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力,婁 青,李 燕,楊永春(.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四川成都 60500;.四川省遂寧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遂寧 69000)
耳鼻咽喉科患者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而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比較特殊,體積相對較小,位置相對較近,術中操作不當極易導致相臨器官受損。隨著醫(yī)學影像學的發(fā)展,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疾病診斷、治療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微創(chuàng)內鏡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1-6],同時也使耳鼻咽喉科臨床教學方式得以迅速發(fā)展,彌補了傳統(tǒng)的圖片及文字教學無法讓學生直觀了解耳鼻咽喉解剖結構的不足?,F(xiàn)將本院應用內鏡技術進行耳鼻咽喉科臨床教學的經驗總結如下。
采用包括文字及圖片內容的幻燈片方式進行理論教學,讓學生對耳鼻咽喉的解剖結構、解剖概念及解剖框架有初步了解。由于此時的理論教學尚無法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因此教學內容通常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只能使學生對解剖結構有一個較為模糊的認識[7]。然而,學生在進行手術實踐之前,理論知識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該階段應注重因材施教,盡可能地讓學生具有合格的理論基礎,從而確保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完成理論學習后,學生進入實踐操作練習階段,例如學習如何使用前鼻鏡、間接喉鏡、間接鼻咽鏡、耳鏡等常規(guī)器械觀察鼻腔前部、鼻咽部、喉腔等[8]。通過本階段的實踐,學生可對耳鼻喉咽的解剖結構有更直觀的了解,實現(xiàn)理論知識形象化,也能夠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器械的操作。另一方面,在本階段實踐中,需適當限制學生觀察的范圍,例如限定在表淺區(qū)域進行觀察,避免由于操作不熟練而導致在深部觀察過程中造成患者黏膜損傷。
完成常規(guī)器械實踐后,學生進入耳鼻咽喉科內鏡設備實踐階段,包括耳內鏡操作、鼻內鏡操作、纖維喉鏡操作等。在學生熟悉各解剖結構的內鏡成像后,可對部分難以觀察的結構進行觀察,包括上鼻道、額隱窩、蝶篩隱窩、上頜竇自然開口等;使用軟質的纖維喉鏡對會厭喉面、梨狀窩、室?guī)У缺容^特殊的結構進行觀察;使用耳內鏡觀察中耳,包括鼓膜以及鼓膜穿孔,特別是砧鐙關節(jié)、鐙骨底板、圓窗、咽鼓管鼓室口等[9]。除對生理解剖結構觀察外,也應對部分常見病理性變化進行觀察,如鼻息肉、會厭囊腫、聲帶麻痹、腺樣體肥大、膽脂瘤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喉部良惡性腫瘤、鼻竇炎等。使用頻閃喉鏡進行教學,更有助于讓學生準確了解聲帶的生理、病理結構和運動特點。通過內鏡成像技術實踐,可以使學生以更為立體、真實的方式進行解剖結構觀察,有助于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對各解剖結構的理解程度。
內鏡手術實踐之前,應首先讓學生進行手術觀摩,了解手術過程,使其對前期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基本解剖結構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內鏡技術在耳鼻咽喉科的應用已較為廣泛,而數(shù)字化技術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影像傳播,可以將手術過程通過遠程控制屏進行實時轉播。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內鏡技術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觀察到不同手術的操作步驟,更可以隨時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也避免了現(xiàn)場觀摩對手術的影響[10]。
耳鼻咽喉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上述解剖結構具有深在及腔洞細小的特點,只能通過使用特殊的照明裝置和檢查器械,才能對耳鼻咽喉部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特征進行清晰辨認。耳鼻咽喉部各器官的解剖關系比較復雜,向上承顱底,向下通氣管、食管,鼻兩側又與眼眶毗鄰,咽喉兩側走行著重要的神經干以及主要的大血管。因此,耳鼻咽喉部各器官在解剖結構上與鄰近器官及全身器官均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醫(yī)學各學科相互滲透和促進也進一步擴展了耳鼻咽喉科的內容和范圍,例如鼻神經外科(以前稱為顱底外科)與耳神經外科的興起和發(fā)展相關,也與顱腦外科的關系十分密切;鼻面部創(chuàng)傷或畸形及頜骨、會厭谷、舌根腫瘤的診治與口腔頜面外科存在交錯;咽喉腫瘤與頸部轉移癌根治術、下咽與頸段食管癌根治術、胃咽吻合術等的密切關系則使耳鼻喉科與頸外科、胸外科存在緊密聯(lián)系。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新興的以手術治療為主的學科,需要有極高的手術精確性,而準確掌握生理解剖結構是進行手術的重要前提。因此,學生在學習內鏡操作技術的同時,必須熟悉耳鼻咽喉解剖生理、病理結構。教師則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促進二者的共同進步。
[1]廖敏,邱榮敏,鄧碧凡,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450例臨床體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6(1):45-47.
[2] 楊建發(fā),吳恒俊,李偉軍,等.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球型鼻-鼻竇炎21例臨床體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6(2):137-138.
[3]蔡志福,方文旭,胡偉群,等.耳鼻喉科臨床實習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14):186-187.
[4]鄧安春,楊樺,梁小軍,等.案例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3):322-324.
[5]薛章委,胡偉群,方文旭,等.優(yōu)化整合教學模式在耳鼻咽喉科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中的研究[J].陜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11(4):28-29.
[6]肖嵩.經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處理復雜上頜竇良性病變36例體會[J].安徽醫(yī)藥,2012,16(7):987-989.
[7]郜元坤,李國義.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難治性鼻出血臨床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56(5):485-486.
[8]鄧安春,楊樺,陳立穎.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臨床教學改革初探[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10(6):795-797.
[9]朱慶柳.目標教育在耳鼻咽喉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瓢妫?011,4(2):175-176.
[10]周豐,涂海螺,張耀明,等.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105例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