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健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法寶。群眾路線的核心在于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毛澤東是黨內較早認識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領導人。他關于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社會變革主體等思想方面。在當前全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背景下,分析毛澤東關于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毛澤東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就其核心內容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認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個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孤立個人無法生存,只有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結合在一起的人民群眾,才能從事生產實踐活動。馬克思曾說過:“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是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1]122。
毛澤東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思想,認為實踐是“社會實踐”,“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在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正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1955年毛澤東在《書記動手,全黨辦社》按語中指出:“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二十三戶貧農只有三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下淚,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六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于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chuàng)造的?!盵2]201
毛澤東還認為,人民群眾不僅是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財富的實踐主體,也是創(chuàng)造社會精神財富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精神財富的來源。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860
關于認識的主體,馬克思用“社會人”代替費爾巴哈的“自然人”,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體理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實踐,而人的實踐又具有社會性。對于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做了清晰地論述,他認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的共同缺陷在于“不能了解認識對于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于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4]282。既然認識來源于實踐,而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所以,人民群眾自然是認識的主體,“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4]287。
毛澤東不僅繼承而且發(fā)展了馬克思的認識主體理論。在馬克思認識主體論中,只講清楚了個人認識與社會認識的辯證關系,即個人認識從社會認識中吸取營養(yǎng),又不斷地為社會認識提供新的認識成果,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但對于個人認識與群眾認識是什么樣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缺少明確的論證。毛澤東根據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經驗,在群眾史觀的基礎上,深化了馬克思主義認識主體理論,創(chuàng)立了群眾路線認識論。
1943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談道:“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qū)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fā)點與歸宿?!盵5]71同年他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3]899
在堅持人民群眾認識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毛澤東還提出了要“拜人民群眾為師,向人民群眾學習”的思想,要求黨員干部要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如果黨的干部“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盵3]790
這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認識論,它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價值主體是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即以誰的利益和要求作為價值評判的標準。這在任何一個階級、任何一個政黨的價值觀念體系中,都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原則性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政黨要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所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一切政治活動的價值評判標準應當是人民群眾。它從最初起就是為了服務于人民解放事業(yè)建立的,這一點,毛澤東早就有明確的論述。1934年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取得群眾的擁戴“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fā)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4]1381941年 11月 6日,他在《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的演說》中講道:“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jiān)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盵3]8091942年 5月,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更明確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3]857,“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的?!盵3]8641945年他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6]720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也多次強調要“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更多地注意解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迫切問題”[7]28。“共產黨員要善于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盵8]488
從毛澤東的一系列思想觀點來看,他一貫堅持和倡導的就是一種“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是以人民群眾為最高的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這是他關于人民群眾價值主體地位思想的根本表現(xiàn)。
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它認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恩格斯曾指出:“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和十八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盵9]325
毛澤東一直持群眾史觀認識中國革命,認為人民群眾才是社會變革主體,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毛澤東說:“吾國自秦以來二千余年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主要的是農民戰(zhàn)爭”[10]230,“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盵11]625他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3]1031
正是有了堅定的群眾史觀,毛澤東自投身革命運動之后,非常注重依靠群眾,激發(fā)人民群眾身上蘊含的強大革命力量,讓群眾參與到浩浩蕩蕩的革命浪潮中來。每當革命處于困難時期,他總是用要相信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等思想教育全黨,鼓舞士氣。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民身上的革命力量,“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4]13。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要求紅軍除了打仗,“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4]86,“我們現(xiàn)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zhàn)爭,以革命戰(zhàn)爭打倒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把革命發(fā)展到全國去……因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4]136他批評那些“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單純的軍事觀點[4]86?87。在解放戰(zhàn)爭后期,毛澤東指出:“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盵12]1467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基本要求”,其中第一個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013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黨又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梢?,在當代中國,毛澤東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思想更具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執(zhí)政時期的一大政治優(yōu)勢。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處于劇烈轉型期,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多樣化,市場經濟加劇了包括黨員干部在內的人的趨利性,這些因素都導致我們黨的意識形態(tài)和認識經驗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傳統(tǒng)的群眾路線和群眾主體地位思想在部分黨員干部的觀念中被嚴重淡化,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原本的“魚水深情”正慢慢消退,干群關系緊張狀況日益加劇。據中國社科院的《2006年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顯示,在貧富關系、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城鄉(xiāng)關系等一系列基本社會關系中,有28.26%人認為干群關系比較緊張,在這些易沖突社會關系中占比最高。該報告還對不同社會階層近10年獲益多少進行排序,結果顯示:有69.84%的人認為干部群體是近年來收益最多的群體,在所有階層群體中所占比例最高[13]187。這些資料表明,當前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存在一定的淡化風險。
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在于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思想,正確定位人民群眾的位置,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毛澤東關于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和認識主體的思想為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十分注重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過去,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都是建立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辦公手段開始普及,有些黨員干部調查研究不是深入群眾而是深入互聯(lián)網,在網上“百度”一些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又加之基層生活條件比機關差,這些原因導致部分領導干部不愿深入基層,上級領導機關干部下基層多是聽匯報,看得少,跟老百姓直接接觸得更少,就連基層黨員干部也很少跟群眾打成一片。當前,“候鳥式”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越來越普遍,他們白天在鄉(xiāng)鎮(zhèn)機關,晚上回到縣城,很少接“地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利益和訴求很難影響干部的決策,這種情況是很值得警惕的。列寧早就說過:“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14]695。
雖然各級黨委政府也在不斷強調科學決策,但何謂科學決策?有些黨員干部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決策方式,認為這就是科學決策。事實上,決策是否科學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符合實際、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以此看,只有在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按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進行科學決策,使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到決策活動中,推動公共政治參與,推進中國政治發(fā)展。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社會認識的主體,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他們身上蘊藏著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一旦這種創(chuàng)造力被充分激發(fā),將會變成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無一不是人民群眾實踐的結果。
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階層分化、利益格局多元、財富分配不均、部分官員貪腐,各種社會危機導致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產生一定程度的疏離感,黨凝聚和動員人民群眾的能力也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黨自然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期凝聚和鞏固群眾意志,這也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反復申述群眾路線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一項宏偉大業(yè),需要凝聚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發(fā)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舉群眾之力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此,必須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思想,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和創(chuàng)造熱情,匯聚正能量,形成強大的合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3]毛澤東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文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澤東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毛澤東選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澤東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李培林,陳光金,李煒.2006年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狀況調查報告[R].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14]列寧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