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
【摘 要】目前,我國高中生“弱勢群體”問題已經(jīng)日益突出,并且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校作為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和搖籃,應高度關注高中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在剖析高中生弱勢群體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探討了高中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生 弱勢群體 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國高中生“弱勢群體”問題已經(jīng)日益突出,影響了高中生弱勢群體自身的健康成長,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中生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人們的普遍關注。
一 高中生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
1.社會的原因
社會大變革所帶來的競爭、挑戰(zhàn)和社會生活的急速變遷,使當代高中生處于思想、認識、信息負荷過重狀態(tài),難以在校園和社會中準確定位,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容易使其陷入認知和心理的誤區(qū);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頹廢主義逐漸侵入校園,而高中生的價值理念尚未完全確立,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辨析能力不夠,時刻影響、沖擊著高中生的傳統(tǒng)觀念,引發(fā)了高中生價值取向、思維理念、人生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一系列改變,對社會文化、人生目標認識出現(xiàn)錯位,如果不及時引導,將使其逐漸偏離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時,陷入認知誤區(qū),形成躁動、功利、貪婪、冷漠等畸形心理,甚至出現(xiàn)一些極端行為方式。
2.家庭的原因
從家庭經(jīng)濟來看,農村貧困戶、城市下崗失業(yè)者等特困家庭由于經(jīng)濟收入微薄,幾乎無力負擔子女的學雜費甚至生活費,其子女求學不得不承受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壓力和沉重的精神負擔,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jīng)濟原因而自卑,從而導致自我的多疑、敏感、自我壓抑或自我封閉。從家庭教育方式來看,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其成長大包大攬,忽略了對其子女自理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獨立意識較差,面對高中生活缺乏自主的能力,由于學習跟不上而產(chǎn)生巨大壓力,擔心父母的責罵,使學習成為沉重的負擔,出現(xiàn)莫名的焦慮、心理失調等現(xiàn)象;有的家庭對子女過于寵愛、縱容,放任其為所欲為,使其形成了蠻橫、散漫的不良習慣。從家庭關系來看,長期不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畸形發(fā)展,使他們陷入苦惱、憤怒、恐懼、失望、悲觀、厭世之中,給他們的成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3.學校的原因
高校對高中生弱勢群體給予了充分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高校對高中生弱勢群體的危害及社會影響認識不夠,配套措施欠完善;對社會變革時期高中生弱勢群體的新特點和具體情況了解不夠深入,教育手段較單一,教育方法陳舊,不注重分類教育,常常“一鍋煮”,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缺乏對學生團隊意識、競爭意識、挫折意識等的教育和培訓,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使一部分學生在交際、競爭、就業(yè)中信心不足。
二 高中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高中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幫困扶貧體系
經(jīng)濟貧困是高?!叭鮿萑后w”問題的總根源,應將建立幫困扶貧體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高??筛鶕?jù)自身情況向政府主管教育部門申請?zhí)乩Y助經(jīng)費,建立資助高校特困生專項基金。二是成立“濟困扶貧”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物質幫貧;建立黨總支、團總支、團支部為一體的管理體系,明確責任,將工作細化、具體化。三是完善“獎、貸、助、補、減”措施,建立多渠道扶助特困生的機制。四是動員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助學,建立各種“愛心基金”和保險基金,學校還可以與企業(yè)等建立“供需協(xié)定”,優(yōu)先推薦特困生,等等。
2.辯證看待“弱勢群體”弱中之強,樹立榜樣
高中生“弱勢群體”的出現(xiàn)和存在是市場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必然產(chǎn)物,并非其自身弱勢,不應有思想包袱和自暴自棄的念頭。他們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先進的理念和知識,有了一技之長,就有能力改變弱勢地位;他們較一般高中生有戰(zhàn)勝命運挫折取得成功的經(jīng)歷,心理承受能力強,有頑強的毅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對自身、家庭、社會會有更強的責任意識。
3.加強人文關懷,進行心理輔導
注重加強對弱勢高中生的情商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學會“換位思考”,尊重人、理解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平等待人,這有利于幫助解決人的思想困惑與矛盾,疏導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和諧,培養(yǎng)高中生寬容豁達、勇于創(chuàng)新等人格品質,培養(yǎng)他們和諧的人際關系。
高校應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完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定期舉辦“高中生心理健康宣傳月”活動;建立高中生弱勢群體的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監(jiān)督、預警,積極主動地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加強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心理免疫力,培育和塑造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和諧心態(tài),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促使其心理、人格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和戰(zhàn)勝逆境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高中生弱勢群體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也不是一人一體就可以做好的。在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今天,只有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f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注、正確引導,才能使高中生弱勢群體順利成長,真正成才。
參考文獻
[1]馬秀清.高校高中生弱勢群體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1)
[2]夏志芳.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