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陳一超,楊莉莉,鄧瑛,張峻梅,楊菊燕,段婉蕓
(1.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實驗醫(yī)學科臨床檢驗部,成都 610031;2.重慶醫(yī)科大學檢驗系,重慶 400016)
細菌耐藥和醫(yī)院感染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WHO警告,如果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將無藥可治[1]!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耐藥細菌的出現(xiàn)和傳播,最重要的方法是對細菌進行耐藥性監(jiān)測,不斷監(jiān)測流行的菌株和其耐藥方式[2,3]。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是一所集醫(y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甲醫(yī)院,于2010年加入全國耐藥監(jiān)測網(wǎng)?,F(xiàn)將該院2012年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及時、準確的細菌耐藥資料,指導臨床合理選藥,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收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臨床送檢標本分離出的病原菌,分離菌株均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ATCC35218。
采用德靈Microscan96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儀或梅里埃API系統(tǒng),細菌鑒定到種。細菌藥物敏感試驗方法與判定標準按CLSI 2012規(guī)定進行。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確定以頭孢西丁紙片法判定。
采用雙紙片協(xié)同試驗篩選產(chǎn)ESBLs菌株,以CLSI推薦的確證試驗進行確證。
采用WHONET 5.6軟件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012年1~12月,我院共分離出5 854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4 464株(76.26%),革蘭陽性菌1 390株(23.74%)。革蘭陰性菌中分離最多為大腸埃希菌772株(13.19%),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分別為721株(12.32%)、708株(12.09%)、605株(10.33%)、311株(5.31%)和204株(3.48%)。革蘭陽性菌中分離最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351株(6.00%),其次為屎腸球菌175株(2.99%)??琉B(yǎng)菌中肺炎鏈球菌210株,副流感嗜血桿菌207株,分別占3.59%和3.54%(見表1)。
表1 臨床分離細菌分布構(gòu)成比
2.2.1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屎腸球菌 351株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率為41.6%,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和氨芐西林高度耐藥(>90%);對紅霉素、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約50%,對妥布霉素和呋喃妥因耐藥率較低(1%左右),未發(fā)現(xiàn)耐萬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屎腸球菌耐藥情況嚴重,且呈多重耐藥性,對青霉素類、喹諾酮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的耐藥率均>90%;對萬古霉素的耐藥率為5.8%(見表2)。
表2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屎腸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2.2 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產(chǎn)生率分別為47.7%、33.8%,大腸菌耐藥情況普遍比肺炎克雷伯菌嚴重,對頭孢類除了頭孢西丁外,耐藥率約為40%;對喹諾酮類耐藥率均達40%以上,其中對左氧氟沙星高達84.4%。肺炎克雷伯菌,除頭孢西丁的耐藥率(12.9%)>大腸埃希菌的7.4%,其他頭孢類的耐藥率低于大腸埃希菌,但均>20%,對喹諾酮類耐藥率<20%。腸桿菌科細菌對于阿米卡星耐藥率較低(<5%),對于碳青霉烯類耐藥率最低(<3%)(見表3)。
2.2.3 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及嗜麥芽窄食單胞
非發(fā)酵菌整體耐藥率較高,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為30.0%,耐藥率<10%的只有阿米卡星。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情況比銅綠假單胞菌嚴重,對亞胺培南耐藥率為37.5%,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率菌多在30%~40%。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和復方新諾明較敏感(見表4)。2.2.4 肺炎鏈球菌、副流感嗜血桿菌 肺炎鏈球菌按照顱內(nèi)感染折點判斷,對青霉素耐藥率為83.3%;按照非顱內(nèi)感染折點判斷,對青霉素耐藥率為2.4%。肺炎鏈球菌對紅霉素、四環(huán)素、磺胺類的耐藥率>75%;對左氧氟沙星耐藥率為6.8%,未發(fā)現(xiàn)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肺炎鏈球菌。副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和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50%,對其他抗生素耐藥率較低(見表5)。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2年分離的5 854株細菌中,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76.26%,與其他報道的比例類似[4-6]。排名前10位的菌種依次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肺炎鏈球菌、副流感嗜血桿菌、嗜麥芽窄食單孢菌和屎腸球菌。
表3 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和陰溝腸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表4 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耐藥性仍較嚴重,臨床分離的耐藥性菌株包括 MRSA、青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PRSP)、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產(chǎn)ESBLs革蘭陰性桿菌、耐亞胺培南的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多重耐藥菌甚至泛耐藥。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妥布霉素100%敏感,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復方新諾明、呋喃妥因和氯霉素的敏感率都達80%以上,但不容樂觀的是對其他抗生素的耐藥率均較高,對青霉素和氨芐西林的耐藥率達93.4%,這與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產(chǎn)生密切相關(guān),我國MRSA分子型以SCCmecⅢ型為主[7],MRSA分離率及多重耐藥現(xiàn)象均有增長的趨勢。我院 MRSA的分離率為41.6%,低于全國Mohnarin 2011年度檢測的50.5%[8]和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檢測的46.3%[9]。屎腸球菌對萬古霉素耐藥率分別為5.8%,高于全國Mohnarin 2011年度檢測的3%[8]和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監(jiān)測的4%[9],因此,應加強對VRE的監(jiān)測,降低VRE的發(fā)生率。
表5 肺炎鏈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腸桿菌耐藥日趨嚴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產(chǎn)生率分別為47.7%、33.8%,低于全國Mohnarin 2011年檢測的71.2% 和50.3%[8],與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相當,分別為49.0%和31.9%[9]。大腸埃希菌對喹諾酮類的耐藥率明顯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其中大腸埃希菌對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達84.4%,明顯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13.2%。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對腸桿菌科細菌有較好的抗菌活性。
非發(fā)酵菌仍是醫(yī)院感染最常見的菌種之一,現(xiàn)已出現(xiàn)多重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耐藥比較明顯,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為30%,高于全國 Mohnarin 2011年度檢測的23.4%[8]和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檢測的19.7%[9];鮑曼不動桿菌為37.5%,低于全國Mohnarin 2011年度檢測的56.8%[8]和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檢測的54.9%[9]。除亞胺培南外,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均<30%,阿卡米星的耐藥率為6.7%,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明顯高于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25%的抗菌藥物只有阿卡米星。非發(fā)酵菌耐藥現(xiàn)象嚴重而且容易在患者身上定植難以清除,給臨床感染治療帶來很大困難,臨床需要關(guān)注該類菌的耐藥性,采用積極措施加以控制。
肺炎鏈球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病原體,近年來耐藥率迅速上升,監(jiān)測結(jié)果表明,青霉素G非顱內(nèi)感染的耐藥率為2.4%,高于全國 Mohnarin 2011年度檢測的2.0%[8],低于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檢測的30.4%[9]。肺炎鏈球菌對紅霉素的耐藥率為95.9%,高于川西地區(qū)2011年度檢測的72.8%[9],2011年度Mohnarin監(jiān)測網(wǎng)統(tǒng)計肺炎鏈球菌的耐藥性已達98.7%[8],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應當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副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耐藥率>50%,其余藥物的耐藥率均<20%,但是副流感嗜血桿菌的檢出率排名第8表明其感染率提高,臨床應引起重視。
總之,從我院2012年細菌耐藥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來看,監(jiān)測結(jié)果和國內(nèi)相關(guān)報道[4-9]數(shù)據(jù)整體基本一致,但某些抗生素的耐藥性具有地域性差異。因此仍應加強對我院細菌耐藥性的連續(xù)監(jiān)測,遏止耐藥性的增長,防止耐藥菌株的爆發(fā)流行。
[1]朱任媛,張小江,楊啟文,等.衛(wèi)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wǎng)2011年ICU來源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12):905-909.
[2]謝景超.控制細菌耐藥的措施[J].中南藥學,2006,4(5):392-393.
[3]Crossman LC,Gould VC,Dow JM,et al.The complete genome,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reveals an organism heavily shielded by drug resistance determinants[J].Genome Biol,2008,9(4):R74.
[4]楊彬,張堅磊,郭影,等.2011年第四季度天津市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639-3642.
[5]黃秀榮,劉愛菊,伍德榮,等.291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3):3251-3254.
[6]郭普.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3):445-447.
[7]趙彩蕓,肖永紅,王珊,等.臨床分離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染色體mec盒基因的分型[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7,25(10):611-616.
[8]肖永紅,沈萍,魏澤慶,等.Mohnarin2011年度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4946-4952.
[9]楊莉莉,劉華偉,劉敏,等.四川省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wǎng)2011年川西地區(qū)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2,9(6):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