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峰
(臺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20世紀的美國文壇有一位作家,論詩歌他曾經與“艾略特并駕齊驅”,論戲劇可以與“尤金·奧尼爾平分秋色”,[1]178但最讓他出名的是他提出的“非人本主義”理念。這位作家就是羅賓遜·杰弗斯(1887-1962年)。無論在身前或是身后,杰弗斯的“非人本主義”都飽受爭議,讓他長期成為評論界的靶心。斯坦利·克努茲(Stanley Kunitz)警告杰弗斯,如果他不“接受道德責任和人類價值”,他將會“把自己置于毀滅者的行列”。[2]24評論家易沃·溫特(Yvor Winter)曾經是杰弗斯的支持者,后來變?yōu)椤胺侨吮局髁x”不折不撓的批判者,溫特在《理性之辯》中稱杰弗斯的寫作“一行行都是自命不凡的垃圾”,[2]23讀者柯南斯· 洛克萊斯(Kenneth Rexroth)附和道:杰弗斯的全部作品無不“荒誕”、“低劣”、“自命不凡”,“他對希臘悲劇的粗俗改編讓我震驚”。[3]116因為“非人本主義”理念,很多人指責杰弗斯厭世、厭惡人類。20世紀70年代生態(tài)批評開始勃興,“在文學上受到冷遇的杰弗斯卻在人類學家,生態(tài)學家和生化學家那里受到熱捧,杰弗斯的書往往和阿爾多·利奧塔(Aldo Leopold)和羅文·埃斯利(Loren Eisley)的著作置放在一起”,[4]54無疑,生態(tài)批評拯救了杰弗斯,或者說杰弗斯的“非人本主義”與生態(tài)批評相互觀照。艾蘭·約翰遜(Allan Johnson)指出“杰弗斯是唯一一位直面生態(tài)問題的現(xiàn)代主義者”,他所提出的“非人本主義”理念讓他備受指責,[5]15彼得·奎格利(Peter Quigley)認為杰弗斯為今天的生態(tài)文學和生態(tài)批評提供了一個重要且基本的鏈接,[6]47沒有杰弗斯,美國的生態(tài)文學便不完整。
關于“非人本主義”理念,在1954年出版的《雙斧及其它詩歌》中,杰弗斯第一次做出完整的闡述:
把對人類的關注轉移到非人類身上;擯棄人類的唯我獨尊,承認自然萬物的壯美……這種想法和感受既不厭世也不悲觀,盡管曾經有幾個人這么說過,以后還會有人這么說。它(非人本主義)拒絕謊言,是在信任缺失時保持清醒的方法,它蘊含客觀真理和人類價值,它以理性的疏遠指導人類的行為,超越了愛、超越了恨、也超越了嫉妒。它消解狂熱和狂妄,既有宗教般的力量讓人崇敬,又有追求美好的動力讓人喜悅。[7]XXI
或是因為作者在詩集中對“非人本主義”的闡釋,或是因為詩集中充滿了對美國政府參加二戰(zhàn)的嚴厲抨擊,出版該詩集的蘭登屋出版社(Random House)為了極力撇清與書中言論的責任關系,在封底上意味深長且空前絕后地印了這樣一則啟示:
這是蘭登屋與羅賓遜 杰弗斯合作的第14本詩集。在過去15年的合作中,我們彼此信任步調一致,每一本詩集的出版都增進了作者和出版社的聯(lián)系。出于在長期互惠關系中的公正和坦誠,蘭登屋自覺有權反對本詩集中詩人的部分政治觀點。深知作者有大膽直率表達信念的自由,而出版社的作用就是把作者的聲音帶給盡可能多的讀者,無論(出版社與作者的信念)在原則和細節(jié)上是否達成一致,最重要的是把雙方的分歧公之于眾,時間法庭將會給這宗觀念之爭做出最終審判。[4]58
為何“非人本主義”令評論界及出版社如此不安?通過“非人本主義”杰弗斯究竟想言說什么?下文將通過梳理“非人本主義”產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內容還原作者構建這一理念的初衷,以便使更多的讀者認識并了解“非人本主義”的價值所在。
杰弗斯的父親是加爾文派牧師兼神學院教授,杰弗斯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希臘語、拉丁語及圣經,十多歲時起便開始游歷歐洲,分別在德國、瑞士等地求學。少年時期的教育使得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希伯來文明和希臘文明融匯于杰弗斯一身。希伯來文明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提倡禁欲、克己,鼓勵追求精神生活;希臘文明重視人的自然屬性,提倡自由、個性,鼓勵人與自然親近,杰弗斯成年后崇尚儉樸,回歸自然的生活無疑是這兩種文明相融的最好范本,羅文·埃斯利曾說在他所知道的作家中,唯有杰弗斯呈現(xiàn)出“人類與其自然背景之間最本真最完整的關系”。[3]120青年時期的杰弗斯完成了美國的大學教育,先后主修林業(yè)和醫(yī)學,這些專業(yè)知識為他日后的隱居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
1914年杰弗斯和妻子旅行至加利福尼亞卡梅爾地區(qū)時,踏上大蘇爾(Big Sur)海岸,他一眼認定這將是他的“宿命之地”,[8]418“海水侵蝕的海岸,老鷹捕食時凌厲的瀟灑”[3]120俘獲了詩人的心,在《卡梅爾角》一詩中杰弗斯寫下“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看到它時,它是多么地漂亮/未被踐踏的領地,罌粟花和豆角花一直開到懸崖的盡頭/除了兩三匹馬悠閑地吃草,再無入侵者/或許還有幾頭奶牛在露出地面的巖層上蹭著他們的腰”。[9]遠離機器生產,遠離都市喧囂,這里的原始、荒涼和散漫讓詩人一見傾心,于是杰弗斯決定在此置地建房。
為了抵御海水的侵蝕,大蘇爾的居民多用石頭造屋,杰弗斯在六七年的時間里,共建造出兩座石屋。修建第一座石屋時,他請了當?shù)氐氖常硨W習如何讓“石頭愛上石頭”的技藝,造出一棟低矮且狹小的兩層建筑,杰弗斯稱之為凸宅(Tol House)。等自己完全掌握了建造石屋的技術,杰弗斯又建了一座四層的鷹塔(Hawk Tower),高大寬敞,之所以得名鷹塔,是因為建造的時候一只鷹總在空中盤桓,等鷹塔建成的那天鷹卻消失了。在房子后面,杰弗斯夫婦種上了茂密的桉樹林。
生態(tài)學者魯樞元把海德格爾的“棲居”解讀為“筑造,居住,棲居”[10]165的三位一體,“人通過勞作筑造居住,為自己營造一個棲居之地,在這里可以俯瞰大地,仰望天空”,“‘棲居’即是一個人與自然如何美好共處的概念,一個有關生態(tài)詩學的概念?!保?0]168若論“詩意地棲居”,在美國文學史上,能與杰弗斯媲美的唯有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首先,梭羅和杰弗斯都親手建造自己的居所,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杰弗斯在大蘇爾海岸。其次,兩人的生活都極其簡樸,梭羅說“簡單化,簡單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頓也夠了”;[11]85杰弗斯放棄工業(yè)文明的福利,放棄便捷的城市生活,一步踏入農業(yè)社會,凸宅直到1949年才通上電,其它的諸多不便可想而知。最后,回歸自然讓他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思考,梭羅說去瓦爾登湖“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隨著“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guī)律也變得簡單”;[11]298而大蘇爾海岸讓杰弗斯從波濤和星辰之間認識自然的壯美,認識人類的局限,這便是“非人本主義”理念的緣起。
杰弗斯的傳記作者羅伯特·布洛非(Robert Brophy)在談及杰弗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時說,杰弗斯的“愛是外向型的”,被宇宙的美所傾倒,他將此看做天賜。這是他詩藝的一個方面,另一面則是對這個時代的批判,一個冰冷的聲音宣布人類利己主義美夢的幻滅。[12]在生態(tài)話語體系內,外向型的愛要求把人類的道德關懷延伸到人類以外的自然萬物,從一塊巖石到一只蒼鷹,這便是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整體觀;20世紀以來精神的空虛,物質的豐富和科技的發(fā)達使得人類中心主義大行其道,自然越來越淪為人類征服的對象,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對時代的批判意即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一)書寫生態(tài)整體觀。在杰弗斯“非人本主義”生態(tài)話語中,人類需要從生態(tài)整體利益的角度審視包括自身在內的宇宙萬物。關于“整體”,杰弗斯在寫給修女瑪麗的信中有著如下的表達,可以看做是對“非人本主義”的注腳:
我相信宇宙是個整體,所有的構成部分只是同一能量的不同表達,所有的部分都彼此相通,因此它們構成的是有機整體。(物理學如此解釋,我想宗教亦然)。這些構成部分會改變,消失或死去,在我看來所有一切無論是人、各種動物、巖石和星星,就其自身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構成的這個整體。這個整體因它們的共生而美麗無比,我的這種感受如此深切真實,以至于我只能愛上它并認可它的神性。我想這個整體值得更深厚的愛,在這個整體當中包含著和平,自由,甚至可以說是某種救贖,把個人的愛向外轉,轉向這個神,而不是向內,朝向自己,或朝向人性,或朝向人類的各種想象或各種抽象——精靈組成的世界。我認為因其美麗愛上神是我們的榮幸和福祉,不必宣稱或期待他也會愛我們。我們對他而言并不重要,但他對我們很重要。[13]189
杰弗斯認可“萬物是一”,人類、各種動物、巖石和星星在宇宙整體中同等重要,或同等不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個偉大美麗的整體;之所以不重要是因為盡管構成的局部在不斷地改變,消失或死去,但整體保持不變;其次,在這個整體當中,自然萬物與人類彼此平等,相通。巖石、星星這些自然造物具有其不依賴人類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人類并不具有駕馭或改造它們的權力;最后,人類須把對自身的愛轉向這個整體,因為長期以來人類過于沉湎于自己的感受,換言之,長期以來人類慣以自己的價值標準來度量自然萬物,決定自然萬物的生殺予奪,這種行為不僅自私而且狹隘。杰弗斯的“非人本主義”生態(tài)話語打破了人與自然的主客體對立,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本主義”主張人類須對自然萬物保持敬畏之心,因為在宇宙這個整體內,人類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物種,杰弗斯沒有賦予人類特殊的權力,人只能解讀自然而非改造自然:“我不能像以往一樣行走在山間/但我的主題還和以往一樣:我喜歡,喜愛的主題:山脈和海洋/巖石,水和動物以及樹木都是我的主人公/而人類僅僅是象征性的解讀者。”[14]484不僅如此,在亙古的自然面前,人類沒有任何引以為傲的資本,一代一代的人來了又走,什么也帶不走,什么也留不下,而自然——“它有的是時間,它知道人們就像潮水/既然有潮漲,就會有潮落,不過如此/當人類存在的所有痕跡統(tǒng)統(tǒng)消失殆盡,然而這原始的美/將與花崗巖的沙粒同在/如無盡的海水躍上我們的峭壁,它依然毫發(fā)無損”。[9]
“非人本主義”把人類無視自然萬物只專注于自我欲望的滿足視為人類的“自戀情結”。人類需要從自戀中抽身而出,把目光投向廣闊的自然,把自己融入宇宙這個整體,“注釋沉默的星辰,讓/你的視線/躍出自己和人類的低洼/世界如此美好,”[15]574當人類站在宇宙整體的高度,視野會隨之寬闊,時代的興衰,個人的榮辱不過是白云蒼狗,過眼云煙,宇宙整體既不關心也不在乎每個個體的感受,它有自己的行動軌跡,有自己的價值標準,不為堯存,不為紂亡?!耙离m然局部看上去丑陋不堪,但整體依然完美……全部即整體/最偉大的美是有機的整體,包括所有的生命和物體,還有宇宙的神性之美/要愛宇宙這個整體,不要僅僅愛人/離開人群,否則你會和他一樣可悲地困惑/當他的生命逐漸暗淡你會和他一樣陷入無可救藥的絕望。[15]594
(二)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叭祟愔行闹髁x,或人類中心論,是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保?6]233杰弗斯的“非人本主義”指導人類在空間和時間上重新界定自己的位置,以使人類拋棄一廂情愿的“自戀情結”。
在過去的時間里,科學之手對于人類樸實的自戀有過兩次重大的打擊。第一次是認識到我們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得難以想象的世界體系中的塵?!诙问巧飳W的研究剝奪了為人類特創(chuàng)的特殊優(yōu)越性, 將人類廢黜為動物的后裔。[17]序言
首先在空間上,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把經典的人類中心論和地球中心論的邊界拓展到整個宇宙,從此打開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無論是人或是地球絕不能稱之為中心?!保?8]35緊隨哥白尼之后的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宇宙既沒有邊際,也無中心可言,在如此浩渺的太空,人的微乎其微可想而知,人類中心更是無從談起?!暗厍蚴莻€世界,而人類是其尺度,但我們的認知已經超越了/這小小的、圓頂?shù)?、虛假的天?眼球跟隨天文臺的望遠鏡,那里空間和大量物質涌入/在沙粒般大小的太陽旁邊,地球不過是一顆塵埃,隱沒在未知的溝壑縱橫的大地/星系連著星系,無數(shù)的星星構成無數(shù)的漩渦,仿佛永遠如此,然后人類/形成了,人類兩三百萬年的歷史不過是宇宙的一瞬,在下一瞬間人類或將消失/而在此之后,無數(shù)的星系連著星系將繼續(xù)存留下去,仿佛從來如此。[15]365
從時間來看,向前看,人類沒有高貴的祖先值得驕傲;向后看,沒有永恒的生命可以期待。事實上,人類的出現(xiàn)極具偶然性,“生命是某種無機物組合的副產品”,[19]124不是一種“預先設定”,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進化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混合——在變異水平呈偶然性,在選擇的作用方面呈必然性”,[17]序言杰弗斯的表述是:人不過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區(qū)域偶然獲取了生態(tài)上的優(yōu)勢(就像是野?;蚝蝤潱?。[20]60進化論不僅說明人和動物有共同的祖先,而且指出進化未必一定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事實是“進化沒有方向,進化并不必然導致更高事物的出現(xiàn)。[17]序言因此,人并不具有比動物高人一等的優(yōu)勢,人和動物之間只有程度的差異而非類別的不同?!胺侨吮局髁x”把人類從萬靈之尊的王位上拉下來,擊破了人類中心主義自高自大的美夢。
先是被哥白尼石破天驚,繼而又被達爾文當頭棒喝,人類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地球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塵埃,而人類只是棲居在地球上眾多動物中的一員。因為哥白尼和達爾文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杰弗斯在《非人本主義》一詩中,借老人之口表達了對兩位科學家的敬仰,“這座紀念碑是為誰豎的?為耶穌,凱撒或人類之母夏娃?”/“不”,他說,“是為哥白尼,尼古拉· 哥白尼,他第一個把人類/從狂熱的自高自大和世界的中心/推出來,教人類認識自己的位置?!保跋乱蛔鶠檫_爾文”。[1]170
半個多世紀前,在現(xiàn)代文明的驅動下,美國社會經歷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動物棲居地惡化,自然資源過度開采,人類借工業(yè)發(fā)展和科技革命將貪婪之手不斷伸入自然腹地,當人類沉醉于現(xiàn)代化帶來的各種便利,享受生活富足和工作高效之時,并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些便利、富足和高效的獲得是以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和透支為代價,沒有意識到一口干凈的水、一片藍色的天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奢侈品,而曾經倡導的“以人為本”已蛻變?yōu)槿祟悷o限掠奪和征服自然的借口。杰弗斯提出的“非人本主義”理念就是要引領人類反思曾經走過的發(fā)展道路,引領人類換一個視角審視自己、審視自然,放下人類的傲慢、承認自然的無限。杰弗斯是美國文學中最早自覺并系統(tǒng)思考生態(tài)危機的作家之一,他提出的“非人本主義”正是生態(tài)憂思的結果,而“非人本主義”提倡的生態(tài)整體觀和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與生態(tài)批評的訴求不謀而合。
杰弗斯不喜歡熱鬧的文壇,他遠離城市,拒絕戰(zhàn)爭。他對抗不了高歌猛進的時代,卻用詩歌抗拒無智和無趣,耕耘了一塊“非人本主義”的精神園地。在21世紀的今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已經讓人無可回避,回頭再看半個多世紀前杰弗斯“非人本主義”的吶喊,如果自然環(huán)境皮之將破,而如毛發(fā)般的人類又怎能安附?杰弗斯“非人本主義”引發(fā)的思考就在于此。
[1]彭予.二十世紀美國詩歌——從龐德到羅伯特 布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2]Vardamis,Alex.“In the Poet’s Lifetime”[M]//In:Robert Brophy(ed.).Robinson Jeffers,dimensions of a poet.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95.
[3]Karman,James ed.,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Robinson Jeffers with Selected Letters to Una Jeffers[M].Stanford:Standford UP,2009.
[4]Murphy,Patrick.beyond humanism mythic fantasy and inhumanist philosophy in thelong poemsof robinson jeffersand gary snyder[J].American Studies,1989,(30).
[5]Johnson,Allan.Ecology and Aesthetics Robinson Jeffers and Gary Snyder[J].ISLE,2001 Summer,(8).
[6]Quigley,Peter.Carrying the Weight:Jeffers’s Role in Preparing the Way for Ecocriticism[J].Jeffers Studies,2002,6(2).
[7]Jeffers,Robinson.The DoubleAxe and Other Poems[M].New York:Liverlight,1977.
[8]Litz,Walton A.American Writers: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Biographie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1.
[9]Jeffers,Robinson.Camel Point[EB/OL].[2013-10-12].http://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176426.
[10]魯樞元.精神守望[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11]亨利 梭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12]Fontenot,Kara.Robinson Jeffers’s“The Purse-Seine”:Poetic Ecology[M]//In:Joe Jordan(ed.).A Wilderness of Signs Ethics,Beauty,& Environment after Post modernism.Cambridg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6.
[13]Jeffers,Robinson.Letter to Sister Mary James Power[M]//In:Albert Gelpi(ed.).The Wild God of the World:An Anthology of Robinson Jeffers.Stanford:Stanford UP,2003.
[14]Jeffers,Robinson.The Collected Poetry of Robinson Jeffers Vol3[M].Tim Hunt(ed.).Stanford:Stanford UP,1998.
[15]Jeffers,Robinson.The Selected Poetry of Robinson Jeffers[M].New York:Random House,1959.
[16]余謀昌.生態(tài)文化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7]斯蒂芬 杰 古爾德.自達爾文以來— —自然史沉思錄[M].田洛,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8]Chapman,Steven.On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in.“The Inhumanist.”[J].Jeffers Studies,2004,8(2).
[19]Zaller,Robert.Robinson Jeffers and the American Sublim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0]Giora,Dana.Strong Counsel[N].Nation,198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