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珍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qū)生殖保健醫(yī)院,松原138001)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霉菌性陰道炎86例
張亞珍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qū)生殖保健醫(yī)院,松原138001)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霉菌性陰道炎;坐浴療法
霉菌性陰道炎,目前又稱外陰陰道念珠菌病(VVC),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常見外陰陰道炎癥。國外資料顯示,約82%婦女一生中至少患過1次霉菌性陰道炎。其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豆渣樣。目前治療方法很多,但復發(fā)率高,治療效果不理想。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霉菌性陰道炎172例,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86例均為門診非孕病人,年齡最大65歲,最小14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4年余;均經過白帶涂片鏡檢發(fā)現霉菌而確診。不能堅持治療及治療期間應用其他抗真菌類藥物者均不計入其中。
1.2治療方法
1.2.1中藥療法用中藥苦參30g,黃柏30g,地膚子30g,土茯苓20g,百部20g,蛇床子15g,蒼術15g,白蘚皮15g,雞冠花15g。加水1500~2000ml,浸泡1h后煎成500ml去渣后倒入盆中,趁熱薰蒸外陰,待水溫適中時再坐浴15~20min,已婚婦女可用小紗布擦洗陰道。將分泌物洗出,10d為1療程。注意月經期禁坐浴及擦洗陰道。
中藥加減治療如下:①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或夾血絲,質稠如膿,臭穢,陰中灼痛腫脹,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利濕止帶。方藥:豬苓、土茯苓、赤芍、牡丹皮、敗醬草各15g,梔子、澤瀉、車前子 (包)、川牛膝各10g,生甘草6g。中成藥:抗宮炎片。②脾腎兩虛。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有腥味,腰膝酸軟,納呆便溏,小腹墜痛,尿頻,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泊法:健脾溫腎,化濕止帶。方藥:黨參、白術、茯苓、生薏苡仁、補骨脂、烏賊骨各15g,巴戟天、芡實各10g,炙甘草6g。中成藥:溫經白帶丸。
1.2.2西藥療法每日中午餐后立即口服西安楊森生產的伊曲康唑膠囊200mg,5d為1療程。
1.3診斷標準有不同程度的外陰、陰道瘙癢癥狀,白帶增多。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充血,分泌物呈米湯樣或凝乳狀。白帶涂片檢查霉菌陽性。經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1個療程以上或反復發(fā)作3次以上。
2.1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外陰、陰道癢痛消失,陰道分泌物檢查轉為正常,停藥3個月經周期無復發(fā)。各項檢查正常;顯效:外陰、陰道癢痛減輕,陰道分泌物檢查正常;有效:陰道分泌物檢查正常而其它癥狀存在,或其它癥狀消失或減輕而陰道分泌物檢查異常;無效:治療后檢查及癥狀同治療前。
2.2治療結果療效統(tǒng)計:治療2療程后痊愈160例(93.02%),顯效8例(4.65%),有效4例(2.32%),無效0(0.00%)。
VVC屬中醫(yī) “陰癢”“帶下”范疇,主要是肝、腎、脾功能失常。肝脈繞陰器,又主藏血,為風木之臟;腎藏精主生殖,開竅于二陰;脾主運化水濕。肝經濕熱或肝郁脾虛化火生濕,濕熱之邪,陰經下注,蘊結陰器,或感染蟲蜇,蟲繞陰部,發(fā)為陰癢。此外可因攝生不慎,洗浴用具不潔,感染濕毒,直犯陰器,陰中作癢,甚至奇癢難忍。在西醫(yī)看來VVC就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外陰陰道炎癥。
中藥薰洗具有清燥濕,殺蟲、止癢、止痛等作用。其中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蘚皮、百部等祛風殺蟲止癢,直接針對主病主癥。黃柏、雞冠花有清熱燥濕,固任止帶以增上述藥物之功效。本方法先用中藥薰蒸再陰道沖洗,不僅可以殺菌止癢,還可清除大部分隱藏在陰道皺襞、黏附在陰道黏膜上的念珠菌。西藥伊曲康唑為三唑類口服抗真菌藥,它能選擇性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依賴酶,抑制真菌細胞膜角麥固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胞內重要物質外漏而使真菌死亡[1]。在就餐時或餐后服用吸收較好,親脂性高,迅速擴散至各組織,對于淺部及深部真菌病均有效。不良反應輕,午餐后即刻服用療效最佳。全身用藥對于復發(fā)性及未婚患者尤為適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霉菌性陰道炎具有療程短,作用快,經濟方便等的優(yōu)點,值得基層醫(yī)院臨床推廣使用。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53
:1672-2779(2013)-22-0068-01
蘇 玲
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