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享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邕寧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南寧 530200)
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2011年出版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闭Z文課程還強調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筆者認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這里所說的非紙質資源主要包括現(xiàn)代的電子資源(如音像、網(wǎng)絡等)、人本資源(學生、教師的語言交流等)、自然資源(大自然景觀)、社會資源(風俗民俗、家庭、社會、學校生活等)。許多事實說明,大膽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源,會讓你的語文課堂活躍而豐富,積極而生動,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請看下面幾組鏡頭。
語文課上,教師打開“百家講壇”視頻,先后播放“講壇名將”——于丹主講的《莊子》“熟悉你自己”、《論語》“理想之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凝神專注的程度遠遠超于平時的一般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把專家的講座播放給學生看,那種名人效應、權威效應是我們語文教師替代不了的,把新穎而有品位有學習指導作用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不僅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緩解視覺疲勞,更能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這對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某教室里,一位教師在講臺前如癡如醉地吟誦著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伴隨著擅長口琴學生吹起那悠悠的樂曲,時而昂揚激蕩,時而灑脫狂放,聲音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學生如同進入夢境般,與老師一起陶醉其中。因此,語文課,不該僅僅停留在書面文字或圖解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等這些綜合藝術都應該成為語文教師引進語文課堂資源的一種手段。比如以上這個事例,如果使用錄音朗讀或音頻朗誦都是不能取代教師的朗讀的。因為現(xiàn)場朗讀是一種情感交流,是一種氛圍的營造,任何錄音錄像的示范朗讀都達不到這種效果。
“素養(yǎng)”本義就是平日的修養(yǎng)。由此可見,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實質上是一個動態(tài)修煉的生成過程。所以,學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語文教學主要的任務,不能讓學生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講解。其實,語言運用也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是要通過無數(shù)次的反復練習和實踐的。有位心理學家說得好:“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獲得,而是習得?!保虼?,我們語文教師平時的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為主。變“三多三少”為“三少三多”,三少:教師少問、少講、少演。三多:學生多讀、多寫、多練。這就要求學生在讀、寫、練的時間要多些,教師活動的時間要相對少些。
事實說明,形式多樣的課堂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體驗和鍛煉的天堂,讓學生在鍛煉中收獲成功。從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知道,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也不是教師問出來的,更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事件中獲得的。這和我們家的小孩學用筷子夾菜一樣,是要靠小孩子自己反復模仿、反復聯(lián)系、反復嘗試才懂得嫻熟的使用筷子,我們家長大人只是稍加指點,最多示范,也不必華很大的力氣去講解拿筷子的意義,功能和方法,更沒有不要吃一頓飯?zhí)崾畮讉€問題?,F(xiàn)在,我轉變了觀念,一周帶學生去閱覽室上一次閱讀課,然后讓學生自由閱讀,回來后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收獲,并寫下來,這樣,既增加閱讀量,有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甚至是創(chuàng)造力,我自己也樂得輕松,不必滿堂講,自己一身累,還不討好。
成功的體驗,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我們語文教師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快樂,嘗試成功的快樂。如,把自己每學期所寫的作文打印出來,編成作品集。我班的楊丹丹同學把平時看小說、野史、名著等寫成的日記編成了一本《讀書隨想錄》,在班中與同學分享寫作經(jīng)驗和樂趣,這不僅使他產(chǎn)生了強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更加激起了其他學生寫作的欲望。再如,口語交際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把語文綜合學習(初中)排練成一臺晚會節(jié)目,讓各自擅長的方面的同學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詩歌朗讀、小說人物的性格變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些或大或小的情感體驗,都是學生語文學習中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綜合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合作精神,更是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綜合能力。
以前,本人上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簡直就是讓學生自習,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懂該讓學生怎么去學。現(xiàn)在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明確了綜合性學習是體現(xiàn)語文綜合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學科見的融合、書本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加之,現(xiàn)在的社會也逐漸多元化,學生的語文綜合行學習得到的體驗也是多元的、開放的,更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和求知興趣?,F(xiàn)在,多媒體進課堂,簡直可以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一夜之間,遍及全國,就連我校剛剛加掛的中學部,兩年內,班班都有了多媒體,有了多媒體設備,對構建網(wǎng)絡學習平臺就更加有利了,有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平臺,來拓展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
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身教作用不可忽視。試想,一個本身就對語文提不起興趣、毫無熱情的教師,如何能讓他的課堂充滿魅力,又如何能讓他的學生喜歡上語文呢?所以,在要求學生對語文要有興趣的同時,我們應該首先強調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完善自己的個人魅力。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全面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集合體。平時應多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每逢節(jié)日語文組可以和學校團委一起開展各種主題活動來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語文教師還要善于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報刊、電影、電視、演講會、辯論會、展覽館、紀念館、各種標語廣告等,乃至自然風光、文化遺產(chǎn)、風情民俗、方言土語,日常生活的話題也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師利用的課程資源。上個學期,我還帶領學生到街上收集店名、廣告牌的錯別字,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端午節(jié)前給學生講屈原的故事以及帶領學生觀看我們城區(qū)組織的劃龍舟比賽,順便讓學生看一看滿街成行的艾草,了解艾草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民間習俗,大大豐富了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局限于課本及有限的課時教授,都是很難實現(xiàn)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的目的的。實踐告訴我們,把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開放性課堂,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在我們學校就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去年,由于我們學校缺語文教師,就臨時讓兩位年輕的音樂老師來上初中語文課,結果比我們正宗的語文老師上課更受學生的歡迎,期末考試的“三率”也很高。首先,音樂老師字正腔圓,朗讀起來富有美感,又多才多藝,又有音樂舞蹈與語文融合的優(yōu)勢,平時也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把語文教學和藝術、生活結合起來,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周一升旗時音樂老師在國旗下領唱國歌,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久而久之,音樂老師的綜合魅力就展現(xiàn)出來了。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絕非一朝一日之功,它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和挖掘,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手段,發(fā)揮多渠道的作用,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