報刊語言讓人目不暇接。這些新詞匯的出現(xiàn)給外宣翻譯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Microblog(微博)、bullet train(子彈頭列車)、Internet of Things(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詞匯涌入了我們的生活?!叭咔嗄辍?高學歷、高年齡、高收入的未婚青年)這樣的詞匯翻譯著實給譯者帶來了很大的難度,“high education,high age and high salary youths”雖然從涵義上解釋了“三高青年”,但是卻失去了這個詞匯原來所帶的詼諧意味;電視里出現(xiàn)的熱點詞匯PK(player killing)無論翻譯成“挑戰(zhàn)”、“末位淘汰”都無法體現(xiàn)這個詞匯的時尚意味和娛樂價值。
2.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對比。
張建教授曾指出:“在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主流媒體里仍是負面報道占主導地位。中國對外宣傳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如何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如何改變我國在國際上輿論微弱的現(xiàn)狀,使中國的聲音能夠到達世界主要地區(qū),打破美國等西方大國對國際輿論的壟斷,使我們在世界輿論格局中占據(jù)較為有利的位置,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一道難題”(張建2007)。相比較而言,我國還是屬于弱勢文化,西方發(fā)達國家屬于強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我們的聲音確實太弱,還無法讓其他國家都聽到。正如張建教授所說的,強勢文化的排他性與強制性是選用異化策略的最主要原因,在目前我們還處于弱勢文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異化方式來進行對外宣傳,讓強勢文化的讀者慢慢了解我們的文化,進而接受下來,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我們的地方政府英文網(wǎng)站雖然在外宣的地位上不及國家的網(wǎng)站,但是如何正面地去大量報道我們的實際情況,對于各個不同國際交流口子上來說,都是一種有力的輔助。從數(shù)量、質量上來逐漸提高我們的外宣能力?!跋Mこ獭?Hope Project)、“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這些譯文雖然帶著漢語的特色,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逐步提高,這些語言會逐漸被外國的讀者接受,并傳遞中國的文化,同時也豐富英語語言文化。
1.譯者語言水平及外宣翻譯統(tǒng)一標準的缺乏。
外宣材料的翻譯一般都涉及到雙語甚至是多語環(huán)境,在國內,由于缺乏專門從事外宣翻譯的專家,大部分的外宣文本都是用中文撰寫,然后翻譯成為外文。不同的譯者存在著很大的水平差異。譯者必須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翻譯任務,應以目的語的文化為自己的立足點,以科學的翻譯方法指導,勤于對比英漢語言的差異,盡量完善譯文。
2.譯者社會文化差異意識的淡漠。
外宣翻譯主要是以讀者為中心,其有特定的讀者群體,外宣材料本身也有特定的目的。外宣翻譯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對原文內容進行重構,按照目標語的特點和目標文化的習慣進行翻譯,再現(xiàn)原文的主旨。正如左哈所提出的,“任何一個多元系統(tǒng)里面的轉變,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須與整體文化甚至世界文化這個人類社會中最大的多元系統(tǒng)中的轉變音素聯(lián)系起來研究”(張南峰2001)。埃文·左哈認為“譯者在實踐中采用的規(guī)范,會隨著翻譯在多元系統(tǒng)里的位置而變化,因此,什么是翻譯這個基本問題,也要先看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社會背景才能回答;翻譯的本質和界限,不是固定不變的,更不能由某些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來立法規(guī)定”(張南峰1998)。
“最好的外宣翻譯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機械地把中文轉換為外文,而是根據(jù)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對中文原文進行適當?shù)募庸?,有時要刪減,有時要增加背景內容,有時要將原話直譯,有時必須使用間接引語”(黃友義2004)。當然,受眾的思維習慣如何是譯者首先要了解的,對社會文化差異意識的淡漠無疑會給外宣翻譯帶來潛在的危害。
正如黃友義先生所說,外宣翻譯工作者要具備厚重的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知識功底,要能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向外宣傳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城市宣傳在推動我國對外宣傳的進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輔助和支撐作用,其外宣的影響力或許不如國家政治外宣那么大,但是細水長流的宣傳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點滴的微觀生活能讓受眾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也更加真切,因此做好城市外宣材料的翻譯才能讓我們城市的“小門”開得更好,讓外界看到的更多、更精彩。
[1]楊暄.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傳媒[J].當代傳播,2004,(1).
[2]嚴苡丹.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譯[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2):103-107.
[3]季羨林,許鈞.翻譯之為用大矣哉[J].譯林,1998,(4):211-213.
[4]王正琪,陳典港.論對外宣傳翻譯中的Skopos原則[J].南昌大學學報,2006,(2):136-139.
[5]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9.
[6]袁曉寧.談外宣英譯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翻譯,2007,(6):88-90.
[7]張健.美國主流媒體涉華報道分析[J].國際觀察,2007,(1).
[8]張南峰.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多元系統(tǒng)的角度看中國翻譯研究的過去與未來[J].外國語,2001,(4):61-68.
[9]張南峰.從夢想到現(xiàn)實——對翻譯學科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