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丁,田鳳艷,姚春海,遲慧彥,佘遠遙,黃堯洲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瘙癢和風團,多數(shù)患者找不到確切的病因,反復發(fā)作,治療比較棘手。我科采用中藥聯(lián)合西替利嗪間隔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并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入選的72 例均為2011 年3 月~2011 年9 月我科門診確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產生隨機序列,將72 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6 例,男19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36.94±13.40)歲(14 ~64歲),平均病程(2.24±1.96)年(4 個月~9 年);對照組36 例,男18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38.58±14.59)歲(15 ~68 歲),平均病程(2.46±1.89)年( 6 個月~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病程持續(xù)6 周以上,皮膚黏膜表面反復發(fā)作瘙癢性紅斑和風團,每天或幾乎每天發(fā)作;②年齡≥12 歲,性別不限;部分患者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腦、肝、腎等系統(tǒng)性病變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近1 周內使用過抗組胺藥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
1.2.1 治療方法 試驗組給予自擬中藥湯劑(雙花15 g,連翹10 g,黃芩10 g,生地15 g,當歸10 g,赤芍10 g,丹皮10 g,炒白術10 g,陳皮10 g,荊防風各10 g,蟬衣6 g,牛蒡子10 g,白鮮皮30 g)每日1 劑,分早晚溫服,同時聯(lián)合西替利嗪(商品名:貝分,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10 mg 每日1 次口服,連用2 周;自第3 周起西替利嗪改為10 mg 隔日1 次口服,中藥湯劑服法同前,連用2 周;自第5 周起西替利嗪改為10 mg 每3 日1 次口服,中藥湯劑服法同前,連用2 周;自第7 周起停用西替利嗪,僅口服中藥湯劑,連用2 周。對照組僅口服西替利嗪,服法同試驗組,至第7 周停藥,僅急性發(fā)作時給予西替利嗪10 mg 口服,療程為8 周。
1.2.2 觀察方法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及第4、8 周的癥狀和體征,并計算癥狀積分:①瘙癢:按0 ~3 級評分,0 為無瘙癢,1 為有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2 為中度瘙癢,可忍受,對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響;3 為重度瘙癢,不能忍受,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睡眠);②紅暈直徑:按0 ~3 級評分,0 為無紅暈,1 為紅暈直徑<1.5 cm,2 為紅暈直徑1.5 ~2.5 cm,3 為紅暈直徑>2.5 cm;③風團數(shù)量:按0 ~3 級評分,0 為無風團,1 為風團數(shù)量1 ~7 個,2 為風團數(shù)量8 ~12 個,3 為風團數(shù)量>14 個。
1.2.3 療效判定標準 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89%;進步: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為2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有效率為痊愈率與顯效率之和。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6.12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一般資料兩組間比較及治療前后積分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兩組有效率的比較用χ2 檢驗。
對照組共4 例患者脫落,其中2 例脫落訪視點為治療第4 周,1 例為治療第3 周,脫落原因均為療效不佳,患者自動停藥,另外1 例為治療結束時失訪,故治療4周時試驗組36 例,對照組33 例;治療結束(8 周)時試驗組36 例,對照組32 例參與療效分析。對臨床資料分析采用PP(符合方案集)分析。
治療第4 周時試驗組與對照組對瘙癢、紅暈及風團的改善效果無差異(P >0.05),治療8 周時試驗組對瘙癢、紅暈及風團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治療4 周時試驗組有效率為25.0%,對照組有效率為36.4%,二者療效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4,P>0.05)。治療8 周時試驗組有效率為80.6%,對照組為46.9%,試驗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χ2=7.48,P <0.05),見表2。
試驗組5 例患者于治療第1 或2 周出現(xiàn)輕度頭暈、嗜睡,對照組有3 例患者出現(xiàn)該癥狀,均可耐受,其他患者未見與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耐受性較好。
蕁麻疹中醫(yī)稱為“癮隱疹”“風瘙”,古人對其認識多從風邪論治。慢性蕁麻疹多為病久遷延,風邪久羈,衛(wèi)氣虧虛,加之內熱生風,外風常引動內風,與氣血相搏,則風團肆起,反復無常。方中以荊芥、防風為君,味辛性微溫,發(fā)表散風止癢;以雙花、連翹、黃芩為臣,瀉火解毒燥濕;佐以生地、當歸、赤芍、丹皮養(yǎng)血活血涼血并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另佐蟬衣、牛蒡子辛涼疏散之品,以助荊防疏風清熱止癢之力;白蘚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炒白術、陳皮健脾行氣和胃。諸藥聯(lián)用益衛(wèi)氣,熄風邪,養(yǎng)血潤燥,祛邪之中寓于扶正,氣血和調。有研究報道小劑量抗組胺藥能有效防止慢性蕁麻疹的復發(fā),減輕復發(fā)時的癥狀和體征,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輕微[1,2]。本文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在抗組胺藥減量及撤藥過程中,使用中藥方劑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其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不用中藥方劑者,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得到患者的好評[3,4]。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癥狀改善比較(±s,分)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癥狀改善比較(±s,分)
訪視點組別例數(shù)癥狀積分t值p值試驗組363.08±1.42 4周0.220.82對照組333.00±1.73試驗組361.86±0.83-2.32 0.025對照組322.53±1.44 8周
表2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 (例)
[1] 石建萍, 張宏, 高愛莉, 等. 小劑量左西替利嗪間歇療法預防慢性蕁麻疹復發(fā)的臨床觀察 [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8, 22(2):89-91.
[2] 龔憲軍, 樊艷宏, 王紅梅. 鹽酸非索非那定遞減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J]. 山東醫(yī)藥, 2011, 51(38):88-89.
[3] 高再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 [J].光明中醫(yī), 2012, 27(2):332-333.
[4] 湛韜, 湛意, 戴幸平, 等.養(yǎng)血固表法聯(lián)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 [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0, 16(12):183-185.