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峋
(臺州市博物館,浙江 臺州 318000)
2012年9月,浙江臨海市邵家渡街道溪邊村村民在該村菱塘后山西麓遷移陳氏祖墓時,出土明代陳紀父子墓志兩通。在該村還同時發(fā)現(xiàn)了明代陳光哲墓志?,F(xiàn)三通墓志均已征藏臨海市博物館。
陳紀墓的“明通判陳寧國之墓”墓表出土時不慎已經(jīng)碎裂成三塊。志石紅砂石質,長74、寬51、厚9厘米。墓志篆額兩側鏤刻云紋。志文楷書陰刻,正文775字,字徑1厘米,文連題25行,每行31字。志石因長期埋于地下,文字已略有腐蝕,經(jīng)墨拓,志文基本可辨讀。
其子陳淑墓志蓋陰刻楷體(并填朱砂)“明后山陳公墓志銘”,篆額“明后山陳先生墓銘”。志石白石質,長55.5、寬48、厚8厘米,志文楷書陰刻,正文825字,字徑1厘米,文連題25行,每行33字。
陳光哲墓葬于溪邊村口南側蝦鉗山,1958年拆毀,墓志被村民抬回,置于村中隊辦小店前作階石,后被村民侯崇偉家收藏。志蓋橫刻篆體“潛齋陳公墓銘”。志石青石質,長68厘米,寬63厘米,厚12厘米,字徑1厘米,文連題39行,每行43字,志文楷書陰刻,共計字1677個。
陳紀墓志銘
寧國通判陳公墓銘(篆額)
賜進士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祭酒事太平謝鐸撰文
賜進士通議大夫文華殿學士兼禮部左侍郎南宮白鉞篆額
賜進士中順大夫贊治尹江西廣信知府同邑王瑭書丹
正德丙寅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寧國通判陳公卒于家,于是公退休二十有一年」矣。予為□哭,亟馳書以吊。嗟乎!天何奪吾同年之亟耶!初,予天順已卯同年以升」于鄉(xiāng)者,若戴鹽城孚、胡吉安鉉、潘提學楨,皆先后即世,惟予與寧國亟退以俟,今」寧國又□□以歿,豈不重可痛哉!
寧國諱紀,字德廉,別號樗散。臺之臨海人也。其」先徙自閩。始祖壽甫,祖原昔,父叔英,皆有隱德。德廉由舉人擢寧國通判,清介絕」俗,律身嚴而守法公。皂隸例得多取,公卻之,一毫無所利。滿考,例得敘進,公視之」漠然,無所□。初丁外艱,妻施已早世,一妾侍巾櫛,年方少,即黜之,夜則孑然苫塊」間。既釋且禪,猶蔬食水飲。邑佐張信子持酒跪以進見,公□□而下,遂不敢。」既而丁內艱,有甘露降于庭,凝綴 木之上,觀者異之,仙居王僉事純以為孝感所」致。公所從游有白學士鉞、張憲副鎮(zhèn)、葉大尹賢、侯舉人序,皆杰然游科第間,而□□」發(fā)解京闈,進士及第,以文章著名者也。公在寧國,以名節(jié)自持,□激勵□下□□□」民生原采之,忠義皆表章之不暇。三原王公稱其事非俗吏所可及,且用均而節(jié)」義名□中人也。歸途道經(jīng)安吉,賊有圖之者,公語之曰:“吾寧國陳通判也。”賊知廉」吏不可犯,遂麾其徒以去。既歸,杜門卻掃,埋頭點勘, 不少置。所著有《通鑒測」義》五十九卷、《朱子感興詩廣義》一卷、《武夷九曲棹歌注》一卷、《考訂顏子始末》一卷、」《樗散拙稿》數(shù)十卷,旁及天文地理,靡不通究。嗚呼博哉,陳子之學也。」
子男一:淑,為」府庠生。孫男三,年□□。今年冬十二月癸酉日,淑將奉公之柩以葬,而以繼母林」氏 焉。先期乞銘于予,予與公友也,知公之深者莫如予,予安敢以不銘,乃摭其」大者以銘。銘曰:」
閉門著述,其書滿家。搜奇抉秘,吾道之華。上有千古,下有來今?!挂僖俨灰?,先生此心,嗟哉遺草,其存有幾。九原可歸,先生不死?!?/p>
明正德丁卯冬十二月吉日刊石」
陳淑墓志銘
明后山陳先生墓銘(篆額)
明后山陳先生墓志銘(題)
后山陳先生既終,卜地諏日將葬,其子辯印生延文乞銘于予。予忝姻家,聞先生舊矣?!狗e學有待,終弗獲試,遂高尚焉。性質直,慈祥廉介,嫉惡好善,尤其素志。自少以孝友聞?!鼓甘┦显閱剩吕^母林氏曲盡子道。連遭內外喪,蔬素盡制,人以為難。惆恤宗族,冠婚喪葬,衣食不給者皆為處之,如恩及三從手足,曰瑗、曰 、曰 、曰鳳者可考也,施及親」識鄰里猶然,則先生之為人大概可識矣。平居,或告之曰:“彼善如是”,即稱不容口;“彼惡」如是”,即唾罵之,聲色俱厲。此其素所畜積也。溫守李公端,先生從宦時相與甚善,及守」溫,固邀見,公不為行。有奉金求囑者,公謝絕之??ざ貐枪?、黃巖尹劉公贊,先生從」宦窗友也,冀語一事,覘其峻絕,竊嘆久之。茲皆先生余事也。尚書黃公綰、方伯蔡公潮、」應公良、參政趙公淵嘗相友愛,至則坐語移日,每語人曰:“陳后山其古君子乎!”杜門數(shù)」十年,以義訓子,而自以詩酒棋局自娛。厥私長洲吳公楠,為臺杰士,每宴會間,相與放」吟,聯(lián)成巨卷,茲又其余事也。每見鄉(xiāng)曲少年,輒為戒惡勸善,至今聆其言者,類能誦之,」曰:后山公嘗言如此。
娶孫氏,千兵慶之孫女,惟德之行。生男三,長即辯印,次延禹、延平?!古?,居長,適府庠生、王梧州宗之嫡孫禎。孫男見六:希周、希孟、希曾、希魯、希魚、希堯。孫」女二。世系宋秘書監(jiān)贈吏部尚書之后,自福唐南劍州沙縣徙于臺。高祖谷用,曾祖」原昔,祖叔英,皆有隱德,弗仕。父紀,登天順己卯第,授寧國府 ,自少以圣賢自期,至老」而踐履不倦。天性孝友,清介絕俗,仕有德惠,著述可傳,寧國名宦,本府鄉(xiāng)賢,兩邦崇祀」。公之德蓋有所本云。公諱淑,字惟善,別號后山,誕于天順甲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于」嘉靖二十年辛丑五月十六日,享年七十有八。嘉靖二十一年壬寅正月初四日葬于城」之東二十里二 三都下管孔墓洋大井頭,坐巽向乾,從先宅兆也。銘曰:
后山之年, 七」望八,并不為夭。后山之德,佩仁服義,亦不為少。惟不康吾民,未盡其道。后山之心亦」為未了。然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又何擾擾。嗚呼!千載之下,有鐘鼎」天爵,浮云富貴者,雖陷陵古木,烏乎不保!
時」嘉靖二十年辛丑歲九月吉旦。
賜進士第奉直大夫湖廣按察司僉事奉」詔進階、同邑姻家介石蔣 撰。
陳光哲墓志銘
明工部都水司員外郎潛齋陳公墓志銘(篆額)
賜進士及第嘉議大夫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總校永樂大典教習庶吉士前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太子左諭德同修會典專管主事 誥敕同邑秦鳴雷撰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福建按察司提督學校副使前南京吏部驗封司郎中金立敬書丹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刑部尚書前吏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仙居應大猷篆蓋
水部郎陳公卒于家,公弟光祖以諸孤之□□公□□丐予銘而內諸墓,以予于公聯(lián)姻,世推知公者也。嗚呼!予」忍銘公哉!
憶子□□ □……明年公 ……每 ……公飲酒賦詩,或夷猶□回□□ 嶂間,意愿甚適,□時□□異日得之流舍公孰與歸者□□,歸而公則已矣,夫蔓□□□□□宅……哉?□□□哉?予洵忍銘公也。按狀:陳出國子司業(yè)左輔公后,」實□婺之□□□□ 陽后,仙居□□□□□□ 則□仲□將仕郎始。高祖員韞,曾祖華,祖 ,祖晦跡以詩禮世」其□□□□中□□ 王氏,子四,□□□□也。公……數(shù)千言 …… 召部使者」閱郡諸」生治…… 有司 …… 公應補弟子□不逾年,學成□有聲郡庠間矣。」嘉靖癸巳應選貢…… 七…… 足以動人,譬則青」□□選百中如此……人值……天子明堂禮成,□大□公使 □□執(zhí)禮惟 …… 英發(fā)如□河出,……語謫閩之藩□公閩監(jiān)司聞公才,欲試之□□□理……親蒙?!凇踉??!H」之也,遷□淮縣令□縣濱河為治,水潦頻仍。又皇陵所在中使鎮(zhèn)守者,需□無度,以數(shù)百……敝□豪」抑強,撫守有方,供應有節(jié)……往往失節(jié),至于獄訟□□超越處之,各有條緒,故猶□□□□□ 也。猶□□夜分理也……覲銓部課公政獨優(yōu),擢今官,未幾,□竹木稅□□公以榷稅□細易……朝官□以夙隙□□公者……矣。公聞……面是時……諸弟……歲時伏臘,舞□舞觴之際,則…… 竟日夕,不復□人間?!酢酢酢醯脝省跽]諸弟…… 醒則萬事□裂,□吾先世為 …… 恭愍公□也 ……節(jié)祀 典□恭愍公所置義田,捐資贖而拓之,其他□□防□□□□□ 不 □□□多切倫理 □世□焉,□□直□亮□藩」屏初未嘗求人知而世之□□□道□□□□□不能及之,天性然云□喜吟聯(lián)□□談合意處即心為通□,」飲醉更浮白,終始無□□語,子□□□□教有方□□ □□□逮不為□其高□□□類如此。所著有《云□集》若」干卷藏于家。
嘉靖己丑冬忽感□□疾□□至十二月二十三終于正寢,距生正德戊辰五月二十□日得年五」十有八。惜哉!公諱光哲,字子愚,號潛齋。元室俞氏,生子用中,娶余考功約中公寬孫女,用賓娶予伯兄副郎□峰公鳴春女,繼潘氏,俱國學生。女適郡庠生秦懋恒,則予仲兄宮允白崖公鳴夏季子也。繼室令王氏主,以賢□」聞,生用貴,聘余女,側室出,□庠生用璧娶許郡伯古泉公仁卿女,用溥聘張參戎劍崖公女。用傅□妹一、弟二」曰:光韶,庠生,先公卒;曰光臺,任浮梁縣簿,季即光祖,府庠生績學待聘,尤公所屬望者。孫男七:應鳳、應熊、應□、應」鶚、應蛟、應龍、應鵬,女二。用中等以卒之明年丙寅十二月十六日,葬公于下管龍華鄉(xiāng)之原。銘曰:
坦坦康衢,載馳」載驅。豈曰無輔,忽摧我車。泛彼中流,以游以休。未竟厥濟,亦完我舟??赡苷呷耍荒苷呙?。遇有險夷,順受其正。孝友維則,是謂 詒。匪伊朝夕,百世是宜。嗟嗟陳公,天鑒孔通。償所未贏,在爾孫子。
三通墓志銘字體規(guī)整清秀,敘述詳細,內容豐富。通過判讀,并結合歷史文獻,所獲得歷史信息主要有:
(一)根據(jù)志文,邵家渡溪邊村陳紀父子與陳光哲并不是同一支派的族人,他們的生平事跡也各不相同。陳紀父子的先祖自福建遷徙入臺,陳紀墓志銘有“其先徙自閩”之句,陳淑墓志銘敘述更詳細些:“世系宋秘書監(jiān)贈吏部尚書 之后,自福唐南劍州沙縣徙于臺?!备L?,是福州的古老別名,唐末十八姓隨王審知入閩,陳、林、黃、鄭、孫、劉等族姓的家譜,多有稱福州地區(qū)為“福唐”之例的。關于陳的家世,《曾鞏集》里的《秘書少監(jiān)贈吏部尚書陳公神道碑銘》透露了一些信息:陳 父親“諱世卿,字光遠,南劍州沙縣人也。”陳 有兄弟五人,皆有功名,但以陳 和陳儼最為特出。[1]陳紀在臨海的始祖陳壽甫,祖陳原昔,父陳叔英,皆有隱德而不仕。到陳紀一代,始由舉人擢寧國(今屬安徽)通判,為官清廉,在任有聲。從志文看,陳紀的人生志趣似乎在于閉門著述,是個飽學之士,留給后人的著述是很可觀的。所以志文后的銘文贊頌他“閉門著述,其書滿家。搜奇抉秘,吾道之華。”其子陳淑雖然積學有待,但未登仕籍;雖然隱逸鄉(xiāng)里,但頗有德聲,所交往的多是當世名流巨子,如臺州黃巖縣黃綰(1477-1551年),字宗賢、叔賢,號久庵、石龍。歷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等,[2]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臨海蔡潮(1467-1549年),字巨源,號霞山。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給事中、湖廣提督學政、河南右布政使,是聲震朝野的一代清官;[3]1208仙居人應良,字原忠。正德六年進士,官編修,[2]7273后任山東提學副使、河南參政、廣東右布政等;[4]1464臨海人趙淵,字宏道,號竹江,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歷任云南布政司左參政、四川左參政等,與父親趙璧俱祀鄉(xiāng)賢。[4]1436
陳光哲的先祖系出婺州(今浙江金華)東陽,始祖陳大猷,字左輔,南宋時曾官至國子司業(yè)。[5]光哲墓志志文多有漫漶,考其父陳經(jīng)的墓志銘:“按:陳氏系出東陽,宋國子司業(yè)左輔公后。元徙仙居,再徙臨海,遂為臨海人。其先世贈文林郎諱泰生者為高祖。泰生生員韞,仲曰員韜,即恭愍公選父也。父子仕終右布政使,文章行業(yè),海內望之。員韜生華,華生,號守拙,守拙公隱德,尤為鄉(xiāng)人所重。娶洪氏,生公云……”[6]174陳經(jīng)、陳光哲父子墓志銘兩相參照,我們可以詳盡地了解到他們一家的系世。陳光哲墓志銘中兩次提到的“恭愍公”,是志主的曾叔祖陳選。從志文中,我們可以隱隱感覺陳選高潔的德行對志主的影響。查閱歷史文獻可知,陳選實是他們一族的驕傲,《明史·列傳第四十九》對其生平業(yè)績記載頗詳。陳選(1429-1486年)字士賢,號克庵,明天順四年(1460年)會試第一,授御史,巡按江西。歷官河南按察副使、提督學政、按察使等。陳選剛直耿介,罷黜貪官,彈劾大臣,無所畏懼。卒年五十八。[2]4388詔以官禮改葬,后謚“恭愍”。陳選不但以剛烈著稱,更以節(jié)儉名世,他在母喪離任時,“行李蕭然,車一輛而已?!比螐V東布政使時,每次外出,唯騎一驢,不帶隨從,清約如同寒士。著有《宋史道學傳》、《丹崖集》。[7]30陳光哲似乎也秉承了曾叔祖的為官之道,在任壓抑豪強,撫守有方。處理冤獄,各有條緒,頗有政聲。
(二)三通墓志銘的撰寫、書丹、篆蓋者皆為名重當世的官宦,從中可以考證志主或其家人與當時社會名流的交游、姻親狀況。其一,陳紀墓志銘的撰文者謝鐸(1435-1510年),字鳴治,號方山,太平縣桃溪(今浙江溫嶺大溪桃夏)人。明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兼國子監(jiān)祭酒。卒贈禮部尚書,謚文肅。[2]4431謝鐸是明成化、弘治年間文學風尚轉變時期代表詩派“茶陵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3]1164同時又是當時承程朱理學一脈的著名思想家。[8]
陳光哲墓志銘的撰寫者秦鳴雷(1518-1593年),字子豫,號華峰,臨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第一,歷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太常寺卿、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南京禮部尚書等。[3]1209
其二,陳紀墓志銘的書丹者王瑭,字良玉,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進士。歷任吉水、全椒縣令、監(jiān)察御史、廣信知府,有能聲,祀鄉(xiāng)賢祠。[7]73
陳光哲墓志銘的書丹者金立敬(1514-1592年),字中夫,號存庵,臨海人。刑部郎中、理學家金賁亨之子,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官至工部左侍郎。[9]93
其三,陳紀墓志銘的篆額者白鉞(1456-1510年)字秉德,真定南宮(今屬河北邢臺)人。兵部尚書白圭之子。進士及第。累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以詞翰稱。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裕。[2]4597
陳光哲墓志銘的篆蓋者應大猷(1487-1581年),字邦升,號容庵,浙江仙居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先后任南京刑部主事、兵部職方司、稽勛司郎中,后擢云南右布政使、廣東左布政。官至刑部尚書。[4]1438
由上述可知,三通墓志銘的撰文、書丹、篆蓋者均為當時政界重臣和書壇名家或地方名手,相比之下,三位志主的社會地位則并不顯赫。他們?yōu)楹螢橹局髯珪怪俱懀鶕?jù)志文及有關史料,或可一窺個中消息。
根據(jù)陳紀志文可知,謝鐸與其于天順三年(1459年)同中舉人,有同年之誼。他們交情甚篤,陳紀卒后,謝鐸立即馳書以吊,并深情泣嘆:“天何奪吾同年之亟耶!”因此,陳紀墓志銘的撰寫,應當非謝鐸莫屬。陳紀生前曾從游于白鉞,相知應該較深,故白鉞為其墓志銘篆額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書丹者王瑭與陳紀同鄉(xiāng),應該相識甚或相知。陳紀卒后,其子孫邀為書丹,王瑭豈有不允之理?
陳紀之子陳淑的墓志銘,沒署篆額者和書丹者,規(guī)格稍低。但撰文者蔣官階不低,又是鄉(xiāng)賢名流。根據(jù)志文可知,志文由其撰寫,緣于:1、陳淑之子“辯印生延文乞銘于予”;2、“予忝為姻家”,即蔣又是其姻親;3、蔣又“聞先生舊矣”,對志主生平履歷了如指掌;4、將是當時臺州一帶有名的墓志銘的寫手,一些官員卒后,其后代多請其為銘。如黃巖蔡余慶,與蔣 同登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其子蔡紹科即向蔣請銘。[10]
陳光哲墓志由狀元秦鳴雷撰文的緣由,除了志主與其有同鄉(xiāng)之誼,更重要的是志主與秦鳴雷家族聯(lián)姻。根據(jù)《臺臨石屏陳氏宗譜》記載,秦鳴雷、秦明夏、秦明春為同胞兄弟,陳光哲次子陳用賓娶秦明春女,四子陳用貴娶秦鳴雷次女,女嫁秦明夏子秦懋恒,陳用貴四女嫁秦明夏之孫。[11]墓志里也部分寫到他們的姻親關系,可與宗譜相印證。陳光哲墓志由金立敬書丹、應大猷篆蓋應該緣于秦鳴雷從中的介紹,根據(jù)《民國臨??h志》記載,秦鳴雷“家居二十年,累薦不起,偕應大猷、何寬、金立敬、王宗沐、吳時來諸公修香山洛社故事。”[7]34可見,秦鳴雷與應、金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兒女親家卒后,秦鳴雷義不容辭地邀請知己為其書丹、篆蓋,他們當然樂意為之。
(三)根據(jù)有關書法史料,陳紀墓志銘、陳光哲墓志銘的的篆蓋、書丹者,其中有些是在當時書壇上頗有造詣的書家,如白鉞,《明史》說他“以詞翰稱”,“詞翰”,意即“文章和書札”,可見他在書法上頗為人所稱。《祝允明年譜》記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秋,他與祝允明、唐寅、劉機等書家一起題沈周畫,可見他也是善題名家畫作的。[12]金立敬,善書,臨海博物館藏的《明戴希亮墓志銘》、《明何寬妻俞氏墓志銘》,均為他所篆額。“又有《重修東湖記》,亦金立敬篆額,舊在東湖書院?!保?]93應大猷的書法精妙,《萬歷仙居縣志》、《臺州書畫識》均有好評,識者以為可“頡頏文(徵明)祝(枝山)”,其墨跡尚存于裔孫家,今仙居橫溪鎮(zhèn)溪頭村沈氏宗祠石案亦存留其手書石刻。[9]86王瑭,似不以書法名世,但觀其書丹的墓志銘,書法端莊中不失秀逸之氣,渾厚里自帶遒勁之風,作品自居上乘。陳淑墓志銘雖未署書丹者,但自志文觀之,書體規(guī)整,筆法厚重而樸茂,風格秀麗而清新,想必書丹者也是一位自具法度的民間書家。多年前,浙省文博界老前輩汪濟英為《臺州墓志集錄》作序時認為,歷來墓志書丹出自大家的不多,“書者畢竟多系工于書法的地方名手,或于書法雖不甚工,但樸茂之氣出自天然,別有一番新意者。正因為這樣,其出體的面目之多,變化之大,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個時期、一個地區(qū)的特色,是其他方面的書法藝術所難以企及的?!保?]3臨海近期出土的三通墓志銘對于研究明代白鉞、應大猷等書法名家以及地方書法名手的書體面貌,不無裨益。參照這些書家的其他存世作品,或許可以窺見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書風變化。總而言之,這三通墓志銘,是研究臺州地區(qū)乃至更廣范圍區(qū)域書法史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四)三通墓志銘中,《寧國通判陳公墓銘》為近人林家驪點校整理的《謝鐸集》所失載;《明后山陳先生墓志銘》作者蔣,著有《達意錄》,今佚;《明工部都水司員外郎潛齋陳公墓志銘》不載于秦鳴雷的《倚云樓稿》。因此三通墓志銘對于研究謝鐸、蔣、秦鳴雷等歷史名人的生平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這里附帶提一下,《明工部都水司員外郎潛齋陳公墓志銘》在校正《明史》對歷史人物的敘寫之誤方面也有一定價值。墓志中兩次提到的陳選的謚號,《明史》作“忠愍”,《民國臨海縣志》作“恭愍”,此次出土的墓志亦作“恭愍”。裔孫們對自己祖上的謚號一般不會記錯,《明史》當有誤,應以墓志為準。丁 點校的何奏簧纂的《民國臨??h志》在點校者按語中,也特意說明,認為應作“恭愍”。[7]30
[1]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642.
[2]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5219.
[3]臺州地區(qū)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喻長霖,等.民國臺州府志[M].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1936.
[5]萬歷金華府志 科第 宋進士[Z].又光緒永康縣志 選舉科第.
[6]臺州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臺州墓志集錄[Z].
[7]丁伋,點校.民國臨海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9]王及.臺州歷代書畫篆刻家傳略[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97.
[10]金渭迪.黃巖金石志 碑碣部[Z].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4:155.
[11]臺臨石屏陳氏重修宗譜[Z].清嘉慶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12]陳麥青.祝允明年譜[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