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雯
曹禺的一生觸目所見多是歷史的碎片亦或重疊的記憶。戲劇文學的的新與舊,往昔與現(xiàn)在,在歷史的時光中相互滲透,變?yōu)檠劢奚系母m,融進已變得渾濁暗黃的老人眼中。老人抬起皺紋密布的手,肆意揮灑又精心雕琢,終于打造了一條能搭載他沉甸甸人生離開的船,只留下一路被蕩漾起的文字在余暉里搖曳,閃爍。雖然他已離我們遠去,卻不能阻止他筆下那些曾感動于我們內心仍舊存在的鮮活人物依舊雀躍在腦海中。當舞臺上棗紅色的帷幕由中心向四周分散去的時候,當燈光將演員的音容笑貌亮相于觀眾的時候,當悲哀難受的情緒在我們胸腔里拉扯的時候。我知道,那些都是他眼中人,字中情。而他,正是杰出的話劇大師——曹禺先生。
曹禺,原名萬家寶,出身在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父親素來喜愛吟詩賦詞,家中典藏甚豐,繼母也尤好戲文,年幼時的曹禺便頗受其益。當時他就認為戲劇是一個迷人美妙的東西。于是這顆名叫話劇的夢想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里生根發(fā)芽,枝葉繁茂的陪伴他走過熱血青年的時期,走過波瀾坎坷的人生歲月,從未離棄。他中學參加“南開新劇團”,男扮女裝出演易卜生的《娜拉》,莫里哀的《慳吝人》,從中獲得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他如是說道:“演繹劇本的效果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長短,強弱,快慢,遠近,各樣不同的韻味。每一個聲音必須顧到理性的根據(jù),氛圍和調和,以及對意義的點醒和著重?!敝挥猩砼R其境,親身感知戲劇的魅力才能做出如此的總結講與他人聽。大學他在清華專攻西洋文學,不倦地同字里行間的莎士比亞,契科夫,奧尼爾探討戲劇藝術。他們的劇作首先是供讀者閱讀的,其次才是在舞臺表演給觀眾看的。無論是何種方式,這些劇作都在人們的眼中散發(fā)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光芒。但曹禺的根本價值還是在他對于人物性格命運的探索精神,深厚悠遠的意蘊意境,獨有魅力的劇作題材中。他對中國現(xiàn)代話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把話劇這一外來的文學藝術形式與中國化的戲劇內容和審美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了話劇文學民族化,現(xiàn)代化的先河,集中體現(xiàn)在他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劇作上。
一九三三年,四幕悲劇《雷雨》問世。即是他的處女作亦是成名作。曹禺對封建家庭方面的題材寫得格外出色,這脫離不了他的生活環(huán)境令他洞悉封建貴族的生活和心理,并且對此具有深刻的感受和體會,所以將劇中人刻畫得特別鮮明,生動,深刻。作品把前后三十年的家庭和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集中在一天時間和兩個場景之內,描述二十年代初北方某城具有封建意識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生活悲劇,闡明了不僅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悲劇,同時也是各個人物自身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悲劇,是時代和社會充當了悲劇真正的制造者。在整個情節(jié)的安排上,曹禺巧妙地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追敘的方法,將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構成的情節(jié)和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件構成的情節(jié)交織起來,用“過去的戲劇”來推動“現(xiàn)在的戲劇,”以“現(xiàn)在的戲劇”為主,讓“過去的戲劇”穿插其間推波助瀾,使整個劇情前因后果清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地逐步向高潮發(fā)展。曹禺先生筆下所揭露的舊社會的罪惡,其筆鋒銳不可當,入木三分。
一九三五年,四幕話劇《日出》中成功地塑造了陳白露這個女性悲劇典型,無疑標志著作者在深入探索知識女性命運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在《我怎樣寫日出》中自述:“方達生、陳白露是所謂的“有心人”,一個傻氣,一個聰明,他們痛心疾首的厭惡服腐惡的環(huán)境都想有所反抗。然而,白露棄你了,她是一個久經(jīng)風塵的女子斷然地跟著黑夜去了”。以陳白露的悲劇命運為劇情發(fā)展核心所在,富麗堂皇的高級會所與三教九流的三等妓院為人物活動場所,暴露社會制度罪惡下的黑暗勢力,以深刻的寫實筆觸開掘了陳白露等人悲劇造成的社會根源,藝術地說明了比人物的悲劇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悲劇。特別是“小東西”的遭遇,使她一步步陷入悲劇的深淵,正是這種受害者和墮落者的雙重矛盾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陳白露復雜而深刻的精神矛盾,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邊緣。以金錢為軸心的腐朽社會的黑暗吞噬力瘋狂地操縱毒害侵蝕著人的靈魂。盡管她是個高級會所的交際花,但她的命運一時一刻也逃不出“金錢的魔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陳白露的悲慘死去,顯然是對那個時代,對金錢統(tǒng)治的舊社會的最頑強的抗議。這一選材將藝術審視的眼光從歷史移向現(xiàn)實,家庭投向社會,由奧尼爾古典悲劇式的崇高變?yōu)橐撞飞F(xiàn)代社會戲劇式的透徹與雋永。通過上流社會和底層社會人物活動,暗含匠心地構筑社會小景,貼近現(xiàn)實,批判現(xiàn)實。若是沒有看過曹禺的話劇,怎會懂他向命運之謎發(fā)起的叩問,對宇宙間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若是沒有看過《日出》又怎會懂得各色人物雖千差萬別但又極致的悲劇。
一九三六年,農(nóng)村題材《原野》問世,曹禺再一次把對社會的悲劇性的認識性深入到一個新的藝術層面,他的視野跳出城鎮(zhèn)生活的圈子,投向廣闊的農(nóng)村。不僅僅寫出了具有反抗精神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還寫出了故事背后更為深刻的人性的矛盾沖突與心靈震顫,對仇虎、花金子、焦母的形象塑造明顯增強了性格的奇異色彩和心理矛盾沖突的劇烈程度。他力求把一種對于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悲劇連同命運無法遏制的反抗精神合奏,唱響一曲令人驚心動魄的明暗之斗,善惡之爭的那個時代農(nóng)村的文學戲劇的主旋律。
一九四零年,曹禺創(chuàng)作的三幕話劇《北京人》,被譽為曹禺劇作創(chuàng)作的藝術巔峰。真實地塑造了一些活生生的成功的藝術形象。作品選取以抗戰(zhàn)前北京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敗為題材,展現(xiàn)了頹敗腐爛的封建制度勢必將要滅亡的歷史趨勢。曾家大院的女人們,命運隨著曾家的沒落而掙扎,知書達禮,精明干練又虛偽狡譎的思懿;心地善良,盡心竭力地照顧著一家老少的愫芳;有進步思想的新女性孫媳瑞貞。她們離開這座形同倒塌的深宅大院奔向外面的世界。曾家歷經(jīng)世襲高官,顯赫一時,逃不過敗落衰微,大廈將傾,最終分崩離析,徹底瓦解,曾家人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懦怯柔弱,推動著他們進入黑暗深淵的不僅有社會作用還有深不可測的人心。從而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主題,即不僅是從經(jīng)濟的衰落與家庭內部的傾軋方面,而著重從封建階級精神的破產(chǎn)這一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徹里徹外的腐爛,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覺醒給主題抹上黎明的曙色。
曹禺始終遵循著現(xiàn)實主義的戲劇藝術之路,筆觸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致力于人物精神及心理的挖掘。奠定了自己作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藝術大師的無可爭辯的無尚地位,中國話劇也終于邁向了自己的藝術高峰。曹禺劇作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征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學習,去探索。
僅看《雷雨》所體現(xiàn)的曹禺的劇作,它不是皮相的,單一的模擬生活,而是真實的,直接的再現(xiàn)當時社會生活,嚴肅而有力的審視生活,評價生活。他的作品即不是附著于形象之上的抽象說教,也不是游移于性格之外的概念演繹或是生活本身的政治圖解,而是將評價生活的思想與表現(xiàn)生活動機的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審美理想寄寓形象的塑造和戲劇矛盾沖突的組合之中,隨著形象的孕育而遞進,隨著沖突的展開而深化,因而劇作的主題往往思想奇異,含蓄深蘊,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独子辍分绣e綜復雜的血緣關系中透視出明顯的封建階級關系,又從復雜的等級關系中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無情和有情。附和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征,他的劇作充溢著一種革命民主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他毫不吝嗇地尖銳又猛烈的批判封建勢力的腐朽沒落,同時又給予被批判者不應有的同情,又給予被牽扯進這故事里所有的人灑上一鞠同情的淚。正是這樣充滿人情味的同情調和了根本對立的階級沖突,緩和了整部劇作堅硬明朗的輪廓。印象最深刻便是他說“理想如一串串的肥皂泡蕩漾在他眼前,一根現(xiàn)實的針頭便輕輕地逐個點破,理想破滅時,生命也自然化成空影,周沖是這煩躁多事夏天里的一個春夢?!彪m然我們已離那個年代太久遠,可是通過曹禺筆下的《雷雨》竟也能感同身受著劇中人的心靈壓抑,震顫與燃燒。批判著亦同情著封建社會的人和事,給他們諒解與悲憫。
再看《日出》所體現(xiàn)的曹禺的劇作,結構集中又分散,精煉而緊湊;矛盾沖突復雜又尖銳;感情基調向死而生。他的戲是一個完整的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有機統(tǒng)一體,在這個整體里分散著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之間強烈的矛盾沖突是這個統(tǒng)一體的心臟,是各個部分相互關聯(lián)的樞紐?!度粘觥啡宋飻?shù)量多,人生經(jīng)歷復雜。劇中人被包羅進社會命運的網(wǎng)中,他們便不再是單一的個體,他們相互牽扯,相互關聯(lián),萍水相逢卻互為陪襯。無論是人物的群體特征還是個人特性都突出鮮明,人物的悲劇命運具有社會批判力。描述他們的語言符合自身特定的身份地位,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人物之間不論主次,獨立又聯(lián)系,具有充滿矛盾的性格和錯綜復雜的情感,并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變得更為突出,命運充實且生動。曹禺將強烈的愛憎與思考深入到人物心靈的刻畫中,突出人性的追求與幻滅。引導讀者和觀眾隨著劇情發(fā)展與劇中人同呼吸,共命運,一起走完人物的心靈旅程,從陰雨走到艷陽,路過泥濘路過風。向死而生,重心還是在生。無論之前他為劇情鋪設的道路充滿了太多荊棘與陰霾,生的光明和希望將一件件錯綜復雜的罪惡推送到時間上非常遼遠的處所去,把那些隱秘不可知的東西留在黑暗中,日出后人們還是可以好好生活。而《日出》就如“水草下的鳥影,飄然掠過,在永久的寂寞里消逝這短短的生存?!?/p>
結合他“四大名劇”中塑造的各種人物形象,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個個都是有著鮮明個性色彩的藝術典型,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人物系列。他們在尖銳深刻的矛盾沖突中有著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支配著自己的行為和言語,不像是作者筆下寫出的戲劇語言,似是從人物心里自然流露出來的,充分顯示曹禺對各種人物復雜性格和微妙性格的洞悉。曹禺帶著一種哀靜的心情,低著頭,沉思著,念著這些在熱情,在夢想,在算計里煎熬著的人們,最后目送著他們離開。封建家庭里的周樸園,蘩漪;上流社會的潘月亭,陳白露;朝不保夕的黃省三,“小東西”;反抗精神的仇虎;追求新生活的愫方……他們鮮明的個性,富有獨特的典型意義在劇中被描述得豐腴精煉,枯骨生肉。而曹禺自己也說道:“我希望我能用一種符號記下那些強調,每一個音節(jié)都帶著強烈地方的情緒,清清楚楚留在我的耳鼓里,充滿了生命,有著活人的氣息?!弊屓瞬坏貌涣糁蹨I,贊美著這個懷著悲哀馱負人間心酸的劇作家。他讓人們懂得人畢竟是要活著的,求得一點希望,一線光明,應該幸福的活著。
棗紅色的帷幕由兩旁向中間徐徐靠攏,合并。遮住悲歡離合的舞臺,把所有的情緒都在燈光漸漸暗淡下來的時候留在幕后。一曲曲人性的贊歌,一首首靈魂和生活交融的詩,被曹禺筆下的劇中人風華獨具的燦爛如樂章般演繹,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化作從你眼角滾落出來落在面頰上又沾濕了手帕的熱淚,不可言喻的沉重。合上劇本,閉上眼睛,為心開一扇門,放下他們的歡喜與憂愁,走出去,是曹禺留給人們的另一片被七彩瑩光充盈的新天地。在那里,我們看到他篳路藍縷的奮力尋索與嘔心瀝血的潛心創(chuàng)造,看到那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的杰出藝術經(jīng)典,并且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