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丹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航天學校,呼和浩特 010020)
2 0世紀8 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掀起教育改革和實驗的熱潮。這些改革實驗都以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為目的,被稱為素質教育[1]現代教學方法發(fā)展的重要特征是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結合運用。應該將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使之與情感教育配合使用,以產生更大效能,服務于我們的教學需要。
中學生仍具有兒童那種熱愛大自然動植物的天性,當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植物學、動物學時,那種興奮性是很難用語言進行形容的,但在我們教師用唯理智主義教育思想灌輸下,學生們會失去對大自然熱愛,因為我教師要創(chuàng)新思維用情感教育這些童真的學生們。
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不會是無動于衷,而常常會情動于中,形乎于外,正如俗語說:“人非草術,孰能無情?!币虼?,情感對人來說,不僅人人皆有,南且人人都熟悉[1]
那么,在情感教學模式下,在生物教學中,可運用哪些方法、手段來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呢?為此,我提出了“情感教學”的生物教學研究的課題,探討生物教學過程“情感教學”的教學策略和個案研究,并通過教學和做問卷來驗證所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可行性,從教學中獲得關于“情感教學”生物教學研究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例如,在《種子和果實的形成》中,我先簡略介紹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種種、果實繁多,然后設問:“為什么一朵蘋果花能變成一個又大又甜的蘋果?”“為什么果實都結在開花的部位?”同時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食物鏈的關系,通過“樹→蟬→螳螂→黃雀”這一食物鏈的有機聯系,引伸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和能量轉遞過程,學生聽來有趣,簡明易懂。
“我們認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現象及活動,揭開生命運動的本質、規(guī)律,這是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介紹“顯性基因遺傳和子代性狀”時,提出了“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情景教學-情景教育模式的靈魂是追求兒童認知活動和情感的協(xié)調,他們的物(境)-人(情)-辭(思)關系有助于保證人的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在兒童期奠定人格的基礎。[2]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感悟,尋求有效觀察體驗他人行為的方法,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共同分享有效和無效知識的技能,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3]
初中學生好奇、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如果教師利用情感教學的形式啟發(fā)下,學生可以呈現多角度、多層次的、多元立體思維狀態(tài),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結合的知識基礎自主加工信息;激勵學生形成具有個人特征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前述理論基礎的指導下,提出“情感教學”的教學模式,就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問題、互動、創(chuàng)新思維等環(huán)境要素,突出情感教學的指導,以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為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學生有效掌握所學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研究對象:內蒙航天學校初一·1,2班的學生樣本大?。?00人。
取樣方法:從所教的教學班中做問卷調查。
教材選擇:采用初中中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七年級上冊。
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課后練習。
以初一生物課本知識為內容,運用“情感教學”的教學原則,從強化學生主體性地位出發(f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構建特色的課型。
課堂上學生經常回答問題,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初一學生的心理已趨向成熟,學習心理更加理性。問卷中學生更多的傾向于“難題講解,方法指導,解題思路,典型題研究”的求助。學生的自制力較好、展現自我的欲望不強、思維僵化、交往能力較好,學生對情感的授課制很好的接受。
情感教學也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運用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內容,教師自己的素養(yǎng)特色以及學生的特點,情感教學的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吳惠東.論初中生物學的情感教學[D].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1,(1):11~45.
[2]蘇仕林.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1):42~43.
[3]朱新紅.注重情感融通教學[J].西北高等教育.200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