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龍
摘 要:最近幾年,全國多地的幼兒園頻頻爆出虐童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廣泛關注與反思。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尚未對兒童虐待做出明確的界定與分類,不僅尚未建立一套保護受虐兒童的法律體系,也沒有建立通過社會組織等非法律手段來保護兒童的機制。通過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制度下對浙江溫嶺虐童事件進行分析,然后結合美國等國在預防和懲治虐童行為上的經(jīng)驗,以期提出關于看待和處理虐童行為的正確視角。
關鍵詞:虐童;分析;預防;懲治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3-0124-03
兒童是國家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興亡,縱觀世界各國,無不將關懷和保護兒童作為國家政策的重點,希望兒童能夠身心健全地茁壯成長,明日成為國家之棟梁、社會之中堅。然而,近年來“虐童”事件頻頻見諸報端。其實這一現(xiàn)象由來已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也不管是幼兒園“虐童”還是家長“虐童”,都是非常普遍的,而其中激起民眾最大憤慨并引發(fā)社會各界最廣泛討論的當數(shù)浙江“溫嶺虐童案”。鑒于我國目前對虐童尚未有明確的界定與分類,本文擬先引述美國對虐童的定義,然后以溫嶺虐童事件為例,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下對應如何處罰虐童行為人進行分析,并結合國外在預防和懲治虐童行為上的經(jīng)驗與辦法,以期提出關于看待和處理虐童行為的正確視角。
一、虐童的界定
虐童的界定反映了一個社會關于兒童照顧的最低標準,而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在其界定上越難達成共識。美國聯(lián)邦法律對虐童的定義是:“任何行為或父母以及照管人非能行為導致兒童的死亡、兒童身體和感情的受傷、兒童受到性虐待或盤剝;任何行為或非能行為導致對兒童造成嚴重傷害的立即可能。”美國各個州也分別規(guī)定了認定虐童的具體方法。盡管各國在認定虐童的種類上大同小異,但基本上把對兒童的虐待和忽視劃分為以下四種[1]27-33:
第一,身體虐待。指兒童身體因受暴力而留下一些臨床上可檢驗的傷害,例如瘀血、傷痕、燒燙傷、骨折等,受傷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明顯不是出于意外造成的。
第二,精神虐待??梢苑譃樾睦砼按颓榫w虐待。心理虐待指密集、重復的不當行為,以致傷害兒童心理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jié)摿Γ缰橇?、記憶、認知、概念、注意力、語言及道德發(fā)展等。而情緒虐待指對兒童情緒表達的不當反應及一些連帶行為,例如持續(xù)口語攻擊及嘲諷、父母的冷漠及拒絕兒童。
第三,性虐待及亂倫。指任何人對兒童施加性侵犯、性剝削、性行為或色欲調戲行為。
第四,疏忽。指監(jiān)護人因無知、無意或有意對兒童基本需求不加注意以致照顧不當,使兒童身心受到傷害或有可能受到傷害。
虐童的界定存在一定困難,除了因文化價值和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不同之外,即使是參與兒童保護工作的相關專業(yè)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在虐童的界定和分類上仍相當落后,甚至可以說只是最近幾年因媒體廣泛關注虐童事件才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而這些事件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二、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法律對“溫嶺虐童案”的分析
在虐童這一問題上,中國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并未確定切實可行的處罰標準,僅僅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然而,該法律未對行為主體做出規(guī)定,從而使得上述規(guī)定很難具體運用,也很難產生實效。在“溫嶺虐童案”中,涉事女教師顏艷紅先以“涉嫌尋釁滋事”被刑拘,而后又以“不構成犯罪”獲釋。
刑法與其他部門法都是憲法之下的子法,但與其他部門法又不是平等并列的關系,刑法保障憲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實施,在法律體系中處于保障法的地位。雖然刑法保護的法益相當廣泛,但其處罰范圍具有不完整性。首先,由于刑法是保護法益的最后手段,所以,刑法并非將所有侵害法益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而只是將其中部分嚴重侵害法益(包括侵害重要法益)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其次,根據(jù)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最后,成文刑法總是具有局限性,一些嚴重侵害法益的行為也可能被遺漏[2]36。因此,刑法不可能把所有侵害法益的行為都規(guī)定為犯罪,而且,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刑法對于一些新出現(xiàn)的侵害法益的行為沒有做出規(guī)定也是正常的。
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下,對于“溫嶺虐童案”,筆者認為將其定性為一般的民事侵權侮辱行為更加合法合理。原因如下:
首先,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罪是指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其犯罪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主觀方面是非法傷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的故意。拔掉他人的頭發(fā)、摳抓他人皮膚,自然對他人的身體完整性有損害,但是,沒有達到刑法所規(guī)定的相當程度的損害他人生理機能的情形,也與一般的社會觀念上所認同的傷害不相符合,所以不構成犯罪。只有出血、器官缺陷等具體的傷害事實出現(xiàn),生理機能一部或者全部喪失的情況下,才可能成立本罪[3]17。顏艷紅雖對兒童進行一定的懲罰和虐待,但是還達不到損害器官肢體的完整性和正常機能,雖造成一定的疼痛,但是不應該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其次,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3]58。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是直接故意,目的是貶低、損害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而且只有情節(jié)嚴重才構成此罪。顏艷紅并不是以侮辱兒童的人格為目的,并且客觀上情節(jié)也算不上嚴重,故其行為不構成侮辱罪。
第三,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虐待罪。虐待罪是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jīng)常以打罵、凍餓、禁閉、強迫過度勞動、有病不給治療或者其他方法進行摧殘、折磨,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其犯罪對象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3]72。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園學生并沒有共同生活,更不具有親屬關系,因而不能依照該罪名對顏艷紅進行定罪。
第四,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猥褻兒童罪。猥褻兒童罪是猥褻不滿14周歲的兒童的行為,共侵害的法益是兒童的身心健康,猥褻兒童主要指除性交以外的其他淫穢行為??腕w上說,顏艷紅的行為的確影響了不滿14周歲的幼兒園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但她并未對幼兒園的兒童實施淫穢的行為。所以,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猥褻兒童罪。
第五,顏艷紅的行為不構成尋釁滋事罪。尋釁滋事罪是指惹是生非,肆意挑釁和騷擾,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其主觀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破壞公共秩序的后果,而積極希望并促使這種結果發(fā)生,犯罪目的是破壞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進行挑戰(zhàn)[3]319。顏艷紅虐待兒童的地點是在幼兒園教室里,在如此狹小的范圍、特定的人群中所實施的上述行為,很難認為其擾亂了社會秩序并將其歸為尋釁滋事。
法治需要一切遵從法律,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這是應堅守的底線。筆者認為根據(jù)現(xiàn)有法律的規(guī)定,幼兒園教師顏艷紅虐童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虐童行為就能免除法律的處罰,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2款第(二)、(三)項規(guī)定:毆打、傷害不滿十四周歲的人;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應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顏艷紅的行為符合上述法律的規(guī)定,應當對她給予相應的治安行政拘留并處罰款。同時,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guī)定,顏艷紅還應當對其侵害學生身體的行為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三、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預防和懲治虐童行為上的經(jīng)驗
設立虐童罪固然是保護兒童免受虐待的一種途徑,但并非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刑法都設立了虐童罪。能夠有效預防虐童行為并維護兒童權益的國家和地區(qū)有一個共同點,即具備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虐童法律保護體系。下面,筆者將以美國、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qū)為例,介紹其預防和懲治虐童行為上的經(jīng)驗。
(一)美國
美國法律對于虐童行為的懲治是納入整個防范體系之中的,相關的規(guī)定著重劃清合法行為、侵害程序性正當程序權利行為、侵害實體性正當程序權利行為之間的界限,并相應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法。嚴重的虐童行為要追究教師相應的刑事責任,而對父母等則以終止父母撫養(yǎng)權利等為主要懲治方法和措施[4]。
美國關于防治虐童的法律中最顯著的是“強制報告制度”。1963年的《舉報法范例》要求:與兒童頻繁接觸的專業(yè)人員,如育兒、醫(yī)療、學校、警察、社會服務等行業(yè),若發(fā)現(xiàn)可疑受虐情況必須舉報[1]152。多數(shù)州對知情不報者制定了懲罰規(guī)則,其中包括民事上的口頭警告,有些則可追究刑事責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舉報的內容也在不斷細化,美國最早僅僅要求對殘暴毆打和身體傷害進行舉報,后來則要求身體虐待和忽視都要舉報。如今的舉報范圍則更加寬泛,如兒童處于人身危險、兒童沒有得到必要的照顧和監(jiān)管、兒童經(jīng)歷嚴重的情緒問題等。大部分州要求“有理由相信”或“有理由懷疑”一名兒童受到了虐待或忽視時也要舉報。
在通過法律手段保護兒童的同時,美國大量非政府組織通過在預防、宣傳和事后救濟等方面的努力,建立了從信托基金到兒童福利聯(lián)盟再到人道主義協(xié)會等一系列兒童保護措施,完善了整套體系,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二)日本
日本于2000年公布并實施了《虐童防止法》,并在2004年對該法進行了部分修改。日本對虐童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也是越來越嚴,比如虐待標準從“如果發(fā)現(xiàn)有虐待的必須舉報”,被修改成“認為有虐待的必須舉報”,而語言暴力也被列入虐待標準。同時,日本的社會力量在應對虐童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比如,1998年成立的“虐童思考協(xié)會”就以虐童為題材制成漫畫,向志愿者介紹虐童工作現(xiàn)狀。各地的非營利組織還設立兒童訪談熱線,與一些兒科醫(yī)生、心理醫(yī)生、社會工作者聯(lián)網(wǎng),及時傾聽虐童的舉報。此外,有關防止虐童工作的講座、研討會、報告會、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發(fā)表會、學會等集會也在日本全國各地經(jīng)常舉行。
(三)中國香港
我國香港地區(qū)編制了《處理虐童個案程序指引》,該指引對虐童的規(guī)定可謂細致入微,比如關于如何判定父母對兒童“疏忽管理”,《處理虐童個案程序指引》從“身體物質指標”和“行為指標”兩個方面規(guī)定了二十多條標準。更令人吃驚的是,香港的虐童防治工作主要由社會組織承擔,從服務數(shù)量看,社會組織(社會福利機構)大約提供全港五分之四的社會福利服務,而剩下的五分之一才由政府提供。政府與社會組織除了是協(xié)同關系外,還是一種商業(yè)伙伴關系:政府通過招投標方式,擇優(yōu)雇用社會組織進行項目實施。社會組織以企業(yè)模式經(jīng)營,并要面對來自其他同類組織的競爭。
四、結束語
虐童行為令人發(fā)指,但并非僅存在于當前社會,只不過因為信息獲取渠道的發(fā)達而被社會所關注??v觀早已創(chuàng)設“虐童罪”的美國和日本等國,虐童行為依然存在,這無疑更為我們敲響警鐘。創(chuàng)設“虐童罪”并非解決虐童問題的靈丹妙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報告與監(jiān)督機制來有效地保護兒童并使其權益最大化。防治虐童的保護體系,既包含相關的法律框架,還需要大量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與一些擁有成熟保護體系的國家相比,我國對兒童的福利服務多集中在助學幫困方面,對虐待防治問題重視不足。當務之急是在著手建立一個關于兒童保護的全面的法律體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設立專門的兒童保護福利機構,這才是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余漢儀.虐童現(xiàn)象檢視與問題反思[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周光權.刑法各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劉憲權.美國:措施切實可行是防范虐童的關鍵[N].法治日報,2012-1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