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秀琪
(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山東青島266100)
城市化,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鎮(zhèn)化、都市化,是由農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向以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yè)的轉變、產業(yè)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1]。城市化拆遷就是指這個進程中土地的變化,本文主要指對城市周邊的鄉(xiāng)村的房屋進行拆遷,修建新的樓房住宅區(qū)。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市化進程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在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fā)布,我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我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2]。雖然勢頭良好,但是其中也存在著問題,就農村房屋拆遷而言,此舉對農民來說是否真正有益,農民的利益能否得到維護,只有在實際調查中才能找到答案。本文就從山西省陽泉市某村農民在房屋拆遷與搬遷后出現的問題入手,對我國現階段農民利益表達的問題進行探討。
山西省陽泉市某村,由于城市化的需要,該村作為城中村,自2007年開始逐步對村中的房屋進行拆遷,拆遷后在原先的地方修建樓房,拆遷戶可以憑借原有的房產證以舊房屋的使用面積“以舊換新”,其中某些住戶舊房屋面積不足以換新房屋的,可以繳納一部分差額入住。這種城市化的拆遷不論是對城市還是對農村來說,應該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因為房屋的拆遷,城中村的改造,對城市化進程起到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改善了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但是對于其中一些人,幸??赡芴虝毫恕T谌藗內胱⌒路績赡曛?,這片新修的樓房中有些房屋房頂及墻面出現了裂縫,縫隙寬度、長度及嚴重程度不等。起初,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季節(jié)交替、溫度差異所致,慢慢會好轉。但是一段時間過后,問題更加嚴重。事發(fā)后,他們首先去尋找當地政府,希望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政府沒有對此做出回應。隨后又去尋找房地產公司,但房地產公司執(zhí)意堅持這與他們無關。原本自己的房屋被拆遷,入住新房是好事,但是現在他們都不知道自己住的是新房還是“危房”。無奈之下,一些人聯系到了當地的媒體,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將事件曝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莫名其妙的是被請來的媒體還沒有開始采訪就杳無音訊。此時的他們可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事情只好一拖再拖。隨后,在經過人們無數次“上訪”后,房地產公司承諾對房屋進行為期一年的監(jiān)測,如果裂縫繼續(xù)擴大,房屋有任何質量問題,他們會對此負責。然而一年之后,裂縫依然存在,房地產公司所做的僅僅是按照裂縫的輕重程度對其進行了所謂的“賠償”(賠償數額只相當于購買材料填充裂縫的價格)。此后,人們也無力對此事再追究,只希望房子不會再出現問題。
從該村房屋拆遷事件引起的后續(xù)問題來看,雖然我國一直出臺政策不斷完善農民利益表達機制,但是實際效果卻不理想,農民在利益表達中仍然處于劣勢狀態(tài)。
“利益表達是指一定的利益主體,為了實現既定的利益目標,而通過一定的方式向利益表達客體反映情況,提出意見,主張利益,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政治參與過程?!保?]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民利益表達雖然有較大的改觀,但仍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在山西陽泉市某村的城市化拆遷中,農民就是此次事件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不暢、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一事件也從局部反映了當下我國農民利益表達的缺陷:
農民主體性是指農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利益表達行為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農民的利益遭到嚴重的侵害時,廣大的農民群眾可以充分進行利益表達,以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我國農民的主體性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有所提升,但仍不容樂觀。在我國,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農民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持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他們不是由于主體意識的覺醒或是對政治權利的發(fā)現,而是本著‘官應為民做主’,向上面討個說法的心態(tài)來行動的”,農民缺乏必要的主人翁意識[4]。在陽泉市某村此次城市化房屋拆遷后重建的新房中,房頂及墻面出現裂縫的并不只有幾戶,這本是大規(guī)模的、涉及到很多人自身利益的問題,但在具體表達自身利益,尋找有關部門協(xié)商解決問題時僅僅是其中的幾戶作為“代表”去進行所謂的“談判”,而且當一次又一次碰壁后,“代表”的人數又急驟下降,勢單力薄更無法討回公道……由此來看,我國農民在切實表達自身利益時仍然缺少主體性、主動性,一味依靠他人的結果只能使自身成為弱勢群體。此外,農民在為了自己利益進行抗爭的時候,往往由于部分基層政府的不作為和低效率,嚴重挫傷了農民利益表達的積極性,以至農民更不愿意進行利益表達[5]。
一個社會,如果經濟實現了迅速發(fā)展,社會實現了全面進步,則農民利益表達也會更加暢通。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民利益表達渠道,而且也確實不缺少這種渠道,但從現實來看,這些渠道卻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情況不盡如人意。首先,集會、游行、示威只是象征性的,農民要通過集會、游行、示威方式進行利益表達,必須先到公安部門得到批準,為了維護社會的治安,公安部門批準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選舉自己的代表本是農民進行利益表達的渠道之一,但農民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利益表達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很多農村地區(qū)是熟人關系社會,所謂的選舉徒有形式,只要有意愿的人和上級打好關系,在選舉時就會有人“指導”農民選舉,這個過程中農民的權利蕩然無存。而且對于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而言,少數代表是反映不了絕大多數農民真正問題的。再次,為了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地表達利益,我國創(chuàng)設了信訪制度,但當人民真正上訪時,卻處處碰壁。農民一上訪就會受到上級部門的阻攔,一些信件即使被批到有關部門,但也不會及時反饋,最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而且由于官僚層級制度的影響,組織機構龐大,層級太多,信訪制度有其自身的缺陷,溝通渠道過長,農民利益表達的信息失真、效率降低[6]。有研究表明,每經過一個層級,信息失真率為10%~15%;上級直接向下屬所傳遞的信息平均只有20%~25%被正確理解;下屬向直接上級反映的信息被正確理解的比例不超過10%[7]。
亨廷頓認為:“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之路,也是穩(wěn)定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保?]一個階層或階級利益表達的力度和有效性與自身的組織化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組織化程度越高,利益表達就越有力有效,相反,組織化程度越低,利益表達就越弱越無效。通過組織進行利益表達是很常見的,比如,工人有工會,商人有工商業(yè)聯合會和企業(yè)家協(xié)會,消費者有消費者協(xié)會,婦女有婦女聯合會,記者有記者協(xié)會,學生有學生會等等,唯獨農民沒有一個表達和維護自身利益的組織平臺,經常是以個體的方式進行利益表達,隨著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越來越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究其原因:一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使農民組織比較松散;二是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現有的利益表達組織,不能真正地成為農民利益表達有力的組織?!保?]農民如果沒有有力有效的組織化平臺,不能以特定的方式團結起來,就很難進行利益表達。在陽泉市某村城市化房屋拆遷過程中,如果從房屋拆遷到農民入住新房的整個過程有一定的組織平臺為其進行質量把關、問題反饋,就如同商家買賣的“售后”服務,那么農民利益表達自然會順暢。
現代大眾傳媒逐漸成為社會的第四權力部門,在傳播信息上,既快捷又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經過媒體曝光的問題,會很快得到重視,進而解決。這本可以成為農民利益表達的有力渠道,但是在市場化的今天,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大眾傳媒對關系農民利益的問題關注越來越少,而更多地報道和刊登致富渠道、娛樂節(jié)目、商業(yè)廣告等等,加之一些農村地區(qū)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權錢關系社會,媒體與一些官員同流合污,對農民的問題視而不見,農民利益表達頻頻受挫。城市化拆遷過程中,農民的房屋質量出現問題,在尋找有關部門協(xié)商解決問題無果的情況下,被迫尋求媒體的幫助,希望通過這個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利益,原本是一個非常合法又會起到很大作用的方式,但是在現實中卻無法順利進行。被農民聯系到的當地很有知名度的媒體,在到達現場之后還沒有開始拍攝采訪就莫名其妙“消失”了,之后杳無音訊。這就是我們當下媒體的態(tài)度,對待農民問題極其冷淡,有些甚至是被一些部門或官員買通,對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避而不談,即使是新聞曝光,也是對其進行“再加工”后的產物,完全不能表達農民的真正利益。
農民利益表達行為的實現程度與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有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利益表達意識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和農村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和制約,農民有較濃的“順民”觀念,不能正確地充分地表達自身的利益[10]。同時,農民主體意識的缺乏與農民法制意識淡薄有很大的關系,農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越高,其法律意識就越強,在政治上越要求進行利益表達,從而維護和實現自身的利益。城市化過程中,房屋拆遷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這股潮流中,農民要加強自身的維權意識,積極表達自己的利益,增強自己政治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對于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不要試圖通過委托個別“代表”或者是僅僅依靠“官為民謀利”,只有自身不斷強大,所有農民在表達自己利益時融為一體,才有可能維護自己的利益。此外,提高自身的文化科學素質也是重中之重,只有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才能開闊視野,在表達自己利益時有章可循,為成功維護自身利益增加一些籌碼。
要使農民更加充分地進行利益表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必須為農民搭建多種表達平臺,疏通農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化渠道。當前,我國缺少的不是表達利益的平臺,而是對其的充分利用。因此,我們應該從多方面著手來完善這些制度化渠道。第一,進一步擴大農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使農民真正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二,完善政治協(xié)商制度,人民政協(xié)有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的職能,人民政協(xié)要深入群眾,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代表民意;第三,不斷完善信訪制度,盡量減少上訪審批的層級,使人民在上訪時“有路可走”,對阻攔人民上訪的部門官員給予懲處等。這些完善措施我國近幾年也一直在探索,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這些表達利益的途徑之外,在網絡技術如此發(fā)達的當代中國,微博不得不說是一個可以納入其中的平臺。目前不少省市開通了官方微博。這對農民而言,著實多了一個可利用途徑,只要想表達自己的利益,隨時可以上微博表達,通過這種渠道,農民所表達的信息具有“原生態(tài)”的特性,避免被再加工,而且如果事情被大家所認可,就會不斷轉發(fā)、評論,從而擴大影響力,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大眾傳媒日益受到農民的青睞,大眾傳媒與立法、行政和司法一起被稱為第四權力,有“無冕之王”之稱。大眾傳媒之所以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是因為它有覆蓋范圍廣、影響力巨大等特點[11]。農民可以通過大眾傳媒來進行利益表達,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農民利益表達的費用,也可以直接快速地把農民的利益要求傳達到上級部門,減少了農民利益表達渠道不暢的情況,使農民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進行利益表達。如果大眾傳媒在農民利益表達中可以起到這樣的效果,那農民利益表達機制就更完善,但實際情況卻非如此。這就需要國家對此進行大力關注,防止媒體被某些經濟上政治上掌握實權的人或集團所掌控,嚴厲打擊地方政府與媒體間的權錢關系,媒體要公開、公正,為民說話,為民謀利。“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節(jié)目之所以被農民信賴,就是因為它們能夠真實地反映農民的利益要求,能夠快速地傳播到各個地方,使相關部門了解農民的需要,進而采取措施為農民解決問題[12]。大眾傳媒是農民進行利益表達的有效途徑,必須依法來規(guī)范傳媒,使其真正成為農民的喉舌,能真正地為廣大農民辦事。
近年來,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維護農民利益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我國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法律還不能很充分地維護農民的利益。在現實中,一方面,有些司法部門存在很嚴重的腐敗現象,司法人員更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很少考慮農民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農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并且訴訟需要一定的經濟做支撐,這使得這樣一個弱勢群體很難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因此,在通過法律渠道完善農民利益表達機制時,國家就需要增加一些投入,為農民做一些實事。一是要繼續(xù)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或者廣播讓農民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政府部門定期派相關人員深入農村宣傳講解,讓農民在表達利益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降低法律門檻。對于一些懂法的農民,他們不是不想借助法律來表達自身利益,而是法律的門檻實在太高,昂貴的訴訟費會讓他們負債累累。既然我國對高校貧困大學生有“助學貸款”這條綠色通道,可以讓無法承擔學費的學生繼續(xù)完成學業(yè),那是否也可以對一些無法承擔訴訟費的農民提供一條訴訟貸款的綠色通道,或者可以在農村地區(qū)設立一些專門維護農民利益的零門檻法律平臺,讓農民在利益表達中真正受益于法律。
[1][2]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84.htm 百度百科
[3]童星.發(fā)展社會學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31.
[4]薛洪生.當代農民的利益表達與農村穩(wěn)定[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2).
[5][6]袁金輝.和諧社會視閾下的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研究——基于農村群體性事件的分析[J].理論探討,2010,(1).
[7]趙士紅.社會轉型視野中的利益表達機制建設[J].學習論壇,2008,(5).
[8]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91.
[9]李尚旗.當前我國農民利益表達的困境和出路[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7,(1).
[10]涂曉芳,張欣.村民自治背景下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完善[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1).
[11][12]陳冕,任中平.和諧社會視野下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A].首屆湖湘三農論壇論文集(下)[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