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固盛 劉黎明
中國近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革、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涌現(xiàn)的特殊時期,誠如馮契先生所言,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近代百余年間,“中國的思想界不斷掀起軒然大波,形成了思潮蜂起、波瀾壯闊的歷史圖卷……在短短百年間,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數(shù)十年間,如此多的思潮紛呈涌動,在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可以說是沒有前例的,它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條件下,思想的空前活躍,爭鳴的空前激烈,精神的迅速高揚”①。近代老莊學的發(fā)展受到時代思潮的深刻影響,其詮釋角度和思想內(nèi)容,無不留下各種思潮的印記,老莊學的時代性在這一歷史階段得以充分展示。
清嘉慶以后,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與民族危機的出現(xiàn),士人開始關注現(xiàn)實,經(jīng)龔自珍、魏源等人的倡導,“夫晚清學術界之風氣,倡經(jīng)世以謀富強,講掌故以明國是,崇今文以談變法,究輿地以籌邊防”②,經(jīng)世致用思想在道咸間終成風尚。經(jīng)世致用本是中國學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道咸間涌現(xiàn)的經(jīng)世致用思潮具有新的特點,有學者指出:“與王夫之、顧炎武等人不同,魏源、路德等視野開闊的士大夫的經(jīng)世致用理論已不限于儒學一隅。他們已經(jīng)把先秦諸子納入了治國安邦的理論范疇。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闡釋與評價先秦諸子,使之染上了濃厚的經(jīng)世致用色彩。他們的諸子學以乾嘉學術為基礎,但又呈現(xiàn)巨大差異。他們的學術重心不是考據(jù)子書,而是開拓子書的社會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雹叟c明末清初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比較,道咸間的經(jīng)世致用思潮不僅僅依憑于儒學、史學,還在諸子學等其他領域表現(xiàn)出來。
就老莊學而言,在道咸前的老莊學史上,借老莊闡發(fā)經(jīng)世思想者也有存在,如唐末陸希聲認為老子與孔子一樣是主張救世的:“周之末世其幾矣,于是仲尼闡五代之文,以扶其衰;老子據(jù)三皇之質(zhì),以救其亂,其揆一也?!雹芡醢彩瘎t認為莊子思想之主旨在于矯正時弊:“昔先王之澤,至莊子之時竭矣。天下之俗,譎詐大作,質(zhì)樸并散,雖世之學士大夫,未有知貴己賤物之道者也。于是棄絕乎禮樂之緒,奪攘乎利害之際,趨利而不以為辱,隕身而不以為怨,漸漬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莊子病之,思其說以矯天下之弊而歸之于正也。其心過慮,以為仁義禮樂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齊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為得,此其所以矯天下之弊者也?!雹莸搅说拦庖院螅跁r代思潮的推動與影響下,老莊學表現(xiàn)出了比以前更加強烈的經(jīng)世致用傾向,以經(jīng)世思想解《老》《莊》的現(xiàn)象變得十分普遍,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僅局限在道咸時期,而是在近代老莊學的發(fā)展進程中一直都有體現(xiàn)。
魏源是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大力倡導者,其《老子本義》及所附《論老子》,都強調(diào)《老子》為救世之書:“圣人經(jīng)世之書,而老子救世之書也。使生成周比戶可封之時,則亦默爾已矣?!雹蕖袄献又鴷?,明道救時?!雹摺袄献右妼W術日歧,滯有溺跡,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雹嗨搸в絮r明的入世色彩,體現(xiàn)出他對現(xiàn)實政治與國情的思考。這里順便提及深得老莊精髓的曾國藩,他編著有《莊子節(jié)選》、《莊子雜鈔》,與魏源不同,他治老莊的成就不是表現(xiàn)在對老莊文本的闡釋上,而是體現(xiàn)于對老莊思想的實際運用中。在個人修養(yǎng)上,曾國藩“以莊子之道自怡”⑨,強調(diào)“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儉兼老莊之靜虛,庶于修己治人之術兩得之矣”⑩。在應世處事方面則認為:“思古圣王制作之事,無論大小精粗,大抵皆本于平爭、因勢、善習、從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則不輕于制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以不與、不遑、不稱為法,若再深求六者之旨而不輕于有所興作,則咎戾鮮矣。”[11]曾國藩一生謙虛謹慎,功業(yè)輝煌,在官場又游刃有余,所有這些不能不說都與其對老莊思想的純熟運用有關。
到清末民初乃至整個20世紀上半葉,經(jīng)世致用同樣是老莊學的重要旨趣。馬其昶《老子故》、《莊子故》都是影響很大的著作,其詮釋本以故訓為中心,但仍然帶有經(jīng)世之旨,如《老子故》陳寶琛序云:“班志所謂君人南面之術,其在斯乎。學說與世運相因相待,衰周暴秦而可致于文景之治,吾道且賴之為引喤,是編豈獨為老氏之功臣哉!”《莊子故》李國松跋語:“是編非特為自來注《莊》者所未有,即救時之書,亦莫切于此矣?!瘪R其昶自己也說:“老子書喜言治,非忘世者,而唐顏師古亦謂《道德》篇理國理身而已。予本斯意,采摭諸家,又頗連綴章句,而釋其滯疑?!保?2]可以看出,馬氏之作,不僅僅在于疏通老莊本旨,而且透露出對現(xiàn)實的關懷。孫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論》以西方法學、政治學理論為參照,專門闡述老子的政治學說,其視野與立論均有超越前人之處,但其著述宗旨仍然是試圖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正如章太炎之序所言:“今國家之亂甚于春秋七國之間,思昉有意為國,于此得無深思之乎?余耄矣,無以佐百姓,愿來者之能任是也?!边€有一位身份較特殊的研究者阮毓崧,他一生積極參與政治,興辦實業(yè),而又深研《莊子》,其《莊子集注》自序云:“藉安予誦讀之心,其或得吾說而存之,各本其好學深思之故,以知其意而會其通,因虛其心而為物外之遨游。即后身而遠人間之菑害,更進則化民成俗,使人熏其德而善良焉,斯則余之厚望也。”阮毓崧初跟太虛大師在武昌佛學院學習佛法,但發(fā)現(xiàn)佛法不如老莊之道易入人心,便撰《莊子集注》,初意希望在亂世中借以全生避害,繼而期待其注能夠改善民風,拯救世道人心,這一目的被太虛贊為“菩薩之用心”[13]。在開示人心、應對困苦現(xiàn)實方面,莊、佛有相通之處,故阮毓崧認為莊子乃佛教先驅(qū)。太虛倡人間佛教,以佛學救世,阮毓崧闡莊子深旨,用意與太虛相同。另一位深研老莊的學者胡遠濬則從莊、儒相通的角度論證同樣的主題,他說:“莊子救世之情與孟子同,孟子痛斥言利,莊子深譏近名,名即利也,亦即刑也。彼爭名奪利者,其胸中攪擾,無一日之安,固天之戮民也。凡莊子所一視者,皆就心言。蓋應跡不能無善惡,存心必不可懷榮辱,達此則心安理得,而生焉有不遂者耶?《德充符》云‘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與所謂‘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固同旨也。”[14]認為莊子與孟子一樣,既有對世人追逐名利的批判,又希望通過修心的途徑改變世情。以研究《莊子》而聞名的劉文典,所著《莊子補正》也不僅僅是為了考證《莊子》文辭,而另有深意:“是固將振叔世之民,救天下之蔽,非徒以違世,陸沉名高者也。茍世之君子,善讀其書,修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明六通四辟之道,使人紀民彝復存于天壤,是則余董理此書之微意也。”[15]劉文典給人的印象,更多似乎是學者的灑脫,然而在這里發(fā)出如此沉痛之語,可見國運與學運相關相連。
隨著近代學術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频姆绞窖芯坷锨f成為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在經(jīng)世致用思潮的影響下,很多學者即使從哲學的層面研治老莊,同樣帶有濃厚的現(xiàn)實關懷,例如梁啟超的《老子哲學》、程辟金的《老子哲學的研究與批評》、胡哲敷的《老莊哲學》、張默生的《先秦道家哲學研究》等都是如此。試以胡哲敷《老莊哲學》為例加以說明。該書1933年完成后,蔣維喬作序說:“覺其搜羅浩博,而取材精審,凡前此假借老莊以惑世,或矯誣老莊以濟其私者,皆能廓而清之,使無比附攀援之余地。蓋此書不獨于老莊面目,表露無遺,且以見道家全體之精神焉?!保?6]這是一個中肯的評價。作者能夠?qū)锨f哲學思想進行客觀平實的分析,誠有助于正確認識老莊哲學的真面目。胡哲敷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詮解老莊,卻同樣具有明顯的現(xiàn)實關懷精神。當然,他的論述并非簡單比附,而是具有哲學分析的深度。他指出,從老莊哲學的起源來看,道家本為救世而產(chǎn)生;從老莊哲學的性質(zhì)來看,道家屬于精神文化,具有救世的功能。關于老莊道家的學術源流,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即道家出于史官;一是《淮南子·要略》的說法,即諸子之學皆起于救時之弊。胡哲敷認為,欲明老莊哲學的源流,需要把上述兩種觀點調(diào)和起來看,就老子哲學來說,其淵源“應不出歷史的背景與環(huán)境的要求及其個人的理想”[17]。所謂歷史的背景,“蓋老子為周柱下史官,得遍閱遠古密藏,‘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故其對于事事物物都能用老吏斷獄,毫不游移的態(tài)度,制成一切原理”[18]。正因為老子的史官背景,使得他能夠“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把天地間一切事物之理,都歸納到他的哲學見解里去。而老子哲學的形成,還取決于其所處的環(huán)境。老子生當周末天下分崩離析之際,強凌弱,眾暴寡,加之階級制度森嚴,小民無以為生,鋌而走險,在上者更繁其法令治之,情況更糟。仁義禮智,名存實亡,甚至成為惡人的幌子?!袄献幽慷弥軐嵥ノ?,直由于此,而社會紛亂,更日甚一日,而無所底止,故對當時的文物制度禮教法令,均起很大的懷疑。我們茍不審察當時的情勢,而驟讀老子之書,誠然要覺得他的言論未免偏激,審察了當時的情勢,才曉得我們所認為偏激之處,都是補救當時的良劑?!保?9]此外,老子時代,天命鬼神思想已經(jīng)發(fā)生動搖,老子便用自然之理取而代之,“故老子的自然哲學,自遠者言,是遠古社會之遺形,自近者言,則由于當時社會情狀的激成”[20]。至于老子個人的理想,胡哲敷指出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小國寡民,而是“不矜不伐的道理”[21],不過,這一道理兩千年來真正能夠領會并加以發(fā)揚光大者,唯莊子一人。
老莊哲學性質(zhì)屬于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個人修為與社會信條,其言曰:
老莊之道,非一端也,概而言之,則澹泊守真,個人之修為也;為而不有,努力社會之信條也。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澹泊守真之征也;曰“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努力社會而無所取之征也。夫唯澹泊守真而能努力社會而無所取,唯努力社會而無所取,然后能得純潔精神之快慰。[22]
澹泊守真,就是遠離物欲,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為而不有,“就是要盡自己力量,為社會服務,而不責望社會的酬報”[23]。胡哲敷認為,老莊哲學的這兩點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價值。他堅信,物質(zhì)文明固然重要,但只有精神文化才能最終解決問題,這也是他通過分析中外形勢得出的結論。當時的中國,民生凋敝,國勢阽危,大家認為首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和吸取西方物質(zhì)文明以救國,胡哲敷指出,這樣的認識無可指責,但不是最佳的辦法。試看歐美列強,科學發(fā)達,國勢強大,財力充足,然而就是他們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廣殖民,辟市場,相劘相劑,使世界無安寧之時。再看國內(nèi)的情況,數(shù)十年來,政府亂象紛呈,人民矚望于政府,政府責望于人民,上下相望,人天尤怨。原因何在?物欲之為累耳。居高位者之貪婪,是造成社會混亂,循環(huán)革命不已的主要原因。因此,如要擺脫現(xiàn)實困境,還是先得從精神層面入手。精神為生之本,物質(zhì)為生之具,如果舍本逐末,人類生機將息。不僅中國的危機,世界的問題都源于舍精神而重物欲。所以物質(zhì)愈盛,私欲愈奢,人類之禍患愈劇烈,“必知精神存在之真趣,始能真知物質(zhì)文明之價值而不受其累,實則老莊之道,于未來中國,未來世界,或未嘗無小補焉”[24]。
胡哲敷指出,19世紀以來,是科學技術長足進步的時期,亦是人類慘殺最激烈的階段,對此,西方國家也開始進行反思,開始注意精神文化的價值,并把目光投向了老莊哲學。德國人雷赫完(Reichwein)所著《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交通史》之“緒論”說:“《道德經(jīng)》一書,已成今世東西文化溝通之樞紐,二十世紀開幕以來,在德國翻譯《道德經(jīng)》出版者,已有八家之多,此其故可深長思?!钡聡霈F(xiàn)“老子熱”,證明了道家哲學的現(xiàn)代價值,也印證了精神文化勝于物質(zhì)文明的觀點。對于老子為而不有的精神,英國哲學家羅素十分推崇,他說,人類的本能有兩種沖動:一是占有的沖動,一是創(chuàng)造的沖動。占有的沖動是要把某種事物據(jù)為己有,這些事物的性質(zhì)是有限的,是不能相容的,所以這是不好的沖動,應該裁抑。創(chuàng)造的沖動正相反,是要把某種事物創(chuàng)造出來,公之于人,這些事物的性質(zhì)是無限的,是能相容的,這種沖動發(fā)達起來,人類便日日進化,所以這是好的沖動,應該提倡。羅素拿這種哲理做依據(jù),說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專提倡創(chuàng)造的沖動,故老子的哲學是最高尚最有益的哲學。西方哲學家對老子哲學的極大肯定,無疑是令人鼓舞的。為而不有的思想,在莊子哲學里同樣具備,那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己無功無名,與為而不有含義相同,“各個人都能把這三件事忘了,自然就可以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雖不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天下自然各得其所”[25]。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胡哲敷從哲學的角度解析老莊之真精神,其觀點有超越同時代其他研究者的地方,尤其難得的是,胡氏注意到了老子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進而述及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由此推衍出老莊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與世界意義,見解深刻。
老子思想中本含有“人君南面之術”,在內(nèi)外交困的近代中國,隨著經(jīng)世致用思潮的蔓延,更多的研究者對其進行新的闡述和發(fā)揮,歷劫余生《老子研究與政治》便是代表。該著雖然也是“用現(xiàn)代科學分析法指出其一貫精神所在”[26],但更多是從政治層面對老子思想加以論證。此書作者顯系托名,其生平事跡不詳。據(jù)該書《自序》,可知作者是新中國建設學會的成員,懷救國之志,并在協(xié)會中起聯(lián)絡作用。無奈這個協(xié)會成員之間意見不統(tǒng)一,宏圖大略,徒為空論。盧溝橋事變前,作者著書數(shù)十萬言,希望對現(xiàn)實的國家政策起點作用,而盧溝橋槍聲一響,發(fā)現(xiàn)所著雖行文滔滔,竟無半點實效,全面抗戰(zhàn),個人命運系于國家民族之命運,筆墨口舌之爭已無益于事。后作者輾轉(zhuǎn)到香港九龍青山寺讀《道德經(jīng)》,竟豁然貫通,遂知自己苦苦尋覓的救國方略原來就在是書之中,“此不獨東方思想之秘寶,亦復興中國之神燈也”[27]。
作者在書中先比較了老子與孔、佛、耶穌之異同,認為他們都是“社會之大反動而革命者”[28],但老子有更加高明之處,“老子《德道經(jīng)》有高出于上述諸氏者,則渾然一元合于天然,令人幾無從捉摸,不可名狀是也”[29]。具體來說,相對于佛教,老子“能任自然,較為簡捷”[30];相對于儒家,老子“反可直截了當,以一馭萬,且省很多枝葉之爭”[31];相對于耶穌,老子能夠不拘形式,更加直接昭示其理性面目[32]。然后,作者指出《道德經(jīng)》主完成而不主毀滅,主成功而不主失敗,主自由而不主拘束,因此其思想是積極的,絕非消極。而《道德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則在于它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時代,恰與孔子同時,為列國并峙,為紛爭迭起,為干戈相尋,為民生困苦,此種現(xiàn)象,不獨大背于天然界生生之趣,尤大背于伊古所謂王道精神。老子既感悟于天然界生生之理,又承受古代文明,如所謂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等精神,于是目擊其時生民處境,遂不知不覺,以助長天地化育,為政治上唯一之極則,所謂道在是,所謂德亦在是。此實為道德經(jīng)第一主旨。[33]
作者強調(diào),老子闡自然界生生不息之至理,宣揚其妙用,而世人中最有條件順天以助生機,或者逆天以阻礙生機者,就是所謂的“王”,即政治首領?!独献印返?5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了王的作用,用意也在于此。所以,“《道德經(jīng)》五千言,實無一語非根據(jù)天道而發(fā),更無一語非針對王者而發(fā)。正對王者而發(fā)之言論,以現(xiàn)代語解之,可謂為政治經(jīng),循政治經(jīng)之方向,以推究《道德經(jīng)》之主旨,則精光四溢,意義大明”[34]。
作者認為“化育”為《道德經(jīng)》之第一主旨,而摧毀天地化育最厲害者就是戰(zhàn)爭。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戰(zhàn)爭頻發(fā),“其時大國人民,常以攻伐人而犧牲,小國人民,常以受攻伐而犧牲,此實悲天憫人者非常痛心,不能不思有以矯正之者”[35]。老子不僅反對戰(zhàn)爭,而且提出了最徹底、最具體、最成為其一貫主張的消弭戰(zhàn)爭的方法,因此,息爭就是《道德經(jīng)》的第二主旨。爭起于有私,息爭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私,所以《道德經(jīng)》的第三主旨便是無私。老子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天之道”,“上德不德”,都顯示其無私的思想。但無私卻能成其私,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以成就他人者成己,人亦以成就我者成他,則爭端無從發(fā)生了?!兜赖陆?jīng)》的第四主旨是無欲。無欲是無私的具體化,只有先實現(xiàn)無欲,才能實現(xiàn)無私,才能息爭,才能實現(xiàn)天地自然之化育而合于道?!兜赖陆?jīng)》的第五主旨是靜與無為。作者指出,無為是《道德經(jīng)》中最難解也最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肚f子》解釋曰君無為臣有為,所謂“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固然很有道理,但也未必完全符合老子本意。依作者的看法,老子之無為乃相對無欲而言,無為是無欲的表現(xiàn),無欲是無為的本原,無欲指動機,無為指行動。守靜是實現(xiàn)無為的方法之一,有戒人不要輕舉妄動之意。作者總結說:“要之老子所謂‘無為’,可以理與勢概之,不合理與勢者不為,合于理與勢者為。理指自然之生理,非人為之名理,所謂天理非人欲也。勢有種種相,例如不得其法,不得其時,均屬不合于勢也。人必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即可以解釋為無為之一部精神也。”[36]
《道德經(jīng)》作為一部以政治思想為中心的道家經(jīng)典,既蘊含救世的精神,也具有救世的方法,而其關于政治實踐的要點,則在于“謙卑與柔弱”,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主旨和最高主旨,是指引成功的道路。作者特意指出,謙卑柔弱只是外在的形象,治《老子》者更應看到其實質(zhì)。老子之守柔尚弱并非忍辱吞聲,無所作為,而是要達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效果。作者的現(xiàn)實針對性十分突出,冀求《老子》發(fā)揮救國救民之效。在作者看來,從《道德經(jīng)》中提煉出來的化育、息爭、無私、無欲、無為、守柔等思想,便是他苦苦尋求的救國方略之要點。而作者最后闡述“實踐老子政治學之成功者”,分別以漢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個皇帝為例,其以古鑒今的意圖十分明確。
老莊學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老子”、“莊子”,意謂老莊研究者往往會根據(jù)不同時代的要求,對老莊作出主旨各異的闡發(fā)。近代老莊學也不例外,在“百年銳于千載”的歷史進程中,在經(jīng)世致用思潮的影響和刺激下,近代老莊學表現(xiàn)出了較之古代更為突出的多元性與時代性。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近代經(jīng)世致用思潮下的老莊學研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其一,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老莊思想本來崇尚無為,但近代老莊學主張運用老莊智慧解決現(xiàn)實問題,強調(diào)積極有為。近代中國政局動蕩,戰(zhàn)爭迭起,民族危機深重,任何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無法視而不見,老莊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世致用、積極作為思想,實乃國家災難、民族危機在道家學術中的折射,也反映了中國新舊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深切關懷。其二,研究視野更加開闊。相對于傳統(tǒng)的經(jīng)世致用來說,近代老莊學能夠打通老莊、孔、佛、耶穌之思想,繼而打破國界的局限,注意東西方文化差異,立足于世界范圍來認識老莊思想的價值。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的思想家注意到老莊道家哲學的精神治療作用,這是老莊學經(jīng)世致用功能的全新拓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三,注重學理分析。近代老莊學中體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并非傳統(tǒng)詮釋的簡單延續(xù),而是更加注重學理分析,包括從哲學的高度論述老莊思想的內(nèi)涵,再從中合理引申出現(xiàn)實價值。這樣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視。
總之,經(jīng)世致用成為近代老莊學的一個主題,既是對傳統(tǒng)老莊學思想的繼承與拓展,亦充分顯示出老莊哲學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越性,而從中反映出來的則是近代思想學術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注釋
①馮契:《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叢書總序》,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②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③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52頁。④陸希聲:《道德真經(jīng)傳·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莊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⑥魏源:《老子本義》附《論老子》之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⑦魏源:《老子本義》第58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⑧魏源:《老子本義》第1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⑨⑩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卷上,傳忠書局,1876年,第216、20頁。[1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三),岳麓書社,1987年,第1579頁。[12]馬其昶:《老子故·自序》,秋浦周氏民國九年,1920年。[13]阮毓崧:《莊子集注·太虛序》,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14]胡遠濬:《莊子詮詁·序例》,黃山書社,1996年。[15]劉文典:《莊子補正·自序》,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16]胡哲敷:《老莊哲學》,蔣維喬序,中華書局,1935年。[17][18][19][20][21][23][25]胡哲敷:《老莊哲學》,中華書局,1935年,第33、33、37、39、39、75、78頁。[22][24]胡哲敷:《老莊哲學·自序》,中華書局,1935年。[26][27]歷劫余生:《老子研究與政治·自序》,中國圖書雜志公司,1939年。[28][29][30][31][32][33][34][35][36]歷劫余生:《老子研究與政治》,中國圖書雜志公司,1939年,第2、3、3、7、8、18、15、18、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